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孔雀东南飞》优秀教案

时间:2022-05-26 17:22:39 高一 我要投稿

《孔雀东南飞》优秀教案(通用10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孔雀东南飞》优秀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雀东南飞》优秀教案(通用10篇)

  《孔雀东南飞》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认识汉乐府民歌主要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重要阶段。认识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3.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教学设想

  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具有相对完整的情节,诗中人物的对话极富个性,拟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进而理解全诗主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乐府诗,简介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初读全诗,把握全诗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谁记得,《木兰诗》选自何处?

  提示:北朝民歌。

  师:单元知识短文指出:“两汉及南北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古乐府民歌是文学史上的珍品,《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齐名,与之并誉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这是迄今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叙事诗有相对完整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形象。(板书课题)

  1、什么叫乐府呢?乐府诗是指一种乐的古诗,因传自乐府官署而得名。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用于朝廷典礼和宴会上演唱。这些歌谣和文人的诗歌,后来就叫“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乐府诗的范围逐渐扩大,一些虽未合乐而袭用古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的作品,也统称为乐府。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2、《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3.学生默读“预习提示”,思考问题。

  ①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诗歌的发展,《孔雀东南飞》与《诗经》、《涉江》有什么不同?(《诗经》、《涉江》是抒情诗,《孔雀东南飞》是叙事诗。)

  ②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作者怎样来表达主题思想的?

  (通过塑造焦仲卿、刘兰芝的人物形象)作品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曲折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人物对话。)

  叙事诗和抒情诗的主要区别在于:抒情诗,作者直接借景(或物)抒情。叙事诗借助于故事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诗歌的主题思想。让我们循着叙事诗这条表达主题的线索,来读这一首长篇叙事诗。古诗也常常寓抒情于叙事。

  二、初读。

  1.圈画出读不准的字,不理解的词及古今异义的词。

  2.找出文中的十九个“相”字。(只作上记号,备用)

  3.标出全诗各自然段序号。

  4.对照小序及书下注释读懂全诗。

  三、把握情节。

  1.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本诗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起因、经过、结果吗?

  例:东汉末期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官焦仲卿之妻被焦母休后拒婚不嫁与仲卿双双殉情。

  2.本诗共有33个自然段,具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请按开端——发展——再发展——高潮——结局理清全诗情节。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第(1)段—(2)段 开端

  第(3)段—(12)段 发展

  第(13)段—(22)段 再发展

  第(23)段—(32)段 高潮、结局

  (33)段 尾声

  (此时学生如未将第1自然段单独列出,教师不必强加,待到最后研读时再解决第1自然段的起兴问题。)

  3.师:请为每部分(包括每部分内的层次)拟一小标题。

  “兰芝自诉”——“兰芝遣归”——“兰芝拒婚”——“兰芝殉情”——“合葬化鸟”

  四、朗读全诗(教师大声带读,学生跟读)。

  注意读准:箜篌、襦、葳蕤、蹑、玳瑁、珰、誓(愆) 便 (pi á n)言、 否 (pǐ)泰、鹄、幡、骢、赍、鲑

  五、同桌互译。

  译前提示一:正确正确“公姥”(偏指“姥”)、“作息”(偏指“作”)、“父兄”(偏指“兄”)、“父母”(偏指母)、“弟兄”(偏指“兄)”等偏义复词。揣摩的窍门是根据句意、文意理解偏指义。

  提示二:注意有些词的古今意义差别。如:“自由”,今义为“自由自在”,古义为“自作主张”;“可怜”,今义为“值得同情”,古义却可作“可爱”讲;“却”今为转折连词,古义却有“退”,“回头”义;“要”今义为“需要、要求”,古义却可作“约定”讲;“适”今义为“适合”,古义“有“刚才”义;“劳劳”今不用,古义作“怅惘若失”讲;“奄奄”今义作“气息将绝”讲,古义却可作“暗沉沉”讲。

  六、作业。

  课后整理本诗中“相”、“谢”、“见”、“迎”、“自”、“适”的用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本诗所用的铺陈、比兴表现的手法。

  2.了解本诗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3.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本诗塑造人物的手段。

  辨析词义

  以设疑、析疑、释疑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汉乐府常用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1.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悲剧氛围,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这是《诗经》中常用的“兴”,托物起兴。第1段可独立为“序曲”。

  2. 第2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明确: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就是细致铺叙,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明确:第13段是第2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着意装饰,穿的,戴的,披的,挂的,都一一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临事不乱、从容镇定、极端倔强、可爱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反衬封建势力的罪恶,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那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3.文中用了哪些比喻?本体、喻体有哪些相似点?

  提示:写兰芝美,用“削葱根”喻手的白、嫩、尖;用“含朱丹”喻嘴的红润。写他们对爱情忠贞,用“磐石”喻仲卿的坚定,用“蒲苇”喻兰芝的柔韧。

  小结:赋、比、兴是乐府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它对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起了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学习乐府诗时应予以重视。

  4. 本诗是以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来表现现实生活本质的,主要用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为什么在尾声中又写了“化鸟”一节呢?这岂不破坏了全诗的统一风格?

  提示:最后一节“化鸟”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封建制度的抗议和嘲弄,与全诗的主旨,歌颂忠贞不渝爱情及对压迫的反抗精神是一致的。这一节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 如果说《诗经》中的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中的源头,屈原的《涉江》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孔雀东南飞》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而中间叙述焦、刘爱情悲剧,则多用现实主义描写手法。统观全文,作者使开头、中间、传统很好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这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

  布置作业

  给家里人讲述故事《孔雀东南飞》。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叙事诗表现主题的方法和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

  一、分析人物形象焦仲卿。

  1.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

  焦仲卿和刘兰芝

  2.从上文语言和语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焦仲卿是怎样一个人?

  1 ).联系上下文,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明确:在揭示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后,焦仲卿明确地表示要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以此来向焦母求情。说明仲卿对爱情的珍惜和忠贞。

  2).联系全文,理解“黄泉共为友”。

  明确:①向焦母求情时,仲卿表示与兰芝永不分离的决心:“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②在焦母的压力下——“遣去慎莫留!”仲卿则表示了他坚定的信念:“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

  ③在焦母的淫威下,仲卿仍未改变初衷,对幸福生活还存一线希望:“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④在送别兰芝的途中,仲卿还是信誓旦旦:“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⑤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希望已绝,他毅然表示:“吾独向黄泉!”

  ⑥兰芝已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自挂东南枝。”

  由此可见,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后来的一切活动,都发端于“黄泉共为友”。可以想见当初说这句话时,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爱情破灭,就以死相抗!

  3).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黄泉共为友”。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小结:对语境体察得越充分,对语言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就越丰富。那么,我们对作品阅读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总结焦仲卿的形象: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满叛逆精神

  二、试分析刘兰芝的形象。

  激发思考:

  1)、为什么刘兰芝提出自谴:(阅读第二节)

  一是因不堪凌辱(妾不堪驱使)

  二是因深知谴归之势不可挽回(徒留无所施)

  简析:

  焦母的故意挑剔(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使兰芝深感“君家妇难为”,因此不卑不亢地自己先提出来(便可白公姥,及时相谴归)。此句道尽了平时的忍辱负重和迫不得已。激愤之情,溢于言表;难言之隐,尽含其中。

  2)、刘兰芝离别前我何要“严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阅读第9节)

  一表现了她大家闺秀的风范,她是“严妆”而来,所以“严妆”而去,表现了冷静、沉着、镇定的性格;

  二①是突出“精妙世无双”的妆束美、容颜美、姿态美的赞美;

  ②也是对扼杀这一美好形象的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的谴责和示威;

  ③ 表现对焦仲卿欲去不忍的矛盾心理。

  3)为什么刘兰芝还要去辞别驱谴她的焦母?(阅读第10节)

  这表明刘兰芝从小受到很好的教育和教养,有礼有节,举止得体。使焦母所说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成为无稽之谈

  4)刘兰芝辞别焦母不落泪,而辞别小姑“落泪连珠子”表现她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表现刘兰芝的善良(对小姑) 表现刘兰芝的坚强(对焦母)

  5)刘兰芝既然抗婚,为什么还要允婚?(阅读第19-20节)

  首先,兰芝殉情之意早定,允婚是假,殉情是真。

  其次,允婚可以避免刘兄的纠缠不清,否则,连最底的殉情的愿望都实现不了。

  第三,从写法上,这是巧妙伏笔:允婚自然引出太守豪华的备婚,便达到抬高刘兰芝的身价,加强故事的悲剧色彩。

  6)分组讨论、性格概括

  刘兰芝:

  1、形体美:足、头、腰、耳、指、口、步---精妙世无双

  2、品质美:勤劳:与丈夫别;善良:与小姑别;达礼:与婆婆别

  3、精神美:反抗性焦母刘兄 刚强

  从其可以看出刘兰芝:外柔内刚、知书达礼、忠于爱情

  在小康人家生长起来的有主见的女子。

  总之,刘兰芝是一个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三、学生归纳这首诗的中心思想。

  1、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控诉。

  2、对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反抗精神的赞美。

  3、对珍惜美好婚姻、爱情、生命的愿望。

  四、发散思考。

  几百年后,一个叫梁山伯的寒士,一个叫祝英台的士家女子,两情相悦却有缘无份,演绎了一出无奈的“化蝶”

  又几百年后,一个叫沈园的地方,一个叫陆游的诗人,娶了一个叫唐婉的女子,伉俪相得,琴瑟相和,好一对神仙眷属。然而,这一切,并不随陆母之意,逼迫夫妻离异。几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满怀郁闷踽踽独游,邂遇唐婉,唐遣人送酒致意,陆游满怀伤感,词成《钗头凤》一首,唐婉和之。不久,唐婉抑郁而亡。

  《孔雀东南飞》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2.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3.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掌握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文言实词

  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2.掌握文中“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教学难点: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二、简介有关文学常识

  1.作家、作品信息

  徐陵(507-583),字孝穆,今山东郯城人。南朝陈文学家。少好学,八岁即能文,博涉经史,有口才。梁时,官东宫学士,两次出使北朝。入陈,历仕尚书左仆射、丹阳尹、中书监等职,主持朝廷重要文书的草拟。其诗赋皆yin靡绮艳,与庾信同为宫体诗代表作家,时人称为“徐庾体”。编选《玉台新咏》十卷,是现存我国较早的诗歌总集之一。

  《玉台新咏》成书于梁代。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所收诗歌上自汉魏,下迄梁代,共七百九十六篇,其中为《文选》所收者六十九篇。选诗范围较狭窄,多叙男女闺情,但也不乏杰作,如具有反封建礼教的积极主题和高度艺术成就的我国第一首成熟的长篇叙事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后世或题作《孔雀东南飞》)即最先见于此书。

  此诗作者不详。

  2.乐府和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3.汉代乐府与南北朝乐府

  4.“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

  5.《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6.《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三、结合小序简介本文故事情节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四、导读全诗,把握情节和人物

  课文较长,重点引读,理清情节线索,鉴赏人物对话。

  故事梗概: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几成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

  五、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解通读一遍

  解决下列问题:

  1、基本解决翻译问题;

  2、理清故事脉络和矛盾冲突的变化和激化;

  3、注意人物对话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第二课时

  一、结合课后练习一理清故事结构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二、人物形象和对话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刘兰芝:坚强、持重,自尊,果断,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十三能……十六诵诗书”——知书达礼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自尊

  “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举身赴清池”-果断

  “新妇起严妆,”-镇定,庄重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

  2、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比较懦弱,胆小怕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坚贞不逾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极端蛮横无理,一味独断专行。势利。

  “何乃太区区”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吾已失恩义,会不想从许”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4、刘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

  三、文章的表现手法

  1、人物对话的个性化;

  2、铺陈排比的手法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谈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

  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3、起兴和尾声

  四、布置作业:

  归纳“谢”“相”“见”“迎”等字在不同情况下的意义和用法;归纳本文的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

  第三课时

  一、本课知识展示

  学生展示归纳的“谢”“相”“见”“迎”等字在不同情况下的意义和用法,本文的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

  二、本课释疑,包括课后练习及“咬文嚼字”

  三、总结已学课文

  从形式、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思想内容等方面分析、比较《诗经》两首、《离骚》节选和《孔雀东南飞》

  参考:《静女》四言为主叙述现实主义爱情

  《氓》四言叙述现实主义婚恋

  《离骚》杂言(骚体)抒情浪漫主义政治

  《孔雀东南飞》五言叙述相结合爱情

  四、布置作业

  补充解释词义

  [相]:(1)作副词,表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代“你”“我”“他”“它”等等。如: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代“你”);②及时相遣归(代“我”);③还必相迎取(代“你”);④好自相扶将(代“她”);⑤誓天不相负(代“你”);⑥不得便相许(代“你”);⑦登即相许和(代“它”);⑧蹑履相逢迎(代“他”);⑨怅然遥相望(代“他”);⑩誓不相隔卿(代“你”,与“卿”复指)。(2)作副词,表示互相,彼此。如:①相见常日稀;②久久莫相忘;③六合正相应;④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⑤仰头相向鸣;⑥黄泉下相见。(3)作名词,相貌。如:儿已薄禄相。

  [见]:贱妾留空房,相见(动词,见面)常日稀;转头向户里,渐见(副词,被)愁煎迫;兰芝初还时,府吏见(指代副词,指“我”)丁宁。

  [适]:适(刚才)得府君书;处分适(适合)兄意;始适(出嫁)还家门。

  [谢]:谢(辞别)家事夫婿;多谢(劝诫)后世人;阿母谢(推辞)媒人。

  [令]:县令(长官)遣媒来;便言多令(美好)才;岂合令(您)郎君;莫令(使)事不举。

  [自]:我自(本)不驱卿;本自(本自,本是)无教训;自(即)可断来信;葳蕤自(且,还是)生光;自(其)名秦罗敷;自(其)名为鸳鸯;好自(亲自)相扶将;物物各自(助词,无义)异。

  通假字:终老不复取(通娶);箱帘(通奁)六七十;恐此事非奇(通宜);摧藏(通脏)马悲哀;蒲苇纫(通韧)如丝。

  偏义复词:便可白公姥(偏指溲婆),及时相遣归;昼夜勤作息(偏指作),伶俜萦苦辛;我有亲父兄(偏指兄),性情暴如雷;我有亲父母(偏指母),逼迫兼弟兄(偏指兄)。

  《孔雀东南飞》优秀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以中国著名古典诗篇为题材谱曲的器乐作品——《孔雀东南飞》使学生体会理解音乐与诗歌的亲和性。

  2、结合诗歌更好的理解音乐,通过音乐也可以加深对诗歌的掌握,提高学生器乐作品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孔雀东南飞》乐曲,让学生结合诗歌分段欣赏乐曲。

  难点:理解乐曲如何表现原诗的内容。

  教学模式

  联想式——感情式

  教学过程

  1、导入:播放学生熟悉的旋律《梁祝》,用《梁祝》的相似点引出《孔雀东南飞》

  [利用熟悉旋律作引子,既可以复习以前的知识,又便于对新内容的掌握,让学生可以联系着记忆]

  2、引出课题:板书:音乐与诗歌

  回顾前三课的内容均为声乐作品,引出为诗歌谱曲的器乐作品——孔雀东南飞。

  3、介绍知识点

  A、回顾协奏曲的概念

  协奏曲:原名为“竞奏曲”指管弦乐队与独奏乐器想协奏的乐曲,它既像其他交响音乐一样拥有管弦乐队的强大力量和丰富色彩,又有独奏乐器的辉煌技巧,深受人们的喜爱。

  古筝协奏曲是以古筝为独奏乐器的协奏曲。

  B、介绍乐器古筝

  古筝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中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属于弦乐器族,它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开始广泛流传。

  古筝构造分为:琴身(由共鸣箱和支架构成)和琴弦系统(包括琴弦、弦轴、前梁、后梁和音柱)两大部分。

  C、范奏一段古筝请生分析音色

  古筝的音色在低音区低沉浑厚,高音区清越剔透,中音区则珠圆玉润,极为悦耳。

  4、回顾《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情节

  请学生仔细回顾并叙述《孔》的故事情节

  5、逐段欣赏分析

  第一段:引子、第一主题、第二主题

  在乐队与古筝以慢板速度奏出抒情的引子后,深情、优美的第一主题和流畅、欢跃的第二主题,表现男女主人公原本是一对相亲相爱的夫妻,过着幸福、平静的生活。

  [提示学生注意,第一段音乐所描绘的是书上没有详细提到的,但音乐却为何如此详细的描绘]

  第二主题

  通过突然转调和散板节奏,古筝奏出情绪悲痛的旋律短句预示平和的家庭出现风波。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理解音乐所刻画的场景]

  第三主题

  这段音乐集中表现出哀伤和愤怨的情绪,带有过渡性质

  第四主题

  音乐激昂,表现剧烈的矛盾冲突,把音乐引向高潮

  [让学生仔细欣赏后讨论,本段音乐所描绘的故事情节,充分发挥联想能力]

  第五主题

  古筝在乐队支持下,以流动的华彩音型奏出这段感情强烈的歌唱性旋律。接着再现第一段的第一主题,使全曲首尾呼应。乐曲最后结束在寓意深长的泛音上,表达了人们对这对恩爱夫妻的追念和深切的同情。

  [学生在了解结局基础上再倾听音乐,更深得体会音乐所表达的内涵]

  总结

  人的一生所能经历的情感是有限的,而置身与音乐之中,我们的人生就会丰富了许多许多,通过这首作品,也告诉我们人间最可贵的就是真情。

  《孔雀东南飞》优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

  (2)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2)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3.德育目标: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

  [教学重点]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教学难点]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初步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以情感朗读贯穿课堂始终,进行“读中品,品中读”。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孔雀东南飞》堪称我国古代爱情诗的绝唱,千百年来,让人们感叹唏嘘不已,也一直让人们思索着。是什么要素使这首诗具有如此之大的震撼力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孔雀东南飞》的世界。

  二、解题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全诗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三、教师引导

  学生在几处重要片段的分角色朗读中深入体验、品味人物个性化语言,鉴赏、剖析人物形象(以刘兰芝为主要探究对象)

  1.展示多媒体课件,在画面、文字、音乐背景中,教师范读““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一段。

  2.指导学生朗读此段。(读出节奏、语调、重音;读出服饰之美、体态之美、风度之美)

  3.在多媒体画面中,师生反复朗读。

  4.设计问题,进入本节课中心环节:

  (1)刘兰芝是在怎样的情景中“起严妆”的?

  探究讨论:被婆婆无理遣归之前。

  (2)“被遣”是在贞洁至上的封建社会中是对女子极大的侮辱,而刘兰芝面对巨大的心理打击,却能精心打扮自己,体现了她怎样的独特个性?

  提示:品读兰芝个性化语言,是走进她的内心世界,挖掘其鲜明的性格魅力的最重要途径

  5.师生共同勾画刘兰芝自述身世的语言片段,一起深情朗读和品味。

  (1)“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个别朗读,点评)

  读后思考:刘兰芝不愿意离开焦仲卿,但为何自求遣归?你看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焦母蓄谋已久,兰芝自求遣归是一种为求得自尊、自由而不得已为之的反抗行为。

  (2)“上堂拜阿母”到“嬉戏莫相忘”(两位学生分别读出兰芝与焦母告别时的不同语言,接着由同学品味前后语气上的差异。)

  思考:从兰芝与焦母告别的话语中你读出了她怎样的性格?

  明确:人物自身的言行和思想是高度统一的。从品读中,我们看到了漂亮能干、勤劳善良、果断坚决、不卑不亢、有礼有节、举止得体的兰芝。

  (3)品读遣归之后兰芝与刘兄的对话。

  a.朗读评价:

  あ僭谡庖徊糠帜谌荩着重表现了兰芝兄长这个人物,作者主要是通过他的语言来揭示其性格的,要求学生诵读刘兄的语言,分析其性格特征。

  明确:刘兄只有七句话,但这七句话写得极有个性。其中有质问:“作事何不量”;有利诱“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也有威胁:“不嫁义朗体,其往欲何云?”短短几句,把一个自私横暴,趋炎附势的阿兄形象刻画得十分深刻和逼真。

  b.思考:兰芝是忠于爱情的,为什么最后还是允婚了?你能再现画面,推断兰芝当时的心理吗?

  (4)品读兰芝与焦仲卿的三处精彩对话。

  a.被遣之前

  b.夫妇誓别

  “夫妻誓别”这一情节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有两个作用:首先,它再次强调了这对新婚夫妇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们的分别,非是己愿,而是逼迫,这就为后面写他俩的殉情奠下了基石。其次,在分别之时,兰芝既表白了对爱情的忠贞,也表露了对前途的忧虑,担心自己那个性情暴烈的兄长“恐不如我意”,这为下文的兄长逼嫁,以死践盟等情节埋下了伏笔。因此从情节发展来看,这是个必不可少的过渡段落。

  c.夫妇诀别

  分组朗读,比一比哪一组最能读出人物的真实情感?

  (5)在以上方法指导下,学生自由品读。

  四、小结

  五、作业:

  1.课后深入朗读,分析人物性格。

  2.总结文章中的重点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引导学生为兰芝和仲卿设计人生。

  [教学过程]:

  一、从诗的小序切入,弄清作品主人公兰芝和仲卿走过了怎样的人生之路。

  探究问题:

  1.小序为什么称刘兰芝为刘氏?

  明确:兰芝处在女性地位极其低下的时代,其姓名可以淡化。但女性如果处在家长的地位上,便可对这个家庭的一切发号施令。所以兰芝是生活在一个歧视女性的以家长为核心的礼教社会中。

  2.序言中有3个“之”,分别由“逼”“闻”“伤”引出,这里的3个“之”个指代什么?3个动词各起什么作用?

  明确:概括情节:被逼回家—逼她再嫁—以身殉情—得闻自缢—时人哀伤而想出浪漫结局。

  “遣”“逼”是悲剧的起因。“闻”说明仲卿一直抱有幻想,直到悲剧发生才以死抗争。“伤”点出了悲剧的社会意义。

  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兰芝被遣归。

  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

  进一步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

  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

  尾声(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诫后人。

  二、抓住诗歌所叙兰芝和仲卿人生命运的关键处进行设计,来理解“社会环境、人物性格、悲剧命运”三者之间的关系,加深对这一悲剧意义的理解。

  探究问题:

  1.刘兰芝是否可以屈从焦母,请求焦母留下自己?

  明确:焦母驱遣兰芝的最大原因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尽管兰芝有“精妙世无双”的美丽,有“能织素,学裁衣”的本事,有“弹箜篌、诵诗书”的素养,有“鸡鸣入机织,三日断五匹”勤劳,但焦母就是看不惯她的“举动自专由”,她再美丽、再勤劳也是白搭。还应当明确:一则焦母已作决定,她要维护“家长”的权威就不会顺从兰芝的意愿;二则若兰芝屈从焦母,她的刚强的性格便不复存在,便不再有文学作品中的“这一个”。

  2.焦仲卿是否可以脱离焦母而带兰芝另立门户?

  明确:在当时以“忠孝”为社会核心的道德体系中,焦仲卿违背焦母就意味着背上“不孝”之罪,他毫无疑问会失去“府吏”之职,从而也就失去另立门户之根基;如果脱离焦母不仅会受到社会谴责,而且可能会坐牢,也得不到幸福。所以,当时的社会伦理道德钳制着他们的自由与幸福。

  3.焦仲卿是否可以听从焦母直接赶走兰芝了事?

  明确:按照焦母为儿子设计的人生,休掉兰芝,自然是遂了母亲的愿,可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仲卿就不复存在了。他的忠诚已经到了“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的地步,焦仲卿不是薄情之人,也不是逆来顺受之人,他在那个时代作出的反抗与牺牲也是非常动人的。

  4.面对兄长的威逼利诱,兰芝一口应婚,这与她对母亲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什么?

  要求学生体味一下兰芝此时的心理。

  明确:兰芝这样做,才符合她的性格特征,也是兰芝忠于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行为合乎逻辑的发展。因为她对阿兄的性格为人了如指掌,她知道哀求不会有效,而且她也不屑去哀求,她的突然允诺,是对前途完全绝望的表现,是不动声色拿定了主意,决心以死来抗议吃人的封建势力。所以表面上是突然,实际上却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成竹在胸的表现,我们从兰芝的突然允诺中已预感到要发生非常事件了。

  5.研习“高潮”部分

  仲卿闻听兰芝再婚,赶来相见,要求学生集体朗诵“府吏闻此变……自挂东南枝”这一部分,体会两人的生死爱情,讨论:兰芝和仲卿相约“黄泉下相见”,兰芝死时毫不犹豫,仲卿却“上堂拜阿母”“徘徊庭树下”之后才“自挂东南枝”,为什么?

  明确:二人的行为都符合他们的性格发展。兰芝早已看透封建家长制的本质,这是她那坚强的性格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她去的很决绝。仲卿出身于官宦世家,生性懦弱,而且又孝顺母亲,所以他要有一个彷徨的过程,但是对爱情忠贞却使他也富有叛逆精神。

  6.研习“尾声”部分

  要求学生集体诵读这一部分。

  提问:诗歌的结尾处写兰芝、仲卿魂化为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象这样的结尾,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很常见,如《梁祝》中的“化蝶”。同学们可讨论一下,这样写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愿望?

  明确: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三、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分析总结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的性格特点

  明确:

  刘兰芝,作者是把她作为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的优秀代表来刻画的。她勤劳能干:“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她也很有教养,这不光表现在她会弹箜篌、诵诗书,而且也表现在她对焦母谦逊有礼、不卑不亢的态度上;她与小姑话别时,“泪落连珠子”,表现了她的善良和友爱;她对仲卿爱情专一,惜别时留下箱笼,分手时蒲苇为喻直至发出“黄泉下相见”的铮铮誓约,表现了她的倔强、坚贞、不慕富贵、忠于爱情等可贵品格;她遇事有主见,不同意仲卿“复来还”的幻想,慨然允诺太守家的求婚,这都表明了她对封建势力的本质有着清醒的认识和透彻的了解。是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焦仲卿的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但是却不敢直接反抗破坏他爱情和幸福的母亲,违心地送走兰芝,但他又深爱着兰芝,所以寄希望于“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当团圆之梦破灭之后,敢于违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自挂东南枝”,跟兰芝一样,是充满了叛逆精神的。

  四、小结:

  课文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刘兰芝那样的女性,在《孔雀东南飞》之前,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出现过。另外,诗中作者还运用了抒情性的穿插,如“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等诗句,有助于对人物的处境和心情的深入刻画。

  五、研讨文章铺陈起兴的写法。

  1.提问:诗歌开头的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用有二:首先借鸟起兴,这是我国古代民歌传统手法。其次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顾为全篇定下深沉悲哀的基调,形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悲剧气氛,起着提纲挈领,暗示全篇的作用。

  2.兰芝严妆:运用一连串的夸张性的铺陈排比,旨在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兰芝用自己美,向丈夫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爱,向婆婆表示了她的无辜和坚强。

  六、课文小结:

  《孔雀东南飞》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叙事诗的创作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它的故事结构完整,开头结尾照应,中间情节起伏跌宕,表现了民歌作者在叙事上的高超技巧。塑造了众多鲜明的文学形象,语言具有个性特征,有的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不朽的典型,至于诗中多运用的比兴、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感人至深的细节描写和精当的处理分寸,更是值得我们借鉴。

  七、布置作业

  《孔雀东南飞》优秀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赏析这首诗歌的人物形象和特点,以及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启发式教学和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中学习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诗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了解人物美以及爱情美。

  【教学难点】理解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源与意义。

  三、教学方法

  互动教学、启发教学、探究式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通俗歌曲《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木低垂,情深的时候,哪种离别不伤悲?这次痴心赴水何时何地相会?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泪。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

  然后导入本课。

  (二)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全文,结合刚才的《孔雀东南飞》歌曲,谈谈你对整个故事的感受?并用一两个字概括你的读后感。

  明确:悲伤、哀怨(等)

  (三)深入研读

  1.大家读了文章,知道刘兰芝是本故事的主角,那么仔细阅读文章,看看哪些地方写到了刘兰芝?她有何特点?

  (1)文章第二段中“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的内容分析。

  明确: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

  (2)当兰芝离开刘家时。“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铛。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组细步,精妙世无双”。

  明确:一连串夸张性动作的铺张,意在表现兰芝的美貌,以及被逐离焦家前的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突出“精妙世无双”这一点,既体现兰芝之美,坚强,也是侧面烘托对她命运不公的谴责。

  (3)兰芝再嫁时候的状态又是么样子的呢?。

  明确: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侧面烘托了她的美……无疑都反映了刘兰芝的善良。

  2.(讨论)大家想一想,兰芝如此之美,她却被休了,难道是她的丈夫的原因吗?她的丈夫又是怎样得人呢?

  明确:“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自挂东南枝”。

  说明:焦仲卿重情重义,而且具有一些叛逆的精神,争取。

  3.(讨论)如此美丽的爱情怎没延续呢,是谁制造了这场爱情悲剧?他们有什么特点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焦母蛮横无理、兰芝的兄长不近人情。

  作用:衬托出爱情的美丽和忠贞。

  (四)拓展延伸

  1.刘兰芝是那样的美丽善良,刘焦的爱情是那样的完美,焦母为什么要把兰芝休了呢?

  明确:《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有人据“共事二三年”还没子嗣,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刘兰芝被休。

  呈现方式:你们有什么感悟,各抒己见。

  2.被休后的兰芝被太守家看中,为什么还要“举身赴清池”呢?还有焦仲卿的“自挂东南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以死向封建礼教抗争,更是她(他)反抗性格的升华,完成了她(他)完美的人格。

  (五)小结作业

  小结:因此,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结尾,正像《梁祝》这首曲子(放乐曲)一样。

  作业:了解陆游与唐琬的故事。

  《孔雀东南飞》优秀教案 篇6

  设计说明

  1、指导思想

  本设计依据我校推行的人本教学理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研读文本,从诗歌的形式、内容、思想三个方面展开研究。让学生学会研究,举一反三,给予学生自主性、独立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达到语文阅读教学“立人”的目的。

  2、教学设想

  本课出自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本单元节选了先秦到南北朝的诗歌作品,本课是汉乐府五言诗,之前的分别时《诗经》的四言诗、骚体诗,目的在于让学生在鉴赏经典作品的同时,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历程。与单元编者的意图相一致,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刘兰芝人物形象赏析、封建礼教、专制家长摧残青年男女爱情的主题探究以及汉乐府对《诗经》的继承发展的研究。通过本课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乐府五言诗在诗体形式方面变化的理解,它在诗歌发展中承前启后的的作用。

  3、本设计的特点

  (1)利用学案充分落实课前预习。本的篇幅较长,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详尽,学生容易读懂文意,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对于文中出现重要的文言知识点,我们利用学案(学案为我校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编写而成,本课学案附在后面)分类梳理以练习题的形式呈现,让学生独立完成,在教师批阅完毕之后下发答案,这样做使预习更加扎实。教师针对疑难问题略作指导即可,文言基础知识通过学生自主预习的方式得到了有效地落实,

  (2)体系化。设计从两个角度展开,将文章纳入到两个体系之中,第一课时进行刘兰芝人物形象的赏析,并将其纳入到中国文学塑造的女性体系之中。第二课时赏析写作形式、手法,并与《诗经》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确乐府五言诗的特点及其承前启后的作用。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建立体系的思想,对中国文学有整体性感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实词、多义词、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等,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刘兰芝人物形象。

  3、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手法

  4、了解四言诗与五言诗的不同。

  5、了解乐府诗歌的常用表现手法赋、比、兴。

  过程与方法:

  1、提高分析问题、表达观点的能力。

  2、增强合作意识。

  3、提高质疑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封建家长制对青年男女的摧残,尊重婚姻自由。教学重点:了解刘兰芝人物形象,掌握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手法

  教学难点

  1、掌握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手法。

  2、了解四言诗与五言诗的不同。

  教学时数

  两课时

  课前预习(这部分在学案中得到体现,学生在课前完成。)

  学生初步读懂文章,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并且完成以下目标:

  一、读准字音,扫除诗文中的文字障碍。

  二、释词。学生在阅读本诗时,对以下三类词理解容易产生歧义。请学生归纳总结本文的文言常识知识点。

  (1)古今异义。

  (2)一词多义。

  (3)偏义复词。

  三、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线索、脉络。

  四、理解全诗的故事情节,进而掌握全诗结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内容:刘兰芝形象与思想情感的研究

  导入:在中国文学的发展史上,成功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诗经·氓》中的女子勤劳善良而被弃,但果断、清醒;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英勇无畏;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那份执着令人敬佩。《孔雀东南飞》也成功塑造了一个女性,她就是刘兰芝,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刘兰芝,看看兰芝又是一个怎样的女子呢。

  一、学生概括故事梗概。

  在我们开始进入这篇文章的学习之前,同学们已完成了正音明义、疏通诗文的工作,现在呢,我一同来看一下文章的结构。让学生快速将课文自读一遍,了解课文的整体脉络。教师明确:课文分为五个部分(幻灯片展示):

  故事开端(1—6段)自请遣归

  故事发展(7—12段)兰芝辞别

  继续发展(13—22段)被迫应婚

  故事高潮(23—32段)双双殉情

  故事结局(33段)化鸟双飞

  (标题能概括内容即可,不求一律)

  此部分让学生通过预习完成,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结构有所把握,便于对刘兰芝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二、引导学生进入刘兰芝人物形象的研究。

  在刚才同学的叙述当中,我反复听到了一个人的名字“刘兰芝”,这首诗之所以叫《孔雀东南飞》,是因为古人常常从首句中提取某个词语或者把首句作为标题,例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的《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蒹葭》。但事实上这首诗还有另外一个名称叫做《古诗为为焦仲卿妻作》(请看课下注释)。请问同学们,为什么要为焦仲卿的妻子作诗呢?(是赞美,是妒忌,还是鼓励)与学生交流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对文章的性质有一个思考。问题1:这是一个怎样的“焦仲卿妻”呢?运用什么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合作探究)

  兰芝形象:正面兰芝请归——贤能知礼、勤劳多才、刚强、反抗

  辞别:①严妆——倔强、好强、冷静、反抗

  ②外貌——美丽

  ③别婆婆——有礼有节

  ④别小姑——善良

  推婚、殉情——有情有义、反抗

  侧面众权贵求婚——品貌出众

  婚事盛况——不慕富贵,不移情志

  三、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思想情感的研究。

  问题2:兰芝不幸被谴,只因遇见恶婆婆吗?

  《礼记》:“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教师小结:由此看来,诗中的“焦母”,是一个封建家长的代表,那是一个时代的命运,而不是个人的悲剧,她只是时代的一个缩影。所以,文章最后,作者写:“多谢后世人,戒之甚勿忘”,“谢”是警示后人的意思,而“后世人”指的是“封建家长”。

  不幸的社会根源: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压迫(板书)

  小结:鲁迅先生说过,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吃人的历史,随便翻开一页都是血淋淋的。《孔雀东南飞》的重大思想价值就在于,通过焦、刘二人的悲剧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青年男女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寄托人民群众对爱情和婚姻自由的热切向往。

  四、本节课总结。

  这节课我一同走进了刘兰芝,发现她性格中最闪耀的特质就是对爱情的忠贞,最本质的特征是坚决的反抗,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凶残,她无所畏惧,敢于斗争,最终用生命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了彻底的控诉和反抗。作者之所以为刘兰芝作诗,目的就在于歌颂她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这种反抗精神。

  五、朗读体味。

  在梁祝《化蝶》的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背景下,小声齐读兰芝辞归、举身赴死、化鸟双飞这几个段落,深入体会兰芝形象与作品内涵,在高涨的情绪中结束本节课。

  六、作业:用细节描写手法补写一段焦刘双双殉情之后描写焦母的文字。字数300字左右。

  七、板书设计:

  孔雀东南飞

  刘兰芝:美丽、善良、勤劳、有礼有节、好强正面描写

  重感情、极具反抗精神侧面描写

  ↓

  社会根源:封建家长制

  第二课时

  活动内容:研究本诗的艺术价值

  导入:《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的代表作。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并且前两者又被称为“乐府双璧”,可以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那么这首诗究竟有怎样的艺术魅力呢?

  一、诗歌形式的探究——五言诗。

  请学生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师:好,同学们,这首诗歌是五言诗,而前面我们学习的诗经大多都是四言诗。五言诗跟四言诗仅仅一字之差,但我们想过这个问题吗,五言诗增加的这一个字,到底有什么好处,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先来比较一下。

  探究问题1:五言诗比四言诗多一个字有何意义?

  这是我们今天的第一个研究课题,让学生朗读一遍第一、二段的四字改写版,感悟四言诗与五言诗的差异。

  改写版:孔雀南飞五里徘徊

  十三织素十四裁衣

  十五弹琴十六诵书

  十七为妻心中苦悲

  君为府吏守节不移

  妾留空房相见日稀

  鸡鸣机织夜夜不息

  学生讨论交流,四言诗和五言诗在表意作用和韵律感节奏上的差异。

  最后老师归纳结论:

  1、五言诗比四言诗信息的承载量更大,传达的信息更多,表现力更强。

  2、从节奏感来说,四言诗大多为二二式,节奏单调;五言诗有二二一或二一二等几种节奏,变化丰富。

  小结:虽然五言诗只是增加了一个字,但是却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迈出了一大步,为唐代五言律诗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二、诗歌风格的探究——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1、《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源头,《离骚》是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杰作,那么《孔雀东南飞》属于哪一种?

  明确:本诗以鸳鸯双飞作结,充满了浪漫色彩,而中间叙述焦刘悲剧采用

  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全文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可以说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

  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探究问题2:本诗这一化鸟双飞的浪漫结尾有何作用?

  明确:在焦刘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交通,是为连理枝;

  合葬化鸟,生不能相守,死也要比翼双飞。这正象征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的不朽,寄托着人民群众追求爱情自由和幸福的美好愿望,同时也是对封建专制的抗议和嘲弄,与全诗歌颂忠贞爱情,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是一致的。

  3、中国有不少叙事性文学作品采用了类似的结尾,你能再举几个例子吗?

  学生应该能举出一些例子:

  梁山泊、祝英台化蝶双飞

  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窦娥发下三桩誓愿为自己洗雪冤情

  杜丽娘死后还魂与心上人喜结连理

  小结:在封建势力极端强大的社会背景下,人民群众的许多理想、要求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于是许多作家便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来寄托自己和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

  三、诗歌手法的探究——赋、比、兴。

  由于赋、比、兴在前面诗经的教学中已经学习过,所以让学生直接找出这首

  诗中的运用这三种手法的诗句,让同学赏析手法的作用是本环节的重点。

  问题:赋、比、兴的手法在《诗经》大量运用,本诗是否运用了这些手法?分析其作用。

  1、“赋”

  ⑴第二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繁琐?(引导学生了解

  “赋”的特点及作用)

  明确:不繁琐。这样写意在强调刘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

  知书识礼,为下文刘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同情。

  ⑵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从头到脚,由腰至耳、指、口、步,

  一连串铺陈排比,既突出了她的美貌,又表现了她离开焦家前的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

  ⑶第21段,铺叙太守家迎娶刘兰芝的热闹隆重的场面,从侧面衬托了

  刘兰芝的身价,说明她确实是个“精妙世无双”的女子,反衬了焦母的独断无知,让读者为刘兰芝鸣不平。

  2、“比”

  明确:“指若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突出了刘兰芝“精妙世无双”的美貌。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突出他们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3、 “兴”

  开头两句游离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兴“这

  一表现手法极其作用)

  明确:不能删。这是民歌常用的一种起兴手法,它借孔雀失偶徘徊,为

  刘焦二人的爱情营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感情氛围,奠定了全诗哀怨悱恻的感情

  基调,同时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小结:本诗继承了《诗经》的优秀表现手法赋、比、兴,这些手法对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四、本节课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孔雀东南飞》的魅力,这就是经典的

  魅力。所以同学们不仅要好读书,还要读好书。品读经典,启迪人生,你我共勉。六五板书:形式——五言

  风格——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手法——赋、比、兴

  《孔雀东南飞》优秀教案 篇7

  一、导入

  封建家长制是扼杀青年男女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的一把利刃,婚姻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可恨的是婚后公婆或者丈夫稍有不满,就可以凭一纸修书将女子赶回家。

  这样的悲剧在古代不足为奇。早在梁祝之前即有一个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以得美丽的孔雀被活活拆散,美梦只有在死后才能实现。

  二、解题

  本诗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名《焦仲卿妻》。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这是我国最早的乐府诗集。本诗时保留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称古今第一首长诗(区别于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与《木兰辞》合称 乐府双璧

  乐府:原指掌管音乐的官府,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为乐府或者新乐府。

  三、课文把握

  1、文章结构

  开端--兰芝被遣

  发展--夫妻惜别

  再发展--兰芝抗婚

  高潮--双双殉情

  尾声--告诫后人

  四、课文分析

  1、概括诗前小序的内容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

  2、诗歌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兼用比兴,以孔雀失偶来暗示夫妻离别。孔雀徘徊反顾为全诗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统摄全篇,引起下文故事。

  3、尾声化为鸳鸯充满了什么色彩,结构上有何作用?

  浪漫主义色彩,呼应开头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五、探究阅读

  关于铺排

  1、第9段,鸡鸣外欲曙……精妙世无双。

  师:本段用了什么手法?

  生1:本段用了铺陈、排比的手法。

  师:能给大家具体解释一下铺陈吗?(生1沉默)

  师:心里知道不好表达,是吧。我来解释一下,铺陈,即铺叙,详细地叙述。

  师:请用本段中的一个词概括它的内容。

  生2:严妆

  师:此时此刻,刘兰芝为何要严妆,并且还事事四五通呢?作者着重写装束和仪容,有何用意?请同学们思考,同桌之间可以交流。

  学生回答。

  生3:严妆是刘兰芝一贯的习惯,爱美的表现。

  生4:我认为正说明刘兰芝知书识理,有涵养。

  生5:它的作用是表现刘兰芝的自尊、外柔内刚。

  生6:我认为这里正说明她沉着、镇静,临阵不乱。

  生7:这里也可看出刘兰芝内心的不平静,甚至是痛苦,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事事四五通的表现。

  师:同学们的讨论发言很成功。我把你们的发言综合一下,这段描写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渲染夸张的铺陈排比,不但写出人物的外在美,更写出人物的人格美。美就美在她的沉着、镇定,美就美在她那特别的涵养。

  这一段文字优美,请同学们倾听范读,认真揣摩品味它的妙处。

  下面请同学们试着背诵该段。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背诵下来,先背会的同学举一下手。

  背诵很流畅。(提问两个同学)我们一齐来背一遍。声音很宏亮,语速要再慢一点,感情再浓一些就更好了。

  2.师:诗中有多处使用了铺陈排比手法,同学们能否再找出一两处。

  生1:第2段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写出了刘的聪明能干。

  师: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繁琐?本段还用了什么手法?

  生2:不繁琐。这是纵的铺陈,按时间顺序,意在强调兰芝多才多艺,很有教养。罗列数字,应作互文看,交叉叙述。

  师: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生3:为下文兰芝被休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师:第13段有类似的内容,是不是有点重复?

  生4:不重复。更突出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并且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3.学生读交语速装束……郁郁登郡门 (21段)

  师:从另一标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看,这个悲剧故事里,女主人公刘兰芝颇更具人格魅力,主要塑造了这一人物形象。难道这一段描写对刘兰芝形象的塑造也有作用吗?

  生1:有。

  师:那位同学能解答这一问题?

  看来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郡守家富有、有权势吗?

  生2:富有、有权势。

  师:那么刘兰芝对这富有的郡守感兴趣吗?

  生3:不感兴趣。她嫁给郡守完全是兄长的逼迫。

  师:她的心思依然在焦仲卿身上,那她想怎么做呢?

  生:等待焦仲卿来迎娶她。

  师:所以作者不惜笔墨,浓墨重彩,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

  生5:反衬,反衬刘兰芝的对爱情坚贞不移的品格。

  师:对,衬托出刘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她对仲卿的爱和忠贞经得起任何严峻的考验。而且太守家的喜和兰芝明为允婚、暗作死计的悲凉心境形成对照,强化了悲剧性。

  总结:本诗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在我们学习过的乐府民歌《陌上桑》、《木兰辞》中,这种手法也有运用。能否想起来几句?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课后同学们注意体会比较。

  铺陈、排比手法,夸张、渲染地写尽人或事的各方面情态。它实际上也就是赋,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只是受汉大赋的影响,描写更加细腻更加淋漓尽致,往往一气贯注,渲染某种氛围和情绪。赋,一般分为三类,赋景观物象、赋事态情状、赋人物形象。本题两处赋人物形象,我们从中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赋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手法,如《沁园春·长沙》上下阕均用了赋,平时要注意鉴赏并运用。

  《孔雀东南飞》优秀教案 篇8

  【背景与概述】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热情讴歌了高贵的爱情,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它语言优美、激情四溢,是一篇传世佳作。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作品,品味语言,分析意境,培养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陶冶性情思索人生,感受爱情的纯洁与高贵。

  在具体的备课过程中,我发现本首诗歌可讲的东西实在太多。比如,在内容方面可以分析刘兰芝的艺术形象,可以分析刘兰芝的反抗方式的选择,可以分析导致焦刘爱情悲剧的原因,还可以分析焦母变态心理;在艺术手法方面,可以学习通过个性化的人物对话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的手法,可以学习比兴手法和浪漫色彩的运用,可以了解双线交替推进的情节推进方式,还可以学习本诗繁简得当的剪裁和铺排的写作手法。要想在短短的两节课的时间里,让学生对本诗有一个从零点起步到深刻的认识,其难度是很大的。到底应该讲些什么?怎么讲呢?

  新课改新课堂要求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决定把讲什么的权利全权放给学生,即学生想听什么,我讲什么。授课方式以学生自学──提问──研究为主。结果,学生思维活跃,探究热烈而踊跃,教师也从中受到启发,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并超越了预想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以学生自学为主,主要是了解诗歌大意,结合课下注解和字典扫清文字障碍,并对诗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教师的任务一是帮助学生回答有关字词方面的疑难问题,一是搜集学生提出的问题。在下课之前,经过整理,我搜集到了以下问题:

  1、古代妇女要讲三从四德,其中有“夫死从子”一条,为何焦母可以不听焦仲卿的,反而要焦仲卿听自己的呢?

  2、焦母可以为焦仲卿纳妾,为什么一定要休了刘兰芝呢?

  3、焦仲卿和刘兰芝可以私奔吗?

  4、为什么不把刘兰芝假装送回娘家,说是探望老人,住几天,再接回去?

  5、刘兰芝漂亮、温柔、贤惠,门户也不差,为何焦仲卿的母亲仍看不上她?

  6、古代女子被休了,怎么还会有人提亲?

  7、刘兰芝被休回家时自己发誓不再改嫁,而在哥哥的逼迫下她为什么又答应再嫁,可最后又投水自尽?

  8、造成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吗?

  9、焦仲卿的母亲是位好母亲吗?

  10、为什么焦仲卿、刘兰芝会对爱情这么奋不顾身,值得吗?

  这些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们很感兴趣。我布置的作业就是:4人小组就其中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并记录其中的3~4个讨论内容。其中尤其说明在回答第6个问题的时候,要有实例支撑,希望同学查阅资料。而对学生提出的第1个问题,在备课的时候,我也没有考虑到,因此第一课时结束后,我也马上投入到了二次备课当中。

  第二课时的教学,就是由解决学生感兴趣的疑难问题入手,进一步深入理解把握课文内容。在这些问题中,有的问题比较浅显,属于个别学生看书不够仔细造成的,如第4题,有的问题属于老师们在备课时就已经达成共识的问题,如第2、5、9题,这里就不再详述,只把我认为有新意、有特色的几个题目按讲课时的顺序介绍一下。

  第1题,古代妇女要讲三从四德,其中有“夫死从子”一条,为何焦母可以不听焦仲卿的,反而要焦仲卿听自己的呢?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不令人满意,于是我适时抛出了我的答案:“同学们,在读本上有一篇文章叫《<孔雀东南飞>的主题与人物》,阅读本文,应该可以给大家满意的答案。”此话一出,学生们马上拿出书来,带着问题速读起来。5分钟后,学生对此问题好像已经明白了。这时,我叫起了当时提出这个问题的同学,问她是否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她的答案是:“第一,封建的‘孝德’,使焦母实施了对儿子的专横统治,使焦仲卿对焦母一直言听计从;第二,焦仲卿从小在性格强悍的焦母抚养下,逐渐形成了相对软弱的性格和服从母命的习惯,不到绝望之时,是不会公然违反焦母的意愿的。所以,焦仲卿只能听焦母的。焦仲卿的性格如果象刘兄,那焦母就可能象刘母那样,只能听焦仲卿的了。”她的回答完美、精彩,把想提反面意见的同学说得口服心服,点头称是。

  第3题,焦仲卿和刘兰芝可以私奔吗?对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也是很热烈的。有一个同学答道:“刘兰芝让我想起了祥林嫂。祥林嫂即使离开了鲁镇也是不可能活的。因为她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不可能容纳她的,不仅统治阶级不接纳她,和她同样阶级的人也是不能容纳她的,她自己也觉得自己有问题,因为大家都真诚的相信,当时的制度是对的,错的只是祥林嫂。而刘兰芝和祥林嫂在这一点上的遭遇是一样的。所以,焦仲卿和刘兰芝不可能私奔。”这个同学的答案结束了大家对这一问题的争论。

  第6题,古代女子被休了,怎么还会有人提亲?请用你查到的实例来证明。一个同学回答到:“在当时的社会,再婚行为很普遍,尤其是那些人品才貌出众者。西汉卓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以琴挑之,一曲《凤求凰》,卓文君便随司马相如私奔了。东汉邓元仪之妻被休后嫁给华仲,华仲做了大官,偕妻过街市,令邓元仪羡慕不已。东汉末蔡琰(文姬)初嫁卫仲道,后为乱兵所掳,嫁匈奴,曹操用金璧赎回,改嫁官吏董祀。刘备取了刘琮的遗孀。魏文帝曹丕娶了袁术的儿媳妇甄氏。吴主孙权就曾纳丧偶妇女徐夫人为妃。诸如此类,不可胜数。”他的回答,和我查到的内容是一致的。我只是顺着这个问题往下延伸了一步:“任何事情都要经历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的。一直到南宋,‘程朱’理学进一步完备了封建礼教,礼教之风日趋严厉,三纲五常盛行,寡妇再嫁就是大逆不道的了。”

  第8题,造成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吗?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因为这说明学生思考问题已经是全面的、辨证的了。但是,他们思考问题的时候虽然有了全面的意识,可受到眼界的限制,认识问题的深度还不够,只能限制在盲目的母爱、焦仲卿性格的软弱上。因此,这个问题主要由我来给学生讲解。我结合第9题,焦仲卿的母亲是位好母亲吗?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拓展。

  1、封建礼教的戕害。《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

  2、寡母畸形的“恋子情节”导致了焦母不能容忍焦仲卿与刘兰芝之间真挚热烈的爱情。这种悲剧,在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礼教制度和家长制度的摧残下,已经多得不可胜数,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牵牛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筑就“血泪沈园”!南宋年间,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因在科场上秉笔直言,抒发抗金忧国之情,而名落孙山。陆游父母遂安排他与表妹唐琬成婚。陆游和唐琬结婚后,生活非常幸福。但是陆游母亲对此不悦,她认为唐琬成天弹琴吟诗,不但有失妇道,而且有误儿子的功名前程。在母亲压力下,陆游被迫休妻,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名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这对夫妻,唐琬另与赵士程结婚。一日,唐琬与赵士程来到沈园,与陆游相遇,陆游百感交集,提笔在粉墙上留下了传世经典的《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挹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婉再游沈园,和之。不久抑郁而亡。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3、中国家庭的机制决定了中国的公公婆婆娶儿媳的目的是给家庭娶一个管家婆。

  中国传统的家庭里,娶妻不是个人的事,而是整个家庭的事。对公公婆婆来说,他们为什么要为自己“娶媳妇”而不为儿子“娶老婆“呢?

  给儿子娶老婆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固然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但是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则是要给祖辈及自己开创的家业选择一个靠得住的女家长,这样,是不是儿子的好妻子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是否忠于自己,是否忠于交给她的这份家业。一副庞大的家业当然要比去做一个好妻子重要的得多!这就是中国家庭娶媳妇的真正原因。

  由于要交给她家业,由于要将她培养成一个未来的女管家,而她又是一个外来者,“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为了防止她将来“篡位”,最重要的工作便是要对她进行考验与教育,只有在确认为是自家人后才放心将权杖交给她!

  事实上,媳妇变成婆婆是由于家庭机制造成的结果。正如前面所言,家族娶媳妇是选择一个未来的管理者,一个未来的管家婆,她的职责就是为了将来做好婆婆。因此,一旦自己的儿子娶了新媳妇,她便自然又扮演起督察、教育、训练的责任了。……多年的路走成河,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因此,中国的婆婆常以更严苛的眼光来要求新媳妇,而且常常愈是一个好母亲而愈是成为恶婆。

  【教学效果】

  课结束了,学生人人沉浸在焦刘的忠贞的爱情里面。我又布置了作业:“以‘美哉,刘兰芝!’或‘惜乎,刘兰芝!’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赞美性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言之有物。”用来检查本课的教学效果。事实证明,无论是课堂气氛,学生的反应还是课后的小随笔,效果都是理想的,甚至超越了备课时希望达到的效果。学生由开始的“了解一点”发展到充分理解,产生共鸣。总之,这堂课是成功的,成功就成功在把阅读理解的权力完全还给了学生,是老师跟着学生走,而不是让学生跟着老师走。

  【教后反思】

  这节课给了我很多的启发,这里只从两个感受最深的方面进行总结。

  1、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能力的要求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对高中生而言,这是至关重要的。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在《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影响人的行为》一文中指出:“凡是可以交给别人的东西,相对地,都是无用的,对于他的行为影响很少,或根本没有影响。……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的发现并转化为已有的知识。”阅读与鉴赏的教学也是如此,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单纯传授式的课文分析基本上是无用的知识,它不能真正培养起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语文是一门最富有开放性的课程,对文本的阅读何理解,常常存在着诸多可能性,高中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更应反应在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方面。当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积累何知识结构进行阅读时,实际上是在进行文本意义上的再一次建构,就会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会对文本作出自己特有的分析和判断;在一种群体的对话进程中,各种意见会相互碰撞、交流,学生的提问、质疑、反驳或批判,必然会形成对同一文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理解,而这些理解往往对文本的整体性透视而言具有不同层次的合理性。因而,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

  2、对话式教学,语文教学的最佳授课方式。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说,没有一种方式,比师生之间底对话更能提高沟通能力,更能启发思维技能。对话方法最有利于学生底真正意义上的思维,而不是仅仅靠复述书本答案或教师的讲解内容可以完成学习任务。有论者指出,对话式教学,不是对概念或观点底认同,而是一种开放的、发展底教学佳境,它需要问题和干扰的出现,通过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多重观点和解释的碰撞、消解、转化,走向融合和升华,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生命智慧和创造潜能。在这里,问题和干扰不但不是教学中消极的因素,恰恰相反,它是对话得以发生和进行的必要条件。所以在阅读教学的实施中应注意避免几种情况:一是设法回避问题和干扰的发生,让学生被动接受预设的对课文的确定解释;二是不能容忍学生对课文产生看来荒唐、其实是富有想象力的想法;三是离开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概念化的解释课文,而不是引导学生通过感悟、体验、品味对课文进行阅读和鉴赏。在这里还要注意的是:“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最后,对话式教学,不仅不是让教师不充分备课,反而要求教师准备丰富的背景知识,必须认真考虑要向学生提出哪些问题,以及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

  【困惑】

  在探讨本文的悲剧结局时,不少学生谈到了刘兰芝死的不值得,明显得表现出对爱情的贬低,该如何面对、引导学生的这种思想?

  《孔雀东南飞》优秀教案 篇9

  【教学设想】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史上的“乐府双璧”之一,多年来一直为高中教材的保留篇目,2004年新教材又再次编入。本课例打破常规教法,尝试“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创设课堂情境,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新教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四个课时安排如下六大板块内容──新课导入、基础落实、研究探讨、拓展延伸、总结收束、作业交流。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新课导入

  上课前,先播放歌曲《孔雀东南飞》MTV:

  一个人不妨多有几许惆怅

  只要不再有这出悲剧

  一个人不妨多有几回犹豫

  只要不再有这出悲剧

  莫让那悲剧又重演

  那悲剧又重演

  眼前温柔的灵魂

  岂不是梦中的倩影

  为什么无可奈何

  只当她是窗外一朵浪漫的云

  几千年来的故事

  竟不曾唤醒犹豫的你

  为什么无可奈何

  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

  刚才播放的是包美圣的歌曲《孔雀东南飞》,曲调缠绵悱恻,令我们为之伤感。那么,这对恩爱夫妻──焦仲卿、刘兰芝──缘何分手呢?

  问题一提出,学生马上来了激情,议论纷纷。

  (好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接下来,在营造良好气氛的基础上,学生的情感较为投入,理解也较为深刻,思想在不时的碰撞中有智慧的火花出现,为这个课走向成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基础落实

  1、通假字。

  2、文言实词。

  3、词类活用。

  4、古今异义。

  5、文言句式。

  三、研究探讨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新时期的教学模式,要求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发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批判意识。)

  1、人物分析:(主要由学生讨论完成,教师不作具体分析)

  人物形象之一──刘兰芝:

  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

  温柔、贤淑、勤劳

  自尊、自信、自重、有礼、有节、有度、有情、有义、有心

  忠贞而有反抗精神

  人物形象之二──焦仲卿:

  温情、软弱

  愚孝

  忠贞

  人物形象之三──焦母:

  专横跋扈

  2、刘兰芝才、德、貌“三全齐美”,焦母出于什么心理而一意地要休掉这个难得的媳妇?(以下是学生讨论的结果)

  无子说(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更年期说

  恋子说(焦母与仲卿相依为命,兰芝的到来,使氏母子的感情依恋大不如前)

  妒忌说(兰芝太优秀了,做婆婆的与之相比,大为逊色)

  讨厌说(兰芝是焦父在世时作主娶进门的,焦母一直不喜欢)

  煎熬说(有道是“堂上交椅轮流坐,十年媳妇熬成婆”,但兰芝却不服焦母“管教”)

  隔阂说(焦母在家很孤单,而兰芝不理解,只知劳作,婆媳间缺少沟通)

  无行说(在焦母眼里,女子无才便是德)

  第三者说(县令与太守公子均看上了兰芝,故对焦母施加压力)

  另娶说(焦母喜欢东家贤女罗敷,并与之达成某种默契,故需休掉兰芝)

  能干说(焦母担心儿子过于软弱,家里的大权会落到能干的兰芝手里)

  门第说(焦母为仲卿前程计,想休掉无背景的兰芝,娶个门第高的小姐)

  美色说(焦母担心儿子沉溺于兰芝的美色,胸无大志,耽误了仕途)

  3、如何理解刘、焦之死?

  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第三个可能。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存的原因。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们的封建意识形态。

  《礼记·本命》中记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由是观之,焦母迫害兰芝用的是第一条。

  《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的威压。

  可以说,焦仲卿彻头彻尾就没有反抗过,而刘兰芝虽说有反抗,但不是太明显。

  两人最终的双双殉情只能说是可爱的、可贵的,但不明智,其精神可嘉,做法不足取。

  4、两家的合葬有没有现实可能?

  有可能:从焦家 。

  没有可能: 。

  四、拓展延伸

  1、假如刘兰芝不沿着课文叙述的路子走,还有他法吗?

  2、和焦刘爱情悲剧极为相似的陆(游)唐(琬)却没有走上自杀徇情的道路,这是为什么?

  五、总结收束

  这首首叙事长诗震撼我们心灵的,是一个简单、普通但也更伟大、更普遍的东西,即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小序中的“时人伤之”的话便体现了作者记叙这件悲剧故事的原初动机。这种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恰恰是对于文学艺术最为重要的东西。

  为了强化《孔雀东南飞》中焦刘悲剧的震撼力,也使这一课文留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在结束全文前播放了另外一首流行歌曲──屠洪江的《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

  飞到天涯去不回

  千般恋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

  心碎的时候

  秋声格外让人悲

  天若不尽人意

  我愿生死相随

  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物低垂

  情深的时候

  哪种离别不伤悲

  这次痴心赴水何时何地相会

  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

  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泪

  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

  这首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歌曲,满含激愤,深深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久久地沉浸在这千古悲音中,难以释怀。

  六、作业交流

  全文结束之后,布置学生选取文中最感兴趣或最有心得的一点,写一篇研究性小论文。

  《孔雀东南飞》优秀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2.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3.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异义字的特点,掌握“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掌握“相”、“自”、“见”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4.注意把握本诗人物语言个性化这一突出的艺术成就。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2.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3.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三、教学难点

  1.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2.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四、教学设想:

  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诗可从人物命运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

  五、教学时数:

  2教时

  六、课前预习:

  1、通读全诗,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早读听录音磁带,了解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故事情节)。

  3、找出诗中含有“相”“自”“见”字的句子,解释这些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教师提供材料:

  窦娥冤、秦香莲、黛玉葬花、孔雀东南飞,自古女子多薄命;

  文昭关、野猪林、苏武牧羊、关羽走麦城,从来男儿怀悲愤"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的《钗头凤》词,是一篇“风流千古”的佳作,它描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悲剧。据《历代诗馀》载,陆游年轻时娶表妹唐婉为妻,感情深厚。但因陆母不喜唐婉,威逼二人各自另行嫁娶。十年之后的一天,陆游沈园春游,与唐婉不期而遇。此情此景,陆游“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一词,题园壁间。”这便是这首词的来历。

  传说,唐婉见了这首《钗头凤》词后,感慨万端,亦提笔和《钗头凤世情薄》词一首。不久,唐婉竟因愁怨而死。又过了四十年,陆游七十多岁了,仍怀念唐婉,重游沈园,并作成《沈园》诗二首。

  【钗头凤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在国外有一个家喻户晓的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中国也有一个非常相似的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放音乐屠洪刚的《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屠洪刚的一曲《孔雀东南飞》唱得荡气回肠,唱得催人泪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孔雀东南飞》这个故事。

  二、关于诗题及“乐府”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稍后出现的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木兰诗》《孔雀东南飞》《秦妇吟》并称“乐府三绝”。它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卷一,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标题为何不直言“古诗为刘兰芝作”呢?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

  “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时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机构(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后世把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其中属于汉代的就叫“汉乐府”。

  三、整体感知

  快速默读全诗,扫除语言障碍,并归纳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等现象。

  明确:

  1.生字(幻灯显示)

  2.通假字(幻灯显示)

  终老不复取 通“娶”。 槌床便大怒 通“捶”,敲打。

  箱帘六七十 “帘”通“奁”,盛物之器。 蒲苇纫如丝 通“韧”,柔软而结。

  府吏见丁宁 也写做“叮咛”,嘱咐。 虽与府吏要 通“邀”。

  摧藏马悲哀 同“脏”,脏腑。

  3.偏义复词:(幻灯显示)

  便可白公姥 公公婆婆,这里专指婆婆。昼夜勤作息 原意是工作和休息,这里专指劳作。

  我有亲父兄 即同胞兄,亲哥哥。 我有亲父母 这里指母。

  逼迫兼弟兄 这里指兄。 其日牛马嘶 这里指马

  4. “相”的用法:

  (1)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称代“你”“我”“他”“之”等等。如: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代“你”)

  ②及时相遣归(代“我”) ③还必相迎取(代“你”)

  ④好自相扶将(代“她”) ⑤嬉戏莫相忘(代“我”)

  ⑥誓天不相负(代“你”) ⑦不得便相许(代“你”)

  ⑧登即相许和(代“它”) ⑨蹑履相逢迎(代“他”)

  ⑩怅然遥相望(代“他”) ⑾誓不相隔卿(代“你”,与“卿”复指)

  (2)副词,表示互相,彼此。如:

  ①相见常日稀 ②久久莫相忘

  ③六合正相应 ④叶叶相交通

  ⑤枝枝相覆盖 ⑥仰头相向鸣

  ⑦黄泉下相见

  (3)名词,命相,相貌。如:

  儿已婚薄禄相

  ⑤5.“自”的用法

  “自”作“”自己解释外,还可作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诗中的“自”字解释如下:

  ①我自不驱卿(本) ②本自无教训(本是)

  ③自可断来信(即) ④葳 自生光(且,还是)

  ⑤自名秦罗敷(其) ⑥自名为鸳鸯(其)

  ⑦好自相扶将(亲自) ⑧物物各自异(助词,无义)

  四、简述故事情节,分析诗歌结构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

  故事梗概: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要点:刘兰芝的美德,两情相依的重要情节,兰芝抗婚,双双殉情,化鸟双飞的愿望。

  2、诗歌结构:

  层次 章节 标题 情节段落

  起兴 首 句 托物起兴

  第一部分 “十三能织素”—“及时相遣归” 兰芝自诉 开端

  第二部分 “府吏得闻之”—“二情同依依” 夫妻誓别 发展(一)

  第三部分 “入门上家堂”—“郁郁登郡门” 兰芝抗婚 发展(二)

  第四部分 “阿母谓阿女”—“自挂东南枝” 双双殉情 高潮

  第五部分 最后一节 化鸟双飞 尾声

  五、研读探究:

  1、 诗歌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 奠定全诗了凄恻缠绵、哀婉伤感的感情基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 尾声化为鸳鸯充满了什么色彩,结构上有何作用?还有什么作品采用了这种结尾?

  浪漫主义色彩。呼应开头,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梁祝》韩凭夫妇)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全诗,并背诵名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是这首诗突出的艺术成就。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分析诗歌的人物形象。

  二、人物形象与对话 (小组合作,探讨交流,要求结合原文分析)

  1.刘兰芝:美丽、善良、聪明能干、知书达理、坚强、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⑴第2节:自请谴归

  齐读后探讨:①“十三能……十六诵诗书”说明刘兰芝是一个怎样的人?——多才多艺,知书达礼,富有教养;②“鸡鸣…夜夜…三日断五匹”说明什么?——勤劳能干;③“大人故嫌迟”这—“故”字可以反映出哪些内容?——既显示了焦母的异常挑剔,也显示了兰芝洞察世情的聪慧。④兰芝为何不等对方开口便自请谴归?——一则不堪侮辱,二则她明白焦母的意图,深知谴归之事已无可挽回。⑤这一节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2)第9节:

  齐读后探讨:①请用此段中的两个字概括段意。——严妆。②兰芝为何鸡鸣欲曙即起?——表示她不愿在焦家生活的决心。③打扮时为何“事事四五通”?——临别时故意精心修饰,既是对焦母无言的抗议,也表现了她对爱仲卿,欲去又不忍遽去的微妙心理。④这一段作者对刘兰芝的外貌进行描写,目的何在?——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从容镇定,外柔内刚的性格,也为下文太守为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3)第10节:拜母别姑

  ①姑嫂关系本不易相处,可是兰芝“却与小姑别”时却“泪落连珠子”,这说明什么?——兰芝与小姑关系融洽,正表现了她的懂礼仪、易相处。这也同焦母的不容形成对照。②辞小姑时落泪,辞焦母时不落泪,不卑不亢,足以见出兰芝怎样的性格?——倔强。(请个别同学读)

  虽然作者极力写刘兰芝的善良和温顺,但善良和温顺之中别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具有反抗意味的刚性,这种刚性广泛地散布在兰芝全部言行的细节里,自请谴归是如此,严妆打扮、拜母别姑也是如此。

  (4)再来看夫妻誓别时,仲卿对着她哭不成声,一筹莫展,她便说:“勿复重纷纭。”仲卿劝她回娘家,再图后会,她便说:“何言复来还!”她看清问题,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表现了一个普通人的人格的尊严。然而她爱仲卿,也知道仲卿爱她,儿女深情使她对冷酷的现实仍然不得不抱着一丝幻想,幻想团聚。“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她被仲卿的真挚的情义所感动于是“感君区区怀”;她对仲卿体贴谅解,认为两人“同是被逼迫”;她对爱情更是忠诚,“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5)县令差人做媒,她这样婉言拒绝:“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6)哥哥逼婚时,刚性又立刻占据了兰芝的灵魂,处于弱者和被压迫者地位的那种凛然不可侵犯的尊严感在她心底升华,她决定以结束生命来表示最后的抗议,所以“仰头”回答,很快便应允了。“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自有主意,忠于爱情。再嫁期作定时,裁衣做裳乃至“举身赴清池”,没有一点迟疑和犹豫。她从来没有向恶劣的环境低头。

  2、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胆小怕事,拘谨懦弱。

  他是笼子里长大的金丝鸟,养成了拘谨懦弱的个性,是一个比较善良的白面书生。他忠于爱情,又守礼尽孝。他深爱兰芝却又不敢直接与其母抗争,只是消极反抗,忍辱负重。当他知道母亲要驱逐兰芝的时候,先是“婉启”,继是“跪告”:“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可见他对爱情的坚贞不渝。等到“母槌床便大怒”时,他就“默无声”地退了出去,一面劝兰芝暂回娘家,一面约定将来再去接她。其实,他只有一点幻想的期待并无实际行动。兰芝被逼改嫁,他声言要独个儿自杀。兰芝死后,他以爱兰芝之深,终于以身殉情。诗中写了他在“庭树下”“徘徊”了一阵,然后上吊,活生生地刻画出了这个怯弱书生的性格和面貌。这最后的反抗令人感动。他的反抗性格还表现在回家辞母的那段话里:“今日大风寒……勿复怨鬼神!”这番话无异于晴天霹雳,而“自挂东南枝”,既违背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也是对封建礼教最有力的抗争。

  他的思想经历了一个由幻想到绝望,由软弱到坚强的过程。这位忠于爱情的人物,跟兰芝一样是充满叛逆精神的。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她极端的蛮横无理,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独断专行,强行拆散。她对仲卿是软硬肩施,一会儿(逼谴时)是恶语威胁:“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谓,何敢助妇语!”一会儿(阻死时)又是好言诱哄:“东家有贤女……阿母为汝求。”目的是要仲卿速谴兰芝,除去眼中钉,以维护她的家长权威。这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

  4、刘兄:反面形象,性行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他对兰芝粗暴训斥,“作计何不量!”显得盛气凌人。“先嫁……足以荣汝身。”足见他趋炎附势,见利忘义。“不嫁义郎体,其欲往何云?”一句弦外之音是:“难道要我养你一辈子吗?”这分明是在下逐客令,可见其尖酸刻薄,冷酷无情,是一副典型的市侩面孔。

  二、现实主义要求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达到反映生活本质的目的。我们从焦、刘身上可以看到怎样的社会现实?(由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制度渐趋严密,在家庭生活方面,家长制成为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三、探究阅读

  (1) 讨论:面对一个如此聪明、勤劳、善良、美丽的儿媳,婆婆为什么不能容她?

  ①认为她出身卑贱,配不上自己的儿子。

  ②认为她挑战了自己的家长权威。

  ③没有生下一男半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④长期寡居,蛮横无理。妒忌儿子媳妇的恩爱和美。

  ⑤恋子情节。不想有人分享对儿子的爱。

  (2)刘兰芝最后为什么选择了殉情?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冷酷的现实使她放弃了最后的一丝幻想,只有死才能厮守相爱,只有死才能警醒世人,所以她选择了殉情。本文以时间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矛盾冲突为线索,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3) 刘兰芝为什么再嫁后后身价反高?

  明确:这个情节反衬兰芝容貌出众,美名远扬,突显婆婆逼退兰芝的不合理。考察汉代历史,可以发现当时的社会对妇人的贞节并不怎么看重,妇人再嫁无人制止,也有人愿娶,史学界已得出汉代妇女有离婚和再嫁自由的共识。史实上有许多这方面的例子,如西汉时的朱买臣妻嫌弃丈夫贫穷而力逼丈夫写下休书后便再嫁他人;东汉时蔡邕的女儿文姬初为卫仲道妻,卫死无子,归娘家,后被掠人匈奴,为左贤王妾,相处十二年,生二子;后被曹操以重金赎回,再嫁董祀,恩爱极笃,社会上也没人看不起她。卓文君由此可见当时贞操观念是相当淡薄的。

  四、分析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以具体问题探讨的形式分析)

  1、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 奠定全诗了凄恻缠绵、哀婉伤感的感情基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①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明确:第13段是第2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②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那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五、拓展阅读: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天啊!我想和您相亲相爱,要使爱情永远不衰竭。高山失去山头,江水完全枯竭,冬天雷鸣夏天下雪,天地合在一起,才肯和您断绝!

  六、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双测》

  2、熟读全诗,并背诵规定的段落。

【《孔雀东南飞》优秀教案(通用10篇)】相关文章:

高二语文孔雀东南飞教案03-08

高二语文《孔雀东南飞》教案02-25

高一语文孔雀东南飞教案12-15

人教版高一必修2《孔雀东南飞》教案12-04

高中语文必修二《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03-07

孔雀东南飞赏析01-17

《声声慢》优秀教案(通用8篇)11-25

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03-07

孔雀东南飞的主题06-09

语文《孔雀东南飞》说课稿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