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第2课《故都的秋》教案

时间:2021-08-20 18:28:05 高一 我要投稿

第2课《故都的秋》教案

  导语:《故都的秋》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秋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五幅故都秋景,下面是该课文的教学设计,欢迎参考!

第2课《故都的秋》教案

  教学目的:

  ⒈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⒉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

  自读——讨论——点拨式

  教学构想

  以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为线索结构全课,以“一曲悲凉的颂歌”为课时主题。

  教学重点

  散文的形和神

  教学难点

  散文的景和情

  教学媒体

  投影机(备用录音机)课件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语设计

  ㈠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唱几句歌:“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一逢衰草,几声蛐蛐叫,伴随他度过了那灰色的年华。吃一串冰糖葫芦,就算过节,他一日三餐窝头咸菜么就着一口大碗茶……”这首歌名叫《前门情思大碗茶》,歌中唱的是我们国家的哪个城市呢?对,北京。(歌曲可以放录音替代)

  ㈡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也是写北京的散文,不过,它写的不是北京的冰糖葫芦,也不是北京的大碗茶,而是北京的秋。大家知道,北京现在是我们国家的首都,历史上也曾是几个朝代的都城,但是,在郁达夫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北京已经不是任何朝代的都城,也不叫北京,而是叫北平,因此,郁达夫把它叫做故都。(板书课题)

  (三)上课之前,我已经把自读提纲印发给了大家,并让大家作了充分的预习和准备。下面,我们就以自读提纲为依据,来欣赏分析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

  二、检查预习,师生共同讨论,分析理解课文

  ㈠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主要是从哪个方面来写故都的秋?请用一字来概括。

  答:味。(板书)

  ⑴此问要求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回答此问无须作太多理性分析,凭语感即能得出答案,“味”字在全文出现达八处之多。

  ⑵若学习思维过于分散,讨论与答案差异较大,可提供几个答案供学生选择。如:色、声、形、味、实、情,课文虽也写了上述方面,但主要是写秋之味。

  ㈡读第1、2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答: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南国的秋——慢、润、淡

  此问旨在训练学生的文字概括能力,答案均可在文段中找到。

  (三)读第3~11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秋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时间为序来记叙的呢,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

  答: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作者所写的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很自然,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这是因为这些景物都具有了“清、静、悲凉”这么一个共同点,作者正是以“清、静、悲凉”这个景物的共同点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的,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

  ⑴此题有意要引起学生的争论,题干以选择问的形式设置一个非此即彼的圈套,看学生能否跳出思维的二维空间。

  ⑵通过争论,可使学生加深对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特点的认识,此为本课教学重点。

【第2课《故都的秋》教案】相关文章:

故都的秋教案11-25

高一教案《故都的秋》08-16

关于《故都的秋》的精品教案06-29

高一《故都的秋》教案03-17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03-17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05-06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03-18

高二语文《故都的秋》教案02-28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必修Ⅱ《故都的秋》教案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