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古诗词鉴赏

时间:2023-10-23 13:41:57 志升 诗词名句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古诗词鉴赏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古诗词鉴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古诗词鉴赏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赏析】:

  戴天山,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李白早年曾在山中大明寺读书,这首诗大约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

  诗的开头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连忘返,且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进,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既然“时见鹿”,可见其幽静。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环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衔接。这两句景语又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

  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又细腻:“野竹”句用一个“分”字,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句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显然,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所以,这两句写景,既可以看出道院这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

  结尾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诗人通过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寄写“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

  前人评论这首诗时说:“全不添入情事,只拈死‘不遇’二字作,愈死愈活。”(王夫之《唐诗评选》)“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吴大受《诗筏》)道出了此诗妙处。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古诗词鉴赏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古诗词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鉴赏:

  首先,从风格上看,这首诗充满了年轻人的朝气与探索精神,展现了李白的青春活力。他以清丽的笔触,描绘出一幅世外桃源般的景象,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与世隔绝的纯净之地。

  在内容上,诗的前两句“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描绘了一幅和谐宁静的山水画面。犬吠声夹杂在溪水的潺潺声中,桃花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呈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诗人以动衬静,以犬吠声反衬出山间的宁静,以桃花带露浓来衬托出山间的美丽。

  接着,“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两句,通过对“鹿”和“钟”的描绘,进一步展现了道士居所的幽静与高洁。深林幽静,可见麋鹿出没;溪边正午,却听不到寺庙的钟声,这既表现了道士居所的宁静与远离尘世的特点,也从侧面表达了诗人访道士不遇之焦灼与期盼。

  最后,“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两句,诗人通过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他通过倚松的动作来表现自己的惆怅和忧思。这两句既表现了诗人对道士高行的深深敬仰和追寻之苦,也表达了他在探索人生真理道路上的孤独与迷茫。

  总体来看,《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这首诗以优美的语言、清丽的风格和深情的情感,描绘出一幅宁静、幽美、高洁的山水画面,寄托了诗人对世外桃源般生活的向往和对道家精神的高尚追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真理道路上的孤独与迷茫的深深感受。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古诗词鉴赏】相关文章: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译文及鉴赏11-17

李白最的八首诗及古诗词鉴赏03-07

李白古诗鉴赏07-18

李白《送友人》鉴赏08-31

《出塞》马戴唐诗鉴赏07-10

古诗词鉴赏01-11

古诗词的鉴赏07-23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06-17

《访城西友人别墅》原文及鉴赏08-10

《静夜思》李白唐诗鉴赏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