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前方》优质教案

发布时间:2017-09-13  编辑:梁飞艺 手机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摄影散文这种新兴传媒手段

  2、 体会联想在这篇文章中的具体运用

  3、 理解本文立意上的反弹琵琶

  能力目标:

  加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能力

  德育目标:

  了解和探索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

  二、教学重点

  1、 掌握基础字词句

  2、 理解本文立意上的“反弹琵琶”

  3、 理解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

  1、 自主学习,反复阅读,注意对话栏里的对话,增进交流

  2、 品读,体会文中的言外之意

  3、 点拨,教师提出思考题,课堂上和学生一同思考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材分析:

  《前方》是一篇含义隽永、意味深刻的哲理散文。作者一改前人“恋家”“归家”的思绪和呐喊,非常理性的分析了人类远行的原因和出走与乡愁的关系,

  使作品主旨多元化。

  一般的反映乡愁的作品,无非是借游子之口写漂泊在外的寂寞与艰辛,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眷恋与向往心情,本文却另辟蹊径,从摄影作品谈起,对摄影作品中的人物趋向进行的推断,转入“远行,则是离家而去”的推论;最后作者用“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过渡,分析了人离家的三个原因,指出人“远行”的积极意义------向着那梦中的地方去,这比以往的任何一部凄凄哀哀的乡愁作品在主旨上显的更加高远与旷达。当然,离家远行并非易事,因为“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个中滋味只有远行者才能体会到。

  作者并没有否定乡愁,因为这毕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东方文化形态的一形式,而且肯定了旅行者与乡愁那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但这种肯定又并非为具有“乡愁”的人助威呐喊,而是为了阐述“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这一观点,这样使作品主旨深刻,内蕴更加丰厚。而且,突出了人苦苦追寻的“家园”是“精神家园”。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前一段时间,我们已经学习了“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的两篇散文《想北平》和《我心归去》,围绕“家”这个永恒的主题,我们也体会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种新的散文:摄影散文。(幻灯片展示)

  好,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一张照片。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流动人口也非常多。一位印度摄影师拍摄了这幅照片,题目就叫《前方》。本文是由摄影作品〈〈前方〉〉引发联想而写的“摄影散文”。“前方”指未经历的人生。人生

  就是苦苦寻找心灵家园的旅程。摄影作品〈〈前方〉〉见课本插图。充满画面的是一辆破旧简陋的汽车,车中是几位神态各异的旅客,其中给人最突出印象的是一位男子,他手托下巴,望向窗外,眼中流露出处于艰难旅程中的人的惶惑与茫然。

  我们就随着曹文轩的思路看解读这篇课文。

  二、简介作者

  曹文轩,生于1954年,江苏盐城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在改写出版的历史,他那些耳熟能详的作品,具有“高品位、高效益”的双高境界。他在台湾出版的书累计已达15本,他的创作已成为台湾许多高校中文系研究生的学术论文题目。《红瓦》《草房子》以及一些短篇小说被分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获省部级学术奖、文学30余种。日本先后推出了《草房子》的日文版和电影,继2001年〈〈红瓦〉〉入选韩国〈〈中央日报〉〉网站“十本好书”之后,〈〈红瓦〉〉的第九章又被韩国“语文教师协会”编入“全国高中通用教材”。曹文轩反对文学过多的贴近生活,力图表现生活纯净的美。他创作的倾向就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构建。那么,在这篇文章中有没有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探询呢?

  三、研习文本

  (一)让学生齐读第一段,思考:

  前方就是前面,在文中体现的就是由一张名为〈〈前方〉〉的摄影作品引出的思考。我们从第一段来看,提出的是什么话题呢?

  明确:“无论归家还是远行,都与离家有关”。“离家”即要探讨的问题。

  (二)指名让学生朗读第二至四段,找出文中表明作者立意的一句话。找出第三、第四段的中心句。并且思考:有家以前离家可以理解,那么有家以后

  又为什么离家呢?本文在提人类的离家行为,而第三段中为什么要写电视上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呢?

  明确:立意: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第三段: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以前,祖先们是在几乎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

  第四段:后来,人类有了家。然而,先前的习性与欲望依然没有寂灭。 写电视上的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以此类比,给人直观的感觉,目的是为了说明动物和人迁徙的“习性和欲望依然没有寂灭”,“人还得离家,甚至是远行”,由动物及人,人物一理。

  (三) 师有感情朗读第五至七段,思考:

  1、作者从人类有家以前和有家以后的表现,以及分析人类离家远行的三个原因来体现自己立意的正确,请具体说说作者是如何围绕自己的立意来叙述的。 明确:人类有家以前,就有许多人类祖先带着大队迁徙的例子,这和动物大迁徙是一样的。人类有家以后,先前的习性和欲望依然没有寂灭。人类离家的四个原因是:外面世界的诱惑(分析外面世界诱惑的原因是“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出自无奈(分两种情况:“家容不得他”或“他容不得家了”),理想的诱惑。

  2、“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中的“前方”还是不是单纯的空间概念? 明确:不是,更多的是一种理想的召唤。

  3、为了说明“前方”的不确定性,文中用了什么样的修辞?又如何写出了它的作用?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比喻,形象的写出了“前方”的不确定性。运用排比描写了“前方”的作用,形象生动,给人具体的感受。

  4、在人类的三种离家原因里面,你为什么离家呢?

  5、为什么离家不用“离开”,而用“逃离”呢?何以说“他”受“家的压迫”?

  明确:因为“逃离”更能体现出家给他的压迫感。离家就是为了寻找自由,幸福的生活。

  (四)第八段中作者又从联想回到了摄影作品上来,找出其中能体现作者思路转化的词语。

  明确:路、前方、船、马车、车

  第二课时

  (一)导入:我们上节课讲到了文章中由摄影作品引发的联想以及又回到作品的整个思路,那么,我们再往下看,作者还有什么人生体会呢?

  (二)阅读第九段

  1、“路”与“家”“前方”是什么关系?作者仅仅在讲具体的“家”和“路”吗?如果不是,那又是在讲什么呢?

  明确:“路连接着家与前方”。由日常的生活场景转入对人生、命运与内心世界的思考。

  2、 人类的命运是什么?人生苦旅苦在何处?作者是怎么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人生就是一场苦旅”。人生苦旅苦在“皮肉之苦”和“精神之苦;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引了《围城》和丰子恺先生的散文。

  (三)阅读第十段

  1朗读课文的第10节,思考下列问题:

  (1)旅途上的苦不堪言体现在哪些地方?

  路--坑洼不平 车--拥挤不堪 旅途--不安、无奈、焦躁不宁、索然无味

  (2)为什么有的人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中,在作者看来也是一场苦旅?(提示:这是从什么角度观照的?)

  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6、第10节中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作者是怎么描写的?人的悲剧性实质分为那几个方面?

  (1)在人生旅途中要经历痛苦磨难

  (2)“总想达到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始终在往前走

  A)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不断地追求却始终实现不了,所以只能不断地往前走,永远在路上流浪,永远处于一种寻觅的过程之中。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人始终都是在路上。这里的“在路上”、“流浪”都并非实指,而是说人处在离家与归家中间的求索、漂泊状态。)

  B)人在“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C)“人无法还家。”

  D)“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人有痛苦该向何方去呢?怎样来理解人走向前方与惦念家乡的矛盾? 明确:要回家。家是心灵的港湾。刘亮程说中国人没有宗教,家园就是宗教,就是精神上的归宿。正是因为人们要寻找精神归宿,因此思乡才成了中国诗歌的永恒主题。真可谓魂牵梦绕、肝肠寸断。

  在这些思乡的诗歌里,有些诗人并不是回不了家。如崔颢:有人说他离

  家千里,也有人说他离家十几里,可是他为什么回不了家呢?因为那不是他要找寻的家。因为不单纯是在追求物质,更是在追求一种精神上得以慰藉家园,由于这是抽象的感觉,所以它是飘渺的,人们不得不继续往前走。人们的心灵也需要有慰藉的地方,这个心灵的家园只是一种抽象的感觉,这种情形与生活现实造成的反差让人们永远都有一种无家可归的感觉。人类寻找精神家园的道路和人生的前方都是漫无尽头的,因此,他们也在这条路上,永远寻找着精神家园。

  2、第11段中提到了人的精神状况的三重悲剧,请找出来,并试着来理解。 明确:因为人要离家,向前,于是,便有了“路”。如果说此前,作者基本上还是在讨论人的具体生活状况的话,那么,从这一部分开始,作者更多的是在关注人的精神状况,思辨的色彩也越来越浓。“家”“路”“流浪”“旅途”等等,都是一些双关的语词,有时就纯粹是在哲学的层面上使用它们的。作者试图揭示并描述人的种种悲剧命运,不管你的生活境遇如何,不管你是坐在如摄影作品或《围城》里所描绘的破烂不堪的汽车上,还是坐在舒适的交通工具上,人生都是一场苦旅,并没有本质区别,都是“苦旅者”。家园之思的人文内涵在作者这里得到了新的发掘:人对家园的眷恋与追寻实际上是对某种精神的追求,是一种近似宗教上的归依感。所以,《前方》表面上虽然在写离家,实际上仍着眼于归家。因此,作者才能揭示出人类精神状况的三重悲剧:人在“走向远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二、“人已无法还家”;三、“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显然,这里的“家”,并不是“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而是指人精神的归宿、精神的栖身之所。

  3、最后一段和第一段的关系如何?这里的“家”和“旷野”做何理解?

  明确:第一段由摄影作品入手,猜测画面上人物的目的,说明“归家”和“远行”都是“在路上”,都与离家有关。结尾再次猜测摄影作品“前方”中人们的命运,扣住文章的写作缘由。首尾呼应,从浅层次的生活经历入手,上升到深层次的人生哲理的发掘。

  这里的“家”有两种含义,可以理解为实际的“家”和“旷野”,深层次的“家”指心灵家园,不一定与实际的“家”相符,也可能在远行的前方找到这个“家”。反之,回到实际的家,也可能处于“心灵的旷野”之中。

  (四)小结

  作者由一幅摄影作品《前方》引发了独特深刻的对人生的哲理思考。行文结构独特,思绪由摄影放出再收回,几经反复,从“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到心中想念的家“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层层深入地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人生就是苦苦寻找心灵家园的旅程。

  同学们,离家是美丽的,人生之路是艰辛的,归家是幸福的,尽管四野茫茫,八面空空,但我们不能停止前行的脚步,只要痛苦着你的痛苦,就会幸福着你的幸福,为了精神的故乡,让我们一起向快乐出发!

  附:板书

  前方

  曹文轩

  前方召唤 ————行在路上————人生之路 ————精神苦旅

  追寻精神的家园

  离家—————————————归家

  遥遥无及的悲剧 五、 作业 : 搜集关于“思乡”的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