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2-01-26 11:54:2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通用1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推荐】教学设计方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通用16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设计理念】

  注重教师“导”的过程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为目标,注重为学生的理解、感悟、积累搭好“脚手架”,拓展、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兴趣,体会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学会正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设计特色】

  关注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丰富学生语言实践的形式。

  【教学流程】

  一、紧扣题目,导入全文。

  课文的题目“我选我”是王宁同学美好心灵的展示,也是课文内容的概括,可这样入:

  1.先出示课题“我选我”,要求把课题读好。

  2.出示阅读要求:

  (1)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读通每一句话。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检查反馈。

  (1)检查生字的读音,指导学生在读“今、林、名、让”等生字时区别出前鼻音和后鼻音。

  (2)说说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二、分步导读,加深体验。

  王宁为什么选自己当劳动委员呢?课文又是怎么写的呢?我们还要再认真地读课文:

  1.请同学来读课文。(课文有4段,可以请4个同学来读。)

  2.集体评价。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把课文读通顺。

  3.王宁选自己当劳动委员,课文是怎么写的呢?请同学们边读边画出有关句子:选谁呢?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想。突然王宁站起来,说:“我选我。”王宁说:“我和李小青是好朋友。他爱劳动,爱集体。我要像他一样热爱劳动,关心集体。”

  三、重点引读,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的学习,可分以下3个练习板块进行。

  练习之一:选谁呢?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想。突然王宁站起来,说:“我选我。”’

  练习步骤:

  1.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这一句话?

  (“选谁呢”是每个同学都在思考的问题,大家都在想,此时教室里“静悄悄的”,因此,这一句话既要读出疑问的语气,声音又不能太重;“我选我”反映了王宁为同学服务的愿望,但这种结果出乎大家的意料,读的时候语气要真诚、坦率。)

  2.我们再来读读下面的两句话,想想他们的意思:

  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想:选谁呢?

  教室里静悄悄的,选谁呢?大家都在想。

  (引导学生比较、体会这两个句子,不但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还使学生初步学会捕捉句子中的语气信息,并知道对于同样的意思,可用不同的语言方式来表达。)

  练习之二:林老师亲切地说:“王宁,说说吧,你为什么要选自己?”王宁说:“我和李小青是好朋友。他爱劳动,爱集体。我要像他一样热爱劳动,关心集体。”

  练习步骤:

  1.我们怎样来读林老师的话呢?(读对话要注意提示语,留心这些词语,就能帮我们进一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王宁的话该怎么读呢?我们先学着给他说的话加上提示语。

  (在学生说出“王宁认真地说”“王宁诚恳地说”“王宁笑着说”“王宁回答说”等以后,可加以评价:提示语可以是表示神态的,也可以是表示动作的,运用恰当,就能把话说得更明白。)

  练习三:王宁的话刚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一片掌声。

  练习步骤:

  1.引导学生读好这句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同学们对王宁的举动由“愣”到喜的变化,感受同学们对王宁“我选我”大胆举动的鼓励、赞赏和钦佩之情。

  2.指导学生用“王宁的话刚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一片掌声。大家说”的句式表达各自对“教室里就响起一片掌声”所含的意思的理解。

  【评点]

  以3个训练板块,解读一个探究中心:“王宁为什么选自己当劳动委员”,引导学生自主地诠释了文本。最后又以选举后的“大家说”让学生作感想式的自由表达。本设计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究、自由感悟的理念,并以朴实的方式表达,显得自然清新。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学习目标:

  一、 学习作者有疑必察、反对臆断、重视实地考察的精神。

  二、 自主地在全文找出所需要掌握的重点。

  三、 理清文章思路,熟悉课文,为背诵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思考、理解“二疑”、“三笑”“一旨”,从而抓住全文的纲。

  教学设想:

  一、采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激趣氛围,提高课堂效果。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发扬民主,倡所欲言,积极参与课堂,培养其良好的思维习惯以促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教学过程:

  1、 导语:中国历代名人当中,提起“乌台诗案”,也许有十分之一的中国人能想起他;提到“唐宋八大家”,可能会有一半的人想到他;如果再念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只怕就会有八成以上的人脱口而出他的名字;若要再加上遍布全国各地大小餐馆中“东坡肘子”这道菜,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在中国真正称得上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就只有苏轼莫属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被誉为“全才”的宋人所写的游记名篇《石钟山记》(师点击“课题及作者”)。

  2、 作者简介(由学生自己抓要点用自己的语言概述)然后师点击课件作总结、补充说明。

  3、 石钟山介绍(点击幻灯片依图介绍)。

  4、 整体把握全文(演播全文,结束后点击“应注意的字词”。)

  5、 掌握重点(要求学生结合文下注解自由诵读、自主地总结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师就特殊句式作补充讲解)。

  6、 把握行文思路(找出二疑、理解三笑、彻悟一旨学习作者写作考辨记的方法及其人文作风)。

  7、 布置作业,为第二课时作准备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葫、芦、藤、哇、盯、邻。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叹句的语气。

  3、学写挂、哇、每、慢这四个字。

  教学重点:

  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教学难点:

  体会感叹句的语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图画

  葫芦,这是什么?葫芦可以入药,能治病。

  2、今天我们学习一个跟葫芦有关的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请同学们读一读,纠正读音:芦:读葫芦一词时,是轻声,跟着老师再读。想一想怎么记?

  3、范读课文。认真听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自学课文

  要求:

  1、借助拼音把树叶里的生字读正确,并想一想该怎么记。

  2、给课文标上小节号。

  3、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指名读课文,评议。

  我在每个组请一个同学读每人读一节其他同学当一当小评委评一评他们读的怎么样

  四、学习课文第一节

  1、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人的葫芦园去看看吧!自由读课文第一节,思考:葫芦一开始长得好吗?你从那里看出来?(细长的葫芦藤藤藤字怎么记:这长长的顺着竹竿爬上去的就是葫芦藤。点雪白的葫芦花绿色的葫芦叶可爱小葫芦)你知道可爱的小葫芦是怎么长出来的吗?你能用先再最后来说一说吗?绿色的葫芦叶和可爱的葫芦有关系吗?看课件葫芦的叶、果的关系。葫芦根葫芦茎和葫芦叶向小葫芦输送养分小葫芦渐渐长大了。那个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这么可爱,他从心底里发出感叹。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记哇字这是什么句?应该怎么读。谁来试一试。

  2、细长的葫芦藤绿色的葫芦叶雪白的葫芦花可爱小葫芦你喜欢这棵葫芦吗?我也好喜欢这棵葫芦我要用的朗读来告诉它。范读。你想试试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练习:细长的()雪白的()可爱的()

  3、讨论:那个人喜欢葫芦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在课文中划一划找一找(四人小组)

  (1)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每天都几次说明什么?你能用每天说一句话吗?

  (2)他盯着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的赛过大南瓜才好呢!指导看图,认识盯,理解盯(像这样眼睛都不眨的看叫盯)、自言自语的意思;你看这里一下子用了两个感叹号。说明这个人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找一样东西代替葫芦演一演这个种葫芦的人从这里你看出了什么?

  4、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种葫芦的人正美滋滋的看着它呢。那么他的愿望实现了吗?看课件咦长得好好的葫芦怎么都落了呢?看着这么可爱的小葫芦都落了心情怎么样?那该怎么读呢?自由读指名读

  五、为什么那么可爱的小葫芦,又有种葫芦的人天天看,细心呵护,为什么会一个一个都落了呢?

  下节课我们要帮种葫芦的人找找原因了!

  六、巩固生字

  葫芦藤哇盯

  1、齐读

  2、开火车读

  七、学写生字挂哇每注意每的笔顺。

  挂和哇的右边是两个土组成

  仔细观察范字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它们都是左窄右宽的字哇的口字旁写的比较小)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大纲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教材、学生、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等的课前整合过程。它是教师完成教学计划,取得教学成果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步骤。在教学设计阶段,教师的任务是全面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习惯和能力,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教辅资料,掌握各种教学媒体的特点和应用方法,然后用教学方法论、信息论、系统论和教育传播理论,全面规划和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形成基本方案,用以指导和规范教学活动。

  随着教育技术装备的日益发展,以电了计算机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已大量介入课堂教学,参与教学设计,并逐步取代传统备课方式,使教学设计日趋科学,以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那么,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究竟给课堂教学设计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它与传统备课相比,有以下显著特点。

  一、以学生为轴心的全面整合

  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传统备课往往忽视了学生的问题,没有摆正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尤其是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方法、心理和能力的研究;没有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没有思考如何构建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交流机制,教师把自己摆在一个相对孤立的位置,只把知识信息的载体——教材作为教学的轴心来设计课

  堂教学。教师成了书本知识的传声筒,学生成了教师灌输书本知识的容器,教师备课也就成了纯粹查资料、抄教案,堆砌生题、偏题、怪题,以备灌输的简单活了。教师不仅把自己束缚在大纲教材上,而且把学生的视野也限制在自己备课的范围之内,整个教学设计模式千篇一律,繁冗而陈旧,令人望而生厌。

  现代教育技术既是一种物质技术,又是一种观念技术,是现代教育观念和先进教育媒体的统一,是现代教育思想在教育技术上的直接体现。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的。那么,现代教学设汁运转的轴心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了解现代教育观。现代教育观即是素质教育观,其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也就是说我们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必须服务于学生学习,有利于教师教学,能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在教学设计中,对大纲和教辅材的研究,对教学媒体的选择和组合运用,对教学方法的使用,都必须考虑学生的接受心理和能力,而不能脱离学生这一轴心而我行我素。那么,教学设计的核心支点是什么呢?仍然是学生。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必须思考三个层次的问题:一是教案给谁看,写来为谁服务的,是写自己怎么教,还是写学生怎么学等;二是应用哪些教学媒体来促进师生合作,达到教学过程的和谐;三是师生运用媒体的共同指向是什么,应该达到何种目的等。

  总之,教学设计绝非教师与教材的简单结合,也不是教师与媒体的简单组合,而是以学生为轴心的教师、教材、辅材、教学媒体,在一定时空中的最优整合。它具有容量大、密度高、最科学、最优化的特点。

  二、以电教为手段的系统策略

  在教学内容处理上,传统备课侧重对单个知识和单篇课文的条块分割,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教学重难点,而把教学媒体排斥在课堂教学内容之外,也就是说没有把对教学媒体的选择和组合运用纳入教学设计的范围,因此使整个教学内容的设计显得孤立、单薄,无法形成完整的系统。

  现代教育技术介入教学设计之后,教师视野更加开阔了。教师跳出了教材知识的圈子,能够从更高层次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分析,并结合教学对象和教学媒体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选择系统的教学策略。例如,过去用传统手段难以讲清的抽象内容,是教学难点,现在用计算机演示,可使之具体、生动、形象,那它就不是难点了。就单个知识看是重点,但纳入知识体系之后,或许是非重点。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系统论和控制论的成果。因此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处理知识信息时必须从整体出发,并随时与信息系统整合,从而确立单个知识或课文的重难点,以避免知识遗漏或重复教学,从而增加教学的信度和效度。

  教学设计的系统化是现代教育技术和学科教学思想在教学策略方面对教师备课提出的新的要求。因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必须以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前提。传统备课的不合理性就在于把知识孤立起来,割裂其内容联系,忽视了知识的前后影响,更没有突出知识的生长点,因而在学生头脑中无法形成知识网络,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而现代教学设计就是要把知识作为一个系统来认识,发挥教学设计的系统功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以导学为环节的人机共振

  教学设计除确立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之外,必须考虑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师生与媒体之间的和谐。这便是教学策略的核心内容。传统备课在这方面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其侧重点在于教师如何去“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更没有考虑如何运用媒体去促进师生的合作,把教学设计片面看作是“备课”,只解决如何上好一堂课的问题。当然这是与传统教育思想一脉相承的。在视学生为客体的前提下,教师只能选择“填鸭式”灌输方法,以实现“填”和“灌”的目的,当然也就是不用考虑师生和谐,人机合作的问题。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一、抓"步态"感受高傲

  1、感受文本:

  ⑴自由读,感受步态的高傲:鹅走来了,《白鹅》教学设计。自由读第4自然段:有没有感受到高傲的步态。

  ⑵学生交流:

  ①师:我听见了鸭、鹅…

  指名分别读──评"鸭小姐""鹅先生"的朗读。

  ②师:写高傲的鹅为什么写"鸭"?(引出"对比"的写法。)

  ③出示词语,进行理解:急速局促不安从容大模大样

  2、视频突破"净角"难点:

  ⑴有不明白的吗?(净角)谁知道?(课件出示)指名说感受。

  ⑵师:丰老用"京剧里的净角出场"来比喻鹅的步调,不仅形象地写出了鹅步调的从容,更显出了鹅的步伐中透出的不可一世的傲慢。

  3、朗读体会对比写法:谁能通过朗读表现鹅步态的从容、大模大样,那股傲气?

  4、引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二、抓"吃相"体味高傲

  1、默读感受:"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这回请你默读第5、6、7自然段,为什么使我们发笑?你感受到他的高傲了吗?(划出重要的词句,把感受写在旁边,教案《《白鹅》教学设计》。)

  2、自由交流:

  ⑴指名说。板书:三眼一板、一丝不苟

  体现在哪儿呢?

  ⑵品读句子,说感受:

  ①譬如吃了一口饭,倘若水盆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大踏步走上前去,饮一口水,再大踏步走去吃泥,吃草。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

  师:真是一丝不苟、循规蹈矩、不会变通啊!令人发笑。

  师:吃东西也是慢悠悠的,不怕耽误时间,并且很会摆架子。

  ②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

  因此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

  师:为什么"非有人侍候不可"?(因为它太三眼一板,一丝不苟,高傲吧!)

  ③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

  师:喜欢"鹅老爷"这个词吗?(太形象了,它的确像个"老爷",吃饭必须有人侍候,摆老爷架子,因为它总踏着方步去喝水、吃泥、吃草,狗来偷吃,饭被狗吃净了,它昂首大叫,耍老爷脾气。)

  3、小结,引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MSN(中国)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一、设计思想

  1、课前通过学生欣赏六幅插图,初步了解了课文故事,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结合插图叙述故事。

  2、在学课文前,进行反复的自由读,选择喜欢的段落读,小组读,分自然段读。然后在分角色朗读。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唤起学生的想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称赞》是九年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8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别人有困难,我们应该热情帮助,新世纪的小主人就应该友好相处,团结合作。”

  爱听好话,这是人们的正常心理,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这是人的正常需要。文中的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想不到的效果。要想获得别人的称赞,得先学会称赞别人。

  三、学情分析

  1、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及学习需求各不相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认知水平,即关注学生阅读“期待视野”。

  2、学生经过一年的语文学习,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能够用比较通顺的语言回答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了提高。

  3、教学中围绕角色间的对话来学习。理解什么是称赞?谁对谁的称赞?为什么要称赞?

  4、创设情境,进行课文内容表演。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角色表演。这个过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同时又能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五、重点难点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介绍獾的图片文字资料,词语卡片。

  3、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刺猬、小獾的头饰以及板凳、椅子等道具。

  八、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

  乡镇意见

  教师体会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称赞》,看到这个问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学生:什么是称赞?

  课文中谁称赞谁?

  因为什么而称赞?

  称赞的结果怎样?

  2、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非常好,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之中,让我们共同到文中去找一找答案吧。(打开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读书时,带着问题去读。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书,知道通过读书要明白那些问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借助汉语拼音把字音读准确。

  2、再读课文。

  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大声读几遍,标出自然段。

  3、小组内自习生字,游戏“你指我读”。

  4、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同学们读的怎么样?老师来考考你们。

  出示生字:你是怎样记住它的?指名汇报。

  (开火车读、齐读生字)

  5、把生字带回课文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指名朗读课文,巩固生字读音。

  【设计意图: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通过自学初步学会生字,再读中学会生字。学会生字后在去读课文,这样读文和识字就有机的结合起来了。】

  (三)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课文

  同学思考:听了这个故事后,你知道什么是称赞了吗?

  2、如果你得到别人的称赞心情会怎样呢?

  3、课文中是谁称赞谁的事?怎样称赞的呢?为什么呢?

  4、学习小刺猬称赞小獾。

  指名朗读课文,

  回答:他们是怎样称赞的?

  指导朗读。

  5、学习小獾称赞小刺猬。

  小组自学汇报。

  6、你喜欢小刺猬和小獾吗?为什么?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学生从读中感悟,并能回答出相关的问题。能够深入的理解课文的意图,使学生受到启迪。】

  (四)分角色表演读

  小组练习,指名汇报表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小组内,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练习表演读,然后在向大家汇报。】

  (五)写字指导

  学习本课中的“采”、“背”

  指名认读,组词。

  师范写,学生写仿。

  【设计意图:写字指导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留下写字的时间。每一课中的生字应分散在不同课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九:板书设计

  18、称赞

  小刺猬小獾

  消除疲劳有了自信

  (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十:作业设计

  1.自己选一个同学,夸夸他的优点。注意选择平时表现不太好的学生,发现他们的长处。把你对他称赞的话儿写下来,并亲自对他说说。

  2.回家选择合适的时机,用恰当的方式,试着称赞你的家人。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白杨的特点,教育学生学习建设者那种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2、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指导学生自学生字、新词,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重点】

  学习借物写人的表达方法,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领会父亲对孩子讲述的那段话。

  【教具准备】

  幻灯片或挂图一幅、朗读录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板书:

  白杨

  二、导语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了解主要内容(抓中心)

  1、教师范读,让学生思考: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讨论明确:

  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前去新疆,在旅途中看到白杨引起了议论的事。

  四、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划:

  边读课文边划生字、生词及易错的熟字。

  2、查:

  理解生字新词。

  3、讲:

  学生互相交流学习体会。

  (音、形、义各有侧重,教师作重点指导。)

  戈:用部首查字法查“戈”部,理解“戈壁”的意思。

  抚:注意读准字音,在字典中取准“抚”的义项,理解“抚摸”的意思。

  介:用部首查字法查“人”部。

  清晰:联系课文理解词义,是指在大戈壁天和地的界限不分明。可举出反义词(清晰──模糊),近义词(清晰──清楚,分明)。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

  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对于生字新词的处理,还要在讲读时指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加深理解。)

  五、学生默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抓思路)

  1、提出要求:

  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教师可提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的。)

  2、讨论明确:

  课文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可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写大戈壁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写父亲与孩子们议论白杨树。

  第三段(从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到最后),写孩子们将和爸爸一样地在边疆扎根。

  六、作业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清晰、软弱、动摇。

  2、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认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读课文,解词析句,完成课后习题,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交待学习任务

  1、板书课题:

  白杨

  2、导言。

  3、概括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

  (从整体入手)

  二、讲读课文(从整体到部分)

  1、讲读第一段(从整体到部分):

  ⑴ 看图、听读、思考:

  大戈壁什么样?白杨树什么样?

  ⑵ 默读思考:

  课文中怎样描写大戈壁?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

  划出主要词句。

  ⑶ 读后讨论:

  通过解词析句理解、体会。

  ① 课文中怎样写大戈壁?请你结合画面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什么样?作者要写白杨,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② 课文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高大挺秀”的“秀”字怎么讲?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⑷ 教师小结。

  2、讲读第二段:

  ⑴ 学生自由读,思考:

  父亲和孩子们是怎样议论白杨树的?

  ⑵ 读后讨论交流:

  ① 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这里的“卫士”指什么?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呢?

  ② 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思考:

  谁说的话是主要的?兄妹对白杨有什么看法?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

  ③ 教师读父亲的话后提问:

  “表白”怎么讲?为什么说他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⑶ 划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⑷ 教师小结。

  3、讲读第三段:

  ⑴ 教师引读后,提问:此时此刻爸爸又陷入了沉思,他看到了什么?会想些什么呢?

  ⑵ 教师小结。

  ⑶ 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又回到整体)

  师生借助板书共同总结。

  【说明】

  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的指导思想是,必须让学生经历充分的阅读实践,使其在认真读书中理解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具体内容,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使其既学习语言,又受到教育,同时掌握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为此,我采取了“解词析句”、“朗读感受”、“小结描述”三点做法,把读、讲、议、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解词析句,深入理解

  课文的思想内容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因此,阅读教学必须重视语言文字的讲解,通过解词析句,帮助学生领会内容,体会感情,使之得到熏陶,受到教育。教学时,我注意抓住关键词句精讲、细读,使学生由“语感”进入“情感”,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悉心研究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

  《白杨》这一课是以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的。因此,教学时,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怎样生动形象地写物,是教学的重点,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恰如其分地喻人,则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本课借物喻人的深刻蕴含,在讲读课文时,我采用“解词析句”的方法,抓住重点词语,分析富有深刻含义的句子,来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解词:

  抓住课文中“茫茫、清晰、浑黄一体、挺秀、表白”等一些最能表现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进行讲解。在指导学生解词时,不但启发学生理解词语的本身意义,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这些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特定含义和起到的重要作用。例如,在指导学生理解“高大挺秀”这个词语时,首先指导学生利用平时积累的知识说说描写参天大树时,一般常用什么词语?书中用了哪个词?接着,指导学生理解“挺秀”的“秀”字在这里表达什么意思;而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为什么不用“挺立”、“挺直”、“挺拔”,而用“挺秀”?最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个“秀”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一个“秀”字,饱含着作者对白杨的喜爱赞美之情。这样层层深入地讲解词语,不仅训练了学生辨析词义和准确用词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心、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2、析句: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三句话,以及文章的最后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这是一种比拟的说法。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说比较生疏,也不易掌握。讲读时,我便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认识这个句子的含义。首先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的卫士指什么?”学生脱口而出:“指的是白杨树。”紧接着,又引导学生考虑:作者为什么不说“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树出神”呢?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作者将白杨树比作卫士,生动形象,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高大挺秀,以及它对于戈壁滩的重要意义。这样,又加深了学生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认识。

  课文中“父亲”的话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我首先指导他们反复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话写出白杨的什么特点?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通过逐句分析,最后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和生长特点(生命力强),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指导他们学习书中的句式,运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这样既训练了他们运用词语的能力,又强化和发展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

  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二、朗读感受,印证理解

  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活动,应该贯穿于讲读教学的全过程。教一篇课文,如果只是一味地讲,左一个讲解,右一个分析,那样就容易把一篇完整的课文,讲得支离破碎,还占用了学生读的时间。学生没有阅读实践,阅读能力是得不到培养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要加强朗读和默读。朗读和默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如果熟读深思,学生就会像演员进入角色那样进入课文的意境,从中理解字词句的含义,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就能触到作者跳动的脉搏。

  《白杨》这篇课文,作者通过白杨赞美了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讲读课文时,首先要使学生深入领会白杨的高尚品格,然后把白杨的品格和人物的行为联系起来。具体地讲,就是把戈壁滩上高大挺秀的白杨和“爸爸”扎根边疆联系起来,把小白杨树迎着风沙成长和孩子们一定会在边疆茁壮成长联系起来。为了使学生深入把握文章的中心,我采用了教师范读、带读、引读和学生默读、自由读、分角色读、个人读等形式,并注意指导学生读出作者对白杨的赞美之情,从而表达对建设者的敬佩之意。

  课文的第二段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的特点,内涵较深,情感丰富。孩子与“父亲”对白杨的认识理解是不同的,情感也不同,哥哥赞美它“高”,妹妹则称颂它“直”,这只是孩子们直观的感性的认识。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这么直,这么大”,父亲的话回答了孩子们潜在的疑问,讲了白杨的特点,其中含义很深,是让孩子们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杨的品格。学习这一段,首先,我让学生各自轻声读全段,思考:旅客们是怎样议论白杨的。这是从整体上体会人物的情感。接着,指导学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部分,要求学生体会孩子们的欣喜,父亲的深沉。又通过指名读来检查学生的理解和感情的表达情况,然后通过默读点出重点词语,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最后,我带读“父亲”的话,借以连通学生理解的思路,以形成完整的思绪。使学生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情绪上受到感染,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这样,讲前读,讲中读,讲后读,学生的理解会在充分的阅读中加深感受,得到印证。

  三、小结描述,升华理解

  教学中,教师应当用完美的语言去启迪、影响、感染学生。阅读课既要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分析,让学生学习书本上的语言,也要用教师对课文理解的语言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升华理解。

  在讲完白杨的形象之中,我进行了如下小结:“普普通通的白杨树到处可见,在庭院,在公园,在城市的街旁,在乡间的路边,对此,人们不足为奇。然而,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也给过往的旅客增添了快慰和喜悦。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于是,白杨便成了旅客议论的话题。”这样的小结,再现了白杨树高大挺秀的形象,使学生情绪盎然,犹如置身于茫茫的大戈壁,看到了白杨的身姿,既加深了对白杨形象的理解,也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

  在讲完白杨的特点以后,我这样进行小结:“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们,它们就舒展丰姿供人欣赏;农村需要它们,它们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林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生根了。它们头顶青天,脚踩戈壁,不管遇到风沙还是烈日,不管遇到干旱还是雨雪,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小结,学生越发感到白杨树是那么可爱,边疆的建设者是那么可敬。于是,他们也情不自禁地随和着老师,一起进行小结,更加强了课堂效果。可见,设计优美精彩的小结,不仅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始终处于生动形象的语言感染气氛中,有利于他们感知丰富多彩的优美语言,提高他们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

  在讲读课文结束时,我结合板书做了这样的小结:“这篇课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写了大戈壁的荒凉,也写了白杨树的挺秀;写了孩子们的天真,也写了爸爸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深沉。作者实则写物,意在喻人,赞美祖国边陲建设者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欣慰地看到祖国边疆建设后继有人的希望。我们衷心地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学生随着老师的手势,借助板书,同老师一齐吟诵。此时,师生入情入境,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从心底里钦佩那些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的建设者。这发自肺腑之声,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高潮,师生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课虽结束了,但情犹未尽,意犹未已,使学生的理解和感情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材分析:

  《池上》描绘了乡村儿童偷采白莲的可爱的形象,体会诗中优美的意境。

  设计理念:

  设计本课时,以朗读为主,读中感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从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领悟诗的意境。

  教学目标:

  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味,理解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

  重点:

  感受诗中儿童天真无邪的形象和朴素的美感。

  重点解决: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中儿童的形象和诗的意境。

  教具:挂图等

  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激趣。同学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有的是从课文中学来的,有的是课后自己学习的,大家愿意把自己知道的,会背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吗?一句两句也行,只要你愿意,就可以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大家分享。导入。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诗,那就是:(板书)池上。

  这首诗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诗人常常临池而立,观察池上独特的风景。本诗就是描写的他在池边看到动人的画面。

  二、感知的诗歌,了解大意。

  读。老师读诗题与作者,以及每句诗的后两个词

  学生:小娃老师:撑小艇

  偷采 白莲回

  不解 藏踪迹

  浮萍 一道开

  教师再次换方法读《池上》在师生互动中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味。

  品。从反复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可爱

  师:从哪个字或词中你体会到了?

  生:“偷”

  师:“偷”让人觉得讨厌,你读出了可爱,能说说理由吗?

  生:因为这里的小娃娃也许没有得到父母的允许,私自去采莲,我觉得他很顽皮,很可爱。

  师:小娃娃的偷是可以原谅的,不知者不为过,不是不光彩的事,其实算不得什么偷,不同于大人的偷。这行为可以说是可爱的,理解得很棒,说明你读明白了。其他同学还能感受到什么吗?

  生:我能感受到小娃娃非常能干,因为才一个小娃娃竟能撑出小船去采莲,真不简单。

  生:我能感受到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如果是我去采莲,家长一定又担心我们的安全啦。

  师:我听出了你们的羡慕,再读一读诗,读出白己的理解。

  生:我读出小娃娃有一点“自作聪明”的我从“不解藏踪迹,浮萍一刀开”我觉得他既然是去偷,为何不知掩藏自己?

  生:这一句中我觉得很美,小船在湖面上穿行,冲开浮萍,池上划出一道水路,加上手忙脚乱的划船的小娃娃,有趣极了。

  画。多美的画面啊!有绘画才能的同学拿出你手中的画笔,画下你看到的一切吧!可以画湖上飞动的鸟儿、蜻蜓,水中游动的鱼儿,娃娃的神情等。

  悟:写下对诗的理解,交流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再交流

  三、拓展与提升。

  幻灯出示描写儿童的古诗

  1、《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炯。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3、《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4、《牧童》【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5、《田家》【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附板书:池上撑偷藏开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知识目标:

  1.观察、认识春天动物、植物、人等显著的特征,从多个方面了解春天的变化。

  2.歌颂春天的词语、诗歌。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收集春天动植物等变化细心的能力和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亲手制作警示语、影响周围的人一起爱护花草树木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观察、记录、体验等活动感受大自然在春天发生的美妙变化,激发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欲望和情感。

  2.通过对保护树木的教育,培养学生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促进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春天到来之后,动植物的变化,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周围生活环境、关心和保护大自然的态度;让学生感悟到春天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不知不觉中春姑娘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找一找:春天在哪里呢?

  你们听!(唱《春天在哪里》歌曲)

  一、找春天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湖水的倒影里,映出红的花啊,映出绿的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嘀哩嘀哩,嘀哩嘀哩……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二、 汇报自己找到的春天

  师:歌中的小朋友找到了春天,听说你们也去找春天了,你们找到了吗?

  春天到了,你在什么地方发现了什么?

  生:春天到了,我在……发现了……

  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给大家:

  1、 图片:(学生自己照的照片)

  这是**找到的春天,他很用心地把它们拍了下来!

  2、 画春天:已经画好的

  3、 写春天:写下描写春天的优美句子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一年之计在于春……

  总结:我发现咱班同学都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你们找到的春天真美啊!

  三、赞美春天

  老师也非常喜欢春天,我也去找春天了,想不想一起看一下我找到的春天? 小草:小草也偷偷地从土地妈妈的怀抱里钻了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特别可爱! 朗诵:《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迎春花:你们看,迎春花也开放了,金灿灿的,特别漂亮!

  师:花儿草儿都赶集似的聚拢来了,小燕子也不落后,它们也来参加春天的聚会。 小燕子:小燕子也从南方飞回来了

  春天也是百花盛开的季节,想不想跟老师一起去春天的百花园里看看?

  (欣赏图片)

  师:刚才你们为什么会发出一声声的惊叹啊?

  生:春天太美丽了!

  四、课外延伸

  春姑娘就像一位魔术师,把大地打扮得这么美!让我们用我们喜欢的春天的歌,在春风中尽情地享受春天吧!(播放歌曲小雨沙沙)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

  【教材简析】:

  《白鹭》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课文。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颜色、身段的精巧以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全文条理清楚,主要写了白鹭的外形和活动之美,语言流畅而传神,营造出自然清新而又浓郁绵远的意韵,恰如清风拂过读者的心田,又似纯净的溪水荡涤内心的焦躁与烦闷。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3、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4、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能凭借语言材料,感受、想象白鹭的美;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白鹭》是郭沫若的散文,文章清新简约,读来韵味无穷。学习这篇课文,要运用多媒体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抓住关键词句,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品味、领悟文章的内涵,从白鹭的形美、意美、情美的角度进行审美欣赏,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和美的陶冶。

  【设计思路】: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一总领全文的句子,指导学生弄懂“精巧”的意思,体会“诗”的特点,再带着“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的悬念朗读课文,通过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的导读、吟诵,领悟内涵,训练语感,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简要说明:

  一、情境导入,整体感知;

  二、借助工具,读准课文。

  三、合作学习,读通课文。

  四、加强指导,正确书写。

  教学设计方案 篇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重点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课前准备:

  挂图、配乐朗诵音乐带

  教学时间:

  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诗句揭题,简介白鹭。

  1、诗句"两个黄丽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简介白鹭。体长50厘米,全身的毛雪白,生殖期间枕部垂有两根长翎,背和上胸部分蓬松蓑羽,以后消失。春夏多活动于湖沼岸边或水田中,主食是小鱼等水生动物。

  二、初讲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想一想课文写了白鹭哪几方面?

  2、交流:

  ①指名读生字、找出新词、理解词语,并集体齐读。

  寻常:平常。 嗜好:特殊的爱好。

  美中不足:虽然很好,但还有缺陷。 韵味:含蓄的意味。

  每每:每一次。

  ②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白鹭的?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第二段(2—5)写白鹭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都很适宜。

  第三段(6—9)写白鹭在觅食、栖息、飞行时充满韵味。

  第四段(10)写白鹭实在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三、自由练读课文

  1、你喜欢哪一部分就读哪一部分?

  2、分类组合,学生互相评析指导。

  四、写字指导

  1、老师示范。鹤、蓑、喙、嵌、框、嗜

  2、学生临写,教师巡视。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教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二、精读指导

  1、指名朗读找出能体会作者感情的句子,读中品析。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文首、文尾相呼应,首尾圆合,深化了文旨。)

  ①通常的诗有什么特点?(语言精练、开锅、节奏感强,充满意境)

  ②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意味无穷的诗"?

  a、自读2~9节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说明原因。

  b、第2~5节写的是白鹭的"精巧",第2节是概括地描写,第5节是具体的描写。

  c、第6-8节写的是白鹭的"韵味无穷",作者从白鹭觅食、栖息、飞行这几方面写出了白鹭的韵味。

  (细细揣摩第七节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以《白鹭真的在瞭望吗?》为题目,"晴天的早晨,白鹭常常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为开头,说话,陈述自己的观点。)

  d、小结:静态的精巧、动态的韵味,都是一幅幅值得欣赏、口味的画。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

  ①这是什么句?请换一种说法。

  (反问句,白鹭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歌。)

  ②"白鹭不会唱歌",为何还说"白鹭的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歌"?

  (白鹭的外形那么漂亮,活动那么高雅,虽然它不会发出宛转的声音,但它能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带来欢乐,它就是一首无声的歌。)

  3、说说自然界里还有哪些情景充满韵味?

  (蜜蜂采蜜、秋虫呼叫、冬梅傲雪、高山流水、小桥人家……)

  三、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第三段的背诵:"觅食-栖息-低飞-不会唱歌")

  四、总结全文,巩固提高

  1、作家郭沫若以诗人独特的眼睛和诗心,善于发现美、鉴赏美、评价美,发生动、形象、简洁和富于感情色彩的语言,借鉴电影蒙太奇的艺术,创造了气韵生动、情景俱美的意境,宛如一首流动的音乐,韵味无穷的诗歌,艺术地再现了白鹭不同角度的美,给读者以无限美好的艺术享受。

  2、鸟是大自然中动人的音符,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爱护鸟。

  五、作业

  背诵课文

  小作文《白鹭真的在望吗?》

  教学设计方案 篇1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的意思。

  3、体会语言凝练,含义隽永,讲究形象性和意境美的特点。

  4、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的诗”的意思。

  2、理解把握主题。

  3、梳理写作线索。

  一、课文导入:

  张志和在《渔歌子》中描写了白鹭:“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同学们也一定记得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在诗人的笔下尽展优美的姿态。确实,白鹭是很美的,美得象一首诗。因此郭沫若写了一篇散文来赞美它。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川乐山人。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生平著述很多,诗集《女神》,历史剧作《蔡文姬》、《屈原》等,现有《郭沫若全集》留世。

  三、课文朗读

  1、学习生字

  隽永juàn绮丽qǐ 睿智ruì 蓑毛suō 喙huì

  铿锵kēng qiāng鸿鹄hóng hú 寥廓liáo kuò

  黛色dài 嵌入qiàn 嗜好shì 淳厚chún

  恬淡tián清澄chéng

  2、配乐朗读(古筝:高山流水)

  四、赏析课文

  1、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起句用一个比喻从总体上赞美白鹭。

  比喻新奇、贴切。

  精巧:精致、小巧、美妙。

  诗:富有韵味、极耐品味。

  2、白鹭“色素的配合”从哪里可以体现出?作者如何评价?

  学生讨论,师生总结:

  雪白的蓑毛、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

  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3、白鹭“身段的大小”从哪里可以体现出?作者如何评价?

  学生讨论,师生总结:

  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肥,减之一分则太瘦;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静态美

  色素美:雪白的蓑毛 铁色的长喙 青色的脚 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身段美:身段的大小 流线型结构 增之一分则嫌长 减之一分则嫌短

  4、白鹤、朱鹭、苍鹭与它相比呢?

  白鹭:适宜,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常见

  白鹤:太大,生硬

  朱鹭、苍鹭:大了一些,太不寻常

  5、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作者告诉我们怎样的哲理?

  学习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要善于从自然中发现美。

  本文是一曲自然美的赞歌。

  6、白鹭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文章展现了白鹭哪些动态美?结合课文学习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图画之美:白鹭钓鱼图作者联想丰富,用拟人的手法将捕鱼的白鹭想象成在钓鱼,以比喻的方法把整个清水田想象成嵌在玻璃框里的画,生动地描绘出白鹭在清水田里觅食时的迷人景象,韵味十足。

  悠然之美:白鹭了望图画面富有诗意:孤独、站在小树的绝顶、看来不大安稳、却很悠然、一种嗜好。白鹭孤独站立在小树绝顶悠然自得的独特的美。

  清澄之美:白鹭低飞图白鹭低飞给人以美的享受,带来无穷乐趣。

  含蓄之美:白鹭无声图美在无声,美在自然,美在含蓄,美在骨子里。

  7、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实在是:由衷的赞叹。

  韵在骨子里:强调含蓄之美

  散文诗:内涵更丰富、表现力更强。

  总结全文,呼应开头

  8、课文小结:

  1、郭沫若先生的小品文清纯自然,别有情趣,《白鹭》更是其中的精品。这是一曲自然美的赞歌。作者长于形象和色彩刻画,比喻新奇贴切,意境清丽悠远,富有浓浓的诗情画意。

  2、晓雪的评论文章从哪些方面谈《白鹭》?学习小组讨论

  散文的多样性和随意性;写作特点;引用文字说明阅读时要注重阅读感受。

  9、作业:

  10、搜集描写白鹭的诗词。

  11、仿照《白鹭》写一篇关于动物的小散文。

  总结:板书

  教学设计方案 篇13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2、情感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想象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能凭借语言材料,感受、想象白鹭的美;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郭沫若先生带着我们一起走近了白鹭,你能说说白鹭给你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印象?

  媒体映示: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二)、品味。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白鹭的出现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诗情画意。今天,就让我们再来欣赏白鹭这首精巧的诗给我们带来的优美画卷。

  1、仔细听老师朗读6~8自然段,想一想:你看到了几幅优美的画面?(通过老师有感情的朗读,学生能身临其境,脑海里呈现出美好的画面。)如果请你给看到的画面前面起名,该用什么名字好呢?(学生积极的开动脑筋,想起了“独钓寒江雪”、“欲穷千里目”、“落霞与白鹭齐飞”等富有诗情画意的名字。)

  板书:钓鱼瞭望低飞

  2、让我们以四人为一小组来学习,选择其中的一幅画细细欣赏,欣赏的时候,你可以把你认为值得品味的词语、句子划出来,读给同学听;也可以边欣赏边想象,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同学听。

  3、学习6~8自然段(讨论交流,三幅画面可交叉出现)。

  (1)清水田里,静静钓鱼(“钓鱼”“图画”——静)

  A、赏析“钓鱼”:清水田里,白鹭伫立,正静悄悄地等着小鱼游过来,他成了一位悠闲自在的钓鱼先生了。(媒体映示:清水田里静静钓鱼)你能读一读吗?(指导学生细细品味“钓”这个字,感悟作者用字的绝妙。)

  这幅画的背景是什么?画中的主人公是谁?相信你读这一句,一定能把它读好。

  B、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清水绿田中的白鹭钓鱼图吧!齐读第六自然段。

  (2)小树绝顶,悠悠瞭望(“悠然”“瞭望”——悠)

  A、赏析“瞭望”:白鹭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最高处,就是小树的绝顶。风儿吹来,小树轻摇,看来像是不大安稳,可白鹭却很悠然,你能把它读好吗?

  “人们说它是在瞭望,可它真的是在瞭望吗?”如果不是在瞭望,它可能在——;如果他真的是在瞭望,它站立在小树的绝顶,或许它望见了——或许它望见了——课文最后虽然是问号,你读的时候,如果把它想象成什么标点,味道就出来了?

  B、请男孩闭上眼睛,听着女孩的朗读,展开想象,晴天的早晨,小树绝顶,白鹭悠悠瞭望之图吧!看到了吗?(男女生交换朗读)(孩子们努力展示自己最高的朗读水平,用心与白鹭交流。)

  (3)黄昏空中,低低飞翔(“低飞”“乐事”——颜色美,动态美)赏析“低飞”:在落霞满天的黄昏,白鹭正低低地来回飞旋着,是那么悠闲,那么自在。这分明是一幅舒展、飘逸的白鹭归巢图,悠闲的你见到悠闲的白鹭,定会其乐无穷。你能把这种乐趣读出来吗?讨论:当你看到这情景,有什么感受?(孩子们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心里感受。)

  (4)欣赏了这三幅白鹭图后,你们内心有什么样的感觉?(宁静、优美)想对白鹭说什么?

  板书:韵味无穷

  让我们再来细细的回味一番吧!(出示三幅美丽的画面,精美的文字。)学生个人赏读。(学生这次朗读,能读得更投入,更有韵味。)

  师:这就是白鹭,它钓鱼是时的悠闲,了望时的悠然,飞行时的翩然,让人觉得它是那样的——韵味无穷!,可是,仍有人觉得它美中不足!请自读第9自然段。想一想自己会说些什么?(出示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

  生:白鹭美在它的外貌。

  生:白鹭能给我们带来欢乐。

  师:白鹭的外形是那么漂亮,活动那么高雅,虽然它不会发出婉转的声音,但它能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带来欢乐,它就是一首无声的歌。

  (5)看,老师这儿还有一首写白鹭的诗,谁来读一读?

  (三)、总结。

  1.白鹭,素雅而和谐,在碧水,在树梢,在蓝天,宁静、悠然(媒体映示画面,播放音乐)此时,在你内心深处,你还想由衷地对白鹭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2.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首韵味无穷的诗。

  散文白鹭教学设计(二)教学要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揭示课题后播放多媒体:夕阳西下,美丽的河塘边,草色青青,芦苇茂密,一群白鹭,有的凌空展翅,有的站立枝头,有的突然栽入水中叼起一条鱼来。

  2、学生谈感受,重温杜甫的名句“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了白鹭的美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

  二、自读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

  (2)画出不懂的词语,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3)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了白鹭的美?”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

  提醒学生注意:“蓑”是平舌音,声母是“s”;“嗜”是翘舌音,声母是“sh”;“喙”读“huì”。

  2、指名回答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了白鹭的美?

  (颜色、身段、觅食、栖息、飞行等)

  3、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其他同学点评。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辅导。

  五、作业

  1、练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一句话,想一想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弄懂“精巧”的意思,体会“诗”的特点。

  (3)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2、学习第二段(2~5自然段)

  (1)围绕上述问题同桌合作学习;

  (2)交流:启发学生先从“颜色的配合”“身体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的概括描写,再从白鹭“雪白的蓑毛”“全身的流线型结构”以及“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的具体描写中感受白鹭的精巧。之后,让学生将白鹭与白鹤、苍鹭进行对比,从“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则嫌黑”中进一步感受白鹭颜色、身段的精巧、和谐之美。

  (3)朗读训练

  3、学习第三段(6~9自然段)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白鹭的?

  交流:写了白鹭的觅食、栖息、飞行和不会唱歌。

  (2)指名读,你从这一段中感受到了什么?

  交流:

  A、“在清水田里,时常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图画。”在这段话中,要让学生感受到白鹭只会用长喙啄鱼,而作者说它“站着钓鱼”,这是一种拟人手法的妙用。

  B、“这只白鹭真的在遐想、了望吗?”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感受白鹭站立在小树绝顶悠然自得的独特美。

  C、“黄昏的空中,偶尔可以见到白鹭在低低的飞。”此情此景如诗如画。当你悠然地观看这情景,有什么感受呢?

  D、“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改陈述句:白鹭本身就是一首歌。那么,为什么说白鹭的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歌?(白鹭的外形那么漂亮,活动那么高雅脱俗,它不就是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的一首无声的歌吗?)

  4、学习第四段

  (1)齐读最后一段

  (2)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三、总结全课

  1、齐读第一段、最后一段,说说它们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齐读全文

  四、作业

  实践活动:开展朗诵比赛;阅读散文或散文诗,增强文化底蕴。

  教学设计方案 篇14

  教学目标:

  1、 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并在次基础上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2、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选取课文中喜爱的部分进行背诵积累。

  教学重难点:

  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教学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白鹭》。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郭沫若的眼中,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韵味无穷)的诗。板书

  2、 指名读课文一、四段。

  二、 新授。

  1、 那么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对应的部分。

  2、 学生读课文。

  3、 指名答。板书。(2~5讲的是白鹭的精巧,6~9讲的是白鹭让人感到韵味无穷。)

  4、 看白鹭的图片,要求学生读2~5,说说怎么来写精巧的。

  5、 ⑴白鹭常见,教师口述,郭沫若把白鹭和白鹤、苍鹭和朱鹭作了比较;

  ⑵颜色配合、身段大小都很适宜,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文字。指名读,具体说说感受。那谁来读一读,争取读出白鹭的精巧。指名作评价。要求学生练读。指名读。问同学们喜欢它的精巧吗?试着背一背。

  6、 白鹭不但是精巧的,还是韵味无穷的。默读文章6~9,想想课文中写了白鹭哪几个画面?你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白鹭的韵味无穷?用笔画下来。

  7、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

  8、 指名说。板书。(钓鱼图、了望图、低飞图)

  9、 要求学生自由选择一幅图画,向大家介绍白鹭的韵味无穷。相机出示图画。

  10、 钓鱼图

  ⑴比喻是一幅图画,让作者感到美;

  ⑵钓鱼是拟人的写法,写出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喜欢上这图画了吗?自由读。指名读。

  11、 了望图

  悠然,一种与众不同的美。指名读,要求在心里体会。评价。再指名读。师评价。齐读。

  12、 低飞图

  给人带来乐趣,很少见。学生读,教师读。评价两者的表现。齐读。

  13、 这三幅图写出了白鹭的韵味无穷,你们喜欢上它了吗?但是白鹭不会唱歌,你们觉得是不是有点遗憾?为什么。理解白鹭是一首优美的歌。

  14、 积累。你喜欢哪一图画。读一读,背一背。

  三、 小结。

  1、 白鹭,我国古代著名诗人也曾多次写到。出示杜牧的古诗,带领学生读。

  2、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还有很多像白鹭一样的事物,只要我们用心留意,用心思考,就会不一样。下课。

  教学设计方案 篇15

  教学准备:

  挂图、录音带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

  一、揭示课题

  ⒈“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大诗人杜甫的名句。白鹭,同学们见过吗?(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然后教师作简单的介绍。

  ⒉郭沫若先生也曾为白鹭写了一篇优美的文章,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第十六课《白鹭》。(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⑴提出自学要求:

  ①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通句子。

  ②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

  ③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白鹭的。

  ⑵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

  2、检查自学效果。

  ⑴分节朗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及读得不通顺的地方。

  ⑵看图理解“蓑毛”、“喙”、“流线型”。

  ⑶提问: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白鹭的?

  3、默读课文,根据总分总的结构特点给课文简单的划分段落。(不作过高要求)同桌讨论,集体交流。

  4、分段读课文。

  三、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的生字后,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

  四、作业

  ⒈朗读课文。

  ⒉抄写生字。

  教学设计方案 篇16

  教学目标:

  1、认识“鹭、嫌”等8个生字,会写“素、宜”等11个生字,正确书写“配合、适宜、恩惠”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感受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在这个形象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3、认识《白鹭》不拘泥于对形象具体实在的描写而取其神韵的写作特点,并尝试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4、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关于白鹭的资料,初步了解。

  2、自学生字新词。

  3、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白鹭是很美的,美得就像一首诗。让我们先来欣赏一组白鹭的图片,并交流和白鹭相关的知识。出示PPT。

  看了图片,你对白鹭有什么初步感受呢?

  我国现代大文豪郭沫若写了一篇优美的散文来赞美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白鹭》,品味、感悟、欣赏,分析文章中有哪些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

  二、了解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1914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回国后从事文艺活动。1924年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倡导革命文学。1949年后,担任新中国文联主席,继续进行文学创作。他长期担负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对发展中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1978年病逝北京。生平著述很多,诗集《女神》等,现有《郭沫若全集》留世。

  三、检查预习

  1、给下列生字正确组词

  2、正确流利读词

  3、写出下列词语近义词

  四、出示目标:

  1、感受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在这个形象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2、认识《白鹭》不拘泥于对形象具体实在的描写而取其神韵的写作特点,并尝试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3、鼓励学生用心感受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平凡事物之美,提升审美能力,丰富人生内涵。

  五、自学提示(一)

  初读课文,体会白鹭之美

  1、画出描写白鹭独特的美的句子。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绘白鹭,体现白鹭之美?用简洁语言概括出有关白鹭的几幅画面。

  六、检查自学结果:

  1、找出描写白鹭独特的美的句子。

  (1)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起句用一个比喻句从总体上赞美白鹭。给这篇散文定下了基调,通篇文字充满了诗性的感悟和表现力。

  比喻新奇、贴切。

  精巧:精致、小巧、美妙。

  诗:富有韵味、极耐品味。

  (2)白鹭“色素的配合”从哪里可以体现出?作者如何评价?

  学生讨论,师生总结:

  色素美: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评价:白鹭“色素的配合”很适宜。

  (3)白鹭“身段的大小”从哪里可以体现出?作者如何评价?

  学生讨论,师生总结:

  身段美: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

  评价:“身段的大小”很适宜。

  (4)白鹤、朱鹭、苍鹭与它相比呢?(附图比较)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

  朱鹭、苍鹭:大了些,太不寻常。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通用16篇)】相关文章: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三篇02-07

幼儿园大班教学活动设计方案01-22

九年级语文《心声》教学设计方案05-18

绕口令幼儿园大班教学设计方案07-05

《识字2》教学设计推荐07-15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白鹅》教学设计方案07-24

最新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方案12-28

通用幼儿教学活动方案01-15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方案07-24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方案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