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祭十二郎文》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时间:2021-08-09 14:40:36 高二 我要投稿

《祭十二郎文》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祭十二郎文》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羞、世、敛、省、致、怙、始、薨、嗣、比等)和虚词(其、以、邪、也、乎、矣等)及文言句式(惟兄嫂是依等)。

  2、了解祭文的有关知识和本文破骈为散、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理解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叙事和抒情结合的写法,从而领会此文散发出的浓浓悲情――亲情真实的展示。

  3、指导学生饱含感情的诵读文章,培养学生感受悲剧美学魅力的能力和习惯。

  重点难点:

  1、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学习本文破骈文散,不拘常格,自由抒情的语言。2、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祭文中悲伤凄婉的感情基调;并了解文言虚词(邪、也、乎、矣等)在抒情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应抓住一个“情”字,梳理层次脉络,强调预习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加深理解,从而学会在叙事中抒情。――诵读法。

  2、积累重要的文言词汇,并延伸阅读。 3、安排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

  1、初读全文,整体把握文意和思想。

  2、研读第一部分(1-3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

  (1)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的一段话:“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明代茅坤说它是“祭文中千年绝调”。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自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抒发悲伤情感,悼念侄儿,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

  (2)已经学过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世界最美的坟墓》等优秀的外国祭文,让我们领略了他们的文化特色,今天我们来看看自己的文化中颇受褒扬的祭文样式--《祭十二郎文》。

  导入新课(方法二)

  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

  这首《偶成》是李清照忆亡夫赵明诚的作品;文人本就多愁善感,遭遇变故的文人所写的词句,更是令人柔肠寸断。李清照的才华让人赞佩,她后半生坎坷的遭遇却又令人心酸。与其说是「天忌英才」、令其屡遭不幸,倒不如说是颠沛流离的日子让她淬砺出更动人的诗篇。或许这就是所谓的「不经一番寒澈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吧!

  一、 “破案”

  今天给学生讲《祭十二郎文》。

  忽然想起学生初中时学过一首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联想到这篇课文的语句--“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于是断定:韩湘,就是十二郎的遗孤!

  理由:韩湘,是韩愈的侄孙;十二郎,是韩愈唯一的侄儿。

  结论:韩湘就是十二郎的儿子。

  不知这个结论成不成立?

  导入课堂(方法三)

  本文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韩愈时年36岁。在京师任职。韩愈有两个哥哥:韩会、韩介(一说,除韩会和韩介外,韩愈还有一个未及命名而夭折的哥哥,故说“上有三兄”)韩会无子,所以韩介将次子老成过继给韩会,老成就是十二郎,唐时口语,称年轻男子为郎子,年轻女子为娘子,郎,即郎子。韩愈3岁丧父,由韩会及嫂嫂郑氏抚养,所以韩愈和老成从小就生活在一起,二人感情深厚。后来,韩愈的大哥、大嫂以及二哥的长子百川都相继去世,只剩下韩愈和老成,韩愈又因长期宦游在外,叔侄天各一方。尽管如此,情同手足的叔侄二人还彼此惦念,且有书信往来。就在老成去世的两年前即贞元17年(801年),韩愈还写了《河之水二首寄子侄兰成》,诗是这样的:

  河之水,去悠悠。我不如,水东流。我有孤侄在海陬(zōu)三年不见兮,使我生忧。日复日,夜复夜,三年不见汝,使我鬓发未老而先化(同“花”)

  河之水,悠悠去。我不如,水东注。我有孤侄在海浦pǔ,三年不见兮,使我心苦。

  二、“嫂娘”

  “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想起了传统京剧折子戏;想起了折子戏里的包青天。折子戏里的包青天,铁面无私。

  铁面无私的包青天,也有过“臣之进退,实为狼狈”的时候。 包青天也是“少孤”,也是“惟兄嫂是依”。 包青天称其长嫂为“嫂娘”。 “嫂娘”唯一的亲生儿子名叫包勉。

  包勉仗势欺人;因为他那情同兄弟的亲叔叔、铁面无私的包青天是“钦差大人”。

  包勉的手下仗势欺人打出了人命。

  包青天手里,除了“尚方宝剑”,还有三道“御铡”:龙头铡,伺候无法无天的皇亲国戚;虎头铡,等待祸国殃民的文武大臣;狗头铡,专铡为非作歹的不法之徒。包勉,就是一个为非作歹的不法之徒。 包青天的手下,把包勉“请”到狗头铡下。 包青天,他是铡,还是不铡? 不铡,对不起国家对不起死者;铡吧,对不起寡居的“嫂娘”--包勉可是她唯一的儿子啊!包青天,挥--泪--铡--包……勉。 铡了包勉之后,包青天找到“嫂娘”,跪在“嫂娘”面前,涕泪交加。 包青天说:“嫂娘啊!从此以后,你,就是我的亲娘;我,就是你的亲儿子。”

  二、解题

  1、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尤以散文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他生活在中唐时期,是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他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

  2、背景: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3、释题:祭文――也称“悼词”,通常是祭奠死者,抒发悼念哀痛之情的一种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祭文的内容和形式都公式化――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评价死者的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精神品质。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不拘格式,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三、初读

  1、范读正音:=

  闻汝丧(sàng) 及长(zhǎng) 不省(xǐng)知道所怙(hù) 兄殁(mò)死亡南方 省(xǐng)坟 归取其孥(nú) 丞相薨(hōng) 佐戎(róng)徐州 汝遽(jù)①匆忙,急②惊慌 去万乘(shèng)之公 相殒(yǔn)其生 窆(biǎn)葬时下棺入穴,即下棺入土不临其穴 尚飨(xiǎng) 汴(biàn):河南开封的别称 飨(xiǎng):用酒食款待人,泛指请人享受,一说鬼神享用祭品孥(nú):①儿女。②妻子和儿女 嗣(sì):①接续,继承。②子孙,继承人敛(liàn):同“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衔(xián):用嘴含,此文为“怀着”。

  2、词语

  羞:“羞”通“馐”,美味食物。

  世:“世”通“逝”,死去。 兆:坟地,坟墓。

  曷:“曷”通“何”,什么。 怙:依靠。 戎:军事、军务。 尤:怨恨。

  果:成为现实,实现。 旅:旅居,在外地。诚:假设连词,如果,果真。

  其:语气助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 抱:忍受 。

  殒:死亡,这里指损害。 吊:抚慰。 抑:表选择关系的连词,还是,或者。

  衔(含着)哀致(表达)诚 掇汝而就(就职上任)

  汝不果(成为事实、实现) 不克(能够)蒙其泽

  吊(抚慰)之孤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恨)

  活用语词

  成家以致汝(使动,使家成,使汝来)

  业其家(业,名词用如动词,继承……的事业)

  长吾女及汝女(养育,使……成长,可视为使动)

  重点实词、虚词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