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大堤曲》古诗赏析

时间:2022-12-05 13:26:41 古诗三百首 我要投稿

《大堤曲》古诗赏析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堤曲》古诗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堤曲》古诗赏析

  《大堤曲》古诗赏析

  【作品介绍】

  《大堤曲》的作者是李贺,被选入《全唐诗》的第390卷。

  【原文】

  大堤曲⑴

  作者:唐·李贺

  妾家住横塘⑵,红沙满桂香⑶。

  青云教绾头上髻⑷,明月与作耳边珰⑸。

  莲风起,江畔春;大堤上,留北人⑹。

  郎食鲤鱼尾⑺,妾食猩猩唇。

  莫指襄阳道⑻,绿浦归帆少⑼。

  今日菖蒲花,明朝枫树老⑽。

  【注释】

  ⑴此诗是作者南游襄阳时所写的一首拟古乐府:大堤是实指,在襄阳府城外,东临汉水。

  ⑵横塘:

  1、泛指水塘。唐温庭筠《池塘七夕》诗:“万家砧杵三篙水,一夕横塘似旧游。”前蜀牛峤《玉楼春》词:“春入横塘摇浅浪,花落小园空惆怅。”陆游《秋思绝句》:“黄蛱蝶轻停曲槛,红蜻蜓小过横塘。”

  2、古堤名。三国吴大帝时于建业(今南京市)南淮水(今秦淮河)南岸修筑。亦为百姓聚居之地。晋左思《吴都赋》:“横塘查下,邑屋隆夸。”唐崔颢《长干曲》之一:“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

  ⑶红纱:红纱衣。

  ⑷青云:喻黑发,髻如青云。

  ⑸明月:珰(音dāng当)如明月。珰:穿耳施珠为璫,即今之耳环。

  ⑹北人:意欲北归之人。

  ⑺鲤鱼尾、猩猩唇:皆美味,喻指幸福欢乐的生活。《吕氏春秋》“肉之美者,猩猩之唇。”

  ⑻襄阳道:北归水道必经之路。

  ⑼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区。

  ⑽菖蒲:植物名。多年生水生草本,有香气。叶狭长,似剑形。肉穗花序圆柱形,着生在茎端,初夏开花,淡黄色。全草为提取芳香油、淀粉和纤维的原料。根茎亦可入药。民间在端午节常用来和艾叶扎束,挂在门前。末两句用花树喻人易老,说明应珍惜欢聚的时日。

  【译文】

  我的家住在横塘大堤,我红衫上香气如桂,高高的发髻如青云,耳上的首饰像月亮。莲风吹来,江畔如春。我站在大堤上,挽留北归的情人。郎君吃着鲤鱼尾,奴家吃着猩猩唇。我请求郎君不要离开襄阳,我已见惯了离去的船多,归来的船少。今天还是菖蒲花开的夏天,转眼间就是深秋枫叶红遍。

  【赏析】

  这首《大堤曲》乃唐朝诗人李贺(790-816年)于元和九年(814)南游吴楚经襄阳,拟乐府旧题而作。元和年间新题、旧题乐府平易浅俗,风靡诗坛,长吉的诗也不例外,据《旧唐书·李贺传》记载,“其乐府词数十篇,至于云韶乐工,无不讽诵。”但后代大多数读者初读李贺“固喜其才,亦厌其涩。”(刘辰翁《须溪集》)贺诗“忽起忽结,忽转忽断,复出傍生,爽肌戛魄之境,酸心刺骨之字,如明珠错落。”(钱钟书《谈艺录》)美丽却让人难以承受。本文则借助语义学及新批评派所提倡的文本细读法来读解这首集中体现诗人风格的作品。

  韦勒克从多个层面研究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其中意象和隐喻他认为是所有文体风格中可表现诗的最核心的部分。《大堤曲》中存在着一系列的意象,其内涵之丰富,远超一般读者的想象。笔者将之分成几组一一加以语义上的阐释。

  一、横塘与大堤

  叫横塘的地方很多,这里更像是虚指,崔颢《长干行》有“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一句,稍加联想,那个家住金陵活泼爽朗而又主动与江上行人打招呼的船家女儿形象便跃然纸上。《长干行》赋予了这个词美丽的意味,即与江南女子的一次邂逅,因而“妾家横塘”指向心理的空间大于地理的空间。大堤则是实指,在襄阳府城外,东临汉水,南北朝时就已是歌舞繁华之地,有乐府诗为证:朝发襄阳城,暮至大堤宿。大堤诸女儿,花艳惊郎目。(鲍令晖《襄阳乐》)到了唐代,襄阳大堤已成了诗人流连之地。孟浩然有“大堤行乐处,车马相驰突。”(《大堤行》)以《大堤曲》为题的则有襄阳人张柬之的“南国多佳人,莫若大堤女”,李白的“汉水临襄阳,花开大堤暖。佳期大堤下,泪向南云满”,杨巨源的“二八婵娟大堤女,开炉相对依江渚”等句。

  刘禹锡《堤上行》有“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一句再现大堤商贾云集的盛况,其还有一首《踏歌词》:“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可见大堤歌舞通宵达旦。在此共时语境中,“大堤女”被赋予了一种诱惑的形象,“大堤”则几乎成了文人士大夫集体狂欢行乐的代名词。此背景下,李贺正当青春年少,游冶狎邪,自不能免俗,只是他在诗中表现的更加含蓄,唱法也与众不同。

  二、青云髻与明月珰

  第二句初看很奇怪,原本是青云髻与明月珰却被活生生的拆开,青云与明月成了主体,可诗意就在这一分一合中生成。女子“云鬓”的比喻在唐诗中并不少见,如乐天“云鬓花颜金步摇”,义山“晓镜但愁云鬓改”,甚至杨巨源《大堤曲》中就有“岁岁逢迎沙岸间,北人多识绿云鬟”。长吉却不满足于此,改头换面,异想天开,让天上的青云来教大堤女梳理发髻。与此相对,明月珰是明月珠做的耳坠,《孔雀东南飞》中就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此处明月珠与耳珰一分离便不再是珍珠而成了天上的一轮明月,月下是大堤上的南国佳人,美人明月交相辉映,更何况月儿在佳人眼中抑或诗人心中还是一块未事雕琢的最美的玉珰。这样一来,表现楚姬妖丽便有一种别出心裁,出水芙蓉般的效果。这实质上是将青云髻与明月珰两种意象拆分成四种意象:青云、髻、明月、珰,其中却还藕断丝连,凭借我们的想象力,可以重新将之整合,获得更多的审美愉悦。同时意象之间也生成了隐喻义,大堤女置身其中,使不光青云如髻明月似珰,亦使美女如云,佳人似月。这种复合的隐喻可以说是属于原生态的,未经滥用的。贺诗语言之新奇诡丽,于读者确实是个考验。

  三、鲤尾与猩唇

  鲤尾一句初读很好理解,不过讲的是大堤女以美食来“留北人”。可一细想,尤其以今人来看,鲤鱼尾能算美食吗?猩猩唇多少有点暴殄天物,怀中的美人啃食猩猩的嘴唇岂不大煞风景。且大堤女就用一条鲤鱼的尾巴来留客吗?很值得怀疑。虽然元代《馔史》将鲤尾和猩唇列入所谓“八珍”中(另外六珍是龙肝、凤髓、豹胎、鸮炙、熊掌、酥酪蝉),李贺《将进酒》中亦有“烹龙炮凤玉脂泣”,说鲤尾猩唇在此代指珍美之味,可天下美味无数,为何偏偏挑选这两种不堪之物?似难与上下文和谐。我们知道,李贺作诗只言片语都要经过反复推敲,“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贺《长歌续短歌》),句中应含隐语才是。考虑到大堤女的身份,她们都是青楼歌伎舞女,贵客要走,自然会使出浑身解数,而绝不可能只凭一些美味就能让客人留下,她们吃饭的家伙是来往的客人所垂涎的“美色”而已,所以此句应含风花雪月之事。在古代神话与诗中,鱼为“阴物”,为女子之隐喻,食鱼为娶妻或男女交欢之隐语。《诗经》中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又《广韵》有“尾,交接曰尾。”与此对应,“猩猩唇”中之“猩”应理解为猩红色,此处当指歌女每天要用的胭脂口红,打扮化妆只为取媚北人。

  四、桂香、莲风与菖蒲花

  诗中桂香、莲风、菖蒲花等三处意象比较奇特。瑞恰兹在《文学批评原理》中认为“使意象具有功用的,不是它作为一个意象的生动性,而是它作为一个心理事件与感觉奇特结合的特征。”意象“可以是视觉的,可以是听觉的”,或者“可以完全是心理上的”。“意象可以作为一种描述存在,或者也可以作为一种隐喻存在。桂香与莲风都是嗅觉的意象,分属秋、夏,而菖蒲花则属春天开放,三种意象在时间上难以共存。而江畔为“春”,菖蒲花为“今日”之“时态”,似乎写得正是春天的大堤。三种分属不同季节的意象居然在同一文本中竞相绽放,从月桂莲风菖蒲的花香中我们可以隐隐嗅到复义之含混的味道。照新批评派的理解,意象的功用是感觉的“遗存”和“重现”,毋宁说这三种意象是一种内心“隐喻的存在”。“桂香”的意象其实在贺诗中并不少见,如“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梦天》),“玉宫桂树花未落,仙妾采香垂佩缨”(《天上谣》),“山头老桂吹古香,雌龙怨吟寒水光”(《帝子歌》)等,但都与月宫之类的神话有关。此意象被李贺反复使用,如同沾上了仙气的道具,使全诗一开篇就笼罩在一片月色朦胧的神话氛围里,这也算是一种惯性笔法,直到第二句依然如此,青云飘飘,明月皎皎,真让读者误以为写的是一位披着红纱,刚从月宫下来的女子。而月中桂树长盛不衰,此意象便与季节无关了。“莲风”本指夏季莲花盛开时水面上吹过的清风,表面上看与下面的“江畔春”矛盾,其实此处用的.是其隐喻义。在南朝乐府中就有“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莲”与“怜”谐音双关,此处亦然。“莲风”,即“怜风”也,再与“春”字联系,即暗示出大堤女与北人之缱绻风情,春意浓浓。结尾以“菖蒲花”喻大堤歌女,又可谓别有用心,语言在此也达到了一种能承载的极限。诗语如拉满的弓、上弦的箭一般获得了张力,并在结语中射出。仔细考察两者关系,会发现几方面的相似:

  (1)大堤女与菖蒲都生在水边,因水而兴;

  (2)菖蒲花在春天开放,花期又短,而大堤上佳人青春亦是短暂易逝,香艳繁华如昙花一梦;

  (3)菖蒲在民间被认为具有巫术和药用的双重价值,在道教里是一味仙草,《道藏经·菖蒲经》云:“菖蒲者,水草之精英,神仙之灵药也。”大堤女对南来北往的过客来说也不啻是一颗灵丹妙药,所以本诗虽写大堤上的人欲,却始终缭绕着一股贯穿贺诗的仙气。大堤女终究不是仙女,结句“明朝枫树老”又把我们拉回现实,再美的花也有凋落的一天,何况本身“绿浦归帆少”,则更应把握而今现在,所谓“花开堪折直须折”之意尽显。诗人在隐喻和复义方面无中生有的营造令人叹为观止。钱钟书先生曾认为“长吉文心,如短视人之目力,近则细察秋毫,远则大不能睹舆薪”,实际上谈到了构架与肌质的问题。本体论批评的倡导者兰色姆把诗的构成分为“构架”和“肌质”两部分,强调肌质的重要,认为肌质才是诗的本质和精华,而作品的魅力就在构架与肌质的相互干扰中产生,诗的内容的逻辑陈述在肌质的层层阻碍中进行。贺诗表面上看,存在着不少的悬念和悖论,许多内容无法用散文语言转述清楚,词语在凌空的构架中碰撞冲击出新奇的语境,细节的逼真与游离并存使得肌质丰满的同时又使作品内部存在分裂的危险,使读解贺诗之路布满了未知的跨栏,跃过去,则柳暗花明。《大堤曲》正是一篇这样的作品,以词语为载体,一连串意象的火车呼啸而过,遗留下青春欢愉的美梦和无法明言的哀愁。两年后,这样一位“胸有万卷书,笔无半点尘”(李维桢《昌谷诗解序》)的才子便绝尘而去,魂归九天了。也许,要想穿越长吉惨淡经营的诗语的秘境只有自己走进车厢方能看的真切。

  这首诗拟古乐府而作,诗写女主人公深情地告诉情人不要远行,歌颂甜蜜的爱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大堤女儿的绰约风姿与妩媚情态,并巧妙地将作者自己对青春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叹,以少女挽留情人的口吻道出,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末尾两句中“今日”与“明朝”对举,“菖蒲花”与“枫树老”比照,即表明红颜易老,岁月难留,青春难再,当珍惜而欢度幸福的光阴。全诗情趣浓艳,音调铿锵,形象鲜明,是李贺所写恋情诗的名篇,体现了李贺诗的品格。

  【作者介绍】

  李贺(790-816)字长吉,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李昌谷、李奉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是唐朝宗室的后裔,但早已没落破败,家境贫困。他才华出众,少年时就获诗名,但一生只作了一个职掌祭祀的九品小官,郁郁不得志,穷困潦倒,死时年仅27岁。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他因此被后人称为“诗鬼”。其诗被称为“鬼仙之词”或“李长吉体”。

  《大堤曲》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拟古乐府。大堤是襄阳(今湖北襄樊)城外的堤塘,六朝以来为商船聚集之地。这里用来作为乐府诗题。这是李贺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南游吴楚经襄阳拟乐府旧题而作。

  作者生平

  宗室王孙

  李贺于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出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洛阳宜阳县三乡)一个破落贵族之家,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属于唐宗室的远支,武则天执政时大量杀戮高祖子孙,到李贺父亲李晋肃时,早已世远名微,家道中落,隐沦昌谷。李贺对自己有李唐宗室高贵血统这一点十分自豪,在他的降里一再提起:“唐诸王孙李长吉”、“宗孙不调为谁怜”、“为谒皇孙请曹植”。但实际上,他这个“宗室王孙”恐怕连大郑王房的嫡脉也不是,至少是家道早就衰落了。

  李贺自述家境时说:“我在山上舍,一亩嵩硗田。夜雨叫租吏,舂声暗交关。”(《送韦仁实兄弟入关》)父亲李晋肃,早年被雇为“边上从事”。大历三年(768)去蜀任职,曾与表兄杜甫相遇于公安,“漂泊”一生,到李贺出生的贞元年间,晋肃稍得升迁,任陕县令,但不久老死。母亲郑氏,生一女二子,长守昌谷。大女出嫁后,家境愈贫寒。李贺兄弟二人外出谋生,欲饱肌腹。“欲将千里别,特此易斗粟”(《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凄凉之状,于此可见。

  李贺自幼体形细瘦,通眉长爪,长相极有特征。他才思聪颖,七岁能诗,又擅长“疾书”。相传贞元十二年(公元796)李贺正值七岁,韩愈、皇甫湜造访,李贺援笔辄就写就《高轩过》一诗,韩愈与皇甫湜大吃一惊,李贺从此名扬京洛[10-12] 。年纪稍长,李贺白日骑驴觅句,暮则探囊整理,焚膏继晷,十分刻苦。李商隐作《小传》云:“恒从小奚奴,骑巨驴,背一古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所见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耳!’”。贞元二十年(804年),十五岁的李贺就已经誉满京华与李益齐名了。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李贺十六岁,当年顺宗带病继位(中风),任用王叔文、韦执谊等除弊革新,史称永贞革新。八月宦官俱文珍勾结贵族官僚改元永贞,逼顺宗称病退位,新政遂败。次年,顺宗病亡。唐人(刘禹锡、柳宗元等)在诗文中有影射,指称顺宗并非病故,而是遇害而死。李贺成年后,得知此事,做《汉唐姬饮酒歌》讽刺。

  仕途失意

  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十八岁岁左右,即已诗名远播,元和三、四年间(公元808~809年),李贺写《雁门太守行》谒韩愈,又闻韩愈在洛阳,李贺往谒。据说,韩愈与皇甫湜曾一同回访,贺写了有名的《高轩过》诗。本可早登科第,振其家声,但“年未弱冠”,即遭父丧。当时,服丧“务必以三年全期为限,所以直到元和五年(810年)韩愈才与李贺书,劝其举进士。该年初冬,二十一岁的李贺参加房式主持,韩愈参与组织的河南府试,作《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并一举获隽,年底即赴长安应进士举。可是“阖扇未开逢猰犬”,妒才者放出流言,谓李贺父名“晋肃”、“晋”与“进”犯“嫌名”。尽管韩愈“质之于律”“稽之于典”为其辩解,终无可奈何,李贺不得不愤离试院。元和三年(公元808年)春,十九岁的李贺离京返回昌谷,作《出城》,当年十月间,再次西入长安。经停洛阳,韩愈、皇甫湜到访慰藉落第之人,李贺作《高轩过》答谢。十月十四日,李贺在洛阳仁和里坊的宅院中,与前辈话别,作《仁和里杂叙皇甫湜》。

  元和五年(810年),这一年李贺二十一岁,韩愈调为河南令(河南府,治所洛阳),有诗《燕河南府秀才》,诗中有“惟求文章写,不敢妒与争”。可能是感怀此前李贺的不幸遭遇,诫勉本届考生。

  未能参加进士考试,对李贺打击甚重,他曾写了不少抒愤之诗,当年回到昌谷。大约因其为李唐宗室的后裔,又有韩愈为之推奖,元和六年(811年)五月,李贺又返回长安,经宗人推荐,考核后,父荫得官,任奉礼郎,从九品。从此,“牢落长安”长达3年,为官3年间,李贺亲身经历,耳闻目睹了许多事情,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对当时社会状况有了深刻的认识。个人生活虽不如意,却创作了一系列反映现实、鞭挞黑暗的诗篇。虽然此间心情“瞧悴如刍狗”,但增长了生活阅历,扩充了知识领域,在诗歌创作上大获丰收。所谓贺诗“深刺当世之弊,切中当世之隐”(清姚文燮语),大多数作品就产生在这一时期。他在中唐诗坛乃至整个唐代文坛的杰出地位,应该说主要是这一时期写下的近60首作品奠定的。

  晚年漂泊

  由于迁调无望,功名无成,哀愤孤激之思日深。加之妻又病卒,李贺忧郁病笃,元和八年(813年)春告病回昌谷休养了一段时日。但他不甘沉沦,又举足南游,希望在南楚或吴越一展才华。离长安时,他的友人无可和尚(青龙寺高僧)也曾写过一首《送李长吉之任东井》的诗,预祝他南游成功,但结果大约也不妙。“九州人事皆如此”,他折回洛阳,告别长辈皇甫湜等亲友,同年十月十四日又西进长安。元和九年(814年),他决然辞去奉礼郎之职,重回昌谷“归卧”。然后取道宜阳、洛阳、经河阳,入太行,过长平、高平,于深秋到达潞州(今山西长治市)。此后在潞州张彻的荐举下,做了3个年头的幕僚,为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的军队服务,帮办公文。元和十一年(816年),因北方藩镇跋扈,分裂势力猖獗,郗士美讨叛无功,告病到洛阳休养,友人张彻也抽身回长安。李贺无路可走,只得强撑病躯,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诗作,不久病卒,时年二十七岁。

【《大堤曲》古诗赏析】相关文章:

《大堤曲》唐诗赏析01-27

大堤曲原文及赏析10-19

大堤曲古诗词02-27

塞上曲古诗赏析11-16

采莲曲古诗原文及赏析04-30

《湖中曲》古诗赏析01-22

关于牡丹种曲的古诗赏析03-30

《长干曲》古诗阅读及赏析08-09

凤吹笙曲古诗翻译及赏析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