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乡下人家》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7-03-14  编辑:梁飞艺 手机版

  【教学反思一】

  本单元由我主备,我非常认真地备课。教学设计多次修改,力图突破原有的固定模式。我认为一篇写景的文章,要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品味文字、体会情感,必须引导他们抓住主要线索,抠住关键词句仔细读,慢慢品,并展开想象,感受文字所描绘的美。由此设计了让学生看图片——品文字——说风景——细想象——谈感受——课外补充的步骤进行教学。

  我认为教学中有这些长处:

  一、抓住主线,结构清晰。

  在教学中,我始终围绕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多读课文,抓住能体现乡下人家独特、迷人风景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在头脑中想一想作者描绘的画面,然后交流品味。

  二、读中感知、感悟。

  新课标强调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感受到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加强了朗读的指导,安排了多层次的朗读。开头的初读整体感知,指名读,自读品味,精读感悟,把读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加深学生对乡下人家那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的理解,让学生与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三、适时想象,发展思维。

  在教学中我给了学生广泛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想象自己坐在瓜架下,想干什么?想象那花儿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是什样的情景?春笋探出头来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晚霞中在院子里晚餐的情景又是怎样的?在我们乡下仅仅只有这些画面吗?还会有怎样的画面呢……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都得到了发挥,从而也对乡下独特迷人的景色有了更深的了解。

  四、 形式多样品课文

  在教学中,设计了多样的环节引导学生品味文字。如: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鸡、鸭。孩子们读完后能用自己的感受说自己读的是什么样的鸡,什么样的鸭。城里人和乡下人比比谁的家乡美。让学生在读完课文后,用自己的话总结表达。避免了单一的读、品、说,是课堂学习不再单调乏味。

  本堂课有不足之处:

  一、教学预设中,对时间的规划不够细致。造成课堂前松后紧。学生的发言没有都敞开说。原本两堂课的内容竟然用了三节课。

  二、教学上还是放不开,备得太细,看似面面俱到,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手脚。若是教学时放手尺度还可以更大些。在引导学生理解了课文某些段落后,放手让学生说。让学生多拿课文文字跟城市风景的对比,学生对乡下人家那独特迷人风景的感受可能更加深刻。

  【教学反思二】

  周三去泗水第一书记所驻村泗张镇石门小学送课,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既兴奋又紧张,高兴的是有了出去锻炼的机会,紧张的是面对农村的孩子怕自己讲不好,失去了送课的意义。自从杭州学习归来后,就开始准备备课,直到讲完心里才踏实下来。下面就说说上课的感受。

  第六单元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共选编了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描绘了风光迷人的乡村景色。《乡下人家》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一共7个自然段,前6个自然段写景,最后一个自然段抒情,描绘了乡下独特、迷人的风景。作者抓住了乡下人家最普通的事物和场景,展现了恬静祥和的农家田园生活,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歌颂了乡下人家勤劳淳朴、热爱生活的美好品质。

  在教学中,我以读为主线,通过“选读探究——品读感悟——朗读再现”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读中赏词、品句,读中积累、感悟,读中质疑、探究,读中想象、迁移,充分尊重学生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和理解。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由于和学生第一次见面,采用了课前谈话的形式,聊一聊村子里有什么好玩的地方,这样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活跃课堂气氛,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对上课内容做适当的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扫清字词障碍。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掌握生字词,能够读通课文,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其次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作者描写的独特迷人的场景,并谈一谈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场景,这样对整篇课文有个整体感知,初步体会乡下人家景色的美。

  三、研读品味,感受表达方法。

  这一教学环节是这节课的主体,拟紧扣文本中“瓜藤攀檐、雨后春笋、鸡群觅食、月夜睡梦”等几个主要场景,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几个拟人句、作比较的句子,深入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品读、想象、思考、体验,发现和体会作者描写景物的语言特点,品悟语言之美,感悟乡下人家之乐,体会对比及拟人等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作用。如:“瓜藤攀檐”画面中,学生在石狮子和瓜藤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的对比中,感受到别有风趣一词的含义。“雨后春笋”一段抓住一个“探”字,通过引导学生做动作,体会到拟人化手法运用的巧妙。“鸡群觅食”让学生想象鸡和乐融融的情景等等。并在“雨后春笋”一部分相机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从中领悟作者遣词造句之精妙,领略表达技巧和表达的效果的统一,同时渗透人文培养与其中。

  四、回顾整体,感悟中心。

  教学中,我始终围绕一条主线:“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多读课文,抓住能体现乡下人家独特、迷人风景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在头脑中想一想作者描绘的画面,然后交流品味,最后再回到这条主线上来。这样就使整个教学结构清晰、合理,教学过程流畅。

  在执教完本课之后,我反思了一下,在实际教学中,基本上完成了预定设计,学生 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谈出自己的感受,但是班上的学生都是来自农村,而且他们很少有人走出这里,对于乡村风光,他们早已经习以为常了,尽管这篇文章语言朴实生动,清新秀美,也不能吸引他们,学生交流时的方式、语言显得单一,这也是我对学情了解不够的原因造成的。其次学生的读后感悟能力比较强,但朗读再现的能力较弱。学生课文读的很熟练,我自己的示范能力不好,找到班里读书最好的学生示范的时候,很出乎我的意料,竟然一点情感也没有,只是流畅的读下来,这时,我不仅有些失望,也紧张起来,在引导下,能知道哪些词重读,但就是读不出来。后来,我就硬着头皮示范读了一遍,让学生齐读时,有了那么一点点进步。座谈的时候,听学校老师讲,他们平时都不训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也可能有听课的老师,学生也放不开吧。这也是我今后要努力提升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