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时间:2021-04-03 20:12:12 七年级 我要投稿

《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1.背诵两首诗;

  2.反复诵读,在明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赏诗句中的景和情;

  3.激发学生热爱诗歌,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1.陶渊明“愿无违”的理解;

  2.赏析《使至塞上》中颈联。

  教学难点:

  两首诗中诗人的情感分析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学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一、导入朗诵(图片展示)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片。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

  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

  缤纷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

  荷把锄头在肩上

  牧童的歌声在荡漾

  这样的生活,悠闲自在,是很多人都向往的,有这样一位大诗人,他的田园生活,丰富多彩,令人心驰神往,他就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

  二、了解诗人

  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诗人陶渊明。请同学们举手说说你知道的,有关陶渊明的个人信息。

  (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先生”。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作品多集中在饮酒诗、咏怀诗、田园诗。 “不为五斗米折腰”、“五柳先生”)

  三、诵读

  1.听示范。需要注意的读音和停顿:

  秽(huì):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荷(hè):扛着。 长(zhǎng):生长。

  2.自由读诗。

  3.全班齐读。

  四、赏析

  读好一首诗,除了需要读准诗句中的停顿外,更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带着感情去读。让我们一起走进诗,通过诵读感受诗之美。每读一次,都要让自己有新的收获和体会。

  1.同桌两人合作,一人读,一人来试着用优美的语言讲出诗所写的内容。

  2.在理解诗歌大意后,再次训练朗读,大家先自由练习。请一位同学主动给大家展示你的朗读风采。

  找学生评价。并引导学生,要想朗读好一首诗,仅凭了解诗的大意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从字里行间要读出诗人的情感。

  3.找出你喜欢的词语或诗句,来说说你从中都读出了怎样的情感?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可以看出诗人的耕作结果并不是那么好,所以他的心情应该是失望又难过的。

  引导:这种难过、失望的心情一直在持续吗?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早起去除杂草,夜晚,披星戴月,乘着夜色回家。既然豆苗歉收,他为何又要从早到晚,清除杂草呢?

  只有努力的去工作,才能把杂草除干净,豆苗才能长好。这个时候,诗人是不计结果的,他是满足的。

  引导:还有哪些地方能体现出他的情感?

  C.“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尽管很累,可是回家时路途却没有那么顺利,道路狭窄,草木丛生,露水把他的衣服都沾湿了,可诗人觉得这并不值得可惜,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可以看出无论耕种时遇到什么困难,他都是心情愉悦的。

  引导:只要不违背诗人的意愿就好,也就是诗中的“愿无违”,那他的意愿到底是什么呢?

  4.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来先进一步了解一下陶渊明这个人。

  二十九岁,陶渊明做过江州祭酒的小官,但很快就“不堪吏职”辞职不干了。此后一直在家隐居,直到中年后迫于生计,又一度出门任职。当他在做彭泽令的时候,他因不想“束带”去见督邮,说了句“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然后又辞官归隐了。这一次是真正地归隐田园,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而这首《归园田居》(其三)就写在他辞官归隐后的第二年。

  5.思考陶渊明仅仅是想表达他在田间劳动的满足、舒服、惬意吗?他的“愿无违”到底应该怎么理解?

  他的“愿”,是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身不由已,失去自我,正因为这样,即使让他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6.好,带着这样的“愿无违”,再次齐读此诗,跟着陶渊明一起来感受田园之美,之乐。

  五、小结

  学习完这首诗,我们可以发现每读一遍这首诗都会新的收获,简单来说,就是大屏幕上展示的这几个步骤

  一读:正诗音 二读:明诗意 三读:赏诗景 四读:悟诗情

  学习诗歌,就是在反复的读和思考中获得不同的感悟,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下一首诗。

  《使至塞上》•王维

  一、导入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丰富多彩,恬静安然,而《使至塞上》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这首《使至塞上》属于边塞诗,诗人是盛唐时期的王维,字摩诘,被称为“诗佛”。这首诗是王维中年所作,当时他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刚刚打了胜仗的河西副使崔希逸,但实际上他是被排挤出朝廷。

  二、学生自学

  根据大屏幕上展示的步骤,同学们同桌两人合作,来分步学习这首诗。

  1.完成正字音、划节奏、明大意三个“读”。

  A.诗中需要注意的读音

  候骑(hòu jì) 燕(yān)

  B.齐读。

  C.这首诗讲了什么。

  诗人,去出使边塞。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我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广阔的大漠之中,烽烟直直的升起,黄河之上,是那伴着天际一轮浑圆的落日。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在萧关见到了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正在燕然前线呢!

  2.两人互读,赏美景、悟情感。

  找学生分享赏到的美景以及悟到的情感。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征蓬”,“归雁”其实是在比喻漂泊的旅人和远行之人,那就是诗人自己,所以这句话准确的理解起来是山高路远,我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也就自然而然通过景色描绘了出来。

  (本来应该是“归雁”,但是却同诗人一样漂泊在塞外,更加凸显出这种内心的荒凉之感。)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文豪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王国维高度赞扬这句诗是“千古壮观”的名句。

  现在请闭上双眼,请在脑海中想象所能看到的景象。读完之后,你会发现这幅场景会很清晰的浮现在你的脑海中,再次闭上双眼,大声读出这句诗,继续感受诗中所带来的画面。

  好,睁开双眼,刚才想象的画面中都有哪些景物,他们都是什么颜色?

  (金黄的大漠、白色的烽烟、泛着白光的河水、橘红的落日)每个人脑海中的颜色是不一样的,但总的来说,这幅景都是色彩鲜明的。

  怪不得《红楼梦》中香菱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似 无理,‘圆’字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果然,此句乃“诗中有画”。

  C.那王维借美丽壮观的塞外之景想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心情呢?

  颔联的落寞、孤寂、悲凉,到看到塞上壮丽的风光后的爽朗、豁达心境。

  对边防将士的赞美。

  三、齐读《使至塞上》

  四、小结

  美景,醉人心,王维笔下的大漠美景,让我们在诗情画意中,锤炼出天有多高,地有多远,心便有多阔的豁达。生活,就是这样,泰然自若,才能海纳百川。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

  五、布置作业

  根据你的理解,将两首诗用文字或绘画的方式,试着把你的阅读感受描绘出来。

  六、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 使至塞上

  陶渊明 王维

  愿无违田园生活之美、之乐 大漠

  坚持心中所愿 孤寂、荒凉 豁达、释然

  秽(huì) 荷(hè) 长(zhǎng) 壮观

  候骑(hòu jì) 燕(yān)

  七、教学反思

  昨天的评优课一结束,自己认真回顾了一遍课堂教学过程。其中,让我自己比较满意的是基本上完成了原定的教学计划,没有拖堂,另外课堂中的过程安排较为合理。但是,对于诗歌的教学自己还处在一个摸索的阶段,有这几个方面需要我去认真钻研:

  1.教学目的的设定。其实,工作两年多自己对教学目标的概念处于模棱两可的阶段,设置的目标较大,没有落实到具体学生做的。而且,安排教学任务时,教学内容的深浅度把握不好,因此目标也只能粗略设定,真正的上课中,也没有发挥教学目标的作用。

  2.教学内容的安排。如果课堂只是教学生一些最基本的知识,不去加深他们对于某种文化现象的理解,那这节课是留于表面的、肤浅的。就像《归园田居》中陶渊明“愿无违”,我只联系到他的官场生活,表明“愿”只是诗人要坚持心中所愿,并没有给学生点透这其实也是诗人的一种人生态度。怎么样将课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认识、理解,这是我需要钻研的。对教材还是要继续研究,要有宏观的大局意识,站在大语文学习高平台上去教给学生他们需要的,可以有效提高人文素养的知识。

  3.教学过程的灵活处理。语文课堂的生成性占比重非常大,所以需要我再多一些灵活处理的方法。比如,有的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有偏差时,我留给学生的时间太少,而是有些着急直接去告诉孩子答案,还是有点欠妥当,多研究一些方法和技巧。

  一次评优课,带给我的收获很多。以后的备课过程中,我要再认真、努力钻研教材,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浅,寻找最诗歌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多去听课,学习其他老师的讲课方法,让自己的教学风格趋于成熟。

【《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高一《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05-06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精品教学设计05-06

归园田居03-01

归园田居(其三)全诗赏析与翻译01-25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05-06

归园田居的喜悦12-26

改写《归园田居》04-26

《归园田居》说课稿01-09

归园田居 陶渊明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