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高二化学电解课件

时间:2017-11-18 编辑:冠墩 手机版

  一、设计思想

  四段教学法强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育重教师 “教”轻学生“学”的做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本节课教学设计首先是利用“先学指导和先学检查”,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学定教,提高课堂效率;其次,注重用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和概念转变;第三,注重实验探究和联系实际,通过与具体实践相整合来促进概念的生成。基于以上理解,我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1、立足先学检查,立足小组合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2、采用知识迁移,利用已学的动态平衡知识来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和移动。

  3、以问题解决引导教学流程,以实验为载体进行探究性学习。

  4、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学以致用,当堂生成,注重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素养。

  本节一共划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包括难溶电解质沉淀溶解平衡概念的建立、特征和影响因素。第二课时主要包括溶度积概念的建立并对沉淀生成、溶解及转化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本节课是第一课时。

  二、教材分析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是应用前一章所学的平衡理论,进一步探讨水溶液中离子的行为,是化学平衡理论学习的延伸和拓展。而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盐类的水解平衡之后新增加的内容,一方面可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水溶液中离子平衡的理论,更透彻地理解水溶液中离子反应的原理;但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学生受前面所学知识的影响而产生混淆。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对象是高二理科班学生,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独立思考能力,能通过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学生在初中阶段学过溶解度的概念,知道化学平衡和离子平衡的相关理论,对动态平衡有了较充分的理解,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再学习本课,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但本章前三节集中学习电离平衡和盐类水解等内容,很多学生会对所学内容产生一定程度的混淆。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建立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概念。

  (2)能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对一些相关问题进行解释。

  过程与方法

  师生互动、创设情境、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培养合作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概念。

  教学难点:运用平衡移动原理,解决相关问题。

  五、教学流程

  (一)先学检查,引导学生注意所学知识与前面内容的联系和区别。

  先学检查设计三个阶梯性问题,采用小组交流后汇报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进步。

  1、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是如何建立的?它们有什么重要特征?

  2、本节课的研究对象是谁?与强、弱电解质是否有一定关系?

  3、固体物质的溶解过程是怎么样的?

  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平衡的建立和特征,指出动态平衡是重要的化学学科思想之一;第二个问题是明确本节课所学内容和前面的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第三个问题为溶解平衡概念的建立奠定基础。

  此时,学生通过交流汇报,做好了学习准备,思维进入兴奋状态。

  (二)实验探究,知识迁移,类比分析,建立沉淀溶解平衡概念。

  首先提出问题,向饱和NaCl的上层清液中加入浓盐酸会有什么现象?如何解释?学生经过思考、交流后汇报,再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加以验证,得出可溶电解质饱和溶液中存在溶解平衡,由此,提出难溶的电解质在水中是否也存在溶解平衡呢?为什么?

  然后,经过类比分析,提出向盛有2 L 0.1l/LNaCl溶液的试管中,滴加5滴 0.1 l/L AgNO3溶液,如何验证反应后溶液中有没有Ag+呢?学生通过分组实验,体验探究过程,深化对沉淀溶解平衡的认识和理解。

  最后归纳总结,让学生自己总结出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概念,表达式,特征和影响因素,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

  至此,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迁移类比、实验探究、思考交流,完成对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的分析,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对知识进行整体建构。

  (三)学以致用,利用平衡移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本环节,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进行解析,提供交流探讨和检验效果的机会。

  1、用等量的水和稀硫酸洗涤BaSO4沉淀,为何用水洗的沉淀损失要大于用稀硫酸洗时的沉淀损失?

  2、为何碳酸钙可以溶于溶有CO2的水中?

  3、龋齿的成因和防治的化学原理。

  (四)练习巩固,深化对动态平衡这一重要学科思想的理解。

  (五)先学指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下节课打好基础。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围绕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概念的建立和运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相关问题进行教学,感觉学生注意力一直很集中,热情高。从课堂气氛和学习效果看运用的自主学习、知识迁移、思考交流、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比较合适,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的机会,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

  1、上课伊始的先学检查建立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之上的,课前教师做出了明确具体的先学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了先学。上课时进行先学检查,目的是复习旧知识,推进新知识的学习;了解先学的效果,查知学习情况,了解学习中的问题、困难和思维障碍为之后学教学提供诊断资料,使后续教学更有针对性。本节课的先学检查,先让学生描述化学平衡与电离平衡的建立过程,描述平衡的特点,检查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接着让学生认识固体物质的溶解过程是怎样的,然后以氯化钠的溶解过程为例加以讨论、说明和解释。这一切为沉淀的溶解平衡做出了很好的铺垫,学生更容易理解。本节课先学检查的方式多样,有的是问题探究、有的是自学讨论、有的是直接提问等;先学检查的时机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学生的先学得以很好的落实,先学的效果得以突出,先学检查是本节课的突出特点之一。

  2、探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是本节课的另一个突出的特点,科学探究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很好手段,本节课教师在组织学生探索过程中,教学起点始终始于学生已有认知(以学定教),教学流程始终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展开(本节课设置了7个思考与交流),较好的体现了问题解决过程,关注了学生不仅在回答是什么,而且知道为什么和怎么用。另一方面,学生根据教师预设的学习提纲,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从而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自我分析问题、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

  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小组合作形式,积极促使学生之间进行自主交流与自主合作,让学生展开讨论、辩论,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促进了学生共同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得以很好的满足,学生的思维被很好地调动。教师让课堂动起来,是思维的动、情感的动,是一种不可取代的有效体验;同时,它又服务于教学目的安排,有教师的预设、参与、组织和必要的指导,是教师能控制和驾驭的活动,从而较好的形成了师生间双向的、能动的交流,从而保证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更好的达成目标教学任务。小组合作学习是本节课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集中体现。

  4、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首先,在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知识的内在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逻辑顺序呈现知识,这样学生就更易于接受和内化知识。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是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主要是概念性知识,课始的先学检查、以氯化钠为例的溶解平衡的建立、思考与交流以及分组实验等为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概念的建立创造了条件,使得概念的建立水到渠成;接着进行概念的解释、深化和应用工作,如石灰岩地区千姿百态溶洞的形成,分组实验氯化银与碘化银、硫化银的转化等使得概念的认识更加深入,知识得以很好的内化。其次,在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预设,本节课知识的呈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学效果突出。

  由于一节课时间有限,教学内容先后逻辑性强,有些同学还没有充分的打开思维,没有完全的表达自己想法。以后还应继续探讨,进一步改进、完善。

[高二化学电解课件]相关文章:

1.高二化学课件

2.高二化学的课件

3.人教版高二化学课件

4.高二化学必修三课件

5.高二开学班会课件

6.高二英语说课课件

7.高二区域地理课件

8.2017高二南非地理课件

9.高二家长会课件

10.美国课件高二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