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荐》教案 +说课稿

发布时间:2017-12-23  编辑:梁飞艺 手机版

  《毛遂自荐》教案

  【教学目的】

  1 、学习毛遂挺身而出、勇纾国难的精神

  2 、成语:毛遂自荐、脱颖而出、因人成事

  3 、文言实词:赞、目、奉、恶、处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人们常用“毛遂自荐”来比喻自己推荐自己,那么毛遂究竟何许人也,他究竟有何德何能,敢于冒着被人扣上“穷出风头”的恶名,自己推荐自己呢?今天就让我们循着司马迁的生花妙笔去结识一下这位具有超群的胆识和才能的毛遂先生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正音,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2、学生自读,找出文中的生字难字,归纳总结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3、教师点拨:

  A、通假字

  合从于楚 “从”,通“纵”

  其末立见 “见”,通“现”

  使遂蚤得处囊中 “蚤”,通“早”

  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 “奉”,通“捧”

  公等录录 “录录”,通“碌碌”

  B、重点实词

  前自赞于平原君曰

  遍赞宾客

  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在)

  幽独处乎山中(居住)

  养尊处优(处于,过着)

  夫贤士之处世(处在世上)

  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名词用如动词,用眼光示意)

  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看待)

  范曾数目项王(递眼色)

  王弗知恶焉(羞耻)

  学恶乎始,恶乎终?(哪里)

  C、古今异义

  (1)与十九人论议 (两个词,今一个词)

  (2)今楚地方五千里 (土地方圆)

  D、特殊句式

  (1)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定语后置)

  (2)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状语后置)

  三、课文内容研讨

  1、试分析:毛遂是如何一步步让楚王定盟约的?

  明确:按剑而前……今十步以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旋于遂手(示之以力)

  合众者为楚,非为赵也。(示之以利)

  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示之以信)

  2、有人说毛遂自荐是出风头,你怎么看?

  教师总结:(1)自信是一种优秀品质

  (2)有胆 勇纾国难,精神可嘉

  (3)有识 知天下,有辩才,实现了定纵奇迹

  3、在今天,作为人才自身、用人的领导应该注意些什么?

  教师总结:①人才自身:不妨自荐(自荐并不等于出风头,自荐是为了推销自己;目的是为社会出力,实现自身价值,不必介意用什么方法)

  ②领导:不可妒才,努力相马,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四、归纳总结毛遂的人物形象

  (一)人物的出场不同凡响。《毛遂自荐》可以说是一篇人物传记,但其开篇并未象一般的人物传记那样先交待人物的籍贯,而是渲染的一种紧张的气氛。秦军大兵压境,赵国于是派平原君前往楚国订立联合抗秦的盟约。平原君决定带二十个门客一起前往。但“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在这关键时刻,毛遂挺身而出,“自赞于平原君”。平原君一行来到楚国后,与楚国的盟约迟迟不能订下来,“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此时,其他的门客一致推举毛遂,毛遂于是“按剑历阶而上”。

  (二)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一用其他的门客衬托毛遂。当毛遂挺身而出后,“十九人目笑之而未发也。”显然瞧不起毛遂。但到楚国后,“与十九人议论,十九人皆服。”先抑后扬,表现了毛遂的才华。在盟约迟迟不能确定的时候,十九人一致推举了毛遂。这又进一步表现了毛遂不同一般。二用平原君衬托毛遂。“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与毛遂的三言两语,“遂定从于殿上”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毛遂的胆识和辩才。平原君从开始不信任毛遂到最后“胜不敢复相士”,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又从侧面表现了毛遂的才华。可见,对比衬托的运用,是本文刻画毛遂的重要手段。

  (三)语言的个性化。平原君以锥处囊中为喻,说毛遂没有才能。而毛遂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说自己并未处囊中,如果有机会的话就“非特其未见”而是“颖脱而出”。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毛遂说服楚王时的一段话。毛遂首先是压之以“力”:“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一下子震住了楚王。再激之以“耻”:“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最后动之以“利”:“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三言两语,将盟约订了下来。毛遂以极富个性的语言,表现了他过人的胆识和高超的辩才。

  五、熟读课文,翻译全文

  《毛遂自荐》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说课题:《毛遂自荐》是《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文言文,安排2课时教学。

  2. 说教材内容:

  本文节选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列传”记载的是历史上不同阶层有影响人物的事迹,从而反映历史。本文是通过“合从于楚”这一重大事件的记叙,具体表现并高度赞扬了平原君的舍人毛遂的智慧、勇敢及主动承担重任的精神。

  本文按照事件开端、发展、高潮、尾声的顺序记叙。秦围邯郸,赵国危在旦夕,毛遂自荐随行平原君求救于楚,他慑之以武,晓之以理,诱之以利,约之以信,威服楚王,定纵结盟,后平原君引咎自责。文章选材典型、精当,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刻画人物运用了语言、动作描写,使人物栩栩如生。

  3. 说大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学生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理解基本内容。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重点及难点:

  4.教学目标:

  (1)能概括文章的段落大意,把握故事发展的脉络。

  (2)继续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理解并熟记课文中出现的成语。(知识和能力目标)

  (3)掌握毛遂的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过程和方法目标)

  (4)对历史人物进行简单评价,学习毛遂的精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5.教学重点:

  (1)掌握文章内容,培养学生赏析情节的能力。

  (2)掌握文中刻画主要人物“毛遂”的方法。

  6.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精读文本的习惯和能力。

  二、说教法:

  读译结合,分析人物形象,对比赏析人物形象。

  三、说学法:

  指导学生掌握概括文意,总结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你读过《史记》中的哪些故事?(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介绍作者、作品及文章所写事件的背景: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少年时代在父亲的指导下专心学习,后来又受到良好的教育。20岁以后,司马迁遍游南北,搜寻史料,研究社会,为写《史记》准备了丰富的材料。公元前108年,司马迁担任太史令,4年之后开始撰写《史记》。公元前98年,李陵兵败投降匈奴,他因为替李陵辨解,触怒了汉武帝,被下狱,受宫刑。他极度愤懑,但为了著史,忍辱生活。出狱后曾任中书令,仍努力写史。公元前92年左右,司马迁完成了《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鲁迅先生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公元前260年(赵孝成王6年),秦昭王派将军白起在长平大破赵军,活埋赵国降卒40万人。前258年,秦军进围赵都邯郸,赵国分别向魏、楚等国求救。最后终于打退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3.初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学生展示朗读、全班齐读。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4. 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翻译文章,积累实词、成语的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文言文的学习要理解基本内容”,“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设计此环节是要落实基础知识,进行积累,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5. 复述课文情节。培养学生概括文章大意的能力。

  6.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文本。

  (1)结合文本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毛遂、平原君。

  毛遂:挺身而出,勇纾国难,有义勇精神。因门客之间互相倾轧,而未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善于雄辩,主动抓住机遇,对天下形势有独特、高明的见解。他聪明并有外交才华,大智大勇,有斗争艺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明之以信,大义凛然,果敢严谨,是一个对政治形势了如指掌,见义勇为,慷慨纾难,智勇双全,有礼有节的门客形象。

  平原君:喜士养客,但蔽塞视听,对人才不能亲自考察,唯左右毁誉是从。可是他能引咎自责,勇于致歉,重视人才,是诸侯国里有权势、有见识的开明政治家形象。

  (2)分析毛遂为什么能勇于自荐?

  首先他确有真才实学,这是他勇于自荐的基础。从他到楚国后的表现和最终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就可以看到这一点。其次,对自己充满信心。他认为自己不为人所知,只是因为没有遇到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并不是自己平庸。再次,他对入选的十九人有深刻的了解,认为他们是一群庸碌之辈,自己不在他们之下。

  7. 文中运用了哪些手法刻画“毛遂”的形象?

  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对比、衬托等写法。

  作者刻画毛遂这个人物的主要手法,是言行描写。毛遂自荐时的雄辩语言,和楚王定盟时的智勇语言,均使对手折服;毛遂“按剑而前曰”的动作,“奉铜盘而跪进”的咄咄逼人的英气,“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的豪气,无不把这传奇人物写得活灵活现。

  故事从开始就把毛遂和数千门客放在对比描写的氛围之中,以众门客的庸碌反衬毛遂的脱颖,用会盟前门客十九人的迟疑与焦急,给毛遂出难题,和“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的毛遂成功后的反唇相讥对比;把毛遂的智勇和楚王的色厉内荏相对比;把平原君对人才使用的前后态度作对比;这一系列的对比,使人物个性特征,特别是毛遂的个性特征表现得栩栩如生了。

  8.你如何评价毛遂自荐的表现?读罢《毛遂自荐》的故事,我们思考自身如何才能恰如其分地表现自己的才华呢?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学习文言文为了“古为今用”,通过学习《毛遂自荐》一文要让学生思考在当今社会,展现自己才华,表现自己能力的重要性和方法。

  9.拓展延伸:阅读《廉颇蔺相如传》中《完璧归赵》的故事,分析蔺相如的形象。

  学生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评价,能围绕过人的胆识和雄辩的口才来评价蔺相如或者将蔺相如和毛遂放到一起进行评价也可以,但是要注意提醒学生,一定要充分阅读文本后结合文本进行人物的分析。借此环节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展他们的视野,进行积累,并提升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10.作业:为毛遂或蔺相如写一段颁奖词。

  此环节是读写结合的训练,要求学生在把握人物特征的前提下,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五、说板书设计:

  毛遂自荐

  有责任感 对比 十九人

  毛遂 有胆有识 衬托 楚王

  (语言、动作描写) 能言善辩 平原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