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江南》教学反思

时间:2021-01-07 19:05:05 一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江南》教学反思(精选9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江南》教学反思(精选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江南》教学反思(精选9篇)

  《江南》教学反思1

  一、转变教学地位,要以学定教。

  在备课时,我认为教材是“文本”,没有想到它是一种动态的课程,教师对给定的内容可以有自身的理解和改变,使之转化为自己的课程。我这节课识字教学的重点没抓住,因为“鱼”、“西”、“北”三字学生在幼儿园已学过,字音、字形对学生来说,是容易掌握的,学前期写字较少,我应把书写作为这节课的重点,让学生掌握如何在田字格中书写这三个字,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这节课给我一个启示,在理念上,教师应树立“教材只是教学的工具”的新观念,教师应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要以学定教,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学有所得。

  二、转变师生角色,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促进学生学习个性和谐、健康地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尊重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中,还要善于引导和帮助学生。在这一课,我也力图体现民主性、平等性,但由于陈旧观念影响缘故,在评价学生时,激励机制运用较少,个别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能激发。今后教学中,我要以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为出发点,给学生课堂学习带来积极影响,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敢说敢做。

  三、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本次课改的重点。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在《江南》一课中,我虽然有意识让学生自主识字,自己读书,但是由于指导不到位,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因缺乏对一年级学生的信任,学生合作学习没有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今后的教学中,要逐渐将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合作学习,在学习中使他们自学能力得以提高,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尽量避免烦琐的讲解,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今后,我要不断学习,不断思索,不断改进,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与课改一同成长。

  《江南》教学反思2

  一年级语文上册《江南》是一首古诗,选自《汉乐府》,写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诗句的前两行介绍了江南水乡是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则写鱼儿在莲叶下面游水嬉戏。整首诗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寥寥几句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图。这里诗美、图美、境美。

  “美”在这里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教学中,我将“美读”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如果说初读感知使学生对整首诗的意境留下了浅层的记忆。那么推敲品读却让学生真正走进了江南,领略了一幅生动活泼的美景图。当学生对“何田田”不知所云时,我适时的出示了“莲叶图”: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莲叶。”“我看到了很多很多的莲叶。”“我看到了满池的莲叶。”把它的颜色也说出来。“莲叶是绿绿的。”“莲叶是碧绿碧绿的。”“莲叶是又绿又亮的。”“是呀,小朋友说了这么多,可诗中只用了两个字,你能找出来吗?”学生一下就找到了是“田田”。正因为看到这么多又绿又亮的莲叶,诗人不由得发出感叹“莲叶何田田!”你能看着图来读这一行吗?紧接着我又出示文中的插图:你们看,美丽的姑娘在满池的莲叶间——采莲,这是多——美的画呀!此时诗的前两行已变成了一幅美丽的画留在了孩子们的脑海中,读好诗句也已不成问题了。后面的五行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我读,一边听一边想:这几行在写什么呢?当学生睁开眼睛时,个个抢着回答——是小鱼。我又鼓励学生:你们也来读读这几行,再看看图,想想你是怎么理解的?也许是因为诗句的朗朗上口,也许是插图色彩鲜艳太吸引孩子的眼球了,总之每一个孩子都在认真地读着,想着。有个孩子说“这几行是写小鱼在游来游去。”我赶紧肯定他:说得真好,那为什么诗中用的是“戏”而不是“游”呢?“因为小鱼游来游去就好像在做游戏,很开心的。所以用戏。”“因为小鱼在水里是自由自在地游着,所以用戏。”说得多好!我相信此时学生眼中的江南已成了一幅灵动的、活泼的,有生命力的画了。读好诗句也成了他们自己真切感情地流露,此时的美不光在江南,更深深地留在了学生的心中。

  我们的语文课堂,如果仅仅让学生感受到美,体验到美也许还不够。我们还应该尽力训练学生去表达美,创造美,以达到积累和发展语言的目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想,用口读,多感官的参与学习,才能使美的语言内化为美的想象。

  《江南》教学反思3

  《江南》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描绘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这首诗简单易读,琅琅上口。全诗共两句话,教学第一句时,抓住“何田田”理解莲叶茂盛鲜亮的特点。我引导学生看图: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湖的莲叶,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说;“莲叶真多呀!”“莲叶真美呀!”“莲叶像一个个大圆盘!”“绿油油的莲叶像一把把大伞,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在学生交流后,我教给他们词语“挨挨挤挤”,并让同桌用身体动作演示一下,加深对莲叶茂盛的感受和理解,然后引导朗读:“小朋友们说得真美。老师好像也划着小船,到了湖面上。我们一起来把第一句读一读,看看能不能把莲叶的大,莲叶的绿,莲叶的美读出来。”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何田田”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形象可感,这就悟出了文字间蕴含的美。接着创设情境:我们和这些采莲姑娘们一起坐上小船去采莲,你们来到池塘里,看到了什么呀?漂亮的荷叶、荷花下面,还躲着小鱼儿呢,它们在干什么?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大胆说话,感受小鱼儿的机灵可爱。学生切合实际生活,想想自己就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小鱼儿,在水中快乐地捉迷藏呢。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江南的什么,进一步表达对江南的喜爱之情。

  《江南》教学反思4

  第一册《江南》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本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图。本诗共七行两句,前两行直接描写了江南水乡的美,介绍了此处是一个可以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写鱼儿在莲叶下面游水嬉戏。诗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插图色彩鲜明,形象逼真,展现了一幅荡舟采莲、莲叶田田、鱼戏莲叶的美丽画卷。可谓有景、有情、有韵,孩子们读来心情愉快,朗朗上口,便于在读中陶冶儿童美的情操。学生通过学习古诗可初步体验到诗中精彩的语言,受到古诗文的熏陶。可要让刚接触汉字的一年级学生体会到诗的意境,感悟到语言的凝练之美,就有一定的难度。这就必须由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看图等到方法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根据课文特点,我设计了教学,课后又有了一些想法。

  一、揭题激趣,感受美。新课一开始,我从课题引入江南是一个鱼米之乡,然后凭借多媒体课件出示采莲图给学生看,请小朋友说说江南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二、读诵诗句,感悟美。请小朋友们读读诗歌。全诗共两句话,教学第一句时,抓住“何田田”理解莲叶茂盛鲜亮的特点。我让学生读课文理解什么叫“何田田”?看图,教师引导: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湖的莲叶,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说,“莲叶真多呀!”“莲叶真美呀!”“莲叶又大又绿!”“满湖的莲叶又大又绿,绿油油的,像一把把大伞,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在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导朗读:“小朋友们说得真美。老师好像也划着小船,到了湖面上。我们一起来把第一句读一读,看看能不能把莲叶的大,莲叶的绿,莲叶的美读出来。”鼓励同学站起来,配上动作读。通过师生齐读,同桌互读,互评等形式多样的练习,学生入情入境的表情,放彩的眼神,稚纯的语音,“何田田”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形象可感,这就悟出了文字间蕴含的美。再有课文要想熟读成诵,就必须反复地读。但我不提倡机械的反复读,因为这样做会大大降低学生读书的兴趣,严重压制他们身心的发展。低年级学生的表现欲很强,在指导背诵上,可以采用表演背的方法,对于这个学生应该很感兴趣,这样课堂气氛就比较活跃,就可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读中想画,欣赏美。请小朋友们看画面,猜一猜“莲叶何田田”是写莲叶怎么样的?

  以图解诗,以读代讲,用想象把诗句还原成画面,把学生带入梦中的江南,自然地读出了赞叹之请。还没读到“鱼戏莲叶间”时,学生显得有点坐不住了,一年级的小孩子自控能力差,很难把一节四十分钟的课坚持到底,于是,我灵机一动,话锋一转,说:小朋友们,愿意跟着老师划着小船到“莲叶田田”的湖里去采摘莲子吗?这么一说,小朋友们的精神顿时又来了,我因势利导——“那就让我们划起桨儿,去欣赏莲叶田田吧!”话毕,轻轻地划了起来,小朋友们也都学着他的样子,进入了情境,有的小朋友动作太大了,影响到了同桌的小朋友划桨,于是我说:“我们可要轻轻地划小船哦,别碰疼了莲叶,碰伤了荷花哦!”小朋友们都是善良的,听我这么一说,赶紧放慢了速度,划得很轻很轻,好象真的是泛舟湖上一样,入情入境,就在小朋友们开心划着小船的时候,我突然叫起来:哎呀,快看一小鱼,我接着吟诵:鱼戏莲叶间——故意拖长了声调,小朋友们没跟着接,于是我又接着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小朋友们明白了,有的说:鱼戏莲叶南。有的说:鱼戏莲叶北。就这样,由发现小鱼的惊喜而发出的叫声不绝于耳,当时那场面的热闹和划船的欢快溢于言表。这五句几乎相同的诗句,本来学生是很难读出层次感的,读这五句诗时,大部分学生不解其味,只知道有鱼,与上句断开理解,抓的是“鱼戏”。却不知道此处是“互文见义”的手法,经这么一划桨,一发现,一惊喜,一叫喊,小朋友们茅塞顿开,立即领悟到了这五句诗是采莲人的惊喊,再指导朗读自然也就轻松得多了。课前,老师对学生的预设要作充分的准备,课上对于老师的生成我们也不可低估,在备课时,考虑到课上学生的“坐不住”,这划桨不仅仅是带学生轻松地渎懂了课文,而且还让学生课中休息了一下,同时要求学生轻轻地划桨,别碰伤了莲、叶也是对学生进行品德的教育,真可谓是一举多得。这首诗简单易读,琅琅上口,故不须在背诵上花较多时间,应着重指导学生对诗歌美的感悟及生字的临写。在指导朗读诗的第二句时,因为这一句中很多部分相同,所以学生读起来会没有精神,设计教师口述鱼儿嬉戏的情景,让学生表演一条条快活的小鱼,尽情“游来游去”的环节,学生很活跃,达到预先的目的。上完这一课,我有两点体会,在教学中今后要注意这两点:

  (一)揭题激趣,感受美。新课一开始,教师可出示采莲图给学生看,请小朋友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你喜欢这幅图吗?为什么喜欢?待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可充满感情地对学生说:“江南是个好地方,这里的孩子可以划着小船,来到湖面上采莲,看活泼可爱的小鱼在莲叶间游玩嬉戏,大家想去吗?”小朋友们都喜欢去,有的孩子会问:“怎么去?”教师顺势引导:“古人把采莲的情景写了一首诗,题目叫《江南》,我们学好这首诗,不就是去采莲了吗?”这一环节通过图片展示的实在情境和教师绘声绘色描述的语言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学生们带入了课文,初步感受到了江南水乡的美景。

  (二)整体感知,再现美。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时候,可借助课文的插图。这一环节的教学可这样设计:

  1、自由读读诗句,说说课文写了什么?2、仔细看看图画,说说图上画了什么?3、边读课文边看图,说说古诗中的哪些句子能在图上找到?让学生结合诗句进行看图。交流讨论问题时引导学生联系前两行诗句,观察小姑娘是怎样采莲的。周围的荷叶、荷花长得怎么样。再联系诗的后五行,进一步观察莲叶间的小鱼是怎样游动的。在观察的基础上,把看到的画面和诗句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这样训练,学生的脑中会再现出美丽的采莲画面,也就体会出了诗句中蕴含的美。

  《江南》教学反思5

  教学中,能抓住古诗特点,在学生读准读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想象,解诗意悟诗境,感受江南春色之美,体会作者对江南美景的赞美与热爱。巧设情境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借助资料自主解疑,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品味诗歌中那淡淡的忧伤。在解意悟情的同时,设计了个人读、小组展示读、男女生比赛读、情境引读等多样化的朗读,朗朗书声中激起学生与诗人的情感共鸣,并让学生明白了: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读,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则能看到文字背后的秘密。整节课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思考,大胆交流,自信展示,精彩不断。

  身为师者一定要为学生打好人生底色,古诗教学亦是如此。因此我打破课堂界限,适度拓展,引入杜牧的《泊秦淮》、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乐游原》,以诗带诗,拓宽学生的知识积淀,为学生长远发展服务。

  不足及改进措施:

  1、整节课虽然书声琅琅,但是朗读的形式多停留在小组读、男女生读、集体读等层面,学生个人展示的机会较少,且朗读的层次性不强,不能体现螺旋式推进的课堂节奏。

  2、在借助想象理解诗意和引入背景感悟诗情的环节,由于课堂节奏把握不准,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充分,,因而孩子口中的江南春景不够生动丰满,课前设计的“看着烟雨迷蒙中的座座寺庙,诗人杜牧仿佛在说……”的说话训练未能进行,因此整节课总有点稍欠火候的感觉。今后在教学环节的取舍和课堂节奏的把控上还应多下功夫。

  3、课堂中虽然有意识的关注全体,但在真正的实施中总有些不善于展示的孩子被忽视。于我们而言,他只是一个学生;于家长而言,他就是一家人的希望。因此我们不经意间的忽视,对一个家庭来说影响的可能是未来。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在“注视”的同时,多些“扫视”,多关注教室边边角角的学生,多关注那些默默无闻孩子,让每位学生都被重视,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江南》教学反思6

  诗歌教学,朗读与意境的体悟是重点。所以设计这堂课的重点之一就是朗读,让学生充分朗读,引导学生读出七言绝句的节奏与韵味,培养学生读古诗的语感。重点之二是带领学生了解诗意,解读画面,进而体悟诗情诗境,通过朗读、听读、看图、想象等方式让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这首诗的难点在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诗上。因为具有政治抱负的杜牧,有反佛的思想,而他又生在内忧外患、走向衰落的晚唐时期,所以对这首诗的争论各种声音都有,写景还是讽喻?从诗歌字面来看,前两句诗就像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江南大地,后两句又把人的视线引向烟雨中屋宇重重、悠远古老的佛寺,展现的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所以我把本诗定位于写景诗,但后两句诗延伸的历史背景也是应该让学生有所了解的。

  基于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我将本诗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朗读、听读、看图、想象等方式,让学生体会诗歌意境及诗人对江南美丽春景的赞美与神往之情。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唐诗宋词,热爱中国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

  这堂课上下来,自我感觉,预设的重难点都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的目标达到了。课确实是一堂真实实在的课而非表演课,我一直认为,一堂课应教给学生什么,学生上课后从知识、能力、情感上会收获什么,这都是备课时教者应重点考虑的。在教学过程中,我能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朗读,注重引导学生想象这一诗歌的教学特点,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因为是高年级的教学,我特别注意了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注重了诗歌相关知识的梳理,而自制的课件也能清晰地体现我的教学重点与教学思路:这是做得比较好的地方。

  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不足,比如课中让学生把看到的景物连缀成画面说一说时,时间给得不充分,开始学生说得很简单,仅仅将几个景物词连起来,虽然后来有个学生说得较具体了,可回想起来感觉还是应该多让学生说一说,这样既可以较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更好地理解诗意诗境。还有,我上这堂课没有做任何预设与铺垫,也没让学生做任何预习或查资料(因为备课时我发现学生已学了杜牧两首诗了),这种做法其实很不可取。因为即使是很熟悉的知识也可能遗忘,这就导致了课堂的某些环节(学生回答学过的描写春天景物的诗句和对诗人杜牧的了解这个地方。)学生一时跟不上,出现场面不活跃或冷场;另外,在学生闭眼想象意境,我在配乐朗读时,由于看到少部分学生睁着大大的眼睛导致我不高兴而有点紧张,我漏掉了一句诗景的朗读,虽然听课老师没听出来,但我还是感到遗憾,这应该是理解意境时不可遗漏的一处。还有,课堂结尾的作业,将诗歌所呈现的画面写下来,我想,是不是给学生时间课堂上练习写下来再朗读展示,会有更好的呈现效果呢?

  我上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寓言、文言文、作文课、中考复习课等许多公开课,对我而言,这次公开课是我诗歌教学的一次新尝试,即使有许多不足,我也对自己的尝试感到由衷的高兴。

  《江南》教学反思7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咏春,因为春天来了,新的希望开始了,本册教材中第一单元选取的几篇课文皆与春天有关。但这种“爱”春方式非常多。有散文、诗歌、古诗。其中本册课本中选择了两首以“春”为题材的古诗,展现出的却是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

  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了一些反思。

  在教学《江南春》时,我是先布置学生预习了古诗,再根据课堂交流的情况适时地点拨,提升,积累,内化。教学《江南春》这首诗时,课前学生已经通过预习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或同学之间讨论过,课堂交流时,大部分孩子能准确说出“莺啼”、“绿映红”、“酒旗风”“郭”等词语的意思,但是让学生找一找诗中描绘了那些景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学生就显得理解不深了,这时我作了适当的引导,点拨,学生就能明了,在此基础上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就容易了。但是诗歌的难点“南朝八百四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不能讲透。

  第一步:看图理解诗的表面意思;第二步,挖掘历史,充分搜集相关历史资料,用孩子能听得懂的语言像故事一样娓娓道来。第三步,置换角色,站在诗人的角度想一想并体会。

  《江南》教学反思8

  《江南》是一首古诗,描写了江南水乡人民采莲的情景。本诗共七行两句,前两行直接描写了江南水乡的美,介绍了此处是一个可以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写鱼儿在莲叶下面游水嬉戏。整首诗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很适合儿童阅读。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本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江南水乡采莲的风光。

  教学《江南》一课时,我创设了一种生活的情境。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片断:师:江南真是个好地方,到处长满了荷花、莲叶。你们瞧!莲叶们一片一片地从水中探出小脑袋,争着向上长,它们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好热闹呀!瞧!那边还有几个划着小船,赶来采莲的小姑娘呢,她们拨开莲叶,寻找那一个个成熟的莲蓬。“哇!”突然,船上的一个姑娘叫了起来。小朋友猜猜,采莲姑娘看见什么了?

  生:(大声齐呼)好多小鱼!

  师:小鱼在哪儿呢?噢,在这里(拿起小鱼头饰给小朋友戴上),在这里(分别给好几个小朋友戴上)。

  师:呀,这么多的小鱼,这下,荷塘里可热闹了!小鱼来到这美丽的荷塘,它们最想做什么呢?

  生:小鱼们会说:“我们来做游戏吧!”

  师:想做游戏的鱼儿请站出来吧。

  学生争着走出来。

  师:看,小鱼们在莲叶下欢快地做游戏呢,它们一会儿游到东,一会儿游到西,一会儿游到南,一会儿游到北。

  (孩子们合着我的节拍一会儿“游到东,一会儿游到西,一会儿游到南,一会儿游到北”)

  师:小鱼们边做游戏边会说什么悄悄话呢?

  生:小鱼说:“我玩得真开心!”

  生:小鱼说:“这里真好,明天我还要来这玩捉迷藏的游戏!”

  师:小鱼儿,你们玩得开心吗?

  “开心”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喊着。

  师:可天色不早了,采莲姑娘要回家了,小鱼儿也该回到妈妈那里去了。

  孩子们纷纷识趣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学习语文创造和提供具体、可供想象的学习背景,使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课文内容形成相似的和谐的震动,让学生主动感知体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个人悟,自由畅谈、表达情感、质疑问难。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的体验,给他们无拘无束地创造、探索的天地。通过读读、想象、演演的学习方式理解、再现、创造诗歌的意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民主的教学。

  《江南》教学反思9

  开学第一周,真的是超忙碌的一周,很多事情蜂拥而至,除了有点目不暇接,还有点不知所措,比如说新学期被扣了一顶班主任的帽子,比如说要兼职教语文,对于我来说,都是初次试水。所幸,第一周居然就迎来了被听课,学习的机会近在咫尺,怎能不抓住。

  我本课讲得是白居易的名篇《忆江南》,相对于前两首古诗李白的五言律诗《独坐敬亭山》和刘禹锡的七言绝句《望洞庭》,《忆江南》是一首词。对于第一次接触词和词牌名的四年级孩子,我并未一开始就给他们引入词牌名这个专业的概念,而是先从介绍作者介绍题目开始导入。介绍作者时我也跟孩子们卖了个关子,说刘禹锡有位好朋友姓白,并且跟我们大家都是老乡,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孩子们顿时乐了,很快就记住了作者。那么对于很多没有去过江南,甚至没有离开过家乡的孩子来说,江南是个很遥远的地方。怎么样让孩子们尽快的了解,并且觉得它并不陌生,我参阅了几本教参之后,决定就拿我自己的一段旅行经历说起。地理位置上的江南在地图上给孩子们介绍完之后,我给孩子们用课间展示了一张我自己的生活照,刚好就是在苏州旅游时拍的,跟白居易写《忆江南》的背景是一样的。虽然经历数百年历时的风风雨雨,但是江南这种水乡古镇的气息,我想应该是随着历史的烟云能够保留一二的。至少从那些斑驳的墙壁之间,葱郁的树木之间,以及小桥流水之间,可以窥见白居易时江南的几点风姿。孩子们一看是自己班主任的私家生活照,顿时来了精神,这一点不得不说,其实多数人都是很八卦的,尤其对这帮好奇的孩子来说。这样每一句诗配上我当时所拍的苏州拙政园和街市的特有景色,讲解起来,就特别有味道了。让孩子们知道其实江南离我们并不远,祖国的大好河山,如诗如画般的风景正等着我们配备完科学知识后来依依饱尝呢。

  不过,本节课虽然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是有一些问题存在,需要及时改进逐渐学习的。记得开学初,王校长就倡导让把课堂变成学堂,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孩子能够主导课堂,自主学习,这一点我做的有失欠缺,并没有把引导和辅助工作做充分。我虽然把该学的知识都讲给了孩子们,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说,想必自己学到的收获的才应该会记忆更为深刻吧。所以对于课堂上如何设置问题来引导孩子自己找到答案,产生质疑,是我今后重点学习的目标。另外一点就是“以读代讲”。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忆江南》这首词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如诗如画般的江南美景,可是我却没能让孩子们在自己一遍遍的朗诵中去切身感受江南的美景。这也是比较失误的一点。对于这两大问题,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多学习多借鉴,争取尽快提高。

【《江南》教学反思(精选9篇)】相关文章:

江南教学反思12-22

《江南》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11-16

精选《江南》一文教学反思06-22

《忆江南》的语文教学反思07-01

《江南春》语文教学反思(精选9篇)11-10

忆江南语文课程教学反思06-29

《江南的冬景》教学反思3篇05-28

一年级上册《江南》教学反思(精选5篇)11-20

苏教版高中必修一《江南的冬景》教学反思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