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诗人王昭君形象

时间:2023-08-24 09:15:17 芊喜 诗人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诗人王昭君形象

  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人尽皆知,自从西晋以来,王昭君远嫁匈奴的故事经过不同朝代的更迭呈现出不同的样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人王昭君形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诗人王昭君形象

  王昭君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女诗人,出生于汉武帝时期的河东郡,她的诗歌充满了清新自然的气息,以及对爱情和生命的深刻思考。她的代表作品包括《秋风词》、《登高》等。王昭君的诗歌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对于后世的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昭君的诗歌充满了清新自然的气息,其中以《秋风词》最为著名。这首诗歌以秋风为题材,抒发了王昭君对自然景色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在这首诗中,王昭君借秋风之力,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这首诗歌中,王昭君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风吹过的景象,展现了自然之美。同时,她也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表达了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未来的担忧。这种深刻的情感和精湛的文学技巧,使得王昭君的诗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秋风词》,王昭君的另一首代表作品《登高》也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这首诗歌以登高远望为主题,表达了王昭君对自由和远方的向往: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山楼阁耸千寻,俯视九州心浩然。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不妨开口问苍天,一问青天心不平。

  在这首诗中,王昭君以登高远望的形式,展现了大自然的壮观和宏伟。同时,她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世事的看法,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由的向往。这种高远的思想和细腻的文学表达,使得王昭君的诗歌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也对后世的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人王昭君形象

  为国为民的形象

  和亲政策对中国历史有着很深的影响,因此,有些诗从和亲的角度出发,关注昭君出塞的意义,赞美和亲政策以及王昭君为国献身的举动,如唐张仲素《王昭君》:“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唐王睿《解昭君怨》更是从正面肯定了和亲的意义:“莫怨工人丑画身,莫嫌明主造和亲。当时若不嫁胡虏,只是宫中一舞人。”剪伯赞有诗日:“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镐无声五十年。”这类诗歌塑造的,是一个为国献身,大义凛然的王昭君形象。

  游子思乡的形象

  思乡和怀念故土,是诗歌常见的主题,王昭君故事,为这类诗歌主题提供了绝佳的题材,因此,这类诗歌主题便成为昭君诗的第二大主题。梁沈满愿《王昭君叹二首》其二:“今朝犹汉地,明旦入胡关。高堂歌吹远,游子梦中还。”主题鲜明,述写王昭君思念故土之切,在梦中又回到了故乡。唐储光羲的《明妃曲):“日菩惊沙乱雪飞,傍人相劝易罗衣。强来前帐看歌舞,共待单于夜猎归。”描写王昭君不习惯北方严寒的气候与游猎生活,然而又不得不强颜为欢,勉强适应。诗用旁人劝其更衣、强来听歌看舞等细节,揭示出王昭君无可奈何、孤独寂寞的哀怨心情。唐卢照邻《王昭君》:“汉宫草应绿,胡庭沙正飞。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归。”写王昭君思乡心切,愿化秋雁南归。一个身处异乡,思念故土的昭君形象,跃然纸上。在这类诗歌中,王昭君是以一个思乡游子的形象出现的。

  红颜薄命的形象

  《唐书·乐志》认为乐曲《昭君怨》是“怜其远嫁”。怜其远嫁也成为多数诗人咏唱昭君出塞的主题思想。这类主题的诗歌,基本上是以红颜薄命为基调,怜惜美人不幸,悲叹人生坎坷。晋石崇《王明君辞》是现今所见最早咏王昭君的诗,其所述内容与历史实事基本相符,并定下了昭君怨这一传统主题基调。其诗《序》云:“王明君者,本是王昭君,以触文帝(司马昭)讳,改焉。匈奴盛,请婚于汉,元帝以后宫良家子昭君配焉。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其造新曲,多哀怨之声,故叙之于纸云尔。”全诗通过大量描写昭君出塞时的氛围,以烘托王昭君的悲伤心情,表达了昭君怨的主题。陈陈昭《明君词》;“跨鞍今永诀,垂泪别亲宾。······唯有孤明月,犹能远送人。”写昭君出塞途中,越过汉胡边界时的心情,也表达了同样的思想。《全唐诗》有关王昭君主题的诗很多,如李白《王昭君》:“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颜。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表达了对王昭君的同情。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群山万整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家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下魂。千载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表达了对王昭君的怜惜和感叹。

  被利用陷害的形象

  自汉以来,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经常发生战争,一部分诗人便站在爱国主义立场上,借王昭君抨击误国君臣,倾泻中原人民饱受异族侵略的悲恨。唐张枯诗云:“万里边城远,千山行路难。举头唯见月,何处是长安?汉庭无大议,我虏几先和。莫羡倾城色,昭君恨最多。”“汉庭无大议”,明显批判了和亲政策,“莫羡倾城色,昭君恨最多”,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对外软弱无能的悲愤和感伤。唐戎昱《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樱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讽刺统治者,抨击了和亲政策。北宋邢居实《明妃曲》:“少年将军健如虎,日夕撞钟插大鼓。宝刀生涩庭旗卷,汉宫嫁尽婵娟女。”在这类诗中,王昭君被国家一时安危而任人摆布的形象。

【诗人王昭君形象】相关文章:

王昭君是哪个朝代的?07-25

王昭君是哪个朝代07-20

王昭君是哪个朝代的人?07-20

王昭君是什么朝代01-17

《王昭君》唐诗原文及注释08-16

王昭君出塞文言文翻译02-10

宋代诗人的诗词01-08

诗人李白的简介07-18

诗人王维简介12-02

诗人顾城简介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