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燿德《树》教案精选

发布时间:2017-08-17  编辑:梁飞艺 手机版

  教学目的: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深化树的情感,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体会树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

  作者介绍:

  赫尔曼•黑塞,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瑞士人。“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崇高的人道理想与高尚的风格。”(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树》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的作品。黑塞是一位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个性的著名作家,其作品涵盖极广,而对人类生存环境及其命运的关注则始终是他创作的焦点。

  黑塞的散文多是对生活意义的探索与寻求,充满内心体验与哲理的光芒。

  在他的笔下,树的形象就像是人的形象,作家是如此的仰慕着它们,无论是群聚还是孤零零地站着。孤零零站着的一棵树看上去很寂寞,像某种需要填补的心灵,但却独成一道风景。这样的一棵树,其实不会因为寂寞而轻易死去,它会想念,它会想法子继续存活下去,它还会继续生长。既然命运安排了这样一个环境,它也不会忘记高高向往的梦想,它尽量长的高点再高点,枝叶尽量茂盛再茂盛一点,然后期待独木能成林。于是作家黑塞不仅把它们当作最有说服力的讲道者,更把它们看作是一些落拓不群的的伟人,就像贝多芬和尼采一样。我们知道,贝多芬出身寒微,虽遭到诸多不幸与痛苦,可是他有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积极向上的进取心,自我充实,以至于能成长茁壮。他一生创作了很多像《命运交响曲》等著名的曲子,但辉煌的创作并不能掩饰贝多芬多难的一生,他一生都在与苦难命运作搏斗,永不低头。尼采也是这样的一个伟人。他说:只有经历过地狱磨难的人才有建造天堂的力量。尼采笔下的人物富有主见,意志顽强,敢作敢为,把一切“束缚我们的低庸东西”统统甩在了后面。因而贝多芬和尼采是“伟大的孤寂者”,是“英雄”,是“烈士”,是“超人”,即使赤裸裸的致死的伤口暴露在阳光下,他的面孔也照样带着灿烂的微笑!他们都是独一无二,特立独行的人!

  读黑塞的《树》,我突然发现:树的生命和人的生命是何其相似啊!当一棵树被锯了,露出的赤裸裸的致死的伤口就像人生的苦难岁月在人身上留下的累累伤痕,树的艰难处境不正是人生中种种艰难困苦的体现吗!人生多苦难,如果说人生是一条路,那么苦难便是没有被压平的尖石,人生路上“尖石”不可避免,当我们不幸的时候,不能再好生忍受这生活的时候,一棵树会同我们说:平静!平静!瞧着我!生活不容易,生活多艰苦。不同的态度将会决定人生的质量,同样的遭遇却会过着不一样的生活。是的,人生多变幻,苦难总是在不知不觉中骤然降临。面对苦难,如果选择抱怨与逃避,苦难就永远如影随形;但如果选择坚强,苦难便会化作甘泉,滋润美好的希望。有人说,生活就是细水长流的幸福和苦难 , 而苦难就是一所大学 , 它可以让人成长。正因为有了苦难的存在才衬出了幸福的可贵。所以,学会挑战苦难,磨练人的生命意志,将会成为我们生命历程中的唯一选择。多一份苦难,多一份磨练,多一种体验,将会使人生更丰富,更坚定,更有意义!

  在文章的结尾,作家从树想到了流浪,抒发了迷漫在心头的对流浪的向往,并指出:对流浪的眷恋,不是从表面上看去的那样,是一种要逃离痛苦的愿望;它是对家乡的思念,对母亲、对新的生活的思念。赫尔曼·黑塞出身于德国的一个宗教家庭,从小接受教会教育却又富叛逆精神。对于宗教的矛盾心理伴随着对于家庭的矛盾心理,伴随了黑塞的一身。诗人虽然出生在德国,成长在德国,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诗人看到整个德国是那样几乎一致地在纳粹思潮的推动下去破坏它的共和国时,他无奈地接受了瑞士国籍。因为他的哲学观点、他的人道主义思想,被当时德国最得势的褐衫党们所不容,他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黑塞虽然在战争中遭到许多不幸,但他没有消沉,对自己的文学创作又有了信心。他尽情拥抱自由、空气与阳光,享受着远离世界尘嚣的宁静孤寂的生活,享受着工作给他带来的乐趣。所以,在他的笔下,对家乡的思念,对母亲、对新的生活的思念又常常不自觉得流露在他的作品里。

  黑塞作品始终体现着人文关怀,黑塞继了西方人文主义的传统思想,为个性的解放而呐喊,他关心的始终是个体的命运,是个体心灵拯救的问题。他的一句名言是:“马克思和我之差异除了他涉及的维度大大超过我之外,就在于他想改变世界,我则想改变个人,他直面群众,而我直面个人。”是啊,天空也许会老,河流也许会枯,土地也许会荒芜,一棵树也许也会死,可是对天空对河流而言,树永远不会离弃,它那有力的心音会一直响在我们的耳畔。不知不觉间,我的眼前现出一个朦胧的树的影子,渐渐的,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了。终于,我看见,看见了一棵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并奋力朝上伸长 的树,它是那么美,那么美……

  总结:熟读课文,深刻体会到树的情感,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作业布置:见练习册

  课后记:通过课文的学习,深化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得到了美的熏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