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五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时间:2024-05-24 08:30:49 秀雯 五年级 我要投稿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教版五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案(精选10篇)

  五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1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写自己喜欢或崇拜的人,提高学生写人的能力;学会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

  2、继续锻炼、培养学生修改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

  【教学准备】

  收集自己所喜欢或者崇拜的人物事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揭题:今天,我们写一写自己喜欢或者崇拜的一个人。

  2、指名汇报各自收集的资料。

  二、说说自己喜欢或者崇拜的人。

  (一)导语激趣。

  师:把你喜欢或崇拜的人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二)提出说的要求:

  1、想好要介绍的人有什么特点,他(她)的哪些方面表现出了这些特点,他(她)长什么样?有没有在说话、做事方面和他人不一样的'地方等等。

  2、重点讲清你为什么喜欢或者崇拜他(她),他(她)的哪件事你喜欢或者崇拜?你崇拜他(她)什么?

  3、谁都可以,只要是你喜欢或者崇拜的人都行。

  (三)练习说。

  1、先想后说。

  2、小组练习说,然后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参加班内比赛。

  3、进行班内比赛,一人说,其余评分。

  4、师出示评分标准:(满分5分)

  a:能抓住特点介绍人物外貌,给人印象深刻。(1分)

  b:能把人物的事例介绍具体,从动作、语言、神态几方面来展示人物特点。(2分)

  c:事例较典型,能有力突出自己的喜欢或崇拜。(1分)。

  d:能按顺序、有条理、较流畅地介绍清楚。(1分)

  5、根据学生说的情况,给以相应评判。

  6、选出本次说人物的冠军。

  三、根据所说,打草成文。

  (一)师相机点拨。

  1、导语:大家拿起笔来,把你心中最喜欢或者最崇拜的他(她)写下来吧!

  2、请大家对照评分标准写好本文。

  (二)生列提纲,师巡视。及时给予个别辅导。

  四、修改习作交流评议

  1、反复朗读细心修改

  ⑴、自主修改。

  ⑵、相互修改。

  2、交流习作师生评议

  ⑴朗读习作。

  ⑵学生自评。

  ⑶师生评价。

  五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2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分析】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设计流程】

  本篇课文是略读课文,设计思路是:

  1、学生汇报查阅的丝绸之路的相关资料。

  2、检查字词读音书写、课文朗读的情况,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丝绸之路的意义;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4、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

  5、拓展丝绸之路上的故事资料。

  6、最后联系课文做学习乐园上相关练习。

  “丝绸之路”这段历史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没有感性材料,学生很难理解。如何帮助孩子走近历史,更好地去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是我是本堂课要解决的重点。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课前,我收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影视资料。也鼓励孩子们自己查资料,读课后资料袋。使他们初步了解了“丝绸之路”的路线,知道了张骞的丰功伟绩。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读书收获,从把握主要内容入手,说说“丝绸之路给你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接着要求“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然后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深入体会课文内容,如,作者在遐想古丝绸之路上与安息国互赠礼品一幕时,字里行间都体现了这条路是中西方的友好往来之路:安息国大军列队奏乐迎候来使,互赠礼品,彼此彬彬有礼,惊喜连连;这是一条经济、文化交流之路:中国的.绫罗绸缎,西方的鸵鸟蛋、魔术表演,都代表着双方不同的经济文化发展。

  【自我问答】

  本篇课文篇幅较长,主要通过张骞这一人物的事迹向读者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开辟过程和意义。教学本课时我依据课后的问题“课文主要写张骞和丝绸之路的故事,为什么还写恺撒大帝看戏?”和金钥匙:“很多课文的题目很精彩,不但简洁、鲜明,而且能启发读者联想到很多事情。”这两点入手,让学生感悟写作中的一些技巧。

  五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单元会写的17个字,会认的.字17个。

  2、培养学生自学生字的兴趣,积累识字方法。

  重难点

  选择好方法,记住难记的字,理解“陡峭朦胧”等词语的意思,并会运用。

  乐学善思

  办法小组竞赛

  教学流程

  一、自主学习

  1、自由读文,把生字圈画出来,读一读。

  2、给生字组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二、小组内学习。

  1、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

  2、交流、理解、运用词语。

  3、组内有同学不会的字词,请组内成员教会。

  三、小组竞赛。

  1、分小组,每小组出一名同学,说一个字的记住方法,再每组派出第二名同学“开火车”式接,每组100分,接不上的扣一分。

  2、开火车式读字词、

  3、选字组词,每错一名同学扣一分。

  4、汇报多音字(加分)。

  5、教师选词语,说一句话(加分)积分高的小组为胜。

  五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4

  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介绍了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黄河象的骨架的形态及这具大象化石的发掘过程,并从科学家假想的角度说明了黄河想化石的来历。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12个生字、新词,通过朗读课文,了解大象化石的来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想象能力。并能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及形成原因,理解科学家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经过,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理解科学家假想的根据。

  教学构想

  教学本课,教师在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借助课前搜集的资料,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学生自学、自悟、讨论、交流,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内容,提高想象能力,增长科学知识。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学习《黄河象》。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拿不准的可查字典或请教同学和老师。

  (2)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反复读一读并试着理解。

  (3)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1)拿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可由学生提出,其他学生帮助,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课文的主要内容可先由一小组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

  (这篇课文讲的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它是一九七三年在甘肃省发现的。科学家依据象化石假想了它的来历。)

  三、练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1、合作学习第1自然段。

  (1)静静地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讨论的重点句子: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是很少见的。

  (4)出示投影,进一步体会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

  (5)朗读体会特点。

  (6)小结并被书。这样一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为科学家假想它的来历提供了依据。

  板书:完整(特点)

  2、以浏览方式学习第2-6自然段。

  (1)采取浏览方式阅读第2-6自然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阅读思考之后,自己可以小声地说一说。

  (2)找好朋友去交流。

  (3)互动交流,汇报学习收获,相机进行板书朗读指导。

  板书:一群黄河象来到河边→老象陷进淤泥→变成化石(来历)

  指导朗读时可以让学生先自由练读,然后以行或组分段读,举行朗读比赛,然后让学生评议。

  3、学习第7、8自然段。

  (1)默读思考: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科学家想象了它的来历,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有哪些?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其他小组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并相机板书。

  板书:1973年甘肃(发现挖掘)

  关于假想的根据,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着重肯定两点: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4)指导朗读。

  四、总结全文。

  作业设计

  熟读课文,准备复述。

  板书设计

  黄河象

  完整(特点)

  一群黄河象来到河边

  老象陷进淤泥 来历

  变成化石

  1973年 甘肃(发现、挖掘)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课文,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并按要求复述课文。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思考:

  这篇课文从哪几方面描写了黄河象的骨骼化石?

  2、指名回答。

  3、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他们这样假想有什么依据?

  4、黄河象骨骼化石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二、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浏览全文,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复述

  1、教师讲清复述方法。

  2、学生对照板书,抓重点内容默记练说。

  3、同组相互复述。

  4、各组推荐人选在班上复述,鼓励学生评议。

  5、还可以按什么顺序复述?

  (1)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发现和挖掘——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科学家假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

  (2)科学家假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发现和挖掘——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

  五、畅谈收获

  可以谈写法,可以谈启发,只要谈得合理,教师都应给予鼓励。

  作业设计

  复述课文。

  板书设计

  黄河象

  推想 发现 发掘 命名

  五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2、通过读课文,理解“龙”的深刻含义。

  3、根据文章内容续编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领悟“龙”的象征意义,增强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 生活场景正月十五

  说说有关龙的知识。

  齐读课题质疑——大人们关于龙会说些什么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哪些大人关于“龙”在文中有说法?分别是怎样说的呢?

  小组合作寻找,读相关句段,汇报。

  三、细读品味,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龙”在大人们心中是什么样子的?

  2)你对哪个大人的话有浓厚的兴趣,着重谈一谈

  3)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读了这篇小文章,你认为那一段,那一句更能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请你再读读课文,找一找。(齐读:在美读中体会作者的强烈民族自豪感,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文章主题自然水到渠成)。

  “龙”象征的我们腾飞的中华,那么你再来开动脑筋继续想一想“龙”还有什么含义哪?(自己续编,然后小组交流。)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龙”象征的腾飞的中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腾飞的中华龙是怎样震惊世界的。(播放课件——有关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航天事业,军事,经济贸易,教育等事业发生的变化。让学生再次感受到中国正在不断的腾飞,不断的进步。)

  看到中国各项事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你想说点什么吗?

  (通过让学生观看——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发生的变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为祖国做贡献的信念)

  五、布置作业

  1、用你知道的事实,试着在第五段后面继续写几句。

  2、谈谈你作为“龙”的子孙又有那些感想。

  五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6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4个字,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读懂故事,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能根据楚人的言行表现推测其思维过程,发现其思维的混乱,深入理解“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领悟故事的寓意。(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楚人的言行表现推测其思维过程,发现其思维的混乱,深入理解“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领悟故事的寓意。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说起寓言,同学们并不陌生,它往往通过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深刻的道理。大家都读过哪些寓言故事?(学生自由交流)

  2.教师借学过的课文《守株待兔》引入对《韩非子》的介绍。今天我们学习的《自相矛盾》就选自《韩非子·难一》。(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指导理解“矛”和“盾”。

  (1)提示学生书写时注意“矛”的笔顺,最后一笔是长撇。“盾”是半包围结构。

  (2)出示图片,让学生认识“矛”和“盾”:矛和盾是古代用来进攻和防御的武器。矛多用来进攻,盾则用来防御。

  二、把握停顿,朗读课文

  1.联系已有的文言文朗读经验,学生尝试自主朗读,教师针对难读的句子予以重点指导。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借助句式“……有……者”和注释(鬻:卖)了解大意,读好停顿——“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2)“于物无不陷也”,在“于物”后停一下,停顿的时候注意声断气连。

  (3)最后一句,“夫”读“fú”,放在句首的“夫”字,表示将发议论。

  2.把课文分成三部分来指导学生朗读。

  (1)第一、二句是卖东西的楚人夸耀矛与盾,结合上下文猜测“誉”是夸耀的意思(“誉”比较难写,结合字形进行记忆和书写指导),读出为了招揽生意极度自夸的语气。

  (2)第三、四句,读出诘问的语气,在对楚人张口结舌样子的想象中读出故事的讽刺意味。

  (3)最后一句以沉稳平和的语气读出议论的味道来。组织小组合作读、分组读、师生共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朗读,熟悉课文,理解故事大意。

  三、理解故事,讲述故事

  1.理解故事。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点拨:对比较难理解的字词可以通过注释来理解,如“陷”的意思,也可以结合上下文来猜测,如“弗”的意思,再在故事语境中进行验证。

  2.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1)第一次要求讲清楚,抓住两个问题:楚人是怎么吆喝的?生意做得怎么样?用自己的话讲清故事的主要内容。

  (2)第二次要求讲具体,着重把握人物角色,能用自己的话把人物的语言(吆喝的话和问话)讲好。

  (3)第三次要求讲生动,引导学生加上合适的动作、表情等,把故事讲得有吸引力。

  提示:一个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一个学生用原文来讲(建构语言,运用语言),其他学生说说二者的异同。

  四、推测楚人思维,领悟道理

  1.通过上面的讲故事与听故事,你怎么评价这个楚人?学生结合具体情节有理有据地交流。

  2.推测楚人的思维过程,理解“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1)要想深入地理解一个人、理解一个故事,我们就要走进他的'思维过程,看看他是怎么想的。怎么能“看”到一个人的思维过程呢?就是要根据他的言行举止、神态表情等来推测他是怎么想的。

  ①学生自主交流。

  ②学生交流后明确楚人大体的思维过程:要想东西卖得好,就要使劲夸,于是他就使劲夸自己的东西,说自己的盾坚固无比,天下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破它;又说自己的矛无比锐利,天下没有它刺不破的东西。

  (2)组织学生探讨“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引导学生推测楚人回答不上来时是怎么想的:无论是说矛刺破还是刺不破盾,自己前面说的话都互相抵触了。

  3.领悟故事蕴含的道理。

  第一步,讨论楚人的问题出在哪里。宣传自己的东西好,这个出发点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出在两个地方:一是过度夸耀,把自己的东西夸到顶了,太极端了;二是同时卖矛与盾这两种对立的东西。这样就造成了自我抵触,闹了笑话,其根本原因是思维错乱。

  第二步,理解作者的议论。作者对这个故事是怎么看的?理解“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结合上下文猜测“立”的意思,进而理解整句话的意思——什么东西也刺不破的盾牌与什么东西都能刺破的长矛是不能共同存在的。

  第三步,联系生活,深入理解寓言故事。学生联系生活经历,交流类似“自相矛盾”的事情。教师引导,发现这些事情的共同点:一个人的言语、行为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这是“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喻义。(板书:说话做事要前后相应)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自相矛盾》。

  2.阅读《郑人买履》,说一说郑人“遂不得履”的原因。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教学板书]

  15自相矛盾

  矛——利(无不陷)

  盾——坚(莫能陷)

  说话做事要前后相应

  五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7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5个字,会写8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田忌赛马的故事。

  3.能借助图示,推想孙膑制订计策的思维过程。(语文要素)

  4.拓展阅读谋略故事。

  [教学重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讲述田忌赛马的故事,并借助图示,推想孙膑制订计策的思维过程。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5个字,会写8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田忌赛马的故事。(重点)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让学生齐读课题,并结合预习情况交流:田忌是谁?从课题中,你知道了本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情?

  3.追问:课文主要写了田忌跟谁赛马?结果如何?

  预设:课文主要写了田忌跟齐威王赛马。比赛过程中,田忌在孙膑的建议下合理安排不同等级的马的出场顺序,从而在对阵中获胜。

  二、学习词语,理解词义

  1.课件出示三组词语:孙膑、田忌、齐威王;把握、输赢、出谋划策;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不动声色

  2.学习第一组词语。(指名读,正音)

  (1)厘清人物身份与关系:齐威王是战国时齐国的国王;田忌是齐国的大将;孙膑原为田忌的门客,后成为齐国军师。

  (2)引导学生交流历史背景,教师适当补充资料,重点介绍孙膑的经历。

  3.学习第二组词语。(指名读,正音)

  运用部件识记、结合字义等方法重点掌握“赢、策”的字形;注意从构词法的角度指导学生理解词义,如反义词构成的“输赢”,近义词构成的“出谋划策”“把握”,由“把握”还可以拓展理解“胸有成竹”。

  4.学习第三组词语。

  (1)自由读第三组词语,说说这些词语都与谁有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与田忌有关,感受到田忌的胸有成竹)

  (2)理解词义。第三组词语都是成语,可以联系上下文,在语境中进行理解。其中“不动声色”描写的是田忌在比赛中的反应,表现了他对孙膑才干的充分信任。可以从这个词梳理出三场比赛中田忌的表现(不动声色——微微一笑——满意地笑了),从侧面表现孙膑的谋略之高。

  三、角色讲述,理解故事

  1.以赛后齐威王的询问为语境,学生在孙膑与田忌中选择一个角色来讲故事。

  (1)先同桌或小组合作,再推选同学讲述。

  (2)点拨:在以田忌的身份讲述时,教师适时插入采访,揭示田忌比赛中的心情变化,点明故事的线索。

  (3)评价。对讲述故事要抓住三个标准进行评价,用评价促进学生的讲述:是否抓住了事情发展的顺序?是否把握住了人物身份?是否用自己的话来讲的?

  2.理解田忌对孙膑的信任,以及孙膑的谋略是田忌赛马成功的关键。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借助图示,推想孙膑制订计策的思维过程。(难点)

  2.拓展阅读谋略故事,交流并体会创造性思维的特点与价值。

  一、复习旧知,提问导入

  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过渡:我们知道在孙膑的出谋划策下,田忌在赛马时赢了齐威王。孙膑的谋略是田忌赛马成功的关键,他的计策是从何而来的呢?

  二、图示对阵,领悟智慧

  1.聚焦出场顺序。

  (1)出示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的对阵图,先连一连,说一说赛马的过程;

  (2)再出示田忌的心情变化,学生参照填写齐威王的心情变化,在对比中领悟小小的出场顺序变化带来的结局的巨大变化。同时进一步体会侧面描写“不写之写”的功效,看似没写孙膑,其实处处在写孙膑。

  2.推想孙膑的思维过程。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推想孙膑的思维过程。

  (2)引导学生结合与齐威王、田忌思维过程的比较。

  (3)讨论孙膑的思维妙在哪里,领悟孙膑打破出场顺序的创造性思维与缜密分析、综合判断的谋略。

  三、名著阅读,发现智慧

  1.关注课文出处,教师介绍《史记》,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四面楚歌”“完璧归赵”等故事中选择一个讲给学生听,让学生推测思维过程,发现其中的谋略及高妙之处。

  2.联系第二单元的名著阅读体验,交流名著中运用谋略取胜的故事。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空城计、火烧赤壁,周瑜的反间计,黄盖的诈降等,《水浒传》中的智取生辰纲、智赚玉麒麟等。

  四、布置作业

  1.重读名著,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谋略故事,与同学或家人交流分享。

  2.阅读文言文《田忌赛马》,与课文对比,找找课文中增加了哪些内容,想想增加的内容有什么根据。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教学板书]

  16田忌赛马

  齐威王:上等马 中等马 下等马

  田 忌:上等马 中等马 下等马

  创造性思维

  [教学反思]

  17、跳水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字,会写12个词语。

  2.能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以此为线索讲述故事内容。

  3.能说出水手们的“笑”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4.能说出船长所用办法的好处。(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船长所用办法的好处。

  2.能说出水手们的“笑”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字,会写12个词语。

  2.能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以此为线索讲述故事内容。

  一、质疑课题,了解作者

  1.学生齐读课题,思考:谁跳水?为什么跳水?结果如何?

  2.出示列夫·托尔斯泰的图片,简介作者。

  二、学习词语,交流感受

  根据生字词的安排和本课的文本特点,词语学习安排以下三组。

  1.第一组:一艘、船舱、桅杆、航行

  (1)本组词语与船有关,引导学生把学习词语与认识帆船的主要结构结合起来,借助简笔画标示出船舱、甲板、桅杆、横木等,帮助学生直观了解最高横木的位置及高度,感受站在上面的高度危险性。

  (2)对于“艘、航、舱、桅”等字,引导学生从形声字造字法的角度进行识记,注意“艘、桅”重点笔画的书写指导。

  2.第二组:放肆、摘帽子、钩住绳子、龇牙咧嘴

  (1)这一组词语都是描写猴子的,结合上下文理解后,引导学生连起来说说猴子是怎么逗孩子的。

  (2)重点指导“肆、帽”的书写。

  3.第三组:哭笑不得、吓唬、发抖、心惊胆战

  (1)引导学生发现这一组词语都与孩子有关,联系上下文理解。

  (2)让学生连起来大体说一说随着情节的发展孩子心情的变化。

  三、概括情节,讲述故事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并与同桌交流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教师出示起因,进行示例教学,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句或小标题概括故事的经过和结果:

  水手拿猴子取乐(起因)  (      )(经过)  (  )(结果)

  2.再让学生把起因、经过和结果连起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3.设置情境,讲述故事。

  (1)情境预设:危机过去了,船长要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如果你是那个孩子或者船上的一名水手,你会怎样向船长讲述?

  (2)请你选择一个身份练习,同桌互评,再指名讲述。

  点拨:

  ①以孩子的身份讲述,评价的关键在于是否讲清了情绪的变化(笑得很开心——哭笑不得——气得脸都红了——气极了——发起抖来——心惊胆战——吓得赶紧跳);

  ②以水手的身份讲述,评价的关键在于是否把“取乐——又大笑起来——笑得更欢了——吓呆了——吓得大叫了一声”这条心理变化的线索讲清楚了。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说出水手们的“笑”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重点)

  2.能自主运用思维导图等图示法来推测船长的思维过程,能说出船长所用办法的好处。(难点)

  一、根据情节图示,讲述故事

  1.引导学生借助情节图示,讲述故事的起因和经过。

  (1)讲清在什么情况下,猴子怎么样(怎么做),孩子怎么样(怎么做),水手怎么样。

  (2)讲故事时,要注意语句通顺,表达连贯。

  2.结合提示,师生共同评价。

  二、聚焦情节,揣摩表达

  1.“询问”水手,领悟情节发展。

  (1)与同桌讨论:船长事后会问水手哪些问题?

  (2)梳理出关键问题后,分别指名扮演船长、水手进行问答。

  (3)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水手的语句(哈哈大笑——大笑起来——笑得更欢了——吓呆了——跳进大海),关联前面的情节梳理和故事讲述。

  水手哈哈大笑/猴子放肆摘帽/男孩哭笑不得

  水手大笑起来/猴子逗孩子生气/男孩气得脸红追猴

  水手笑得更欢/猴子将帽挂横木/男孩气急走上横木

  (4)学生尝试去掉描写水手的语句,发现没有水手们的哄笑逗乐就没有了这个跌宕起伏的故事。

  点拨:正是水手们的表现一步一步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2.聚焦孩子,体会生动的描述。

  课文主要从神态、动作两个角度对孩子进行了描写,语言精彩细致,请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细节,运用批注的方式进行品味。

  点拨:“气得脸都红了”的神态描写,“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他攀着绳子爬到第一根横木上,正要伸手去夺帽子”的连续动作描写,引导学生揣摩表达,积累表达经验。

  三、推测思维,领悟智慧

  1.聚焦船长,推测思维过程。

  (1)回顾《田忌赛马》以及第二单元的阅读经验,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等图示法来推测船长的思维过程,并交流。

  办法1如果继续往前走可能失足摔到甲板上有生命危险;

  办法2如果往回走无法转身有生命危险;

  办法3如果不动等人来救站不稳,时间来不及有生命危险;

  办法4如果往海里跳海面风平浪静,水手多可能得救。

  (2)再安排学生交流对船长的评价和获得的启发,推测、交流过程要紧密联系文本细节,做到有理有据。

  点拨:“立刻”一词突出了船长思维敏捷、果断迅速。

  2.问题探讨,领略小说谋篇艺术。引导学生讨论:既然船长是小说中的关键人物,为什么6个自然段中写到船长的只有第5自然段?

  点拨:小说情节层层推进,在孩子处于危险、大家全都吓呆了的关键时刻,船长出马,处置果断、利落,成功化解了危机,展现出非凡的创造性思维与冷静、果断的优秀品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布置作业(拓展阅读托尔斯泰的小说《鲨鱼》)

  1.推测老炮手的思维过程,交流对老炮手的评价。

  2.思考《鲨鱼》中是什么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与同学交流。

  五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8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提示,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一个探险故事。

  2.能展开丰富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方法等写具体。(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能展开丰富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方法等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现实情境,引发创编任务

  1.多媒体导入:你喜欢探险吗?你看过哪些有关探险的书或影片呢?(结合学生交流,出示探险类书籍封面、影片宣传页或播放探险类游戏短视频)

  2.揭示任务:最近,某游戏公司要开发一款探险类游戏“神奇的探险之旅”,正在征集游戏方案。这节课我们就来当一回游戏设计师。(出示任务:设计游戏方案——神奇的探险之旅)

  二、规划探险历程,指导创编构思

  1.组建小队。

  作为游戏设计者,首先得有探险的经历。那么,你要去探险,打算组建一支怎样的探险小队?请从这两列角色中各选一个,组好队。(出示人物候选表,学生自主选择,交流选择的搭档及理由,并思考其合理性)

  2.构想“险境”。

  现在,你得好好规划一下探险游戏的场景、装备、可能遇到的险情,简要填写在“规划单”里。(教师相机点拨:相应装备是否齐全,险情设想是否合理;学生自主修改完善)探险规划单场景装备险情

  3.设想“求生”。

  (1)你的规划中,哪一栏是探险最重要的部分?

  (2)你来设计一份“险境求生设想图”。简要写明自己处于怎样的险境中,求生的方法是什么(可以写一种或多种办法),求生过程中心情有什么变化。

  (3)组内分享,修改设想图。

  现在,请每位同学在组内轮流展示自己设计的设想图,把险境求生的过程讲一讲。组内成员可以提建议,也可以提出疑问,由设计者解答。交流过程中,每位同学可补上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

  (4)班内分享,展示评判。

  请两位同学来分享自己的设想图,大致讲述险境求生的过程。大家评价其想象是否丰富合理。其他同学可以对照,取长补短,修改完善自己的构想。

  三、体验“惊险”一刻,聚焦“过程”创编

  1.根据要求,创写求生过程。

  (1)请大家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方法写具体,还要尝试写出心情的变化。(结合教材习作要求,教师提示习作要点;学生独立创写片段,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阅读自己写的片段,根据习作要点进行初次修改。教师巡视,发现学生创作中的困惑和难点。(出示学生习作片段)

  教师小结:这个片段,把险境求生的过程写清楚了。但是,如果想吸引游戏玩家,求生的方法和过程还要描述得更具体,惊险刺激的效果也要更强烈,这样玩家才能始终沉浸在游戏中。

  2.再次体验“惊险”,解决创作困惑。

  怎样把求生的方法和过程写具体,怎样体现惊险与刺激呢?我们来学习课文的写法,去体验大作家笔下的`“惊险”。

  (1)默读《跳水》片段,思考:作者是怎样把孩子险境求生的过程写具体的?(出示:孩子气极了……把他救上了甲板)

  学生默读思考,交流想法。教师相机标记关键语句,点拨描写人物和环境的方法:作者抓住孩子摇晃、颤抖的动作,抓住周围人的反应(周围环境),营造千钧一发的险境;救人时,着力描写船长的动作和语言,配上孩子的反应,具体刻画救人的过程,烘托刻不容缓的情势。

  (2)在写具体的同时,作者又是怎样写出了惊险和刺激感的?

  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交流惊险瞬间。教师点拨写法:整个险境求生过程,孩子从摇晃取帽到下望腿抖,再到被父亲瞄准,被迫跳海,步步惊险,这样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能带来惊险感。

  3.自我修改习作,加工“惊险”一刻。

  4.作品展示交流,师生共同评价。(评价提示:①故事是否完整;②能否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方法写具体;③想象是否丰富、合理;④是否写出心情的变化)

  四、完善故事创编,交流方案设计

  1.给片段加上开头、结尾、题目,把探险游戏文案写完整;也可以改换人称写,或以游戏中其他人的角度写。

  2.分类举行“游戏文案挑战赛”(冰川世界、热带雨林、地宫古墓……),按照“评价提示”进行自评和互评。

  小结:用上描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心情变化这三种方法,能把险境求生的过程写具体;创编时设计一波三折的情节,能让探险过程更惊险刺激,会更吸引人眼球。

  五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9

  教学目的:

  1.积累本课生字词。

  2.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张抗抗的《海市》围绕“海市”写了哪些内容?

  注:旋风、海市、彩虹和丝路花语,这是让沙漠生动的景象,然而这些都是旅人们虚幻的希望。“我”多想筑一条引水的渠,多想看到绿油油的青稞麦和丰收的田野……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采用学到的各种方法。

  2、读课文之后,有什么疑问提出来。

  3、小组交流:能在小组解决的就在小组内解决,不能解决的进行全班交流。注意在学生提问的时候教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对于那些提问比较有意义的同学进行及时表扬。

  4、全班讨论。

  5、全班进行朗读,分小组朗读,自己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

  二、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短文的意思。

  1、运用掌握的学习方法再次阅读短文《海市》。

  2、划出你感兴趣的词语。

  3、短文有几个自然段?

  4、逐段指名读课文,思考每段主要说的是什么?对较难归纳的自然段,教师加以指导。

  5、课文描写了戈壁滩上的旋风、海市、彩虹、丝路花语,为什么以“海市”为题?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一、畅所欲言。

  大自然有许多令人为之惊叹的奇观,泰山日出,云南石林,流星雨、日全食……你想了解就可以通过查阅书籍、上网、向长辈请教等方式了解,把自己找到的最感兴趣的一处奇观介绍给大家。

  1、课前搜集自己最感兴趣的奇观,生动、流利地讲述神奇景观。

  2、引导学生介绍、交流自己的搜集方法,掌握一些效率高、简洁明了的学习方式。

  3、小组交流。

  4、全班围绕“奇观”这一主题进行奇观推介会。

  二、初显身手。

  1、通过课前预习,你都搜集到那些有关奇观的资料?谁愿意展示给同学们看一看?

  2、你对其中的哪些作品最感兴趣?为什么?

  3、评选小博士。同学们都爱看历险记,就让我们一起编探险故事吧!

  三、笔下生花。

  同学们,我们在这个单元中指导了这么多的奇观,大家的知识又丰富了许多,在了解这些知识的同时有没有激发你的一些想法呢?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编写探险故事,大家平时搜集的奇观资料正好可以派上用场了!相信只要你能大胆想象,编写的故事一定会离奇、有趣,或者你也可以仿照的故事改编一个。

  1、要写好有关奇观的想象类作文,你认为需要注意些什么?

  2、你打算如何来写这篇作文?小组交流,共同完成协作提纲。

  3、全班交流协作提纲。

  五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10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肆、桅”等7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艘、航”等14个会写字;正确读写“风平浪静、显然、放肆、龇牙咧嘴、桅杆、心惊胆战”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理清课文的层次。

  3、学习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和人们当时的神态、动作、语言等体会孩子当时的危险处境。

  4、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5、抓住文中重点词句进行品读,体会船长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沉着果断处理问题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静、机智果断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层次,体会孩子当时的危险处境;抓住文中重点词句进行品读,体会船长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沉着果断处理问题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静、机智果断的好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船长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沉着果断处理问题的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

  1、板书:跳水

  2、同学们,看到这个词语,你都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导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课文的题目就是“跳水”。文章的作者是19世纪俄国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4、看到这个题目,你肯定有很多问题要提出来,谁先来说说?(学生发言。)

  5、教师归纳。

  (1)谁跳水?

  (2)为什么跳水?

  (3)他在什么情况下跳的水?

  (4)经过怎样?

  (5)结果又如何等。

  6、引导阅读:下面我们就从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方面来了解这个故事,了解故事中人物的思维过程。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自学生字新词,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读不懂的句子。

  3、再读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直到把课文读熟读通顺。

  4、检查自学情况。交流字、词的掌握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词语,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

  (2)指名学生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3)理解词语。

  ①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②把不理解意思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然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教师做适当点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读书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一只顽皮的猴子在船上蹦来蹦去,成为了水手们的笑料。它越发放肆,摘掉了船长儿子的帽子,爬上了桅杆,孩子恼羞成怒,追了上去,一直到了桅杆顶上的'横木上。他虽然取得了帽子,但也把自己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一失足就会摔到甲板上,落个粉身碎骨,即使不失足,也难以转身走回。在场所有人都提心吊胆,为孩子处境担忧。孩子的父亲——船长用枪“逼”着孩子跳水。最后,孩子得救了。)

  2、提出不懂的问题,互相交流。

  3、在课文中标画出故事中有哪些角色,简单说明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发生了危险,船长要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孩子得救了。)(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发生了危险、船长要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

  4、用简单的语言说说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1)起因:帆船上由于水手们拿猴子取乐,一只猴子十分放肆。

  (2)发展: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

  (3)高潮:孩子走上最高横木,遇到生命危险。

  (4)结局: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

  四、指导书写生字。

  1、课件出示文中的会写字,指导学生观察字形,观察笔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了解生字的结构。

  2、学生练习书写。

  3、投影展示学生习字,师生评议。

  五、作业设计:

  读读课文,把课文多次描写水手的句子标注出来,说说它们在推动情节发展方面的作用。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题。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指名学生分自然段合作朗读课文。

  3、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指导朗读。

  二、再读课文,探究初成。

  1、提出问题:

  (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2)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2、学生自由读书,在课文旁边写一写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小组内互相交流读书收获,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4、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汇报交流。

  三、细读感悟,深入探究。

  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1)用课文中的句子说说孩子为什么爬上桅杆?

  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在逗他生气,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喊大叫。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

  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①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a、猴子逗孩子,水手们在一旁“都笑起来”,孩子“哭笑不得”,很尴尬。

  b、猴子不怕孩子的吓唬和喊叫,撕得更凶了。水手们反而“笑的声音更大了”。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很生气,于是爬上桅杆去追猴子,想制服它。

  ②议一议:此刻,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我要是拿不回帽子,也太丢面子了。)(我一定要追上这只可恶的猴子,夺回帽子,绝不能轻易便宜了它。)

  ③指导朗读,读出猴子的调皮,读出水手们的快乐,读出孩子的生气。

  (2)用课文中的句子说说孩子为什么爬上桅杆?

  他攀着绳子爬到第一根横木上,正要伸手去夺帽子,猴子比他更灵巧,转身抓着桅杆又往上爬。

  “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①读一读,用简洁的语言说说孩子为什么走上横木?(猴子越来越放肆,竟然将孩子的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忍无可忍,气愤到了极点,于是走上了最高的横木去取帽子。)

  ②区分“气急了”与“气极了”(“气急了”指因生气而着急了;“气极了”指气愤到了极点。)感受孩子“气极了”的心情,体会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原因。

  ③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猴子的调皮,在朗读中表现出孩子的“气极了”。

  2、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的句段,旁批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和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①水手们的表情可以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

  ②从孩子的表现可以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③从孩子所处的位置能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即使他走到横木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4)指导交流: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吗?(万分危急、迫在眉睫、千钧一发、危在旦夕……)

  (5)指导朗读: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读出水手们的紧张。

  (6)拓展交流:假如此时你就是甲板上的一名水手,你的心情会怎样?你想救孩子吗?你想用什么办法来救孩子?(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小结:在甲板上铺上海绵垫;在甲板上铺上厚厚的被褥;让水手围成一圈手拉手在下面接着;找直升飞机;让水手爬上桅杆去救孩子……)

  (7)小组交流:逐个分析以上提出的办法,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能救下孩子。

  ①在甲板上铺上海绵垫或厚厚的被褥:孩子掉下时不一定能落在预估的位置——不可行。

  ②让水手围成一圈手拉手在下面接着:位置预估不一定正确,成功的可能性不大;即使位置预估准确,从那么高的地方掉下来,不一定能接住。——不可行。

  ③找直升飞机:时间不允许。——不可行。

  ④让水手爬上桅杆去救孩子:由于位置特殊,这种办法成功的希望太渺小。——不可行。

  ……

  3、就在我们积极地寻求救孩子的办法时,船长从船舱里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他会怎么做?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往下一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1)船长为什么要用枪瞄准孩子,命令他跳水?

  (2)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①船长的儿子肯定水性好,淹不死;

  ②因为水有浮力,往水里跳不会摔死;

  ③船上有水性很好的水手可以救助;

  ④节约时间。

  (3)读一读,说说你感受到船长的什么品质?(沉着冷静、机智果断)

  (4)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船长的沉着冷静、机智果断;在朗读中表达出对船长的敬佩之情。

  4、“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段话中的“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互相矛盾吗?(四十秒钟非常短,可是时间宝贵,人们救人心切,已经觉得四十秒钟太长了。)

  5、“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此时此刻你最想对甲板上的谁说几句话?最想说什么话?(学生自由发言。)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通读全文。

  2、学习课文后,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要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不要束手无策,要想办法,用最好的办法解决问题。)

  3、孩子得救了,而那只调皮的猴子还在桅杆的顶端,它会有怎样的结局呢?课后,请大家以《猴子的结局》为题给《跳水》写续篇。

【五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第六单元教学反思03-24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试卷12-30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习作:神奇的探险之旅》教案11-06

五年级语文第六单元作文(精选23篇)11-24

五年级语文第六单元作文10篇11-05

五年级语文第六单元作文(10篇)11-05

五年级语文第六单元作文(精选37篇)11-17

四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案12-14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练习题05-17

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语文作文(精选78篇)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