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芦花荡》课后反思

时间:2021-04-27 08:57:34 八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芦花荡》课后反思范文

  《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年近六十的干瘦的老头子的“英雄的行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为大家分享了《芦花荡》课后反思,欢迎借鉴!

《芦花荡》课后反思范文

  《芦花荡》课后反思1:

  时光荏苒,上班时间已经一年多了。在这一年中,在学校领导的帮助下,在自身的努力下,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在学生管理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自己也深感欣慰。但是自己仍有许多不足。为了让我们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尽快成长起来,学校领导安排我们青年教师上一节录播课,自行发现问题以便改正。我这节上的是《芦花荡》。看完自己的录像课,感触很大。问题如下:

  第一:心理素质不够硬。本节课有一位老师听课。学生来到录播室这焕然一新的环境,不知为何,一改往日的活泼之风变得沉默寡言了。不敢说话,不敢回答问题。面对这种情况,自己慌了手脚。语速越来越快,问题表述不够明确。由于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快速地处理了一些本该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挖掘教材的环节。这一切都源于自己的心理素质不高,还需多加锻炼。

  第二:教态不够自然大方优雅。在观看自己的教学视频时,自己真是哭笑不得。频繁地踱步,琐碎的动作,肢体语言过多而且不够优雅自然。这使我深刻认识到了自己在上课方面存在的不足。希望能在以后的课堂中逐步改正。

  第三:教学设计不够合理。课堂中之所以频繁地看表,正是因为这节课的课堂设计不够合理,处理的内容太多。这节课我主要进行了这几个环节:处理生字词,复述课文,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性格,品析文中的环境描写。课堂安排的满满的。分析人物性格这一环节本是重点。但由于时间关系学生并没有深入。有的没有找到文本,我就已经讲了。现在想来,内容有些多了。

  另外,语速过快。有不少废话。希望在接下来的时间能改正。争取使自己优秀起来。

  《芦花荡》课后反思2:

  《芦花荡》这篇课文设计了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让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一些生字词的基础上,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注意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同学们通过读课文能够找出相关语句,从这些语句中能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一点学生比较容易把握,最后让学生用这种描写人物的方法选择一种试着描写一个熟悉的人,大部分同学都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但还有个别同学完不成。

  第二课时让同学们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写景的妙处,同学们思考后也能有所收获。但我上完课后,反思自己认为景物描写妙处应该给同学们总结,写到黑板上,我就在处理练习册时把这个遗漏补上了。

  《芦花荡》课后反思3:

  《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年近六十的干瘦的老头子的“英雄的行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跟孙犁的大多数小说一样,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是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

  本节课我重点放在对《芦花荡》的人物形象分析上。

  1、重点强调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2、各学习小组自主交流探究成果,教师巡回指导。

  3、各小组代表及小组成员发言,说出自己对“老头子”这一主要人物的'认识,师加以评点。

  4、师对学生发言加以点拨、引导和评价,归纳出老头子的主要性格特点。

  对于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我一直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可是通过今天课上观察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的效果,我发现这堂课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我说是自信自尊,你说是智勇双全,他说是老当益壮。学生的困难在于如何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小说中的人物。

  没有成熟和刚健,没有崇高和伟大,没有豪言和壮语,这就是孙犁笔下的英雄:喝的是白洋淀的水,吃的是白洋淀的饭,长着老百姓的样子,说的是老百姓的话,想的是老百姓的事。一脚的泥土气息,一身的鱼腥味儿。洗尽了的“英雄气”之后,反叛了“高大全”之后,我觉得“老头子”这个英雄真实极了,可爱极了。我想引导学生明白原来英雄也可以有缺点,原来英雄也可以像普通人一样有思想和表达啊!

  其次,诵读指导不充足。让学生进行反复的诵读,体味不同的语言表现不同的心情,例如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与“我没脸见人。”这两句就要读的缓慢,甚至要一字一顿的读下去。通过这样反复的诵读,还有小组的比较读,学生对于人物形象的理解有了很大的体会,然后再抓其他描写,有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等,反复的比对,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老头子的形象浮出水面。注意朗读的方式要多样化,有学生个人朗读,师生配合分角色朗读,全体学生齐读等等。

  最后,课上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因为课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学在这堂课中就是倾听。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老师的总结。有的同学走了神,有的同学做了小动作。

  这堂课的前提是学生课前自己充分的预习、思考。那么有没有人没充分预习呢?从观察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因为上课老师总要说,总要总结的。自己既不发言,也无须思考,只要听就行了。长此以往,不愿预习、不愿思考、不愿举手的人就多了。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

  总之,从本节课看来,一堂课的目标设定、重点难点的确定都不应只是老师依据教材来定,而应依据学生认知教材的情况来定。一由此得来的教学效果也不应只看课堂上那精彩的回答,而应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最终有了多少新的收获。

  小说较诗歌、散文等其它文体而言显得是多么的有趣味!但教学结束,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我认为花了很多时间、精力,总觉得还有很多东西没有讲到,讲透;学生也觉得学起来似走马观花,学罢脑海纷乱,不知究竟学了些什么。对此,我提出教学出现的问题以期待与大家共勉。

  小说阅读篇幅较长,时间不易把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活动中,熟读课文是最基本的要求。但小说与其它文体相比,篇幅普遍要长,与一般诗歌相比,简直就是“庞然大物”。就拿本单元几篇课文来说吧,《故乡》,《范进中举》,《智取生辰纲》,任何一篇,只要稍微看仔细点儿,一节课是看不完的。篇幅过长,时间又有限,认认真真读一遍已难能可贵,又何暇熟读?而读,还只是整个教学活动这一万里长征之第一步。小说篇幅长,所容纳的东西相应也多。拿《香菱学诗》为例,纷繁的人物,锦簇的服饰,万变的场景,精妙的布局,精彩的语言,哪些该教,哪些不该教呢?

  所以我从四个方面把握小说教学的技巧:

  一、梳理故事情节,把握结构特征

  二、分析人物形象,感悟小说主题

  三、体会环境描写,揭示社会背景

  四、揣摩表现手法,体验艺术效果

  捕捉小说精妙技巧主要有三种方法:(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作用。如《范进中举》中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等人对范进态度的不同变化的对比。(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是如何为主题服务的。(3)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以上是我在课后的一点感悟,期待你的指正。

【《芦花荡》课后反思】相关文章:

芦花荡课后阅读题08-01

《芦花荡》教学反思11-15

《芦花荡》教学设计及反思04-04

《芦花荡》教学反思范文04-04

课文《芦花荡》教学反思范文03-14

《芦花荡》语文教学反思01-21

《芦花荡》的语文教学反思01-22

《芦花荡》说课稿04-04

《芦花荡》教案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