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初三上册《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时间:2023-10-08 14:41:49 诗琳 九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三上册《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精选11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三上册《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三上册《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精选11篇)

  初三上册《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了解分析作品的叙事线索和杨志的思想性格。

  2、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理解本文精巧的构思。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介绍《水浒》理清情节结构

  一、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我们初步品味了“四大名著”的魅力,但是“四大名著”实际上各有其独特之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智取生辰纲》一文,仔细品尝《水浒》的.滋味。

  二、介绍作者作品

  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原籍东都,一说钱塘。曾中进士,做过官,与当道不合,弃官回家,从事著述。

  三、口述故事经过。

  四、分析故事情节

  五、从情节来看,小说构思有何巧妙之处?

  1、善用伏笔:

  杨志误失生辰纲实际在前文有多处暗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伏笔。(略)

  2、善用景物描写:

  善于运用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是本文的又一艺术特色。它主要表现为对天气炎热的描写。

  3、巧用双线索:

  明线:杨志押送生辰纲 处处小心 都管掣肘 押送失败

  暗线:吴用智取生辰纲 预设机关 团结合作 智取成功

  六、布置作业:《名师伴你行》

  初三上册《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⑵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⑵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

  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演义》开篇词)导入。

  二、作者简介

  三、初读课文

  1、杨修因犯何罪被杀?

  2、曹操对夏侯惇只是佯怒,欲斩之,为什么对杨修却是毫不留情?

  3、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在这些事中,杨修表现如何,曹操态度怎样?

  四、再读课文

  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

  五、研读课文

  概括曹操、杨修的形象。

  六、拓展迁移

  请结合你对文章的感悟,用一句话对杨修进行点评。

  七、作业

  1、以《从杨修之死所想到的》为题,写一段话,谈谈你的认识。200字左右。

  2、(选做)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并不相同,结合你的所学,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初三上册《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能分析课文故事发展的层次;

  2、理解课文中人物性格的特点,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交给学生一些做人的道理。

  【教学设想】

  1、在阅读时先疏通文字,理解内容,梳理文中记叙的七个故事。在此基础讨论和理解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

  2、学生复述七个故事。

  3、此文为课内自读课文,所以以学生活动为主。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介绍小说背景

  老师介绍《三国演义》导入,课文节选自

  第七十二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曹操瞒兵退斜谷”的后半部份。

  二、速读测试

  文章字数:1700字

  阅读用时:

  分钟

  阅读速度:

  字/分钟

  三、复述故事

  老师讲述一个故事内容,引出杨修之死的直接原因:鸡肋事件。杨修其实没理解错曹操之意,而且杨修对当时形势的分析也是正确的,但曹操却毫犹豫地将杨修推出斩之,我们由此可看出曹操杀杨修之心是早就有了。那么曹操杀杨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请每小组派一个同学复述一个小故事。

  四、总结杨修的性格特点

  恃才放旷。

  五、杀杨修之后的故事

  第七小组派代表复述,总结曹操的性格特点:狡猾、奸诈。

  六、讨论

  关于杨修之死有两种意见:

  1、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2、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讨论时各抒己见,也可以结合历来对曹操的评论和曹操的其他言行。

  七、总结

  教给学生:做人应谦虚谨慎。

  八、作业

  1、课后阅读《三国演义》。

  2、读后感一篇:我看《杨修之死》。

  初三上册《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来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倒叙的记叙顺序。

  2、过程与方法:

  体验式,合作式,通过演绎故事来体会人物性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重难点】

  通过对话与动作描写(白描手法)来展现人物性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进程】

  一、导入 由《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引起话题。 讲述自己所熟知的三国人物。 引发学生对三国人物形象的兴趣。

  二、探究文本

  1、请学生默读文本,酝酿情绪,准备演绎故事。

  2、请学生演绎故事。

  3、提问:看完演绎之后,请同学思考与原文有何不同吗?(从内容与顺序两方面考虑。)

  4、强调倒叙的作用。(倒叙的作用在于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5、分析人物形象。 板书事件

  提示:

  1、内容:补充告密事件与作弊事件

  2、顺序:由演绎故事的顺序,请学生对比与原文的不同,从而引出倒叙的概念。

  本文开头就交代操以惑乱军心之名杀修,这似乎有些牵强,操何以如此没有度量呢?这就吸引我们深究下去,从阅读文本中发现原来操对修的忌恨非一日之寒。

  甚忌之──恶之──愈恶之──疑,愈恶之──大怒──有杀修之心──杀修

  人物形象:

  曹操:多疑,奸诈,忌才

  杨修:聪明,恃才放旷,锋芒毕露

  演绎故事,体会人物性格。

  学生体会倒叙的作用。

  学生从原文寻找操对修的态度变化。

  学生发言。

  通过亲身演绎,设计对白,促使学生熟练掌握文本,并在实践中把握人物性格。 三、辩一辩 提问:你怎么看待杨修这个人呢?这种性格好不好? 学生以小组作答。 (教师不作是与非的.判定,旨在引发学生思考。) 四、教师总结 同学们现在对操与修的性格特点都有了充分的把握,这与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是分不开的,他通过传神的语言与动作描写,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这也是我们同学需要认真学习的地方。

  杨修这样一个小人物尚且塑造得如此传神,更何况其中的三绝?

  (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五、作业 随笔:描写一个你熟悉的人,抓住语言与动作描写,合理安排故事情节,也可灵活运用不同的记叙顺序。

  初三上册《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通过复述等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作品的故事情节,体会小说叙述情节的巧妙技法。

  2、结合事件,披文入意,引导学生把握并赏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学会结合具体事件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了解历史上人物与小说中人物有所区别,学会客观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体会插叙在小说情节安排上的妙处。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背一背曹操的诗歌,如《观沧海》、《龟虽寿》等等,从这些诗作中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观沧海》               《龟虽寿》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说说你所了解的曹操,要求学生说出具体的故事情节,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望梅止渴”等等。要求学生指出哪些是从史书记载中得到的,哪些是从《三国演义》中得到的。

  二、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三、故事背景: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四、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在初读课文时,首先疏通课文的字词障碍。大家可以去查工具书,或者运用以往的文言积累,或者结合语言环境去猜测这个词的含义。

  五、熟读课文,把握情节:

  1、请同学们进一步研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一共写了几件事?你能否用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课后习题一、1)

  要求学生先自读课文,自己概括,同座完成后可以互相交流。

  明确:

  小说依次写了七件事:

  1)解“鸡肋”遭斩。

  2)“门”中添“活”解操意。

  3)分食“一合酥”遭操忌。

  4)解“梦中杀人”遭操恶。

  5)告发曹丕阴事。

  6)教曹植斩门吏而出。

  7)为曹植作《答教》。

  2、请同学们再认真研读这几件事,能否对这些事情作一分类,或者说,这七件事情,触使曹操产生杀杨修之心的有哪些?

  明确:阔门 事件、一盒酥事件、杀近侍事件属于杨修的小聪明,数犯曹操之忌;后三件事,杨修已经卷入曹丕、曹植的.兄弟间的世子之争,属于政治活动的范畴。杨修的存在,已成为曹操的身后大患,故杀之。

  六、理清脉络,赏析技巧:

  1、这篇课文以简要的语言叙述了七件事,是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的吗?为什么?

  学生交流后让学生按事情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内容。

  2、课文中的顺序与我们叙述的顺序,两者各有什么优劣?说说作者为什么采取这样的顺序?

  明确:课文采用的是插叙,先写“鸡肋”事件,再一步步地交待曹操对杨修的情感变化,使文章波澜起伏,也可以使文章前后呼应,结构严谨,再者“鸡肋”事件也是曹操杀杨修的直接诱因。

  按照事情的先后顺序写,属于顺叙,条理清晰,但缺少波澜。

  3、除“鸡肋”事件外的六件事,又是按照何种顺序进行介绍的,其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明确:从事情的程度轻重来介绍的,前三件是杨修与曹操比个人才智的问题,后三者则涉及到了曹操立世子的核心问题,影响曹氏政权的稳定。这也是曹操对杨修的态度越来越恶劣的原因。

  七、课堂小结:

  本节课侧重梳理了小说的情节,对情节的把握,要能够分析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能够欣赏情节的安排的艺术性。

  八、布置作业:

  初三上册《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资料,分析了解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

  2、学习本文透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获得人生启示和写作上的启发。

  [教学重点]

  能复述课文,分析了解人物性格;讨论杨修死因,记叙顺序。

  [教学难点]

  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激趣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首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创设适合本文教学的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情感随着音乐仿佛回到三国那硝烟弥漫的战场,曲终,让学生说说这是那部电视剧的主题曲,然后导入:这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个经典故事:《杨修之死》

  2、走进作者罗贯中和《三国演义》

  (先由学生介绍,然后多媒体展示主要资料)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读课文,要求学生不看书,回答下列问题;

  1〉杨修是怎样死的?

  2〉文章共写了几件事?

  2、自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1〉给不认识的字注音不理解的词注释。

  (实用工具书,小组讨论或请教老师解决)

  2〉请用一个短语或句子概括每个故事。

  3〉复述故事

  要求每人选取其中一个故事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要重点突出,条理清楚,声音洪亮,说出每次曹操的心理反应,然后叫七个学生分别来复述下列故事,大家以起来作简要评价。

  鸡肋事件,改建园X,分食酥饼事件,“梦中”吴质事件教植杀吏答教事件

  四、再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

  1要求:先用几个词概括出人物性格并说出依据。

  安排:一二组分析杨修的性格,三四组分析曹操的性格。

  2、教师小结补充说明历的.曹操与小说上的曹操不一样,让学生辨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

  五、讨论:

  1、杨修因何而死?

  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说,杨修是恃才放旷招致杀身之祸,有人说是因为曹操忌才妒贤,处死杨修以除后患根据本文,你的看法是什么?并说出理由。

  2、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记叙顺序?

  六、作业

  1、如何做人:小说中的曹操和杨修都不是完人,假如让你给曹操和杨修各进一言,你会和他们说些什么?对你本人待人处世有哪些借鉴作用?

  2、如何为文:学习本文,你学到了哪些叙事手法?对你以后的作文写作有什么启发?

  七、小结

  总结归纳本节课学习的资料,表扬学生的学习成果留下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假如你是曹操,你会如何对待恃才放旷的杨修?假如杨修与曹丕交好,曹操还会杀死杨修吗?等等在《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歌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初三上册《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掌握课文内容和叙述顺序。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

  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2、学会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能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能用自己的要点,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探究杨修死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先欣赏几幅图片,你知道他们是哪部作品,哪些人物的相关故事情节吗?(《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分别是桃园三结义、望梅止渴、和青梅煮酒论英雄)其实《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英雄人物,今天我们就再来了解一位三国中的人物杨修,看看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资料

  1、《三国演义》和罗贯中

  罗贯中:生于1330年,卒于1400年。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三国志》,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在创造,以史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它借述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抨击,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张。具有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与《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并称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

  2、背景和情节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操兵退斜谷”。从战争发展的角度上看,当时三国交战,曹操率大军攻打蜀国,兵败;蜀军追击,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退兵驻守斜谷。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节选由此开始……

  三、朗读感知

  1、疏解字音

  肋号令数讫绰

  2、解释词义

  适忌晓然但即

  3、翻译重要语句

  ①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②(曹)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③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④但曹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4、题解

  从题目中你获得哪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疑问?带着问题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

  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杨修死的直接原因:惑乱军心直接事件:鸡肋事件

  四、思考

  1、除了鸡肋事件,文中还写了杨修数犯曹操之忌的几件事?每件事发生时,曹操有什么心理反应?你能用自己的话叙述一下这些事吗?

  2、这几件事的类型一样吗?在叙述上运用了什么顺序?有什么作用?

  3、通过这几件事,你认为杨修是个怎样的人?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五、拓展延伸

  1、历史上的曹操

  2、《三国演义》中对杨修的评价讨论

  六、讨论

  杨修的死,有人认为是杨修自己造成的,有人认为是曹操的原因,你认为呢?

  谈谈你的启示

  七、作业

  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

  1、以《从杨修之死想到》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自己的认识。

  2、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写出你心目中的曹操形象。

  初三上册《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快速抓住课文内容及主要事件。

  2、学习抓住一些看似不经意的文字或者补充一些被省略的文字,理解人物的性格。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并学习辨证地看待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抓住关键字词,从细节多方面分析概括杨修的性格。

  3、充分利用想像并描述有关情节。

  教学难点:

  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杨修死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三国有无数的智者,其中有被重用的幸运者,也有被埋没甚至被残杀的不幸者。今天,让我们走进罗贯中的《杨修之死》,共同来关注杨修的命运。

  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Ppt出示:《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走进文本,解说人物

  师:杨修才华横溢,连曹操的得力干将夏侯惇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文中有一句话,是夏侯惇对杨修的高度评价.。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注意圈点重点字词,并从文中找出这句话评价的话来。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Ppt出示:重点字词。

  师:请找出评价的话。

  生找出:公真知魏王肺腑也!

  教师引导学生读出佩服之气。

  2、杨修的“真知——”可以从文中哪些事情上看出来呢?请快速浏览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Ppt出示:破解门中“活”、破解一合酥、破解“鸡肋”口令、破译操梦中杀人真相、破译操试子才干、破译操问军国大事。

  师:杨修既能猜心事,又有洞悉才能,还料事如神。所以后人有诗赞曰:

  Ppt出示: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3、真知?真不知!

  师:难怪夏侯惇感慨——

  生:“公真知魏王肺腑也”!

  师:是啊,“公真知魏王肺腑也”!杨修可真算曹操的知己。然而曹操却对这位知己动以杀心,最终杀掉了他,徒留后人很多感慨。如此说来,杨修“真知魏王肺腑”吗?

  生答:不知

  师:何以见得?

  1、明确:“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对于杨修的多次犯忌,曹操有怎样的心理反应?请看屏幕:

  Ppt出示:

  杨修的表现曹操的反应

  破解门中“活”——心甚忌之。

  分食“合”中酥——而心恶之。

  道破梦中杀人真相——愈恶之。

  密告簏里藏人事件——愈恶之。

  教授曹植斩杀门吏——大怒,亦不喜植。

  预设答条蒙欺孟德——大怒,已有杀修之心。

  破解口令,擅自行动——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

  师:杨修所做的事情引起了曹操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矛盾冲突逐步激化,致使曹操最终借军法斩了杨修。杨修曾慨叹曹操的近侍是“梦中人”,想不到他自己也成了“梦中人”。表面上杨修是“真知魏王肺腑也”,实际上是“真不知魏王肺腑也”。

  2、而此时,死神也悄悄地向他走来,34岁的杨修,命丧九泉。可怜、可悲、可叹啊!杨修的悲剧,我个人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性格的悲剧。那么,杨修到底有着怎样的性格?文中的哪些字眼可以解读杨修的性格呢?

  Ppt出示:小说这东西,人人都能读,但是,要真的读出点韵味,却又是非常之难,作家真要说的话,是从字缝里渗出来的。

  ——葛红兵(文学批评家)

  师:请同学们圈点出那些能表现杨修性格的词语,小组合作交流,品析杨修的性格,一会一起分享。

  明确:“便、竟、径、指而叹”

  (学生分析,教师引导,启发。)。

  师:刚才的品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卖弄聪明、疏放不羁的杨修。而文中的曹操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请用简洁的语言点评一下。

  生点评:一个阴险残忍、虚伪多疑、狡猾奸诈、老谋深算的曹操。

  3、探究杨修之死因

  师:小说中的曹操被固化为一个奸雄,其实,在历史上,睿智的曹操爱才如命,求贤若渴。有陈琳为证,曾经在袁绍手下干事的陈琳,在一篇檄文里将曹操和他的祖宗十八代都骂了个遍,可是曹操知道他特别有才,因而在打败袁绍以后不仅没有杀他,还收为己用。

  师:那么,一个爱才之人为何屠杀有才之士呢?关于杨修的死因,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请看屏幕:

  Ppt出示:

  “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明李贽

  “祢衡之死,是因为他太不了解人;杨修之死,则因为他太了解人。而且,他们又都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人与人之间究竟应如何相处。”——易中天《品人录》

  师:对于这两种观点,你是否赞同?如赞同,请从课文或小说中找出依据;如不赞同,提出自己的见解。

  师:(学会思索)

  四、结束语:这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但老师心情很是沉重,我在准备这堂课的时候,也思索了很多,常情不能自已,于是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Ppt出示:曾经的风流才子,当年的刀下冤魂,小说中的杨修走了,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索……

  智慧之心,焉能度他人之腹;锋芒太露,怎能避他人之妒。聪明一时,反误了卿卿性命;韬光养晦,或许能颐养天年。斯人已逝,后辈扼腕需谨记,人可聪明,但恃才逞能不可取,三思后行,惟谦虚谨慎大智慧。

  初三上册《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曹杨之间的故事。

  2、探究杨修的死因,分析曹杨二人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曹操和杨修两个人的性格特征,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2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方法:

  1、点拨法、激趣法;

  2、小组讨论学习法;

  3、文献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歌词写出了三国时期英雄人物辈出,但都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尽管已经成为历史,但其中鲜明突出的人物形象依然被后人津津乐道,今天我们就走进这部名著中的两个人物:曹操和杨修

  二、人物简介:

  1、杨修:字德祖,汉太尉杨震五世孙。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薄。才华过人,思维敏捷。

  2、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人。汉献帝时期写天子以令诸侯,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汉献帝封其魏王。三国时期实力最强。精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龟虽寿》、《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曹操集》。

  三、整体感知、研读、合作、探究课文

  1、曹操为什么要杀修?导火索是什么事?罪名是什么?(让学生用原文回答)

  明确:因为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导火索:鸡肋事件

  罪名:惑乱军心”

  2、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整理文章结构、体会插叙作用

  明确:插叙作用:与顺叙相结合,层层深入,揭示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是曹操、杨修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使文章结构层次分明,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极具吸引力。

  4、归纳分析人物形象:

  5、讨论探究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说归之于杨修,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观点?

  教师点拨明确:

  就小说解读而言,以上三条角度不同,却都能成立。从历史上说,恐怕只有第三条是正确的。历史上曹操以爱才著称:不论出身,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可以在曹操那里谋得一官半职。比如贾诩,以前是张绣一方的,后来随张绣一起投靠曹操,成了曹操前期的五大谋士之一;再比如文武双全的张辽,以前是吕布手下的一员猛将,后来也被曹操吸收进自己阵营里,成为曹操手下“五虎良将”之一;而不得不说的.就是曾经在袁绍手下干事的陈琳,在一篇檄文里将曹操和他的祖宗十八代都骂了个遍,而曹操知道他有才,所以在打败袁绍以后也没有杀他,而是收为已用。可见曹操对杨修的重视非同一般,说他嫉妒杨修的才能是没有道理的。杨修数犯曹操之忌,没能看清自己身份,恃才放旷、耍小聪明遭人厌恶,后又干预曹氏内政导致杀身之祸。

  6、巩固拓展:阅读材料,说说杨修和纪晓岚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哪一种做法?

  清朝时,皇帝命纪晓岚编《四库全书》,纪晓岚故意屡次在一些字眼上犯错,让皇帝指出,皇帝觉得很高兴,“连纪晓岚这样有学问的人都让朕指出错来”,龙颜大悦,纪晓岚更得到重用。

  小结:大家一定赞同纪晓岚,杨修疏放不羁、蔑视权贵、张扬个性,从这个角度来看杨修还是可爱的,我们用现在胡话来说这个人不能很好融于现实的社会,不是一个识时务的人。只能说杨修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自食其果。

  四、如何让“杨修之死”的悲剧不再我们身上发生?

  中国人之聪明达到极顶处,转而见出聪明之害,乃退而守愚藏拙以全其身……中国文明乃由动转入静,主退,主守,主安分,主知足,而成为重持久不重进取之文明。—林语堂《中国人之聪明》

  明确:真正的聪明人:是一种难得糊涂的状态,试想杨修不是处处表现张扬自己看清别人又看清自己哪会有杀身之祸?

  五、总结写法:

  1、通过典型事例刻画人物形象。

  2、运用插叙手法使行文波澜起伏。

  六、作业布置:(任选其一)

  1、以《从杨修之死想到的》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自己的认识。

  2、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写出你心目中的曹操形象。

  初三上册《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的:

  1、训练学生概括事例的能力。

  2、理解插叙在文章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而提高思想水平。

  教学方法:

  朗读、概括、比较、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言:

  大家喜欢猜字谜吗?下面我们和三国时期的曹操一起来猜一则字谜。

  话说曹操有一次出征,看到一块石碑,碑文写的很好,在碑文的后面著名的文学家蔡邕写下这样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曹操不理解是什么意思?就问随从的人,你们谁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其中有一个人说:“我知道了”。曹操说:“你先不要讲出来,让我想一想。”大家都猜一猜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大家猜出来了么?这样,走了30里路,曹操才明白过来,说:“我也想出来了。咱们各自把自己的理解写出来吧。”于是这个人就写道:“黄绢,色丝也,这是一个‘绝’字;幼妇,少女也,这是一个‘妙’字;外孙,女之子也,这是个‘好’字;臼,受辛也,这是一个‘辞’(‘辤’同‘辞’)字。这八个字的意思是‘绝妙好辞’!”(可以用小黑板出示)曹操一看,跟自己写的完全一样,便十分感慨地对他说:我的才能差你三十里!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杨修。对这个人就是杨修!那么这样一位大才子,他的人生命运又会如何?大家可以想一想,(生可以七嘴八舌的说说)到底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修之死》

  板书课题作者。

  二、先清大家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提出你的阅读疑问,并试着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生读课文,找生概括内容。

  适当点评后明确:曹操借“鸡肋事件”为借口,杀了杨修。

  三、深入理解

  既然是借“鸡肋事件”的话,那么杨修之死除了这个直接原因外,还应该有间接原因。请大家再次速读文章的4——9节找出能点出杨修之死根本原因的一句话。

  明确:原来,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点出“数”的读音,应是“屡次”的意思。

  “数犯”,大家看一看共有几次?各是些什么事?曹操都有写什么反应?

  生找并明确几件,说各件事,师可以用如下两种方式指导。

  1、 概括事件要注意谁、干了什么、怎么样(也就是结果如何)的原则。

  2、 师可以设计一个表格,让生填表,里面难概括的师适当填三两个,以节约时间,保证一堂课完成。

  杨修弄清曹操意图,改造园门。 虽称美,心甚忌之

  杨修分食曹操一合酥。 虽喜笑,心恶之

  杨修揭露曹操梦中杀人之事。 愈恶

  杨修告曹丕与吴质密谈,结果吴质设计让搜查者扑了空。 愈恶

  杨修教曹植出门。 大怒

  杨修替曹植作答教,被曹操得知。 大怒

  思考:文章在叙述过程中,掐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与事件相关的事件,这种叙述方法,我们把它叫做插叙。文章为什么要插入这些事件,不插叙行不行?请大家删除4——9节,再读全文。

  大家这样读有什么感觉?

  讨论明确:插叙起到补充、衬托的作用,使事件更完整、使中心思想更鲜明。

  让我们再来看这几件事,发现曹操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你有哪些发现?

  讨论:这几件事的安排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安排的,曹操的态度由嫉妒到大怒,到有“杀修之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质变是量变的最终结果。(师可试着补充涉及了曹家的根本利益,曹操怕杨修以后左右曹家的'命运,大权旁落。他也是为他的孩子扫清了障碍!)

  下面,请大家速读文章的后三节,曹操杀了杨修之后,杨修的预言怎样了呢?曹操为什么又厚葬杨修呢?

  讨论明确:足见杨修的聪明、曹操的狡诈。

  结:一代英才杨修就这样死去了,不知杨修之死给了你怎样的感触?你认为杨修之死该怨谁呢?

  生可以自由辩论。

  四、师总结:大丈夫相时而动,识时务者为俊杰。真正的是性格决定命运。你能否为死了的杨修的墓碑上写几句话。

  老师有一首小诗送给大家:聪明因才误,放旷是根苗,明智有范蠡,大智莫若愚!

  初三上册《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掌握课文内容和叙述顺序。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4、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5、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

  探究杨修死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刘备。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三国有无数的智者,有被重用的幸运者,也有被埋没甚至残杀的不幸者,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共同来关注杨修的命运,并能从杨修的身上得到一些启示。

  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学生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庖(páo)官主簿(bù)谮(zèn)绰(chāo)刀恃(shì)才放旷麾(huī)

  四、整体感知

  1、理清结构,复述故事要点。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2、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在这些事中,杨修表现如何,曹操态度怎样?

  ①破字――忌;

  ②分酥――恶;(杨修卖弄聪明)

  ③破梦――愈恶;(杨修揭穿曹的心思)

  ④吴质事件――愈恶;

  ⑤教植出门――怒;

  ⑥教植作答――已有杀心。(杨修参与曹的家事)

  3、你认为杨修之死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扰乱军心,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4、你认为曹操杀杨修是否有理?

  有有理之处,也有无理之处。有理之处:杨修身为曹操的高级幕僚,不思帮助军队度过难关,反而影响军心,确实该杀。

  无理之处:一是曹操确定了具有暗示性的口令,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二是处罚不公,斩杀了杨修,对自己的亲戚却没有丝毫处罚。

  5、第二部分从记叙的顺序看属于哪一种?本部分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补叙目的在于说明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揭示杨修之死是曹、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6、课文第三部分内容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明确:意在证明杨修死前的分析和预见是非常正确的,活曹操输给了死杨修,目的在于揭露曹操杀杨修是忌才,“惑乱军心”只是借口而已。

  7、曹操兵败,却又厚葬杨修,这是为什么?表现了曹操什么性格?

  曹操兵败,证明了杨修预测的正确性,众人对他杀杨修之举自然有疑意。曹操厚葬杨修,可以堵住众人之口,在众人面前表现出知错就改的举动,以笼络人心。这一举动,表现了杨修阴险虚伪的性格。

  8、你如何评价杨修和曹操?从他们二人身上在为人处世方面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杨修:恃才放旷。曹操:阴险虚伪、狡诈奸猾。

  让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只要答案合理,不强求一致。

  现代青少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有一部分人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养成了一些自私,惟我独尊,狂妄自大的坏习惯。杨修的死因与他的心理障碍有关。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往往表现为:无法正确调整情绪,控制个人言行,狂妄自大、放荡不羁、孤傲自负……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互相理解、尊重,在当今这个提倡合作、团队精神的社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五、教学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国》中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学习了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的方法。知道了杨修的死因,也获得了一些启示,望大家能在杨修身上学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祝愿每个人都能拥有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2、预习《范进中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