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才诗人王维

发布时间:2017-09-13  编辑:沈舒文 手机版

   导语: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后世的人们一提到唐诗,总是会最先想到李白杜甫,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圣”,一个是浪漫主义,一个是现实主义。这两个人怎么怎么厉害,对后世有多大的影响等等。其实在盛唐时期还有一位大诗人能够与他们两人相提并论,那就是王维。当时就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的说法。要知道,21世纪最缺什么?

  ——人才!

  王维,字摩诘。要知道古人起名字那都是有来历的,尤其是有身份的人,不比现在什么萌萌、欢欢的,甚至于阿猫阿狗的乱取。王维就是个有身份的人,所以他的的名字就很有来历。大家把诗人的名与字连在一起就不难发现,叫“维摩诘”,那这个维摩诘究竟是什么东西呢?维摩诘乃佛教中一位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菩萨,不同的是,人家都是在寺庙修行,而这位仁兄却是在家里修行,所以也可称他为“在家菩萨”。“维摩诘”意思是说以洁净没有染污而称的人。毫无疑问,王维是人家的铁杆粉丝。就此我们可以看出王维在早年时期就与这个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要不人家怎么叫“诗佛”呢!而且他也喜欢在家修行,真乃诗人中的佛爷。顺便说一下,王维受禅宗影响很大。禅宗是汉传佛教中众多的宗派之一,创始于菩提达摩,也就是赫赫有名的少林寺武学的创立者,兴盛则在禅宗六祖慧能时期,那段有名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即出自他的口中,还有就是什么风动帆动心动之类的话了。

  下面我们来看看王维的生平——

  确切地说,王维也是个天才,与小他一岁的弟弟缙幼年均聪慧过人。而王维早在青少年时期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文学才华。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就来到了长安,一到长安以后,小王同学凭借自己的非凡才艺,立刻就轰动了京城,当时的王公贵族们都以能够结识小王同学而感到万分的荣幸,那叫一个少年得志啊!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但我们的小王同学并没有忘乎所以飘飘然,而是在广交朋友以积累人脉,以便在接下来的科举考试中再创辉煌,比如说他当时就结交了很爱才的岐王。要说这王维就是牛叉,果然在二十一岁时便考中了进士,而且还是个状元,不佩服不行啊!要知道唐朝的进士录取率是很低的,人家老杜(杜甫)考了大半辈子都没考上。

  关于王维是如何考上状元的,《集异记》里有这样一个有趣的记载:当时有一个叫张九皋的人,估计家里那是相当有背景的,他使人走通了当朝公主的后门,而这个公主呢,不是别人,她是武则天的孙女,也是唐玄宗的同母胞妹。所以这位公主便授意京兆府主管考试的官员,要以张九皋为“解头”,也就是状元了。这就是现在所谓的潜规则了。要知道这个托关系走后门历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古至今都有,唐朝当然也不会例外。而这时侯的小王同学也即将应试,也想当这个解头,可人家小王的靠山只是个岐王,其权势哪里比得上皇帝的亲妹妹公主呢!岐王偏是个爱才之人,觉得王维有能力当这个“解头”,于是想了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美男计,要知道,小王同学在年轻时那是很帅的。于是,有一天,岐王让王维穿上了一套很华美的衣服,小王穿上后那叫一个风姿绰约,顺便还带上了他心爱的琵琶。岐王以酒乐来为公主奉宴为名,带他来到了公主府。

  小王一到,立刻引来了别人的注目。

  “乖乖,这小伙子长得真俊嘞!”

  公主看到后便问岐王:“这位帅哥是谁啊?”

  岐王便说:“这是我的一位乐师,精通音律。”说着便让小王为公主弹奏新曲。

  好,等的就是这句话,我们的小王同志开始表演了。只见他轻抚琵琶,声调哀切,片刻之间就让满堂的宾客为之动容。公主也动容了,直接问王维到:“这是什么曲子?”

  王维起身答道:“是《郁轮袍》。”

  公主感到十分惊奇,非常高兴。坐在一旁的岐王看形势一片大好,紧跟着便说:“我的这位乐师可不光是精通音乐,如果说到文章诗词那更是了不得,我敢说简直没有人能够超过他。”

  公主惊讶万分,不太相信,便问王维可有诗歌,拿出来大家看看。于是王维便将准备好的诗歌給献上。公主一读,果然了不得,还说这些诗都是她读过的,以前一直认为是古人写的,现在终于明白了,原来是你这位帅哥所写,呀呀呀!

  于是公主便让王维更衣,不再把他当做伶人了,而是奉为座上宾。

  而我们的小王同志继续表演,仪表堂堂地坐在那里与其他宾客侃侃而谈,指点江山,且语言风趣幽默,以其渊博的学识、风流的谈吐折服了在场的所有人,当然也包括公主。

  岐王看戏也演得差不多了,王维这个小伙子着实表现良好,堪称演技精湛,现在只差关键的最后一步了,于是便说:“如果这小伙子能成为今年京兆府的第一名,那真是国家的荣幸啊!社稷幸甚,天下幸甚!”

  公主说:“那为什么不教他去应举?”

  好,就等你这句话了,“可是我听说您已经嘱咐好,要把那个解头给那个张九皋吗?”

  公主笑道:“嗨,那是因为他人求情,哪是我要给那个张九皋啊!”

  好,大局已定,于是公主便对王帅哥说:“:你要取解头的话,我当全力推荐你。”

  就这样,王维做了解头,就此一举登第。

  当然也有人说这是公主就是大名鼎鼎的太平公主。这想象力——太丰富了。

  但在这里我想明确的告诉你们,这纯属扯淡!要知道王维比太平公主小了37岁。太平挂掉的时候王维才13岁,小屁孩一个。

  那么李白的粉丝们是如何开始认识这位偶像的呢?那就让咱们来追忆似水年华吧!——

  曾几何时,当我们都还是小屁孩时,小学的语文课本上就有那篇《静夜思》了,就是那个什么“望明月”、“思故乡”之类的。还有就是一个很雷人的故事——

  就是有一天,我们的小李白由于贪玩,不爱上学,于是趁老师不在,就翻墙溜出来玩了。他来到一个小河边,然后就莫名其妙地看见了一个老婆婆,而这个老婆婆呢,又莫名其妙地在那里磨一根很粗的铁棒子,于是小李白就问她,她又莫名其妙地说要把它磨成绣花针。小李白顿感不可思议,于是那个老婆婆便说出了这样一句流传千古的话——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她的话把我们的小李白哄得一愣一愣的,于是乎我们的小李白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啦!从此以后怎么样怎么样。

  这个故事呢,见载于宋代祝穆的《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其扯淡程度跟中国国足勇夺世界杯冠军有的一拼。但历来都被用于家长忽悠孩子,当然也只能忽悠忽悠孩子了。

  这是我们对于李白的最初印象。

  其实李白这个家伙呢,性格是比较鲜明的,简单说来就两个字——狂傲,也就是狂得要命,还经常喜欢冒泡,时不时还吹吹牛。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位狂士的光辉事迹——

  天宝二年,我们的李白先生由于玉真公主以及贺知章的推荐,终于第一次走上了仕途,唐玄宗令他供奉翰林。真是不容易啊,混得大半辈子了,终于混出了一点名堂出来。这一年李白已经四十二岁了,自己的两个儿女都能打酱油了。

  当时这哥们正闲居在南陵,一接到朝廷的征召文书,那个高兴的,估计当时笑得嘴都合不拢,想自己大展宏图的时机到了,而且当即就冒泡说:“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看把这小子给乐的。

  可是李白老弟啊!前面可并非是一片光明啊!

  于是李白又来到了长安,做他的翰林学士。就在这期间,他干了几件令他十分为之骄傲与自豪的事情,在以后的岁月,他动不动就拿这些事情跟隔壁的大妈吹牛,说想当年我李白怎么样怎么样。具体说来吧,就是“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之类的。隔壁的大妈还不信,李白很郁闷,于是又找隔壁的大叔吹牛去了。

  其实呢,我们的李白还真没有吹牛,这些事他还真干得出来。不就酒喝多了吐在了龙巾上嘛,他要不给咱龙巾咱当时就敢吐在金銮殿上;不就让皇帝老儿亲自为我调羹嘛!那是他愿意,谁让咱老李诗写得好呢!不就让那个贵妃给咱捧个砚台嘛!管她什么杨贵妃李贵妃的,别人想捧咱还不让她捧呢;不就让那个高力士给咱拖个靴子嘛!一个不长胡子的家伙,咱还嫌弃他呢,能为咱老李脱靴子那是他的福分。

  可结果呢?李狂士看别人不顺眼,别人看他就更不顺眼了。人家高力士早就看他不爽了,咱老高虽然身体不怎么健全,但好歹也是个宫里的总管,要我给他脱靴子,咱高总管从来就没有丢过那样的人。他李白算老几,一个酒鬼,不就会写几首破诗嘛!

  于是乎,这个不长胡子的家伙,就在那个肥婆杨贵妃面前阴阳怪气的说:“哎哟喂,娘娘啊,您是不知道啊,那个小李子对您那可是大不敬啊!”一边说还一边翘起个兰花指——没办法,这是职业特征。

  杨肥婆疑惑道:“怎么大不敬了?”

  于是我们这个高总管便忽悠到:“您真不知道啊?那个小李子在那首什么《清平乐》的破诗里,把尊贵的您都比作赵飞燕了。您可知道,这个赵飞燕可不是什么好东西啊!”

  杨妃一听,好像是这么个回事。于是出离愤怒了,好你个李白,要姑奶奶给你端砚台也就罢了,还把姑奶奶我跟那个小贱人相提并论,真是岂有此理。

  所以,每当我们的唐玄宗要授官给李狂人时,杨肥婆总是会站出来说——那个矬人,就是一酒鬼,那能做官呀!会误国误民的。她们家杨国忠倒是不会误国误民的。

  玄宗皇帝哪里经得起这位杨美人的枕边风啊,于是,我们的李兄仍旧做他的翰林学士,天天就是喝喝酒,然后再写写诗,供皇帝娱乐,要不就耍耍酷,让那个杨国忠给咱磨墨。

  可是这可与我们李兄那远大的抱负相差甚远,要知道,李兄自我期许那一直都很高,觉得自己有天大的本事,就是不让他发挥,一但让他发挥出来,那还了的,什么诸葛亮、什么管仲,那都得靠边站,狄仁杰那就更不用提了,咱老李瞧不上他。

  于是我们的李兄很沮丧,觉得自己没有被重用,觉得自己那天大的本事没有发挥出来。所以他对自己的工作越来越觉得无趣,一下班就去喝酒,一喝酒就变得更加狂傲。他一个人喝酒不觉得过瘾,于是就与当时的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等八个人,搞了一个小派对,叫什么“饮酒八仙人”。

  从此以后,我们的李兄就找到了组织,于是常常烂醉如泥地倒在人家酒店里,赖在那里不起来,还说梦话,估计是在吟诗。而那些宫里的内侍们呢,每次都找老半天才找得到他大李学士,于是他又醉汹汹地来到金銮殿上。玄宗皇帝终于受不了了,加上还有杨肥婆的枕边风,于是想玄宗想让他滚蛋。

  而这时的李白也不想陪这位皇帝老儿玩了,于是便辞职不干,准备撂挑子走人。

  玄宗很高兴,想这个家伙终于要走了,于是赏给他许多金银,让他滚蛋回家,有多远滚多远。

  李兄便把这些金银珠宝装进麻袋里,扛在肩上,依旧游山玩水去了,不陪你们玩了,长安不好玩。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接着,我们的李大学士便又开始东游西荡了,到处结交名士,满世界的去寻仙问道。

  有一次,他又喝醉酒了,迷迷糊糊的,准备去登华山,还骑了头瘦毛驴,估计当时是倒着骑的,学人家张果老呗。一边骑着一边嘴里还念念有词的,不知是在吟诗还是在那里胡说八道,估计当时还说了一些反动的话。这时他正巧经过华阴县的县衙门口。县衙老爷可不认识他是什么李白杜甫的,于是当即就把他抓到公堂上来了——

  只听惊堂木一响:“你是什么鸟人,也敢在此这样无礼。”

  当时我们的李兄喝得醉汹汹的,也不理他,只微微一笑,便说:“拿笔来。

  只见李兄在上面写到:“俺呕吐后,曾经让皇上用手巾给俺擦嘴;吃饭时皇上亲手为俺调匀肉汤;写字时杨贵妃在旁边捧着砚台;那个不男不女的高力士曾经帮俺脱过靴了。在天子殿门前,尚允许我纵马奔驰,如今在你这小小的华阴县衙门口,却不让我骑驴高歌?”

  县令看到,又惊又愧。“哎呀呀,原来是李大学士啊!下官这厢有理了。这是误会啊!”

  李白大笑而去,又云游四方去了。

  这些就是我们李大学士的光辉事迹了,那叫一个酷。

  其实李白是不适合当官的,可他自己觉察不出来,非但如此,他还总以为自己能够出入为相,拯救黎民。他终其一生都想着做官,整天做梦都想着这个事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正因为如此,所以他才到处结交名士,走后门,拉关系,希望他们能够引荐自己,逢人就说自己怎么样怎么样有才。

  比如说,《与韩荆州书》就是这样,他先拍拍人家的马屁,然后再说自己有多么多么了不起。可人家韩荆州没鸟他,因为韩荆州是识货的。也就是说,你李白还真不是当官的那块料。

  那什么人才能称得上是当官的料呢?依在下愚见,必须得具备三个基本条件。首先你得务实,做官可不能像写诗那样,任由你天马行空,随心所欲。你必须得立足于现实,这样才有可能超越现实。其次,你得懂得儒家的中庸之道,为人要谦逊谨慎。最后,你必须要有一颗坚强的心,通俗一点就是:能忍耐,脸皮够厚。

  显然,我们的李学士是不行的,就以他那个鬼样子,以上三条他一条都沾不上边。人家李学士为官,那叫一个随心所欲,想干嘛就干嘛!譬如,他敢让人家玉环娘娘捧砚;至于那个谦虚谨慎嘛!就不说了,人人都会替他脸红的;还有就是忍耐性太差,跟陶渊明有的一拼,不过脸皮倒是挺厚的。他要是当起官来不把那官印给弄丢了,那就已经很不错了。

  那我们的李兄究竟适合干什么呢?

  客观的讲,我们的李兄除了当官以外,样样都玩得很不错。尤其是想吹牛啊,游荡啊,喝酒啊,舞剑啊,修道啊,甚至于交交朋友、泡泡小妞什么的,那都是很值得后人去学习的。

  纵观李白的一生,其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

  开元十二年,二十四岁的李白就只身离开了故土,开始他的远游,一直到他去世。他一生到过N个地方,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可以说他的足迹遍布了大半个中国,实在是脚力非凡。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既不能坐飞机,又不能乘火车的,登山还坐不了缆车。可是就这样,我们的李白同志还是凭借着浓厚的兴趣,游遍了各地的名山大川,还写了一堆诗,而往往这些诗那都是很有价值的。现在的很多名山胜水都拿李白来说事,说某某年某某月,唐朝大诗人李白曾到此一游,还写下了什么什么。

  那李白为什么“一生好入名山游”呢?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大骚人还有一个爱好,那就是寻仙问道。仙人嘛,虚无缥缈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我们还都知道,李大学士不光脚力惊人,而且还精通剑术。所以呢,他不仅被后世的人们称为“诗仙”,而且还被称作“诗侠”,诗人中的侠客。因为此人呢,动不动就喜欢“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而且他的剑术那还不是一般的高,那是相当的高。

  在当时,人们把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以及裴旻的剑舞称之为“唐朝三绝”。这个毋庸置疑了。可是据权威部门推断,当时李白的剑术仅次于这个裴旻。也就是说,百晓生兵器谱排行榜上,李侠客排在第二位,比我们的小李飞刀排名还要高,绝对可以跟我们令狐大侠的“独孤九剑”比划比划。

  据说呢,我们的李侠客很讲义气,豪爽大方,一掷千金,于是在常年的漫游中结交了不少好友。比如说孟浩然,元丹丘,王昌龄,杜甫等人,但王维除外。他跟王维那是老死不相往来。

  至于他跟杜甫的相遇以及友谊,历来都被文学史上称之为千古佳话。

  这哥俩于天宝三年在洛阳碰上了,当时我们的李先生很失落,杜先生呢,也很失落。于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下可有了彼此诉苦的对象了。两人那是一见如故,于是就有了一些交情。

  后世的学者们激动了,唐诗的爱好者们激动了,壮怀激烈,仰天长啸,想中国历史上最伟大两位的诗人终于会面了,而且还居然成了好朋友。

  下面鄙人要泼一盆冷水——大家要有心理准备:

  我个人认为,他俩的友情很有限。

  首先,这哥俩的性格很不一样,一个很洒脱,一个很愁苦;一个整天浑身充满了精力,到处拜访神仙,一个整天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在那里忧国忧民。其次,这哥俩的诗风也相差甚远,一个是浪漫主义,一个是现实主义;一个是诗情纵横,一泻千里,一个是斟酌再三,反复苦吟,就因为这个,俺们的老李还嘲笑过老杜呢。最后,当我们的李白同志名扬天下时,那时的杜甫先生还真是有点藉藉无名。要知道,人家李白可比杜甫大十一岁,在李白面前,杜甫那就是小弟弟级别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