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惊弓之鸟》第二课时详案设计

时间:2021-03-31 19:06:23 三年级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惊弓之鸟》第二课时详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

  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

  教学难点

  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

  一、回顾课文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他的名字叫——更羸。更羸向我们传递着一个故事——惊弓之鸟。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个故事,请先读读这课的生词。(出示生词 魏王 射箭 打猎 大雁 弓弦 悲惨 愈合 痛苦 裂开)

  2、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个字的笔画? (有了大家的提醒,相信同学们听写这些生词会全对的。) 看着屏幕,相互修改。

  3、你能运用这些生词和同桌互相说说这个故事吗?谁来说说。

  [课标中年段识字目标中指出:“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复习生字,激发学生对学习汉字的浓厚兴趣,使他们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并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认识更羸,品位“仔细”

  1、过渡:让我们跟着更羸和魏王到郊外去打猎。(出示课文插图)你能从图上看出谁是更羸,谁是魏王吗?说出你的理由。 (预设评价:观察人物可从衣服入手。头饰是区别身份的重要标志,大王戴皇冠。)

  2、同学们可真会观察呀!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动作——看大雁。那更羸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快翻开课文读读第2自然段。

  3、谁来说说更羸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并课件出示:看到一只大雁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4、看到一只大雁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你想到什么?(预设:从“慢慢”知道它是受伤;从“鸣”知道它是痛。拉一下弓就能掉下来。)

  5、老师这里有资料介绍《大雁的生活习性》,自己读一读:在长途旅行中,雁群的队伍组织得十分严密,它们常常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它们一边飞着,还不断发出“嘎、嘎”的叫声。大雁的这种叫声起到互相照顾、呼唤、起飞和停歇等的信号作用。

  6、原来大雁是一字形或人字形飞行的。这只离群的大雁被更羸看到了,他指着大雁对魏王说(指名一个学生读并出示):“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预设评价:他朗读时强调了“只要……就”,这样就把更羸的有把握读好了。|“不用”读出了更羸的胸有成竹。)

  7、这么有把握的更羸是因为他仔细看了看。拉一下弓就能掉下来,真有这样奇怪的事情吗?你相信吗?(半信半疑)

  8、魏王也是这样。所以他说(指名读并出示句子):“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谁能读出半信半疑的语气?(指名再读)

  9、让我们加上刚才的语气词语,再来读一读。

  他指着大雁对魏王 地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 地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

  (预设评价:更羸说话是信心百倍,魏王是半信半疑,你能带着鲜明的对比来朗读。)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年段目标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研读人物对话,从中感悟人物性格特点。学生也能从中感受到认识事物就得深入地观察。]

  三、验证结果 品读“嘣”响

  1、看着魏王半信半疑,更羸胸有成竹地说(全体男同学齐读)——“请让我试一下。”

  2、他怎么做的?(指名说并出示句子: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只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预设评价 :A大雁掉下来了吗?可我没看见呀?刚才读的时候,弦声不够响,大雁没听到,所以没掉下来。再读了一遍,这次,强调了"嘣"的一声响。B这么响,我都被吓了一跳,难怪大雁吓得直掉下来了。)

  3、你们猜一猜,当那只刚受过伤的大雁听到弦声时,它心里想什么?(出示:图片及句子。它心里想什么?)(预设:A完了,猎人又用箭射我了。B糟了,我要赶紧往高处飞,这样也许箭就射不到我了。 C很害怕,全身发抖,心想:这下我完了。)

  4、小结:是呀,求生是一切生物的本能。可是事与愿违,它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5、这段话中有两个“直”,它们的意思一样吗? (出示课件: “直往上飞”的“直”是一个劲的意思。 “直往下掉”的“直”是垂直的意思。)(演示手中的笔放手,它直往下掉。)

  6、该怎么才能读好这句话呢?(注意语速要快稍快,紧张一点。)

  7、可怜的大雁拼命往高处飞,结果会怎样?( A由于用力过猛,伤口又裂来了,鲜血直流。 B由于失血过多,它昏死过去,掉了下来。 板书:怕 飞 裂 直掉 )

  8、我们发现置大雁于死地的是“嘣”的一声。现在假设是你跟魏王去打猎,你也拉得动这张弓,也那么“嘣”的来一下,这只大雁会不会掉下来?(会)为什么呢?(指名读第5段。)

  9、难怪魏王看到此景,大吃一惊(女同学齐读)——“啊!”“真有这本事!”

  10、更羸笑笑说(指名读)——“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11、他是怎么知道的?(那是因为他仔细看了看。)(出示句子齐读: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12、小结:巴甫洛夫说“观察,观察,再观察。”看来,善于观察是发现问题的源泉。

  13、但是魏王也在看大雁啊,怎么他就没注意到呢?所以魏王问(指名读)——你怎么知道的? (评价:抓住“怎么”一词就能读出惊讶的语气。)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年段目标指出:“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设身处地,入情入景。在这个环节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发现。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学习内容,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四、探究原因 善于分析

  1、过渡:生活,需要细心观察,更需要理性思考。自由读读更羸分析的话,看看他是怎样用自己的慧眼,自己的心智去领悟生活的。

  2、讨论:更羸是怎样根据大雁飞得慢、叫的声音悲惨,一步步推断出不用箭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同桌相互说说。

  3、小结:更羸观察到大雁“飞得慢”“叫得惨”,分析到大雁是“箭伤作痛”“孤单失群”,所以下结论“不用箭”“只拉弓”就会掉下来。

  4、分角色朗读课文:这篇课文通过对话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惊弓之鸟》的故事。人物对话栩栩如生。让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男同学读更羸,女同学读魏王。老师读旁白。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年段目标指出:“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小组讨论,理解语言,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学会严谨的思考方法。这样,书本语言才能成为学生语言。分角色朗读课文,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

  五、回归人物 体会能手

  1、更羸是个怎样的人?怎么有这样的本事,知道那只大雁那么害怕弓箭,甚至听到弓箭的声音就会掉下来呢?(学生说并出示呢音 (            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了第一自然段。)

  2、 “能手”是什么意思?“能手”:对某一项技术、某一种工作特别熟练,干得特别出色的人,称作“能手”。书法特别熟练的人,我们称他为——“书法能手”,画画特别出色的人就称为——“画画能手”。射箭技术很高明的.人就称为——“射箭能手”。“有名”的“射箭能手”说明更羸不是一般的射箭能手,他射箭的技术特别高明、射箭的经验特别丰富。

  3、是不是因为更羸射箭射得特别准,所以大雁才落下来的呢?(不是,是因为他有丰富的经验,善于观察周围的现象,而且能对观察到的进行认真、深入地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所以观察、分析、得出结论,这是我们深入认识事物的方法。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年段目标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抓住“能手”一词让学生联系课文和生活谈谈“能手”的丰富含义,从而深入理解更羸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物。]

  六、回归课题 拓展含义

  1、这只大雁一听到弦响,心里就害怕,以为又有箭射来,拼命往高处逃命,可见这是一只——惊弓之鸟(师指课题)“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就是被弓箭吓怕了的鸟。)

  2、“惊”就是惊吓;“弓”就是弓弦得响声;“之”就是“的”。“惊弓之乌”是个成语,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受过惊吓,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就特别害怕的人,说这种人成了惊弓之鸟。

  3、举例:(有人打了败仗很恐慌,听到风吹草动以为是追兵来了,害怕得不得了,慌忙逃跑,这些人就是惊弓之鸟。)(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军队被解放军打得晕头转向,一听说解放军来了,吓得逃的逃,投降的投降,他们也是惊弓之鸟。)(有的人被蛇咬过一次,以后看到草绳就害怕,成了惊弓之鸟。)

  4、你从惊弓之鸟中得到什么启示?(从鸟的角度,从更羸的角度)

  5、类似“惊弓之鸟”的故事有很,看看下列故事又给我们什么启示?

  《杞(qǐ)人忧天》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人胆子很小。有一天,他看着天自言自语的说: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烦恼,朋友都跑来劝他说: “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再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个成语。

  6、像《杞人忧天》《惊弓之鸟》都有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阅读这类的成语故事,能丰富人生积累,感受中华文化的精髓。希望同学们课后可以去阅读体会。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年段目标指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在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拓展理解惊弓之鸟的含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思维的火花一下子点燃。拓展阅读,不仅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成语故事,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焕发生命活力!]

  板书 惊弓之鸟

  裂

  善于观察      飞

  深入分析   怕

  “嘣”

  直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