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感遇其一》古诗阅读及赏析

时间:2022-11-03 14:35:30 古诗大全 我要投稿

《感遇十二首其一》古诗阅读及赏析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感遇十二首其一》古诗阅读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感遇十二首其一》古诗阅读及赏析

  《感遇其一》古诗阅读及赏析

  【诗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出处】唐·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

  【意思】草木美丽芳香,是由本性所 至,哪是为求得美人的折取呢? 本心: 本性,生长习性。

  以兰桂散发芬芳不是为了求美人折取为喻,抒写不求显达的贤者志向。“何求”二字,以反笔跌出,犹如雄狮搏兔,格外有力。

  【鉴赏】“香草美人”的诗歌传统自古有之,美人佩戴芳草以彰显其品 德。而在这句诗中,诗人却独为草木立言。春兰秋桂,欣欣向荣,它们都 有自己为之骄傲的馥郁的芳香。这世间的一草一木,都怀有一颗高洁之 心,何必盼望着美人的攀折玩赏呢?诗人以芳香的草木自比,无论在什么 样的环境之下,都会坚守美好的品德毫不动摇。而这一切完全是出于自 己的本心,并不是为了要求得他人的赏识。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内心深 处的'独立与傲岸:既时刻保持自己内心的高洁,又丝毫不趋附权贵,令人 赞叹敬佩。后人常以此句自明心志。

  【用法例释】用以说明事物的状况 或人的行为举止是由其本性所致,并非 想求得别人的好感或赏识。[例]不过 我想,野草野菜开一朵小花报答阳光雨 露之恩,并不求人“勿忘我”,所谓“草木 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消失于众 人之中,不求“赛牡丹”,安闲舒适,得其 所哉。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 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 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事。 (杨绛《隐身衣》)

  【全诗】

  《感遇十二首(其一)》

  [唐]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释】 ①兰:泽兰,秋季开花,香草。葳蕤:叶盛貌。②欣欣:指兰草桂花欣欣向荣,生机勃勃。自尔:自然而然地。尔,语助辞。③林栖者:隐居山林之名士。曹毗《对儒》: “不追林栖之迹,不希抱鳞之龙。” 相悦:闻兰、桂之香而爱赏采摘。④本心:本性,素心。美人:指林栖者。

  【全诗鉴赏】

  这是诗人遭受奸党李林甫、牛仙客的迫害,罢相被贬之后所作的 《感遇》组诗,凡十二首。“感遇” 者,有感于遭遇之谓也。“之一” 选自组诗的第一首。此诗以春兰、秋桂自比,以喻“本心”,表达自己立身修德,恶邪守正之高尚品德。

  诗的一二句: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以物起兴,引出自比的对象。你看,春天的兰草迎春勃发,茂盛纷披,生机无限; 秋天的桂花叶绿花黄,皎洁明净,馨香四溢。此两句源自屈原《九歌·礼魂》 中诗句: “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只是诗人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将“秋菊” 置换为“秋桂” 罢了。“葳蕤” 与“皎洁” 再现了春兰与秋桂勃发向上与高雅的风貌。

  诗的三四句承接一二句之意,指出春兰、秋桂之所以 “欣欣此生意”,欣欣向荣,蓬勃生机,是因为它们 “自尔为佳节”。自,各自; 尔,如此之意。即是说它们各自在适当的季节 (春、秋) 而繁茂花开,显示出 “葳蕤” 与 “皎洁” 之生命特点。这里,既点出春兰、秋桂各自适应 “佳节” 之特性; 又暗示兰、桂按各自的本性生长荣枯,不媚人荣,不求人知的本质特征。诗的五六句写人对兰、桂之欣赏。先用 “谁知” 一转,由前四句的物象转入对人的描写。那些 “林栖者”,即居于山林之中的隐逸之士,常以兰、桂自喻,因而“闻风坐相悦”,闻到兰、桂的芳香,顿生爱慕之情。坐,久坐之意,意谓爱慕之深、爱慕之殊。

  诗的七八句: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综合前意,再次肯定兰、桂不求人荣的高尚品质。尽管兰、桂被人欣赏、爱慕,但它们是不希望 (何求)“美人” (“林栖者”) 来攀折、欣赏的。因为兰逢春而葳蕤,桂至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 (“本心”) 使然,并非是为了博取“美人” 的欣赏而如此。全诗到此,意旨豁然: 那些如春兰、秋桂的贤人君子洁身自好,进业修德,并非为了博取功名富贵,而仅是尽到他作人的本份。自然,春兰、秋桂也是诗人的自喻,表明自己虽遭奸人的排斥,仍具有坚贞清高的气节。

  全诗采用比兴手法,诗意温雅深邃,然又自然贴切,无造作之痕,有平易之风。起承转合,前后呼应,诗意贯通,结构严谨。

  感遇其一张九龄翻译鉴赏

  《感遇·其一》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释]

  1、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2、坐:因而。

  3、本心:天性。

  [评析]

  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兰桂两句分写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不论葳蕤也好,皎洁也好,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第四句“自尔为佳节”又由统而分。“佳节”回应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自”当“各自”解,“尔”当“如此”解,即代表“葳蕤”和“皎洁”。)这里一个“自”字,不但指兰桂各自适应佳节的特性,而且还表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笔。

  起首四句,单写兰桂而不写人,但第五句却用“谁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士。“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就把这章中的“闻风”毫不费力地拉来用了,用得这样恰如其分,用得这样自然,用得这样使读者毫不觉得他在用典故,这也是值得一提的。

  最后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转折。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末,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却不顺此理而下,忽开新意。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很清楚,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全诗的主旨,到此方才点明;而文章脉络也一贯到底。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与这里的“草木有本心”互为照应;上文的“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又与“美人折”同意相见。这最后十个字,总结上文,滴水不漏。

  古体诗而只写八句,算是短小的了,而张九龄在寥寥短章中,狮子搏兔,也用全力。诗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转,七八句是合,结构严谨。而且做到了意尽词尽,无一字落空。表现形式上,运用了比兴手法,词意和平温雅,不激不昂,使读者毫不觉得在咏物的背后,讲着高雅的生活哲理。(沈熙乾)

  作者简介

  张九龄(673—740)唐代大臣、诗人。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少聪慧能文,唐中宗景龙(707—710)初年进士,为校书郎。后又登“道侔伊吕”制科,为左拾遗。唐玄宗开元(713—741)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为唐代名相。张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其诗早年词采清丽,情致深婉,为诗坛前辈张说所激赏,被贬后风格转趋朴素遒劲。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

  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

  【古文论今,韵味无穷】

  精炼的语言,就是指用小量的文字就能表达出深层的意思。 古文是中国文学的骨髓,文字的运用在古文中达到了一个顶峰时期,在古文中的语言是相当的精炼的。 就让我们一同去品评吧!

【《感遇其一》古诗阅读及赏析】相关文章:

《感遇·其一》古诗赏析10-24

《感遇·其一》古诗注解与赏析04-10

《感遇十二首其一》古诗原文阅读及赏析08-04

《感遇·其一》古诗鉴赏12-01

《感遇·其二》 古诗赏析03-30

《古风·其一》古诗原文及赏析04-30

《长相思其一》古诗赏析03-30

感遇的古诗鉴赏03-30

《感遇十二首·其七》古诗原文及赏析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