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六国论》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时间:2021-04-06 11:42:33 高二 我要投稿

《六国论》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六国论》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六国论》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课文,是高二第一篇文言文。新教材非常重视古代经典诗文的阅读积累,全套教材编排的古代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高一高二上学期文言文按时代编排,本单元为宋代散文,宋代散文继承唐古文运动的传统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畅达,并且更长于议论,对后世的散文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 明确提出了“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现行高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的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的要求:①理解(能力层级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在实践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后两中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片面认识,错误以为文言文教学就是仅限于高考《考试说明》中(能力层级b)的培养。从而忽视了(能力层级c)、(能力层级e)的提高。导致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下降,不能真切“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充分的“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课文中词语的积累和文章的背诵

  能力目标 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和探究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

  【教学重点】

  分析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思路

  【教学难点】

  学生学习文言文习惯的转变

  【教法设计】

  引导——启发——点拨

  要在开始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文言文的旧习,使学生明白“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只是简单翻译、背诵。而是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在学生转变观念后,可启发学生以一篇议论文的观点来分析文章,对不明确的问题适当适时点拨。(可适当运用一些多媒体辅助工具)

  【学法设计】

  分析——归纳——联想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教师引导题解

  教师朗读课文,并提示学生注意文字音义。

  学生概括翻译课文

  朗读全文,进一步感知整体内容

  总结 :从我们以上的学习了解到,我们学习文章一定要首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哪怕只是略知大意,对于理解和记诵都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帮助学生明确文章论点及提出论点的方式及论证的方法

  引导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及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

  新演讲

  今天的“5语伦比新演讲”该谁了?好,欢迎李君!

  李君演讲略。

  很好!同学们送给她的掌声说明李君的演讲成功了。其实,无论是说话,写文章,作演讲,要能打动人心,无外乎三样东西:理、情、才(板书)。尽量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才动人。作为文科生,希望我们能在这些方面多做学习和积累。

  (一)知识回顾

  下面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学习重点是:借古讽今的写法;论证方法;认识作者的观点。首先我们回顾一下昨天的重点知识:

  1.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书… …”),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2.古今异义

  a、其实百倍

  b、思厥先祖父

  c、可谓智力

  d、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当古代汉语两个单音节词放到一起,恰好形成现代汉语中一个双音节词时,要注意识别。

  (二)分析第一段

  1.学生冯源领读第一段

  2.文章第一段四句的关系怎样?

  是总分关系。第一句话就提出了问正的中心论点,这种写法叫什么?(开门见山。)

  (三)分析二三段

  1.学生自由阅读二三段,找出与第一段的关系,并思考论证方法。

  2.第二段围绕哪个分论点展开论述,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对应第一个分论点。用了对比的手法。拿什么和什么对比?

  3.本段除了突出以对比论证为主,还用了哪些论证手法?

  还有引用论证。

  4.第三段:

  上段分析韩魏楚三国是合着说的,他们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相同的,即以地事秦。这一段分析齐、燕、赵三国是分开说的,它们灭亡的原因表面不同,实质相同。“五国既丧”和“智力孤危”对应了第二个分论点。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事例论证和假设论证。

  说了他们的灭亡原因,自然想到了他们的救亡之道。“向使”“或未易量”说明不能轻易地判定谁胜谁负,告诉我们下判断切忌武断,要注意分寸。

  5.总结课文的论证方法(对比,引证,例证,假设)

  (四)学生冯源领读四五段

  1.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第五段是否多余?

  第四段以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作结。第五段画龙点睛。强调以天下之大的北宋是全国性的政权,不应当对敌人采取妥协的政策。

  2.介绍北宋时代背景

  苏洵写秦与六国的“故事”并非是出于替古人担忧,他担忧的正是“当今”大宋朝。担忧大宋屈辱的外交,将导致严重的后果。文章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这样感情强烈的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洋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赂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苏洵的“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

  (五)总结文章

  理: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历史性)

  情: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现实针对性)

  才:论点鲜明,论证严密,语言生动,气势充沛(文学性)

  古人写文章不仅强调言之有据,而且非常注意文学性,即力求语言生动、感情丰富、气势充沛。《周易》上说:修辞立其诚;孔子也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见古人写文章是很注重修辞的。我们学过的的许多课文都有这个特点,请你举例说说。

  生1:《史记》不仅是“史家之绝唱”,也是“无韵之离骚”。“无韵之离骚”就是说它的文学性很强。

  生2:《过秦论》语言精炼工整,很有气势。

  师:所以,它被誉为“古今第一篇气盛之文”,可见其文学价值之高。还有呢?

  生3:《阿房宫赋》词采华丽,用了大量的想象、比喻、夸张、铺陈,极富表现力与感染力。

  师:对。所以它被称为“古来辞赋,此为第一”。

  师:我们刚学过的《石钟山记》,如果把它当作一篇科学考察报告来看,它的价值大不大?

  生:不大。因为它得出的结论,现在已经被推翻了。

  师:而且苏轼的考察过程,在今天的科学家看来,也业余得很。(生笑)但这些丝毫没有影响这篇文章成为千古名文,它的价值到底体现在哪里?

  生(齐):文学性。

  师:那么《六国论》一文的文学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大家齐读第二段,看作者如何将千头万绪的事实,浓缩在生动而简短的文字里。

  学生大声朗读,但对于从哪里入手回答问题有畏难情绪。

  师:文学性一般可以从语言中看出,比如作者的遣词造句、修辞手法、感情气势等方面,你觉得有哪些精彩之处?

  生1:本段用词既简炼又生动。“暴霜露,斩荆棘” 的“暴”和“斩”就形象地写出了先辈创业的艰难。

  生2:“举以予人 ” 的“举”字很生动,描绘出拱手把土地送给别人的形象。

  生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诚,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写得很形象。“今日”、“明日”形容割地的多而且快。“夕”、“起”形容苟安时间的少而短。两句都用夸张手法,再一次强调了赂秦之弊。

  师:刚才同学把字词运用的妙处分析得很深入,还有没有其他方面?

  生4:还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如“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读起来有气势。

  生5:还有排比。“有限”与“无厌”相对,“奉”与“侵”、“繁”与“急”相对。

  生6:比喻手法也用得精当,“如弃草芥”,责斥“赂秦者”对国土毫不珍惜。 还有“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很形象地说明了“赂秦”弊病之大。

  师:当然还有对比。在字里行间,还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强烈的感叹,有对以地事秦的憎恶,有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叹惋,对现状的痛心疾首,做到“以情动人”。

  有一段史实,很受关注;有一现象,众说纷纭。关于秦灭六国的原因,有许多代表性的意见。除课文外,你知道的有哪几种?

  生1:苏辙认为“他们不知道坚守合纵盟约的重要;

  2:李祯认为,当时其他六国也和秦国一样,想称霸天下,只不过实力都不及秦国,于是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以致从散约败。

  生3:杜牧认为是由于六国的统治者不懂得爱惜百姓。“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师:王安石认为是由于六国没有像秦国一样变法革新。他们都用自己的理解探索六国灭亡的根源。那么作者苏洵所持的观点是什么?

  生(齐):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六)介绍学生习作

  (七)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比较学习苏洵、苏辙、李桢三篇《六国论》。

  教学过程:略。

【《六国论》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相关文章:

《六国论》第二、三课时教案04-17

《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3-18

《荷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3-28

假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4-15

燕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4-07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4-04

《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4-08

《鲸》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3-22

荷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