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欧阳修《秋声赋》优质课教案

时间:2022-11-23 20:30:25 高二 我要投稿

欧阳修《秋声赋》优质课教案(通用8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欧阳修《秋声赋》优质课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欧阳修《秋声赋》优质课教案(通用8篇)

  欧阳修《秋声赋》优质课教案 篇1

  一、教学内容分析

  《秋声赋》是语文版选修课《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是一篇典型的悲秋作品,其中对秋声的描绘,可谓古代散文中的经典。本课旨在让学生领会作者将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具体可感的手法,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并从不同角度鉴赏文本,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及鉴赏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新课改后的高中学生,渴望表现的欲望和自主探究的欲望很强烈,但对文言文,绝大部分学生还是不感兴趣,学习只停留在重点实词虚词的积累上,背诵成为文言文学习的一大难题,至于感悟鉴赏方面,更为薄弱。本班中有七八个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基础不扎实,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课堂教学要充分关注这部分学生,让他们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设计思想

  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主旨,在反复的诵读中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文章,提高鉴赏能力。本文总的教学原则是,以读为主,自主学习,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本文当中重要的实词,虚词。

  ②学习欧阳修将无形的秋声转化为种种可见的视觉形象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

  ①初读整体感知,通过词语的解释,古今异义及活用的归类,把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②悟读研习文本,理解文意。

  ③议读理清文清的思路,讨论文章所蕴涵的情感。

  ④赏读多角度鉴赏文本,提高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热爱生的情感,学习捕捉对自然万物、点点滴滴独特的审美感悟。

  ②体味作者由秋声引发的人生感叹。联系背景,辩证看待其思想中消极的内容。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①学习用多种比喻描摹无形的秋声的手法。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体味作者由无形的秋声而引发的人生

  感叹。

  教学难点

  ①多角度鉴赏文本。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前人在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文章风格时说:(屏显)“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欧如澜,既欧阳修散文“起伏而多致”的特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欧阳修的散文《秋声赋》,具体感受其散文“如澜”的风格。

  (二)初读感知课文

  1、给生字词注音,扫除朗读障碍。

  2、积累重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及词类活用,掌握文言句式。

  (三)悟读理解文意,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1、指名朗读读第一节,要求把握好重音,语气,语调及不同人物的情感。

  教师点拨,“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一句应用陈述语气朗读,“悚然”应重读,欧阳修所说的内容应保持“惊异”的语气。

  师:童子“出视”后所说的这句话,朗读上应怎么处理?

  教师点拨,欧阳子夜读有感,发而为文,童子没有感觉;欧阳子历经沧桑,而童子年少,没有这样的经历,因而,在朗读时,应读出“若无其事”的语气。

  2、学生交流讨论,处理2、3、4段的朗读。教师点拨并强调:朗读是带有一定的个性化的阅读活动,不同的人,对文意理解不同,感悟不同,情感的处理上可能有差异,这是允许的。

  指名朗读,师生共同点评。

  (四)议读理清文章思路。

  1、全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完成下面问题。

  本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请大家进行分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

  讨论后明确,这篇散文,先写秋声,再写“秋之为状”,再论“何恨乎秋声”,概括而言,即摹秋声、绘秋状、论秋害三个部分。第二段写秋之为状,为什么会有如此之状貌?因为秋意味着刑、阴、兵、伤、杀……。因而,2、3两段可以合为一部分。最后一行写童子沉睡,虫声唧唧,是文章的尾声,也可列为一段。

  (五)赏读探究文本

  1、探究一自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思路点拨:

  欧阳修在文章前两段中摹秋声,绘秋状,到了第3段,作者先用“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来承上启下,指出草木无知无情,秋天一到,尚且要受到摧残,飘零殆尽,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有知有情,受到摧残,伤害当更为甚,这种伤害并非来自秋气,而是来自“百忧”、“万事”,看来,忧愁焦虑是一种比自然界的秋气更厉害的东西,人无金石那样坚固的质地,干么要跟草木一样,始则争荣,终至遭受摧败呢?至此,欧阳修从悲秋之常情中得出了新的结论:“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意思是:想一想吧,究竟是谁被这无形的“秋”伤害了。既然认识了这种秋对人身心伤害的酷烈,那么又何必怨恨自然界的秋声呢?

  作者纵笔摹秋、绘秋、都是为了最后托出另一种秋,让人们不必恨自然界的秋声,而要防止忧苦劳碌对人的戕害,正是反面宣扬一种清静自安,无劳无忧的思想。

  探究二作者是如何将无形的秋声描摹得具体可感的?

  提示:

  作者用风声,波涛,金铁,行军四个比喻,从多方面和不同角度,由小到大,由远及近地形象地描给秋声状态,唤起人的丰富想像,把无形的秋声转化为种种可见的视觉形象,就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显得十分具体生动。

  探究三屏显以下几个问题

  1、文章题为《秋声赋》,而第二段写“秋之状”,离题了吗?

  2、试论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

  3、文中童子言行的欣赏。

  4、文章结尾的巧妙。

  5从地理学的角度解释自然界的春荣秋败的原因,这一问题作者又是怎么认为的?这样构思的用意是什么?

  要求四人一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探讨,每组选一个代表发言。

  (六)听读整理课文。

  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轻声跟读,整理课文。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五。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段)摹秋声

  第二部分(2、3段)绘秋状

  第三部分(4、5段)论秋害

  欧阳修的《秋声赋》是一篇著名的文赋,教学中应体现以学生为主的观念,将文言知识的学习让给学生,通过质疑、讨论、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以“读”贯穿始终,在不断的朗读中培养语感,理清思路,领悟作者的情感;探究式的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欧阳修《秋声赋》优质课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赋的基本常识,疏通文句,掌握文中一些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素养。

  3.体味文章所蕴涵的情感,即作者由无形的秋声而引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的艺术技巧,理解秋的意境。

  2.能借助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

  【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的艺术技巧。

  2..领悟本文由自然事物的描绘而引出的感慨,思考作者得出的人生哲理是否有积极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阅读、品味形成自己的认识。

  2.点拨法

  3.学生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播放幻灯片1—14,背景音乐《秋日私语》)

  夏日迈者蹒跚的步伐离去

  把背影留给了季节的风和雨

  凋零的叶子伴着秋的足迹

  在沉吟中

  默默无望的叹息

  岁月的眉梢

  凝着一颗颗凄凉的泪滴

  摇摇欲坠的心事

  在颤栗的寒潭里铺展

  汇成了一江绵亘不断的愁绪

  知道失望是灰色的天际

  知道秋的落寞

  不会演绎出轻盈翩然的舞姿

  当班驳的思绪

  在萧瑟的风里枯萎

  我依旧怀念深深

  不忍滴落那最后的牵挂和别离

  就这样沉浸

  沉浸于秋日的私语

  自古逢秋多寂寥,自宋玉以来很多文人不厌其烦地追随“悲秋”的主题,抒写宋玉式的悲凉,那么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近《秋声赋》。(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及赋的常识{单击图片播放短片后整理知识要点}

  首先请同学们看一段短片,并根据自己的预习材料说说你所了解的欧阳修和赋的相关知识。

  明确:

  1.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幼年丧父,家境贫困,读书刻苦,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庆历中任谏官。因支持范仲淹改革,直言谏事,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又知扬州、颍州。晚年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谥文忠。

  欧阳修继承唐代韩愈“文以载道”的精神,发扬古文运动的传统,被公认为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散文、诗词、史传等方面都有较高成就,尤以散文对后世影响最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赋,①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语言上多铺张藻饰,讲究文采韵律;内容上多侧重于通过极力描绘景物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

  ②主客问答的方式。主客问答是传统汉赋的特点。

  高一已学过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

  《秋声赋》作于嘉佑四年(1059),是欧阳修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也是宋代文赋的典范。

  三、初读

  下面,请同学们听录音范读,注意正音和朗读的节奏。

  1、听范读。正音,注意朗读的节奏。

  教师播放录音,听读课文后展示文本字词,找一名学生朗读,强化正确听读。

  悚然sǒng 萧飒sà 砰湃pēng 鏦鏦铮铮cōng 烟霏云敛liǎn 慄冽lì 砭人肌骨biān

  呼号háo 丰草绿缛rù 渥然wò 槁木gǎo 黟然yī 戕贼qiāng

  2、自由读。感受文体特点。

  ⑴、学生自由放声诵读,教师巡视指点。

  ⑵、分四组进行朗读比赛。

  四、悟读理解文意

  学生以研讨小组为单位,根据书下注释疏通文义,教师适时点拨。

  1、第一段文言要点:

  ⑴、欧阳子正夜读书 ①正在; ②夜,名词作状语,夜里

  ⑵、闻有声自西南来者(句式) ①从; ②定语后置

  ⑶、悚然而听之 ①修饰

  ⑷、其触于物也 ①代词,它; ②到

  ⑸、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 ①快 ②跑

  ⑹、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①只

  ⑺、此何声也?(句式) ①判断句

  ⑻、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①数词作名词,四周

  2、第二段文言要点:

  ⑴、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 ①句式:判断句; ②何,何故

  ⑵、盖夫秋之为状也 ①那; ②主谓间,不译; ③呈现

  ⑶、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①色彩; ②聚集

  ⑷、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①容颜

  ⑸、其气慄冽,砭人肌骨 ①秋气; ②刺

  ⑹、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①秋意

  ⑺、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①所以; ②发出

  ⑻、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①承接; ②承接

  ⑼、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①用来……的; ②是; ③句式:判断句

  3、第三段文言要点:

  ⑴、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 ①句式:判断句; ②在; ③属于;④在;⑤属于

  ⑵、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①这; ②把; ③作,作为

  ⑶、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①古义:自然;今义:天空; ②对于; ③名词作动词,结出果实

  ⑷、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①所以; ②代词,指秋天; ③代表; ④是,属于

  ⑸、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 ①句式:判断句; ②已经

  ⑹、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①句式:判断句; ②经过,过了; ③形容词作名词,繁盛期

  4、第四段文言要点:

  ⑴、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①古今异义,古义:有……的时候;今义:偶尔,不经常

  ⑵、人为动物,惟物之灵 ①是; ②句式:判断句

  ⑶、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①劳累; ②身体

  ⑷、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 ①那些; ②主谓间,不译

  ⑸、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①变为

  ⑹、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①奈何,为什么; ②用

  ⑺、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①残害; ②怨恨

  5、第五段文言要点:

  ⑴、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①回答; ②修饰

  ⑵、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①只; ②应和; ③的

  五、议读理清文章思路

  师:在疏通文本理解文义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请大家进行分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

  讨论后明确:这篇散文,先写秋声,再写“秋之为状”,再论“何恨乎秋声”,概括而言,即摹秋声、绘秋状、论秋感三个部分。

  师:第二段写秋之为状,为什么会有如此之状貌?

  明确:因为秋意味着刑、阴、兵、伤、杀,因而2、3两段可以合为一部分。

  师:最后一行写童子沉睡,虫声唧唧,是文章的尾声,也可与第4段列为一段。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的具体意境是什么?

  明确:第四段是全篇的结束,作者从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静夜,只有秋虫和鸣,衬托着作者悲凉的心境,更衬出作者的感慨与孤独。戛然而止的结尾,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在秋虫唧唧中,读者似乎也要同声一叹。

  六、布置作业:背诵1、2自然段

  附板书:

  秋声赋

  欧阳修

  夜读——摹秋声——绘秋状——论秋感(自然/人事)——童子垂头而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背诵1、2自然段(教师根据背诵情况予以指导或点评)

  二、导入课文

  同学们,高二上学期我们学过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还有印象吗?余光中用诗化的语言、丰富的联想,把雨声写得具体可感,让我们高度享受了雨在听觉上的美感,并传递了浓重的文化乡愁。

  雨有声音,大自然的一切都有声音。

  学会聆听大自然的声音,不但要用耳聆听,更要用心聆听,有所感悟。那么,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又在《秋声赋》中听到了怎样的秋声?从秋声中得到了怎样的感悟呢?

  三、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师: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中评价《秋声赋》说:“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请结合课文谈一谈欧阳修是如何将无形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的。

  明确:考查写作手法与技巧;解题步骤:写作手法——解读手法——运用效果

  明确:比喻

  作者用一连串的比喻,把秋声比作淅沥萧飒的(风雨声)、波涛夜惊、风雨骤至、鏦鏦铮铮金铁皆鸣、衔枚疾走的人马声,通过这些恰当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化虚为实的手法)。

  2、师:胡适认为描写声音的四大名篇——《琵琶行》、《秋声赋》、《赤壁赋》、《明湖居听书》。下面,我们一起来体味其声音描写的精妙之处。

  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生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琵琶行》

  明确:比喻、通感

  ⑵.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心理感受)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大通;及至翻到做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做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析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视觉形象)。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视觉形象)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刘鹗《明湖居听书》

  明确:比喻、通感

  ⑶.小结:声音描写的方法

  ①.描摹声音:以声写声——比喻,以形写声——通感;

  ②.音响效果:夸张、想象、比喻

  师小结:第一段写出了秋声由远而近、由小到大、时现时隐、凭虚而来撞击物体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这也就回答了作者闻声“悚然”的原因,并自然地引出下文和童子的对话。

  四、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声音呢?即,这秋声“胡为而来哉”?

  明确:由秋状而来。

  师:请大家找出描写秋之为状的句子,说说是从哪几方面写秋状的?

  明确:从四方面,秋色、秋容、秋气、秋意。分别具有什么特点?想象一下画面。

  秋色 惨淡,烟霏云敛

  秋容 清明,天高日晶

  秋气 慄冽,砭人肌骨

  秋意 萧条,山川寂寥

  师:“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刘熙载《艺概·诗概》

  “秋声之韵味写不尽,以秋状写之。”

  2.为何秋有此声此状?作者是如何精辟议论的?

  明确:这一切源于秋性。

  如果说第二部分前一段是在写秋之状,那么后一段就是在议“秋之心”,即秋的心性。作者吸纳前人有关秋的种种说法,列举刑官、兵象、阴阳五行、五声六律等跟秋有关的例子,突出秋心的肃杀,写出了秋声中永恒的悲伤。

  对于自然之秋的这种肃杀之气,古人也有种种说法,如《礼记》:“天地严凝之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尊严气也,此天地之义气也。”称秋气为义气,《礼记》云:“孟秋之月,征不义,戮有罪,严断刑,天地始肃。”可见在古人心目中,早已把秋与杀戮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五、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师:面对充满肃杀之气的自然之秋,作者产生怎样的人生感悟呢?找出文中主旨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明确:主旨句——“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的多。因而,想想这是谁对他们的伤害,就不会去怨秋声了。简言之,人事忧劳对人的伤害,更甚于秋气对草木的摧残。

  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悟呢?我们结合作者当时的境况来理解。(展示写作背景)

  儒家传统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这里得到了体现。《秋声赋》写于晚年,当时欧阳子就是处于很不得意的人生阶段。另外还应该注意到,宋代正是儒释道三教(此处仅指哲学思想,与宗教无关)融合的时期,在独善其身时往往身上表现出道家的思想,如文中的“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于草木而争荣”即可表现出这一点,这个在宋代是很正常的现象。如著名的《太极图说》即出自周敦颐之手。

  小结:第三部分由感慨自然转为感慨人生,点明了题旨: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寄寓了作者对人生短暂、对命运无常的苦闷感慨对宦海沉浮、对怀才不遇的自己安慰。

  六、研读尾段

  师:欧阳子对秋声的描述如此优秀(已近千载,此文仍在传诵即是明证),可童子为何听得“垂头而睡”呢?(学生讨论)

  对文本解读发现的答案举例:

  (1)欧阳子是夜读有感,发而为文;而童子没有感觉,是在欧阳子的指使下被动听“秋”;(情感基础不同)

  (2)欧阳子采用赋体来形容秋声,童子没有这么丰富的知识积累,故而不懂;(文化基础不同)

  (3)欧阳子历经沧桑,而童子风华正;(人生感悟不同)

  师:童子的反应“莫对,垂头而睡”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通过对比突出了作者寂寞的秋心。

  七、研讨:说一说本文的独到之处

  明确:秋,是一个很奇特的季节,一边是丰收的喜悦,一边却是衰落的伤感。所以有那么多人会在这个肃杀的日子一遍遍感叹生命的无常与短暂。中国的文人有的是忧郁的气质,这种忧郁不大分时代,性格,而是弥漫在所有人的心里。宋玉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也许是说尽了古代文人对秋的,对外物引起内心悲伤的情绪,因此即使有少数的人,如刘禹锡《秋词》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豪迈,也改不了这无尽的秋意所带来的阴郁。

  《秋声赋》写秋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阳修选择了新的角度人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八、总结:《秋声赋》集评

  1.赋每伤于俳俪。如此又简峭,又精练,又径直,又波折,真是后学作文之点金神丹也。(清·金圣叹)

  2.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末归于人之忧劳自少至老,犹物之受变自春而秋,凛乎悲秋之意溢于言表。结尾虫声唧唧,亦是从声上发挥,绝妙点缀。(清·《古文观止》)

  九、作业

  1、背诵3、4段

  2、用心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任选写一种,100-200字。

  板书设计

  秋声赋

  欧阳修

  秋声——比喻——悲

  秋状——虚实结合 烘托 秋声

  秋气——肃杀

  主题——抒发人事忧劳的感慨

  结尾——对比——悲凉、孤独

  欧阳修《秋声赋》优质课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初步实践文、质、哲三维文章学习法。

  2、理解并初步实践起承转合的基本写作原理。

  3、研讨文章主题的多义性。

  4、能从哲学、美学层面了解古人创作的一般规律。

  二、教学重点:上述加处。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课型:讲读结合,研讨为主,品味为辅。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①【投影片1、2、3、4、5】创设情境、感性认识:依次展示欧阳文忠公像、欧阳修

  行书、元代赵孟頫行书《秋声赋》卷、今人《秋声赋》图轴。

  ②【投影片6】温故而知新:讲解诵读提示,师范读第一自然段,生齐读2、3、4自然段,重点点评结尾段的朗读技巧。

  2、介绍学习目标:【投影片7】文、质、哲“万能三角”文章学习法。

  【投影片8】解析“万能三角”:师介绍什么是“文”,然后和学生一起探讨什么是“质、哲”,明确基本概念。

  3、对“文”进行研讨:

  ①【投影片9】文似看山不喜平:师带领学生讨论,明确“起、承、转、合”的创作基本原理,此为“文”的根本所在,是最基本的行文思路。

  ②【投影片10】从理论联系实际,发动学生探讨课文是怎样起承转合的,明确各部分的具体内容。

  4、对“质”进行研讨:

  【投影片11】横看成岭侧成峰,发动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多义性(分三方面)探讨,总结。

  5、对“哲”进行研讨:

  ①【投影片12】学生思考:为什么以欧阳修为代表之一的古人会这样写,写这样的文章?其中有无规律?该如何从哲学层面对这种现象加以解释说明?

  ②师进行理论引导,带领学生结合已学课文进行讨论,总结(分三方面)

  6、初试锋芒:

  ①【投影片13】绝知此事宜躬行,誓与醉翁比高低:师引导学生按照结合起承转合的写作原理尝试构思《冬风赋》或《冬雨赋》。

  ②学生思考,发言谈谈自己的构思。

  7、作业布置:

  ①【投影片14、15】布置研究性学习题目。

  ②【投影片16】从美学角度思考“承转合为什么这样美?”

  欧阳修《秋声赋》优质课教案 篇4

  一、导入课文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美的,春光灿烂,艳丽动人;夏天也是美的,热情奔放,令人回味无穷。那么,秋天呢?更是令人难忘的。在中国的诗句中,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有哪些诗句是描写秋的。比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座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再比如马致远的《秋思》“”,当然还远不止这些大家一起看屏幕,这些都是描写秋的佳句,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同样是描写秋天的,却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讨论一下,不同在什么地方。

  左边的诗句描写的秋天的哪些景象:枫叶、排云直上蓝天的鹤,这些景物充满了生计和活力,右边的诗句描写的秋天景物凋零,一片萧条的景象。同样是写秋天的,却体现出了不同的美,那么,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又是怎样来写秋天的呢?

  二、自由朗读课文

  下面我们先从头至尾把文章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同时思考一下,文章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秋天的

  三、研读课文1-2小节

  先一起回答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秋天的 1-2

  第一自然段是描写的什么?秋声

  先一起把这一段齐读一遍

  找找看,在这一段中哪些词是描写秋天的?

  谁给我解释一下“如赴敌之兵”

  这些词写出了秋声的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再把这些句子读一读,看看作者是用哪些方法来写出秋声的这些特点的?

  比喻 本体是秋声,喻体是

  如果说第一段是写的秋之声,那么第二段写的又是什么呢?讨论一下,如何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这一段从表达方法上看又可分为两部分哪两部分?

  从“秋之为状---余烈”是描写,后面是议论

  从字面上看第一部分是写秋之状,怎样来写秋之状的呢?色 容 气 意

  这四个字里面又体现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秋之意是什么?神韵 由形到神的过程

  读到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在写秋之状,接下去作者写道:“故其为声 ”我们先来翻译一下

  可见作者写秋状其实是为了写秋声的由来,写出了秋声什么样的特点?悲

  下面把“摧败 ”翻译一下 注意“气”应该怎么理解----肃杀

  古代杀人犯处斩,大都放在秋季,称之为秋后处斩。如果说第二段前半部分是在写秋之状,那么后半部分就是在议秋之心,突出秋心的肃杀

  再一起把第二段朗读一遍

  小结:第一段写秋之声,突出其悲的特点,第二段写秋之声,交代悲切的原因,后半部分议秋之心,突出肃杀之气

  那么第三段写的又是什么呢?

  朗读下面听我把这一段翻译一遍

  先看 写的是什么--议人生 发表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叹?

  感叹为追逐一时的功名,而落得心力交瘁,华发早生。联系一下欧阳修的生平

  从“百忧 --------星星”再齐读一遍

  板书:

  角度特 征主观感受

  秋 声淅沥萧飒 如风雨骤

  奔腾砰湃 如波涛夜惊 鏦鏦铮铮 如军队夜行凄切悲凉

  欧阳修《秋声赋》优质课教案 篇5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把萧森凄清的气氛渲染得生动、优美的艺术技巧。

  2、能借助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

  (一)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2)、背景

  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3)、文学常识——赋

  赋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语言上多铺张藻饰,讲究文采韵律;内容上多侧重于通过极力描绘景物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我们学过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轼的《赤壁赋》。

  二、学习过程

  〔一〕导入并检查预习

  选取一些描写秋的佳句,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给加点词语注音,并在文中标注到位。

  悚(sǒng)然 萧飒(sà) 鏦(cōng)鏦铮(zhēng)铮 砭(biān)人肌肤 载戕(qiāng)贼

  活动单

  (二)重点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忽奔腾而砰湃(砰湃同澎湃 ,波涛汹涌的声音)

  2、古今异义

  如赴敌之兵(兵,古义;军队。今义:士兵。)

  金铁皆鸣(金铁,古义;兵器。今义;金属名)

  3、词类活用

  欧阳子方夜读书(名词作状语) 春生秋实 (名词作动词,结果实)

  4、文言句式

  胡为而来哉?(胡……哉:疑问句式,为什么 呢)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所以,乃;固定句式,用来。是。)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奈何:固定句式,为什么。)

  二、探究思考:

  1,第一自然段是描写的什么?再把这些句子读一读,看看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写出秋声的?

  明确;秋声 比喻的方法

  2、作者对秋声的摹写,是用一连串的比喻借有形之声写无形之声的妙处,这些妙处何在?

  明确;用一连串的比喻把秋声比作“波涛夜惊”“风雨骤至”“鏦鏦铮铮”“金铁皆鸣”“衔枚疾走”的人马声,通过这些恰当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另外作者巧妙地利用“听”的过程写秋声,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秋声夜至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 4、这两小节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分别有什么作用?

  3,如果说第一段是写的秋之声,那么第二段写的又是什么呢?朗读并讨论一下,如何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对秋状的描绘和对秋气的议论

  4, 此部分怎样来写秋之状的呢?

  明确;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其中色、容为实,气,意为虚,手法是由实入虚,而对秋状的描绘,正是为了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在写秋之状,接下去作者写道:“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可见作者写秋状其实是为了写秋声的由来,写出了秋声悲的特点。接着作者用“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以此表达自己的感慨,从中看出秋的肃杀。

  如果说第二段前半部分是在写秋之状,那么后半部分就是在议秋之心,突出秋心的肃杀

  5,朗读第3节,思考:宋人写文章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特点那就是:有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得到感悟、得出哲理。那么欧阳修会不会只是为写秋声而写秋声呢?,那么他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人生感悟呢?

  明确:人生的忧虑烦恼、劳顿困乏会耗损人的经历。

  力所不及、智所不能的事会使人快速老去。

  人应该知足常乐,不要与人争荣。

  这一段,作者联系人生,抒情言志,由秋声及草木,由草木及人生,其伤感悲秋之情溢于言表。明确此段是本文主旨所在。

  补充资料:欧阳修在宋仁宗嘉佑占四年(1059)春天辞去开封府尹的职务,专心著述。这时的欧阳修,在政治上早已经历了多次贬官,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正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在《秋声赋》中,作者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和议论的对象,采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实际上融人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

  《秋声赋》写秋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阳修选择了新的角度人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检测单

  1.下列各组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D )

  A.悚然(sǒnɡ)萧飒(fēnɡ) 淅沥(xī lì)

  B.栗冽(lìn liè)吹拂(fú)肃杀(sù)

  C.杀戮(lù)戕贼(qiānɡ)黟然(mò)

  D.飘泊(bó)丘墟(xū)渥然(wò)

  2.下列各组词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B )

  A.礼上往来 秋高气爽 皎洁 零落B.豁然开朗秋毫无犯 惨淡 烟霏

  C.挺而走险 卓有成效 寂寥 葱茏D.丰富多彩 贻笑大方 凄切 针贬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①悚然而听之②乃其一气之余烈?

  B.①此秋声也②故其为声也?

  C.①其色惨淡②其气栗冽?

  D.①常以肃杀而为心②夷则为七月之律?

  4.请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欧阳子方夜读书 在夜里

  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 快速地

  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 小毛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憎恶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快

  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 士兵

  又兵象也,于行用金 战争

  翻译文中语句

  (1)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2)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3)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丰乐亭游春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尽,来往亭前踏落花。

  这首诗写了暮春怎样的特征?游人对此怀着什么样的情感?

  课后作业

  背诵名句

  《秋声赋》教学反思2

  《秋声赋》共3段,一段一课时,相对而言,时间上比较有余,学生能当堂掌握重点字词及划线句。

  对于课文第2、3段的讲解,我自己不太满意。第二段第一个问题“齐读第二段,找出作者对秋声直接评价的语句”学生就回答不上来,通过举例说明什么事直接评价,再让学生回答。问题2、3(2.“为何秋声令人感到悲、凄切?作者主要从哪方面来描写秋声的?”;3.课文是在写“秋声”,可这里却写“秋状”,是否离题?)有点重复。对于第二段,学生未必是理解的。能否设计一个大的问题,去理清第二段的脉络,再分小问题引导学生去理解?

  第三段,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面对充满肃杀之气的自然之秋,作者又会产生怎样的人生感悟呢?)时,多回答“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引导学生回答既然不该怨恨秋声,那么应该怨恨什么呢?或者说到底是什么残害了自己?学生回答“百忧感其心……忧其智之所不能”,其实已经找到答案了,我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他们就沉默了,前面应该再多些铺垫,让多数学生能回答出“人事忧劳”。

  欧阳修《秋声赋》优质课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把握文言知识点。

  2、文初步感知课文,了解秋声的特色。

  3、通过文本研习,了解文章结构,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文本研习,了解文章结构,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秋天的图片。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无边落木萧萧下,是霜冷长河,是枯叶飘零众芳摇落(幻灯片)的季节,愁是秋天的心(幻灯片),这节课让我们走进欧阳修听听他的秋声(幻灯片)。

  二、初读课文 了解文意(自由朗读幻灯片8)

  翻译(开火车的方式回答,这样确保从第二个同学开始没有问题)

  竦然而听之 惊恐地听

  初淅沥以萧飒 初起时像淅淅沥沥的细雨带着萧飒的风声

  衔枚疾走 口里衔枚快跑

  但闻人马行声 只听到人马的行声

  烟霏云敛 烟气浓重,云雾聚集

  其气栗冽 他的气温寒冷

  丰草绿缛 丰茂的草地碧绿繁盛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秋风之所以能够摧折草木使其零落,那是因为秋气具有肃杀的余威。

  于时为阴 在时令上属于阴

  于时用金 在五行中属于金

  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夷,就是杀,生物过于繁盛就会消减

  渥然丹者 红润青春的面容

  黟然黑者为星星 浓黑的头发变成星星白发

  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到底是什么使人受到伤害,又何必去怨恨秋声。

  欧阳修《秋声赋》优质课教案 篇7

  1.教材地位与作用

  《秋声赋》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文以气为主”版块,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形象的语言准确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深沉的情感。千百年来引起后人无数共鸣。

  2.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学应以三维目标为中心,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2)、能力目标:深入解析词人情感的丰富内涵

  (3)、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散文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

  1) 理解并初步实践文、质、哲三维文章学习法。

  2) 理解并初步实践起承转合的基本写作原理。

  3) 研讨文章主题的多义性。

  4) 能从哲学、美学层面了解古人创作的一般规律。

  欧阳修《秋声赋》优质课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 通过诵读,品味本赋的语言特点,体味作者历尽沧桑之后透悟的淡泊的心境。

  2 掌握文中出现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3把握如何把抽象无形的东西写得具体可感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品味本赋的语言特点,体味作者历尽沧桑之后透悟的淡泊的心境。

  教学难点:把握如何把抽象无形的东西写得具体可感

  课型:讲读结合,研讨为主,品味为辅。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美的,春光灿烂,艳丽动人;夏天也是美的,热情奔放,令人回味无穷。那么,秋天呢?更是令人难忘的。记得我们学习《长亭送别》的时候欣赏到这样的句子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最,总是离人泪”,同时也提及它化用于范仲淹的《苏幕遮》,当时我们要求大家去查,下面我们检查一下,看看哪位同学真得去查了?(学生背诵,师总结)。其实在中国的诗句中,颂赞秋的文字还有很多,比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座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再比如马致远的《秋思》(齐背)。那么,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又是怎样来写秋天的呢?

  二、自由朗读课文:

  下面我们先从头至尾把文章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同时思考一下,文章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秋天的?

  三、研读课文1-2小节:

  1、齐答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秋天的?

  答:第一、二段。

  2、第一自然段是描写的什么?秋声(齐读)。

  找找看,在这一段中哪些词是描写秋天的?

  这些词写出了秋声的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再把这些句子读一读,看看作者是用哪些方法来写出秋声的这些特点的?

  比喻 本体是秋声,喻体是波涛夜惊; 赴故之兵。

  3、如果说第一段是写的秋之声,那么第二段写的又是什么呢?讨论一下,如何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生可能答)秋之状

  问:这一段从表达方法上看又可分为两部分哪两部分?

  答:从“秋之为状---余烈”是描写,后面是议论。

  师:从字面上看第一部分是写秋之状,怎样来写秋之状的呢?色、 容 、 气、 意

  问:秋之意是什么?这四个字里面又体现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答:神韵 由形到神的过程

  读到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在写秋之状,接下去作者写道:“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可见作者写秋状其实是为了写秋声的由来,写出了秋声什么样的特点?(悲)

  古代杀人犯处斩,大都放在秋季,称之为秋后处斩。如果说第二段前半部分是在写秋之状,那么后半部分就是在议秋之心,突出秋心的肃杀。

  重读第二段。

  小结:第一段写秋之声,突出其悲的特点,第二段写秋之声,交代悲切的原因,后半部分议秋之心,突出肃杀之气

  板书:

  角 度 特 征 主观感受

  秋 声 淅沥萧飒 如风雨骤

  奔腾砰湃如波涛夜惊 鏦鏦铮铮

  如军队夜行 凄切悲凉

  秋 状 惨淡 清明 栗冽 萧条 丰草色变 佳树叶脱 肃杀寂寥

  对于自然之秋的这种肃杀之气,古人也有种种说法,如《礼记》:“天地严凝之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尊严气也,此天地之义气也。” 称秋气为义气,《礼记》云:“孟秋之月,征不义,戮有罪,严断刑,天地始肃。”可见在古人心目中,早已把秋与杀戮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所以在接下来的内容中作者又列举了哪些跟秋有关的例子?

  1、面对充满肃杀之气的自然之秋,作者又会产生怎样的人生感悟呢,下面我们一起来齐读文章第三小节。

  先看 写的是什么?议人生。 发表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叹?

  感叹为追逐一时的功名,而落得心力交瘁,华发早生。

  2、解题:

  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这是一篇典型的悲秋之作,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所说的“这是一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文,抒发了作者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的郁闷心情。”另一种认为“同以往的许多‘悲秋’之作相比,本文既无失意的惆怅,又无身世的感伤,体现了作者豁达超然的情怀。”

  你认为哪一种观点能够成立。也可以结合我们以前学过的欧阳修的作品来谈一谈。

  师明确:从这篇文章中读到的是欧阳修的一种超然情怀,但这种超然不同于那种从容地面对现实,襟怀旷达的人生态度,而是历尽沧桑之后的一种透悟一种淡泊的心境。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欧阳修的生平。

  《秋声赋》作于嘉佑四年(1059),欧阳修时年53岁,是他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它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代文赋的典范。

  四、总结全文:

  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夜读时听到秋声,从而展开了对秋声的描绘。文章开头,作者简捷直人地描画了一幅生动的图景:欧阳修晚上正在读书,被一种奇特的声音所搅动。这简捷的开头,实际上并不简单,灯下夜读,是一幅静态的图画,也可以说,作者正处于一处凝神的状态中。声音的出现是以动破静,引起了作者的注意,不禁去倾听它,同时,也就惹动了文思。这样由伏到起,在动静的对比中,文势便蓄成了,有了这种文势,下面的文章便仿佛是泉水涌出,自然流泻。接下来,是作者对秋声一连串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作者通过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秋声夜至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这也就回答了作者闻声惊惧和感叹的原因。

  第二段是对秋声的描绘和对秋气的议论。首先,作者概括了平日观察所得,运用骈偶句式和铺张渲染的赋的传统手法,抓住烟云、天日、寒气、山川等景物,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而对秋状的描绘,正是为了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然后,是对秋气的议论。“丰草”四句,作者把草木在夏天和秋季作对比,通过对比,指出草木之所以摧败零落,是秋气施加强大威力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议论又进一步展开。“夫秋,刑官也”到这一段结束,作者吸收前人种种说法,又运用骈偶句把秋与官制、阴阳、五行、音律等配属起来,甚至用“伤”解释“商”,用“戮”解释“夷”,极力铺张,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力量,说明万物盛衰的自然之理。这是宇宙生成的哲学思考,写出了秋声中永恒的悲伤,为下文进入本文主题起了铺垫作用。

  第三段是全文的题旨所在,作者由感慨自然而叹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伤。这一段,作者在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植物摧残的基础上,着力指出,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

  第四段是全篇的结束,作者从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静夜,只有秋虫和呜,衬托着作者悲凉的心境。结尾处秋虫的和鸣,更衬出作者的感慨与孤独。戛然而止的结尾,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在秋虫唧唧中,读者似乎也要同声一叹。

  解说:欧阳修在宋仁宗嘉佑占四年(1059)春天辞去开封府尹的职务,专心著述。这时的欧阳修,在政治上早已经历了多次贬官,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正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在《秋声赋》中,作者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和议论的对象,采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实际上融人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

  《秋声赋》写秋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阳修选择了新的角度人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更应该提到的,应是《秋声赋》在文体上的贡献。注重骈偶铺排以及声律的赋到了宋代以后,由于内容的空乏和形式上的矫揉造作,已经走向没落。欧阳修深明其中之弊,当他的散文革新取得了成功之后,回过头来又为“赋’’体打开了一条新的出路,即赋的散文化,使赋的形式活泼起来,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且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这些特点也使《秋声赋》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了一席很重要的地位。

  五、作业:读书全文,背诵名句。

  板书:

  第一课时:

  角 度 特 征 主观感受

  秋 声 淅沥萧飒 如风雨骤

  奔腾砰湃如波涛夜惊 鏦鏦铮铮

  如军队夜行 凄切悲凉

  秋 状 惨淡 清明 栗冽 萧条 丰草色变 佳树叶脱 肃杀寂寥

【欧阳修《秋声赋》优质课教案】相关文章:

欧阳修《秋声赋》欣赏08-20

欧阳修《秋声赋》原文03-21

欧阳修《秋声赋》学案设计04-03

欧阳修的《秋声赋》原文及翻译08-12

欧阳修《秋声赋》原文及翻译02-28

欧阳修《秋声赋》原文赏析10-31

欧阳修《秋声赋》文言知识03-21

欧阳修《秋声赋》写作背景03-02

欧阳修《秋声赋》课堂实录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