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2)

时间:2018-04-01 17:30:12 高二下册 我要投稿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

  3、①道歉 ②小路 ③从小路 ④古代一种用滚水烹煮的酷刑 ⑤退却 ⑥敬酒或献礼 ⑦完毕 ⑧上 ⑨个 ⑩只不过;建立

  4、①不(否) ②庭(廷) ③案(按 )④缪(穆) ⑤孰(熟)

  5、于: ①在 介词2.和 介词③到 介词④被 介词⑤对 介词⑥比 介词

  之: ①它 代词 ②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这 代词 ④助词 不译;或我,代词 ⑤我,代词 ⑥助词 表示宾语前置

  对: ①回答 动词 ②向着 介词

  请: ①请允许我 动词 ②请你 动词 ③请示 动词

  书: ①信 名词②书写 动词③文书 名词

  许: ①答应 动词 ②左右 不确定数词 ③赞同 动词 ④象声词hǔ ⑤处 名词

  设:①安排 动词 ②部署 动词 ③假设 连词

  奏: ①弹奏 动词 ②进献 动词

  顾: ①只是,不过 连词 ②回头 动词 ③拜访 动词 ④难道 副词

  计: ①计策 名词 ②谋划 动词 ③计算 动词

  6、①西 名→状 ②前 名→动 ③羞 动→意动 ④先后 形→意动 ⑤归 动→使动 ⑥上 名→状 ⑦诈 动→名

  7、①定语后置句 ②判断句 ③被动句 ④省略介词“于”;状语后置句 ⑤被动句 ⑥介词结构后置句 ⑦宾语前置句 ⑧被动句 ⑨判断句 ⑩定语后置句 11判断句

  8、①主语,秦王 ②宾语,这件事;介宾短语的宾语,廉颇 ③谓语,厉害 ④介词,给 ⑤主语,廉颇和蔺相如 ⑥介词,从;介词,到

  9、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课文先写赵国君臣面临的“三难”:秦王求璧,贪婪霸道,一难;面对秦王的易城求璧,赵国君臣深感“予”或“勿予”两难;求人报秦而无人,三难。这才有“求人”报秦之议,缪贤荐才之举,赵王召见之事,相如入秦之行。(虎狼之秦易城求璧,诚意少而诈骗多,赵王为难,相如不易,矛盾愈尖锐,愈能显示相如化“两难”为“两全”的智勇。)

  10、秦王不肯击缶,蔺相如一句话,改变了他的念头:“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无须高声,无须宏论,蔺相如交代了两个事实,作了一个暗示。两个事实是:一、两人五步之距,秦王已成蔺相如的人质;一、在秦王面前是一个敢“以颈血溅大王”的人,是一个大智大勇,敢说敢为的人,是一个不顾生死,死而更勇的人。一个暗示是:我要与你同归于尽!无庸置辩的事实,凌厉明确的暗示,秦王除了服从,别无选择。结果是“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11、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性格更加鲜明突出。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狭隘,反衬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同时,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蔺相如的见识卓尔不凡,超人一等。

  四、课堂练习

  1、A (B项,“瑕”读xiá;C项,“驽”读nú;D项,“间”读jiàn)

  2、C (独:难道)

  3、D (A项,前者是助词,的;后者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也可将“之”理解为代词,代指“我”。B项,前者表并列关系,后者表转折关系。C项,前者是介词,通过、经由;后者是趁机。D项,均为动词,作为。)

  4、D (A项,“不”通“否”;B项,“庭”通“廷”,朝廷;C项,“案”同“按”,审察,察看。)

  5、B (B项,“前”是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其余三项都是名词作状语,间:从小路;廷:在朝廷上;上:向上。)

  6、C (C项,“娱乐”古今意义相同,都是指使人快乐,消遣的意思。其他三项加点词语都是古今异义。亲戚:古义指内外亲属,所指范围较广,父母兄弟皆可;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成员,不包括父母兄弟姐妹等。前进:前,走上前去;进:奉献。今指向前行动或发展。宣言:文中意思是扬言,今指发布政见的公告或宣告、声明等。)

  7、1)A 2)D 3)D

  8、布衣之交 两虎相斗,负荆请罪 刎颈之交 完璧归赵 口舌之劳

  五、拓展延伸。

  1、B 2、C 3、D 4、(1)都深深地埋怨大王您像草芥一样丢弃他们(2)他能完璧归赵的原因,本来是上天在成全他罢了 5、蔺相如有勇有谋

  【译文】

  蔺相如使和氏璧完整得归还(赵国),人们都称赞他,而我却不认为这件事是好的。

  秦国用十五座城作为条件,想要欺骗赵国来夺得赵国的和氏璧。(秦国)那时说是要和氏璧,这是实情,不是为了试探赵国。赵国得到了秦国的人情但不把和氏璧交给秦国,没有得到秦国的人情却将和氏璧交给他们;赵国得到了秦国的人情但不害怕他们就不将和氏璧交给秦人,赵国得到了秦国的人情又害怕他们就将和氏璧交给秦人。按理只有这两种情况,怎么会有又害怕秦人却又挑起了他们的怒气的。

  至于(如果)秦国要和氏璧,而赵国不给秦国,那么双方都没有什么过错。(如果)赵国将和氏璧交给了秦国,但秦国不将十五座城交给赵国,这是秦国的不对。(如果)秦国将十五座城交给赵国而赵国不将和氏璧交给了秦国,这是赵国的不对。(如果)想要使偏邪在秦国一方,那就应该放弃和氏璧;害怕放弃和氏璧,那就应该不同意秦国的请求。而那秦王不但拿出地图来商量,又设立了九宾的礼节还要沐浴焚香来取得和氏璧,看他的情形不可能不交出十五座城池。(如果)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却不交出十五座城池,那蔺相如可以这样说:“我本来就知道秦王不会交出城池。那和氏璧,不是赵国的宝物;但那十五座城池却是秦国的珍宝。现在秦王因为一块和氏璧的缘故而将十五座城池交给外人,那十五座城池的百姓一定会抱怨秦王丢弃他们象丢弃小草一样。秦王你不交出城池从而欺骗赵国得到了和氏璧。但是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让天下人都知道秦王不讲信用。我希望就死在你们国家,来表明秦王的失信。”象这样秦王不一定不交出和氏璧。现在为什么叫门客带着和氏璧逃回赵国,而使人们认为秦国理直呢?那时秦国还想和赵国交好。假使秦王生了气而在市集将蔺相如杀掉,派武安君白起带领十万大军来攻打邯郸。获胜一次就能将蔺相如一家灭族。再次获胜那么和氏璧还是属于秦国的。

  于是我认为:“蔺相如保全了和氏璧,是因为上天在帮他忙。”那么他在渑池会上对秦王态度强硬,和廉颇搞好关系,是由于越出乎意料越好;蔺相如保全了和氏璧,是上天的关系啊!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相关文章:

1.《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设计

2.高二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3.《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4.《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典故

5.《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实录

6.《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后习题

7.《廉颇蔺相如列传》习题设计

8.高二《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