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为什么岳飞会惨死风波亭

时间:2023-03-06 15:51:04 洁婷 少儿百科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为什么岳飞会惨死风波亭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男,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不知道大家对岳飞的经历了解多少?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为什么岳飞会惨死风波亭,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为什么岳飞会惨死风波亭

  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他率领 “岳家军”多次打败金兵, 建立了赫赫战功。然而正当抗金斗争走向胜利的时候,宋高宗和权臣秦桧抗金的决心却一下子土崩瓦解。他们怕抗金力量的强大会威胁自己的统治,于是向金求和。岳飞还被宋高宗以12道金牌急令班师回朝。1141年,宋高宗解除了岳飞、韩世忠等人的兵权,与金讲和。秦桧等人为彻底实现控制军队和压制主战派的目的,更是加紧筹划陷害岳飞的罪恶行动。这年十月,岳飞、岳云被骗入狱。十二月,宋高宗、秦桧终于以“莫须有”的罪名,在风波亭中毒杀了岳飞,岳云也随即被斩首。

  仅凭一个莫须有酿成风波亭惨案?岳飞之死到底为何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豪迈而又知兵,善战之将又有赫赫战功,岳飞无疑是个悲剧人物。在口耳相传的各种演义评书作品中,岳飞风波亭遇害,原因均指向了一个“莫须有”。

  但是莫须有所指为何,书中却又语焉不详。

  一个广为接受的说法是岳飞欲迎回羁留在金国的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俩。史称二圣。对于这一行为,高宗赵构深深忌惮,担心二圣归来后,帝位不保。又有疑似内奸的狂热议和派宰相秦桧觊觎岳飞一路北伐连战连胜,意欲先杀之而后快。有世人据此得出的结论是在赵构的默许下,由秦桧构陷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了岳飞。

  先不论岳飞是否执意迎回二圣,说一下“莫须有”之言。其本是也许有、或许有的意思。以这三个字定罪,除非满朝君臣和天下之人头脑都已十分不清晰了,否则实难堵上众人悠悠之口。且说和岳飞关系一直很好、同为中兴四将之一的韩世忠,曾就此事与秦桧争论过。《宋史》记载: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为封天下口舌,赵构和秦桧势必将罪行坐实而后行诛杀之事方可行。

  说回“迎二圣”之事。岳飞早年确是有过此主张,但这并不是岳飞主战的目的,这反而遮掩了岳飞意欲恢复中原,北逐夷狄这一更伟大的主张了。最关键的是,迎二圣本是赵构的旨意。“时世忠与刘光世、张俊相继入觐,世忠奏:‘金人退兵,陛下必喜。’帝曰:‘此不足喜,惟复中原,还二圣, 乃可喜耳。’”宋朝以孝治天下,赵构必须这么讲,以正帝位。皇上这么说,可大臣不一定非要这么干啊。态度是要表的,事情不一定要去做啊。岳飞又不是傻子,金人谋立傀儡或者搞乱南宋小朝廷的阴谋不会有人看不出。在郾城颖昌之战后,飞大喜,语其下曰:"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在这次最有可能成功的北伐过程中的表态里,岳飞并没有要迎回宋钦宗的意图(时徽宗早已在金国升天)。其实,他已整整五年没有喊过“迎二圣”的口号了。况且,岳飞后来议立太子的态度最为诚恳(虽然亦由此获罪),说明高宗赵构已是他认定的不二之正统,君位至正。他眼中的二圣仅仅是金国的俘虏、已失法统的亡国之君罢了。在岳飞案的最终的审定过程中,亦不见岳飞欲迎二圣复帝位的说法。如果有,岳飞早就会被捋夺兵权直至获罪,也不会等到绍兴十一年了。

  所以,不论是莫须有一说,还是迎二圣,都不是导致岳飞遇害的直接原因。况宋朝法律完备,开创了高度发达的司法体系以及司法专业化的历史方向。虽朝局有时被奸佞把控,但亦不会以如此儿戏之名杀害朝廷重臣,一个有着赫赫战功的北伐大将。

  那么,岳飞之死又是事实。具体是以什么名目定罪的呢?

  我们还是从《宋史》来找到痕迹。《宋史》对岳飞的描述大量采用了岳飞之孙岳珂收集整理的《鄂国金佗稡编》《鄂国金佗续编》两本资料。此传帮助后人树立了岳飞的高大形象。如岳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又如,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再如,“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以及“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鉴于本传是完全的正面描写,其中提到的岳飞获罪之记录当为可信。

  下面将按时间轴线详细列举其中的蛛丝马迹,黑体字部分为引用自《宋史》。

  (岳飞)善以少击众。欲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绍兴六年,飞改武胜、定国军节度使。

  因宋太祖赵匡胤得位不正,来自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故有宋一代,历来忌惮武将掌权。北宋狄青其实也是以类似莫须有之名头去枢密副使之位,郁郁而终。而绍兴六年,时年岳飞三十岁,凭战功升迁节度使,正是年轻有为的时候。岳飞属意北伐,多有将在外而君命有所不受之行为(后面有展开)。虽然节度使在宋代已不具有唐节度使的诸多实权,但岳飞实掌大军在外,名头亦多敏感,军队以岳家军名头震慑金军、广纳故土义士。这也为后来的风波亭冤案埋下诸多伏笔。

  当然当世也有韩家军、刘家军,但均不如岳飞势大。郾城之战,兀术欲弃汴梁。有书生曰:"自古未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岳少保且不免,况欲成功乎?"此后果有张俊善妒,亦参与构陷之事。金章宗在招降吴曦(吴璘之孙)的时候,给吴曦的诏书里就有一句话,“且卿自视翼赞之功孰与岳飞?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一旦见忌,遂被叁夷之诛,可不畏哉!”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历来如此。当然,这是诱因之一,并不能列为定罪之名目。我们继续按时间轴展开。

  绍兴七年,飞方图大举,会秦桧主和,遂不以德、琼兵隶飞......即日上章乞解兵柄,终丧服,以张宪摄军事,步归,庐母墓侧。浚怒,奏以张宗元为宣抚判官,监其军。帝累诏趣飞还职,飞力辞,诏幕属造庐以死请,凡六日,飞趋朝待罪,帝尉遣之。

  原属刘光世的王德、郦琼两军先前划归岳飞辖制。而后秦桧主和,又剥离两军不再归属岳飞(再后来,发生了淮西兵变,郦琼)。岳飞不告而别,将兵权授予女婿张宪,步行上山为母守墓,得罪了上司张浚(当与中兴四将的张俊区分开,参与迫害岳飞的是后者)。守墓期间,赵构多次召回岳飞,岳飞都辞谢了。岳飞脱离大军六日,犯了兵家之大忌。回朝后,赵构竟也只是慰问他而已。这一次,岳飞是有些任性了。这也说明岳飞是有其政治不成熟的一面,亦导致了后来的危机四伏。

  绍兴八年,秋,招赴行在,命诣资善堂见皇太子。飞退而喜曰:“社稷得人矣,中兴基业,其在是乎?”

  当时之人是不会去区分所谓的北宋南宋,本就是一宋,赵构致力中兴,曾对岳飞亲自说过"中兴之事,一以委卿。"然岳飞面见太子后,却说中兴基业在太子。这又在不经意间得罪了高宗赵构。

  此事在同时代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记载为:飞密奏请正建国公皇子之位...上谕曰:“卿言虽忠,然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也。”飞色落而退......上曰:“飞意似不悦,卿自以意开谕之。”

  当时赵构在连年的逃亡中,已被兀术大军的搜山检海吓到失去生育能力,远不是白马渡江那般的潇洒。而后也只能在皇族中寻得太祖一脉立为太子(赵构是太宗一脉)。然此事本就敏感,岳飞以领军武将身份议立太子,确是大忌。连同样主张立赵昚为太子的赵鼎都毫不客气地痛批岳飞:“没想到他竟这样不守本分。”赵构知道岳飞政治不成熟的一面,开门见山的告诉了岳飞你手握重兵,不可行议事。岳飞竟面露不悦,赵构不得不托人来开导。说赵构不忌惮才怪,当然这个时候可能没有过度的表现出来,因其仍然需要依仗岳飞等抗金,以保证南宋小朝廷的存立和正统性。

  同年,飞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待,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桧衔之。

  当时秦桧主张议和,故主战的岳飞有此言论,痛彻其卑躬屈膝,谋略误国。时宋朝文人治国,武将岳飞由此又得罪了秦桧。况且议和也是赵构的主张,秦桧受高宗支持。

  绍兴十年春,张俊遣王德援刘琦,诣岳飞军谕指班师,飞不听。

  要知道岳飞执掌有十万大军,兹事重大。所谓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指的是战场指挥一事。整个宋朝“将由中御”,这是太宗赵光义定下的规矩。临敌如何布阵,如何作战,是由皇帝谋议后交由大将执行,但不是指宣调军队一事。上令岳飞回军,岳飞不听。在赵构和秦桧看来,这是抗旨不尊的意图。

  绍兴十年,兀术怒,合龙虎大王、盖天大王与韩常之兵逼郾城。......官军奋击,遂大败之......(岳飞)方指日渡河,而桧欲画淮以北弃之,风台臣请班师。桧知飞志锐不可回......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飞愤惋泣下,东向再拜曰:“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 这里本是岳家军最为精彩的一幕,取得了郾城大捷,颖昌大捷以及朱仙镇大捷。铁浮屠末日之战就发生在这时。此战过后,兀术差点卷了铺盖和金银回老家了。但此细节与本文无关,以后当细细说来。此后秦桧竟欲借势弃淮北示好兀术以议和,遂施展浑身解数,连发十二道金牌力主岳飞班师。此次事件中,秦桧之奸诈,岳飞之愤恨由此表现的淋漓尽致。秦桧这么做也是为了应对之前“飞不听”一事。

  按照演义或评书,岳飞的故事至此就该结束了。紧接着的就是岳飞入狱,直至风波亭遇害。实际上,并不是如此。后一年,发生的故事才直接导致了岳飞之死。

  绍兴十一年,兀术、韩常与龙虎大王疾驱至庐。帝趣(促)飞应援,凡十七札......兀术破濠州,张俊驻军黄连镇,不敢进;杨沂中遇伏而败,帝命飞救之。金人闻飞至,又遁......(飞)既至,授枢密副使,位参知政事上,飞固请还兵柄。

  柘皋之战(淮西之役),赵构发了共十七道旨意促岳飞领兵参战,支援张俊。但直到柘皋之战结束,岳飞并没有到达指定的战场。(岳飞)师至庐州,金兵望风而遁。飞还兵于舒以俟命。张俊由此而与岳飞产生了嫌隙。

  在此岳飞最后一战后,回朝被迫交出兵权,任枢密副使,不再掌军。

  (议和之前)兀术遗桧书曰:"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始可和。"桧亦以飞不死,终梗和议,己必及祸,故力谋杀之。

  据记载,先是兀术曾遗书秦桧,命其杀岳飞后而可议和,故秦桧力主此事。

  而正当此时,张俊对岳飞的怨恨也越来越大。先是怀疑岳飞因被克扣钱粮一事告了他的御状,后来欲迫岳飞共同瓜分韩世忠军又被岳飞拒绝。由此张俊决意与秦桧合作,致岳飞与死地而后快。

  以谏议大夫万俟禼与飞有怨,风禼劾飞......谓:"今春金人攻淮西,飞略至舒、蕲而不进,比与俊按兵淮上,又欲弃山阳而不守。"飞累章请罢枢柄......桧志未伸也,又谕张俊令劫王贵、诱王俊诬告张宪谋还飞兵。

  秦桧勾结万俟卨、张俊等与岳飞有嫌隙之人共诬岳飞不救淮西,不进不守之罪。秦桧更不满足,又诱迫岳飞旧将王俊诬陷岳飞和张宪以书信往来谋划兵权一事。而两件事直接构成了岳飞死罪。

  (由于世人都怜岳飞之冤,也就让这四个人加上秦桧之妻王氏一起,永远的跪在了岳母墓前)

  再结合《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记载,秦桧等人总结岳飞罪状如下:

  自言已与太祖俱以三十岁除节度使,有谋反之嫌;

  以领军武将、节度使身份,不当议立太子;

  受札十三次不救淮西,佣兵逗留;

  遗书岳云交张宪谋伪造敌情,意欲借此重获兵权。

  最终,大理寺以以上罪行论岳飞当斩,由高宗赵构诏飞赐死。领殿前都指挥使职事杨沂中莅其刑。

  为达成其无耻议和主张不择手段的秦桧,与岳飞有私人恩怨之万俟卨,善妒之张俊,在安于苟且东南一角的高宗赵构庇护下,臭味相投,沆瀣一气。最终由赵构默许,交秦桧等人完成了对岳飞莫须有的构陷。绍兴十一年冬,岳飞被赐死大理寺,时年仅三十九岁。一代将星就此陨落。岳飞之死,有其自身的原因,但更多的则是时代的悲剧,天下冤之,闻者流涕。北伐十年之力,废于一旦(岳飞语)。而身在北方故国属意反金复宋之义士亦分崩离析,或死于金人之祸。自此,南宋一代,再无力北伐,偏安江南已成定局。

  时也命也,闻者无不扼腕!有宋一代,非臣不忠,非民不附;有血胆之将,有猛悍之卒。唯一缺少的是他赵家男儿的筋骨和血性。天下士民无负赵家,而赵家却有负天下百姓。

【为什么岳飞会惨死风波亭】相关文章:

若石惨死的成语故事03-20

为什么会过敏05-20

为什么会口臭05-20

为什么会口吃06-20

为什么会晕车06-21

为什么会便秘07-15

为什么会放屁?06-03

为什么会咳嗽?06-03

我们为什么会眨眼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