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六下《我最好的老师》教学实录

时间:2021-08-09 10:55:09 六年级下册 我要投稿

六下《我最好的老师》教学实录

  《我最好的老师》教学实录

  一、谈话导读

六下《我最好的老师》教学实录

  师:在家里,有爸爸妈妈和亲人陪伴我们。在学校里,陪伴我们的是老师。我们先一起聊一聊,在你的心目中,你觉得最好的老师应该是怎样的?我看谁说得最有自己的想法,既跟别人不同,又说得很有道理。

  生1:我心目中最好的老师,他的教学质量应当很好。

  生2:我心目中的老师是这样子的:他能教给我们知识,我们也能将所学的知识教给他。

  师:恩,教学相长,彼此学习。

  生3:我心目中的老师非常幽默,非常有个性。

  生4:我心目中的老师,上课很严厉,下课可以却跟我们一起玩。

  师:上课和下课不一样。老师既是我们的老师,又是我们的朋友。非常不错!

  生5:我心目中的老师是非常有爱心,他能够帮助每一位成绩不好或者是成绩好的学生。

  师:我也很赞同你的观点,最好的老师最有爱心。大家都谈得很不错。这是大家的理想,希望我们的老师都这样。我在想,一个老师在课堂上说的知识,一般都是正确的。对吗?

  生:对!

  师:如果有这样一位老师,他在课堂上所说的知识都是错误的,你觉得这样的老师还有没有可能成为好老师?甚至是最好的老师?你先告诉我,有没有可能,然后说说你的理由。

  生6:有可能。因为这可能是这位老师最独特的方法教学生。

  师:他讲的是错的啊!你能原谅他的错?

  生:对。

  师:为什么要原谅他的错?

  生7:因为,不一定都是老师的错。也许同学没有提出疑问。所以,我觉得他是好老师。

  师:他错了,但是同学们没有提出疑问来,责任还不在老师。你说出了一定的道理,还有没有更好的道理,后面那个男同学你说。

  生8:我觉得他是个好老师,因为他有独特的教学方式。就像我们的生活,不思考的话就等于吃了饭不消化。

  师:这个比方打得很好啊,向你学习!

  生9:我认为他还是个好老师,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人总是会失败的。

  师:出错是出错,得看老师是怎么样出错的?对吗?

  生10:我觉得老师可能是故意出错。

  生11:我觉得老师想让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具有怀疑能力和分析能力。

  师:他是故意犯一个错误,让你们懂得这一个道理,对吗?

  生:对。

  师:非常不错。你们是不是在课前都看过我今天讲的课文了,是吗?

  生15:没有。

  师:那更加不错。经过这一段聊天,同学们的思维变得非常活跃。

  二、评价人物,质疑问题

  师: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文第114页。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看看大家读得怎么样?

  生:读课题 21《我最好的老师》

  师:下面,同学们自己把课文看一遍。注意两点:首先,把笔拿着,你发现这课文里面有好的成语,请在它的下面划一条波浪线。有不认识的字,请在下面也做一个记号。这是第一个要求。第二个要求:看了课文以后,你有什么疑问,请你等会向我提出来。这两个要求都记得吗?

  生:记得。

  师:那我再加一个要求,想想:题目叫《我最好的老师》,我想将“我”字去掉,就成为《最好的老师》,你觉得可以吗?注意啊,一划词语,二提问题,三想我的问题。

  1.学生自读

  (学生带着要求默读课文中)

  师:板书词语:

  出乎意料 侃侃而谈( ) 目瞪口呆 糊弄( )

  师:大家看下黑板上几个都是成语吗?前面三个是。先找个同学,把那两个括号里面加点的字注上拼音。谁愿意来做这个事?

  指名学生上台注音

  师:非常好,大家一起读一读,每个词语读两遍。

  生:读词语

  师:特别注意这个字,它永远都读糊(hù)吗?

  生:不是

  师:有时候读什么?后面那个女生你说说。

  生18:读糊(hú),糊涂。

  2.质疑问难

  师:现在我想问第二个问题。你们刚刚读过课文以后,有没有问题想提问老师的?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我看谁的问题提得最好。

  生19:老师,我这里读不懂,“怀特特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这样的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师:为什么不懂,哪里不懂?

  生20:也不要迷信权威。

  师:你觉得应该迷信权威?

  生20:不是的,我觉得小学怎么会有权威?

  师:小学怎么会有权威?不错。权威在哪里?

  生21:那个老师就是同学们的权威,老师要同学们做什么,同学们就应该也会做。

  师:这是你的答问,很好!现在还有没有要提问的?

  生22:为什么是“出人意料”?

  师:你看得很仔细

  生23:文章最后提到,作者又告诉给他的朋友。他的朋友也认为不对,可是他在这里为什么认为老师是对的?为什么从以前的不接受到现在又觉得老师的观点是正确的?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她读书读得特别仔细,把前后都联系在一起看。发现了有矛盾。

  生24:我想答刚才那个同学的问题。是一个……

  师:不要紧。提问很重要,怎么样提出最有效的问题更重要。

  生25:我觉得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写到的内容跟后面有矛盾。

  师:怎么理解这个矛盾?大家都记住他们提到的问题。

  生26:学生不可能不写答案,为什么还是得个零分?

  师:呵呵,没有了功劳也有苦劳,你是这样想的吧?

  生27:……他说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动物……那为什么他只知道这种在夜间出现,而且已经绝种的动物呢?

  师:是啊,读得非常仔细。要是你在怀特森的课堂上就好了。

  生28:我回答她的问题,因为这是他故意编出来的,想给学生一次教训。

  三、反馈交流

  师:“故意”就说明背后有目的,有一时看不到的目的。怀特森“故意”这样做,到底是为什么?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仔细,读书就应该像这样带着问题,带着问号去对话。我发现,同学之间有非常好的习惯,彼此不但能够提问还能够相互释疑,学习就是这么一个交流的过程。

  这些问题当然都要解答。能不能允许我把你们提及的问题放到讲课过程中去,是和同学们一起来解答,不是等我来解答。现在,可不可以回答我刚刚讲的那个问题,我的那个问题也是我读书的时候产生的一个疑问。我觉得《我最好的老师》好像不需要“我”字,就是《最好的老师》,你们觉得有意见吗?谁来说服我,最有力的说服我。

  生29:我觉得把“我”去掉不行的。如果是《最好的老师》,有的人的看法有不同。他觉得这个老师好,有的人觉得这个老师教学的方法一点用处都没有。就觉得这个老师是个坏老师。

  师:这个老师好不好是带有个人色彩的,每个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我们能不能结合课文告诉我?

  生30:课文中写到作者把这个介绍给他的一个朋友,他的朋友却说这个老师怎么能这么糊弄你们?就证明他的朋友不认为怀特森是好老师。

  师:非常好,你的说法非常有说服力。就在文章的最后能告诉我们,不是每个人能这样看待。

  生31:我觉得把“我”去掉的话,那么最好的老师就包括了很多老师。如果加上“我”的话,单单指的是怀特森一个老师。

  师:最好的老师可以有无数个,“我最好的老师”只有一个,那是独特的.。

  生32:我觉得最好的老师应该也有很多同学喜欢它,所以可以去掉“我”。

  师:哦,你觉得“最好的老师”可以去掉,是吧?非常欣赏你。怀特森又不是我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全班同学都认为他是最好的老师。真不错,大家都这样说的时候,你坚持自己的看法,我觉得你以后很有出息。

  生33:我觉得课文的第六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里面说了:“怀特森先生让我们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但是,他没有告诉他的朋友这一句,所以我觉得“我”最好的老师是必要的。

  师:这叫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生34:我觉得不应该去掉“我”,因为去掉了“我”的话,那意味着别人也喜欢。问题是,如果别人如果不喜欢这个老师,而是别的老师呢?作者喜欢那个老师,才加上“我”。

  生35:我认为不应该去掉“我”,因为他们的老师是很有个性的人,不但教学方法是独特的,而且他教育同学们的方法也是很独特的,别人不认为他是一个很好的老师,所以不能去掉“我”。

  师:你是“集大成”,前面讲过的你把它都归纳了。还有其他意见的呢?

  生36:我觉得可以删去,因为怀特森是教他们班的,他们班同学也都很喜欢这个老师,而我读了这篇课文这,我也慢慢喜欢这个老师了,我觉得可以相信他是“我”最好的老师。

  师:如果你读了以后,你也最喜欢这个老师,那题目叫《我最好的老师》,这个“我”就变成了“你”,不一定是作者,对吗?

  师:大家注意没有,我们的讨论有两个不同意见,每种意见都有他的合理性,我们不要苛求一个答案,这个过程,思考问题的过程是最重要的。好,现在我们来认真学习这一篇文章,先找一位同学把第一自然段朗读一遍。

  四、导读

  1.引读

  师:读这一段的时候我请同学们把其中的一个句子勾画一下,就是这个“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把这句话勾出来,待会我要提问。我找个同学读这一段,找个没有举手的。呵呵。

  生37:读一自然段。

  师:很不错,我相信这是你读得最好的一次,是吧?已经很不错了。刚才让你们看了这一段,其实这一堂课的过程把整个教学过程都写完了。他是怎么上课的?这个过程有什么出人意料的啊?根本就没有写出人意料的嘛。既然他没有写出人意料的,那我想把这个“出人意料”删掉,可不可以?

  生38:不可以。

  师:告诉我理由。里面没写“出人意料”,干嘛要用“出人意料”这个词?

  生39:我觉得不可以删掉,因为如果是前面没有写,而写在后面了呢?

  师:恩,可能写在后面了。你可以告诉我,后面哪些地方出人意料了吗?

  生40:后面第······

  师:你觉得“出人意料”是什么意思?

  生41:应该是非常惊讶,意想不到。

  师:有哪些地方意想不到呢?

  生41:在第二自然段,“当他把卷子发下来的时候,我惊得目瞪口呆,在我写到得答案后面,竟然都画上了一个刺眼的红叉叉,我得的是零分,可这不公平。”

  师:好了,这是第一个出人意料的地方:“我”得了零分。那谁能够归纳第二个出人意料呢?

  生42:我是接着她后面讲的,“吃惊的是,我们都得了零分。”

  师: 这是第二个出人意料的地方:一个人得了零分“出人意料”,全班都得零分更加“出人意料”。还有更出人意料的事吗?全班都打零分,这老师不感到惭愧啊?

  生43:第三自然段:“事情很简单。关于猫猬兽的一切,都是我信口胡编的。这种动物从来就没有存在过。”

  师:老师的表现有什么出人意料的吗?

  生44:在115页第五自然段:“他说,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 ”。

  师:我们都打零分,老师还不理会了,真是神奇了,最后有个“出人意料”是什么?同学们往后面找一找看,最后的那个男同学你说。

  生45:“怀特森先生的每一堂课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历险。到现在为止,我还能清楚地回忆起几堂科学常识课的细节来。”。

  师:那不是写这一堂课了,是写以后若干堂课了,关于这个成绩,他有一个“出人意料”的做法。

  生46:“我要把这次测验的成绩全部登载在你们的成绩册上”。

  师:哦,成绩打零分,他要记到我们的成绩单里面,就是这个学期的成绩,大家注意,我们找出了至少四个“出人意料”,我得了零分---全班得了零分---老师还不在乎---最后还把成绩登在了成绩册上。你们从这四个“出人意料”中读出了它们是什么关系啊?出人意料的程度是一步一步加大的,这样写文章有什么好?就好像悬念一样的,它被不断往前面推。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这几个“出人意料”是为下文做什么的啊?

  生47:做铺垫的。

  2.反驳

  师:做铺垫,埋伏笔。嗯,非常好。现在请你们来反驳我。反驳我的第一个问题:一个老师,在第一堂课上肯定不能把错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怀特森偏偏把全部是错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传授了错误的知识就是误人子弟,他误人子弟。反驳时,要联系课文的内容,即要用课文的内容来告诉我他是不是误人子弟。

  生48:不是,他是想要我们从他的话语中得到真正的理解。

  生49:“他说,每个人都要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情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

  生50:“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师:这又是说什么呢?

  生51:怀特森先生想用课堂的“反思想”教给我们人生的道理。

  师:什么思想?

  生51:反思想。

  师:“反思想”这个词蛮有意思啊,反思想就是故意从反面说吗?就是讲他这个错是有意中犯的吗?

  生52:是,故意犯的。

  师:“故意”的背后肯定有一个理由,刚才很多同学都找到了一个句子,即怀特森要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

  生53:怀特森老师想告诉同学们一个道理:一个人不能人云亦云,不能迷信权威。

  师:很好,你还用到一个词叫“人云亦云”,就是别人说你也怎么说。第一轮的反驳非常有效,说明你们明白了怀特森的苦衷。他这个苦衷是全部为了你们好,而不是为了这堂课的成绩好;他是为了我们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更好。那哪个目的大一些,哪个目的小一些呢?

  生54:他的目的是希望我们从这篇文章中吸取教训,不要让自己脑子睡大觉,一旦发现问题就应该提出来。

  师:我问你,我们的脑子要不要睡大觉?

  生55:要,不要。

  师:你晚上不睡觉啊?要不要睡大觉啊?

  生56:要。

  生57:我所指的睡大觉是指精神上的。你的脑子睡大觉了,说明你不去独立思考,他就像一坨铁,它放久了会生锈的。

  师:呵呵,不要让脑子睡大觉,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很好。第二个反驳开始了:一个课堂上的老师,永远都在表扬学生、激励学生,这样的老师好不好?

  生:好。

  师:怀特森在这节课上我没看见他表扬学生一次,他老是在“责备”学生。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好老师,请你反驳一下。

  生58:因为·······

  师:他怎么不鼓励我们?

  生59:科学课对我们来说就成了一种冒险,怀特森先生总是想方设法来让我们接受他的挑战,为了驳倒他的貌似正确的论点,我们花了整整两天的时间收集证据。

  师:就是说从此以后改变了我们对科学课的看法。他证明要独立思考,这只是科学课的一个出发点,并不是说他的课从此结束了。这只是个开头,就像写文章一样,才写了第一页。

  生60:我认为批评也是一种鼓励,他是要同学们改变自己,改变迷信书本,迷信权威的看法,老师教的是让同学们学会怀疑的精神。

  师:很好,你特别懂事。知道批评也是一种鼓励,很有哲学思想。我想知道,那怀特森先知不知道很多孩子都迷信书本,知不知道?

  生:知道。

  师:这种惯性的力量大不大?

  生:大。

  师:如此这样,他就必须想一个特别的办法才能让学生记住这样一个道理,以至于他这节课偏偏不鼓励学。他的以后的课都不鼓励学生吗?

  生:没有。

  生61:我觉得平常被老师点起名来都会被表扬,而这样一节课都被批评的话,会让我们对这个新老师产生疑惑。

  师:你还是觉得他这个做法不妥,是吧?

  生61:是的。但从人性化来讲,他这样做,对我们还是有好处的。

  师:理智上可以接受,感情上不能接受,是吧?你将来也会有出息的,我们说这样,你还想说那样,我喜欢这种说“那样”的。

  生62:我觉得如果老师老是表扬的话,他就会停止不前;如果批评的话,他反倒会不服气,然后越来越向前发展。

  师:“鼓励”,你就会停滞不前啊?那我今天鼓励你们这么多啊。那倒不一定,这个观点我有点不赞成啊。

  生63:我觉得如果老是表扬的话,表扬就会泛滥。如果这节课老是批评的话,我就会很伤心。

  师:泛滥,表扬也就变得廉价了。我发现同学们都好有思想的。

  生64:我觉得批评过多的话,同学们就没有自信。

  师:批评过多又没有自信了,那同学们认为怀特森的做法也不是绝对的好,是吧?还是要有自己独立见解。

  生65:我觉得我们要像小猴子一样,自己学会独立,不要在猴子妈妈的怀里,最后在她的怀里窒息而死。

  3.品味

  师:谢谢你!我们一起来把华特森讲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这句话读一遍。

  生66(齐):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板书:独立)

  师:你们发现有什么问题吗?这个句子里面连续用了两次“独立”(师板书)。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我觉得这个地方写得啰嗦,改成“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省掉了一个“独立”呢?多写一个“独立”,有点用意吗?

  生67:如果去掉了“独立”的话,他就是他可以很多人在一起思考和判断;如果没有去掉的话,就是一个人在那里判断和思考。

  师:思考和判断都应该是独立的。

  生(齐):对!

  生68:有些事情,你一个人完不成的,你可以去跟别人一起思考;但如果你完得成,就应该自己完成,独立思考。

  生69:我觉得不应该删去“独立”。因为这里他强调了两次,说明要敢于怀疑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话。

  师:写两次是为了强调“独立”很重要!比如说,我们应该独立生活,独立学习,独立交朋友,连用三个“独立”都是强调。是不是啊?

  生70:我认为独立判断事物的真伪能力也可以把那个“独立”删掉,因为没有一件事情是靠单单一个人可以做出来的,只有更多的人在一起,更多的人思考一个问题,把他们的意见全部合起来,才能得到一个针对那个事的方案。

  师:你又发了点不同的声音。独立,是对个人来讲是要独立,但是个人与个人之间就需要有合作了?那是另外一层意思。但是这篇文章用意,不在于教你们合作。

  生71:我认为可以删掉“独立”,因为思考的话你可以几个人一起讨论;但是独立判断事物的真伪的能力我觉得不要删掉才好,因为你如果不去提出疑问,不去怀疑他的话,它万一是错的,你也去相信别人,那就是不行的。前面一个“独立”,我认为可以删掉。

  师:前面一个可以删,后面一个不能删。想得很细致。联系这堂课讲,为什么全班都打了0分?原因在哪里?

  生72:就是我们没有独立思考。

  师:哦,对!不是一个人没有独立思考,是所有人都没有“独立”,所以反复讲就是要独立思考、还要独立判断。

  生73:我想反驳。他说可以删去一个独立,我觉得“独立思考”也不用删掉“独立”呀,如果你老是要听取别人的意见,不用自己思考的话,你永远都只能听取别人的,没有自己的想法。

  师:非常好。现在大家都学会了反驳,我很喜欢你们反驳。

  生74:我觉得如果说是自己独立思考的话,那肯定要独立判断;如果不是独立思考的话那被别人误导了怎么办呢?

  师:独立思考以后,还要独立判断。这是两个过程。比如说,有一个人开始想到了,说不定这个骨头是有点假,他独立思考,但是最后他最后还是随大流。判断的时候,他随了大流,大家都是这么讲,我也这么讲,判断的独立失去了。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好。我们看看这个怀特森,我觉得太有意思了。他明明全是假的,他居然还“侃侃而谈”。你说人只有什么时候才侃侃而谈,好紧张的时候可以“侃侃而谈”吗?

  生:(摇头)不可以。

  师:我明知道自己在说谎,还可以侃侃而谈吗?

  生:不可以。

  师:怀特森是在说一个谎,他为什么还可以“侃侃而谈”呢?

  生75:因为他知道自己是在教育学生,他很自信。

  生76:他说的是一个善意的谎言,是为同学们好的,所以才“侃侃而谈”。

  师: 我觉得还是个特殊的谎言。他是有意来说一个这样的谎言。

  生77:我认为他“侃侃而谈”是为了更让学生相信猫猬兽这个动物存在过。

  师:哦,那是打掩护吧!越是讲得侃侃而谈,你们越是相信。要有脸上的表情很诡异的话,大家都怀疑了。是吧?那就是存心要骗你。

  生78:他如果不是侃侃而谈的话,他有可能会有学生反驳他。有学生说,诶,老师你刚刚说了什么什么,然后就说觉得老师说错了。如果用侃侃而谈,因为一般学生都很相信老师,老师越讲得越真实,他们就越相信,即使是假的他们也觉得是真的了。

  生79:侃侃而谈就是要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判断。

  师:他越是侃侃而谈,独立判断的这个难度就越大。非常好!我们这个前阶段的学习我觉得特别特别好,现在我们看看,怀特森用这样一种方法,让我们让了这样一堂课。结果如何呢?我们来把下面这个自然段读一遍。“从此……”预备起。

  生80:从此,科学课对于我们来说就成了一种“冒险”。怀特森先生总是想方设法让我们来接受他的挑战。有时,为了驳倒他的一个貌似正确的“论点”,我们常常会在课后花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去思考和论证。然而,正是在一个个饶有趣味又充满刺激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增长了见识,也逐渐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

  师:大家注意看。“从此,科学课对我们来说就成了一种……”

  生:冒险。

  4.体验

  师:谁能告诉我,生活中,你冒过什么险?你觉得有那些东西最冒险?

  生81:针头,打针的那个针。

  师:打针那个是冒险吗?可能吧。

  生82:过马路是在冒险。

  师:担心车子撞过来了!

  生83:我在电视里看到一些恐怖片,然后在公园里去探险鬼屋的时候,一个骷髅头就出来,吓死我了。

  师:那是冒险。还有冒险吗?

  生84:在玩游戏的时候,剌激,冒险!

  师:冒险岛吗?

  生84:对,一进去就被抓了。

  生85:还有一次,我和我姐姐去公园的时候,然后就到那个什么鬼屋森林里面去,有一次我们两个走进去,突然一下那个“鬼”就从上面掉下来。

  师:(张牙舞爪)哇!

  生86:我觉得是有时候一个人晚上回家的时候,冒险。

  师:怕鬼吗?

  生87:不是的,我怕坏人。

  生88:我觉得坐车的时候也怕冒险。

  师:坐飞机还冒险一些。

  生笑

  生89:我觉得冒险就是去玩蹦极。

  师:蹦极,太冒险了!挑战极限!

  生90:晚上我在我家书房睡觉的时候,我把那个窗帘拉上,门关上,就把灯关上的时候,漆黑的。

  师:漆黑的,也是冒险啊?那是漆黑的冒险吧!

  生91:有一次回家,刚好我爸爸妈妈不回来,我一个人在家,吓得我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