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白居易古诗鉴赏

时间:2021-03-31 09:28:29 古诗大全 我要投稿

白居易古诗鉴赏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一起来看看白居易古诗鉴赏,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白居易古诗鉴赏

  唐朝

  白居易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译文:

  白日真假黑夜谁去分辨,从古到今的事无尽无休。

  只喜臧生能骗过圣人,又怎知甯子识破了装傻的。

  萤火虫有光非真的火光,荷叶上的露水虽圆岂是真珠?

  不要烧柴去照亮车马,可怜的光彩有甚么不同呢?

  鉴赏:

  予出佐浔阳,未届所任,舟中多暇,江上独吟,因缀五篇,以续其意耳。”据序文可知,这是公元81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诗人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当年六月,诗人因上疏急请追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遭当权者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诗题“放言”,就是无所顾忌,畅所欲言。组诗就社会人生的真伪、祸福、贵贱、贫富、生死诸问题纵抒作者的己见,宣泄了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和对作者自身遭遇的忿忿不平。此诗为第一首,放言政治上的辨伪——略同于近世所谓识别“两面派”的问题。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底事,何事,指的是朝真暮伪的事。首联单刀直入地发问:“早晨还装得俨乎其然,到晚上却揭穿了是假的,古往今来,什么样的怪事没出现过?可有谁预先识破呢?”开头两句以反问的句式概括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颔联两句都是用典。臧生,即春秋时的臧武仲,当时的人称他为圣人,孔子却一针见血地斥之为凭实力要挟君主的奸诈之徒。宁子,即宁武子,孔子十分称道他在乱世中大智若愚的韬晦本领。臧生奸而诈圣,宁子智而佯愚,表面上的作伪差不多,但性质不同。然而可悲的是,世人只爱臧武仲式的假圣人,却不晓得世间还有宁武子那样的`高贤。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颈联两句都是比喻,意思是:“草丛间的萤虫,虽有光亮,可它终究不是火;荷叶上的露水,虽呈球状,难道那就是珍珠吗?”然而,它们偏能以闪光、晶莹的外观炫人,人们又往往为假象所蒙蔽。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尾联紧承颈联萤火露珠的比喻,明示辨伪的方法。燔柴,语出《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坛。”这里用作名词,意为大火。照乘,指明珠。这两句是说:“倘不取燔柴大火和照乘明珠来作比较,又何从判定草萤非火,荷露非珠呢?”这就相当于谚语所说的:“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诗人提出对比是辨伪的重要方法。当然,如果昏暗到连燔柴之火、照乘之珠都茫然不识,比照也就失掉了依据。所以,最后诗人才有“不取”、“可怜”的感叹。

  这首诗,通篇议论说理,却不使读者感到乏味。诗人借助形象,运用比喻,阐明哲理,把抽象的议论,表现为具体的艺术形象了。而且八句四联之中,五次出现反问句,似疑实断,以问为答,不仅具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且充满咄咄怪事的感叹。从头至尾,“何人”、“底事”、“但爱”、 “可知”、 “终非”、 “岂是”、 “不取”、 “何殊”,连珠式的运用疑问、反诘、限制、否定等字眼,起伏跌宕,通篇跳荡着不可遏制的激情,给读者以骨鲠在喉、一吐为快的感觉。诗人的冤案是由于直言取祸,他的辨伪之说并非泛泛而发的宏论,而是对当时黑暗政治的针砭,是为抒发内心忧愤而做的《离骚》式的呐喊。

  杨柳枝词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鉴赏

  作为唐代最多产的诗人,白居易一生写了许多的诗歌来描写自然景物,并时时刻刻陶醉于大自然随处可见的多样景致中,从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和陶冶个人的艺术情趣。下面以他描写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几首小诗为例,体会一下,大诗人是怎样用一种艺术家的眼光来看待和欣赏大自然的。

  我们先看《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杨柳枝是唐代教坊的曲名,歌词的形式是七言绝句,此题专门是咏杨柳的。这首诗前两句写春风荡漾时杨柳枝条的婀娜多姿,妖娆可爱,后两句是咏物抒怀,感慨唏嘘。一年之际在于春,在大好春光来临之际,最先向世界宣布春姑娘的来临的非柳树莫属,所以,大凡诗人咏春之作,总少不了柳树的身影,而柳树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它那报春的枝条。第一句是特写:“一树春风千万枝”,诗人只写了一棵柳树,不过是一棵树长着千万条柳枝的树。由于春风拂动的关系,由静态的“一树”摇身一变,成了“千万枝”,这两者在变换之间产生了一种奇妙的视觉效果,即虽然看上去原本只是一棵树,但是树上数不清的枝条却被春风那双无形的手一一掀动起来,迎风飘动,给人一种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感觉。第二句更加细致地对这棵柳树上的枝条进行精心的描画,春风不但拂动了柳枝,而且吹发了新芽,那满树千条的柳枝上,于是绽出了数不清的嫩叶,远远望去,一片嫩黄,而细长的柳枝早已不再像严冬时的那般僵直,而变得柔软异常,随着和煦的微风,时起时落,时高时低,在诗人眼里,简直像丝绦般的妩媚柔顺。如果我们尝试着按照白居易的思路,畅想一下他所展示的景象,一棵寻常的柳树,在春天的召唤下,焕发了勃勃的生机,万千枝条上,吐露出娇嫩的新芽,以它的金黄,以它的柔软,向世人展示着生命的美好,歌唱着春天的到来,白居易不仅仅是在写柳树,而是在呼唤春天,歌唱生命,所以他能写得这样生机盎然,难怪《唐宋诗醇》要说此诗是“风致翩翩”了。

  不过出人意料的是,作者接下来没有继续春的礼赞,而是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为这株柳树鸣起不平来了,“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永丰坊为唐代东都洛阳坊里名。想不到的是,这样一株充满生命力的柳树,却长在一种荒凉冷落的环境中,“西角”,在西边一个背阴的角落里,“荒园”,生在一个荒废的庭院里,那么哪怕你再婀娜多姿,风情万种,又能有谁来赏识,有谁来关注呢?白居易在诗中营造出这样前后强烈的反差,其用意何在呢?是仅仅在为这株茂盛的柳树因生不逢地,而在大好春光之中独自寂寞,无人赏识而深深惋惜呢,还是借物言志,另有所指呢?这历来引起过不少猜测与推理。有人认为,白居易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对柳树的痛惜之情,实际上是一种对当时政治黑暗腐败、人才被压抑埋没的深沉感慨;更有甚者,还有人以为,这是白居易在自己年老力衰时,为他身边的那些丰华正茂的歌妓们有感而发的,据唐孟《本事诗》记载:“白尚书(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年既高迈,则小蛮方丰艳,因为杨柳之词(即此篇《杨柳枝词》)以托意。”不管怎么说,这首小诗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到底是为了政治还是为了身边的红颜而发,今天似乎也难下定论,但是,这首诗后来造成的影响,的确是作者本人当初自己也不曾想到的。

  关于这首诗,当时的河南尹卢贞有一首和诗,并写了题序:“永丰坊西南角园中,有垂柳一株,柔条极茂,白尚书曾赋诗,传入乐府,流遍京师。近有诏旨,取两枝植于禁苑。乃知一顾增十倍之价,非虚言也。”白居易于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以刑部尚书致仕后寓居洛阳,直至会昌六年逝世。而卢贞任河南尹在会昌四年,治所就在洛阳。所以,白居易写这首诗大约在会昌三年到五年之间,当时他已经年过古稀了。一首题咏柳树的闲适之作,会惊动最高统治者,在今天看来也许是不可思议的,但是,从中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感受到唐代那种开放的社会环境,以及白居易本人在文坛上的巨大影响呢?

【白居易古诗鉴赏】相关文章:

白居易的古诗鉴赏02-04

白居易的古诗鸟鉴赏02-02

白居易古诗《草》鉴赏01-28

古诗鸟白居易鉴赏02-05

白居易浪淘沙古诗鉴赏02-03

鸟古诗白居易拼音鉴赏02-06

白居易的古诗02-04

《舟中读元九诗》白居易古诗鉴赏01-21

《感情》白居易唐诗鉴赏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