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古代战争故事《三秦战役》

时间:2023-05-19 16:46:48 泽彪 战争故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古代战争故事《三秦战役》

  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像人一样,有着生命和意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代战争故事《三秦战役》,欢迎大家分享

古代战争故事《三秦战役》

  古代战争故事《三秦战役》

  三秦战役,为刘邦所指挥的汉军铲除秦朝灭亡后三秦势力之会战总称。三秦,原指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位被项羽封在关中地区为王的秦朝降将。

  关中之地,是指中国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平原,秦、汉等王朝均定都于此,为古秦国的据点。三秦后成为中国陕西省的别称。

  秦朝末年,刘邦先攻下秦首都咸阳,平定秦国,项羽先发后至,因此未获得咸阳城民心。因此项羽与谋士范增谋议:“巴、蜀这两个地方地形险恶,不如将秦国居民迁至其地。”于是立刘邦为汉中之王,三分关中之地,将巴、蜀封给刘邦,并在刘邦封地四周立投降的秦国将领为王,和刘邦呈现剑拔弩张的对立情势,以控制刘邦。项羽封章邯为雍王,管辖关中西部,封司马欣为塞王,管辖关中东部,封董翳为翟王,管辖关中北部。《史记》、《汉书》等书将此三位秦将称为三秦。如《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起蜀汉之兵击三秦,出关而责义帝之处。”

  刘邦以巴、蜀为根据地,成为汉中王后,兵分多路以铲除三秦势力。项羽分封诸侯后不足一年,齐国发生内乱,项羽于是亲率楚军北上平乱。时为前206年八月。

  汉元年五月,汉王为了顺利地夺取陈仓,先遣曹参取下辨,故道,出散关,趋陈仓。

  汉王刘邦随后率领数万汉军从汉中驻所南郑出发,经过故道翻越秦岭,从故道出袭雍王章邯。这时雍王章邯率军在陈仓坚守,意图将汉军阻于陈仓。在汉军难以攻下陈仓之时,这时赵衍向汉王献山路小道绕过陈仓章邯军正面,刘邦另派汉将范目等率賨民军从山间小路翻山越岭绕过陈仓正面从背后突袭陈仓,随后汉军前后夹击大败章邯于陈仓。

  刘邦派樊哙带兵在白水以北击败西城县丞的军队,又在雍县之南击败雍王章邯的轻车骑兵,曹参率军北上夺取雍城。章邯退往好畤与汉王交战,大败。章邯再退守废丘,其弟章平守废丘西北约四十公里的好畤,与废丘互为犄角。刘邦亲率汉军团团围住废丘,包围章邯。

  取咸阳刘邦派汉军东进咸阳,派曹参攻下斄县,随即曹参北上进攻章平,于好畤南击破章平军。另派周勃和樊哙攻克了槐里,接着周勃、曹参、樊哙等人一起夹击好畤城。周勃、樊哙将章平包围在好畤;曹参独自南下取壤乡,并于壤东及高栎击破来援的三秦军;之后曹参、周勃、樊哙攻打包围于好畤的章平,攻拔好畤,章平逃走。汉军占领好畤,打开了进入咸阳的大门。接下来曹参与周勃、樊哙又率领军队进攻咸阳,在咸阳附近与赵贲和内史保的军队激战,将其击败,乘胜攻克了秦帝国的都城咸阳

  下函谷关刘邦在汉军拿下咸阳后,首先要拿下函谷关隔绝三秦和关东的联系。塞王司马欣于项梁有恩,相对来说,三秦王中塞王是真正的项氏耳目,对东扼函谷要口,对西监视咸阳。

  有鉴于此,刘邦派战功赫赫的灌婴首先消灭的敌人是东方三秦之一的司马欣,派灌婴率汉军进攻塞王司马欣的都城栎阳的同时,刘邦另派周勃率军向北进攻漆县,得手后追击败退的章平军和姚昂军,并与樊哙向西平定了汧、郿、频阳等县。此时的章邯已经发现情势不对,向另二秦求援,汇合章平等三秦援军进攻汉军,但刘邦让曹参在景陵据险而守,挡住了章平等三秦军的进攻二十余日,为汉军消灭司马欣提供了时间,随后汉军回援曹参等反击大破章平等三秦军。分掠各地

  在消灭司马欣后,刘邦派曹参、灌婴、樊哙回军继续围困废丘的军事行动。派郦商平北地,郦商率领军队北上,平定了位于今天陕西北部和内蒙西部的北地和上郡。在焉氏打败了雍王章邯部下率领的军队,在旬邑打败了周类率领的军队,在泥阳打败了苏驵率领的军队。另派丁复、朱轸平上郡,丁复、朱轸率军奔袭北面的翟王于高奴,大破翟王攻下高奴,翟王降。派周勃、靳歙平陇西,周勃和靳歙率军向西面的甘肃进军,打败了西县县丞率领的军队,占领县城。又击败盗巴的军队,攻占了位于甘肃天水的上邽县。至此,汉军平定关中大部,唯废丘不下。

  汉二年四月彭城之战过后,汉二年六月,刘邦率领汉军樊哙水淹废丘,章邯自杀。汉军完全平定关中。三秦战役历时八个月,胜利之后,刘邦基本占据了战国时期秦国的地盘,拥有了当年秦始皇消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本钱,为像秦始皇那样从咸阳出发重新统一中国,建立了强大的根据地。

  三秦战役的九个问题

  壹:为什么把还定三秦作为争夺天下第一战?

  刘邦被封为汉王,王巴、蜀、汉中。汉王国北与章邯的雍国、司马欣的塞国相邻,东与共敖的临江国相邻,东南与吴芮的衡山国相邻,西北和西南则都是当时的蛮荒之地。汉王争天下,有向北、向东和向东南三种进兵方略,刘邦为什么要选择北上还定三秦呢?

  一、还定三秦政治舆论有利

  1.根据“怀王之约”,刘邦先入定关中,应该受封为“秦王”或“关中王”。但项羽撕毁“怀王之约”,并强词夺理地说巴、蜀也是关中之地,因而让刘邦到巴蜀地区当汉王。当时项羽实力最强,诸侯皆忌惮,刘邦无奈只能暂时先到汉中就国。但楚怀王毕竟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而且楚怀王明确表态,之前的约定不能更改。所以,刘邦打着“怀王之约”的旗号还定三秦,在政治舆论上是对自己有利的。所以,在夺取三秦之地后,张良写信给项羽,说汉王只是想按照约定称王关中,再没有其它非分之想,不敢东出争夺天下。项羽权衡之后,也就没有西向发兵来攻击刘邦。

  2.还定三秦可以被看作是内部战争,不会对其它诸侯王国产生大的影响。根据李开元先生的解读,“怀王之约”是想回到战国七雄的时代,关东六国复国,共同消灭秦国后,让建有灭秦大功的人来继位秦王。项羽撕毁“怀王之约”,大封十八位诸侯王,但实际上也是在原战国七雄疆域的基础上,将一国析分成几个小国。比如战国时期的秦国的疆域,就被析分成汉、雍、塞、翟四个诸侯王国。所以,刘邦还定三秦,可以看作是“秦国”内部的战争,和向东攻击临江王共敖相比,还定三秦的舆论影响要小得多。

  二、三秦大地战略位置重要

  三秦,即今之陕西,是周王朝龙兴之所,也是秦帝国崛起之地。这里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夺取了三秦,进可东出争夺天下,退可固守以求自保。清代学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陕西方舆纪要序》中写道:

  陕西据天下之上游,制天下之命者也。是故以陕西而发难,虽微必大,虽弱必强,虽不能为天下雄,亦必浸淫横决,酿成天下之大祸。三秦大地的关中地区,更是兵家必争之地,张良誉之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1.金城千里。关中平原又称渭河平原,它介于秦岭和渭北山系(桥山、黄龙山、子午岭、陇山等)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东西长约350公里,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号称“八百里秦川”。关中平原有山河之险,同时经过历代开山辟谷,修关设隘,使其东有函谷关,西有大散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素有“四塞之固”的美誉。

  2.天府之国。整个关中地区河川纵横,著名的有窟野河、无定河、清涧河、延河、北洛河、泾河等,渭河横穿关中平原,长安周边更有八水绕长安之说。战国后期气候温润,秦国修建了著名的郑国渠和白公渠,长300多里,覆盖良田40000余顷,是当时中国农业最富庶的地区之一。所谓“郑白之沃,衣食之源”。

  三、关中父老拥护刘邦

  刘邦进入咸阳后,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与民秋毫无犯。当时秦法严苛,诽谤者就要被诛灭三族,交头接耳也有可能被判处死刑。刘邦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其余的秦法全部除去。秦人非常高兴,争先拿出牛羊酒食犒劳刘邦军士。沛公又推辞不接受,对百姓说:“我们储存的粮食还很多,物资不缺乏,不需要你们破费”。一番话说得秦地百姓更加高兴,唯恐刘邦不当秦王。所以,三秦民众是非常拥护刘邦军的。

  反观项羽,先是在新安城坑杀二十万秦降卒,后来进入咸阳又大肆屠杀,秦王子婴也被杀死;烧秦宫室,火三个月不灭;收秦国货宝妇女而回,让秦人大失所望。

  再看章邯等三人,本来为秦将,三秦父老企盼他们能率领子弟战场杀敌,建功立业,可几年征战,战亡者不计其数。后来三人又投降项羽,导致二十万降卒全部被坑杀,唯独他们三人不仅没有被杀,后来还被分封为王,统治秦地。三秦对此三人痛入骨髓。

  四、关中军事力量相对比较薄弱

  从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秋陈胜吴广起义开始,到汉元年(公元前206年)正月,在近三年的灭秦战争中,王离领导的长城军团被消灭殆尽,章邯的刑徒军和新征发的秦国子弟兵也被全部坑杀。周文、刘邦和项羽先后攻破关口,进入关中,项羽在咸阳还大肆屠杀,烧毁宫室,所以战争结束后,三秦大地满目疮痍,兵力虚弱。

  为了制衡刘邦,项羽将秦地一分为三,分封了三个诸侯王。但在用兵时,实际上是分化了秦地的军事力量,因为三位诸侯王很难形成统一调度,合力御敌。

  五、攻取临江国和衡山国的不利

  临江王共敖和衡山王吴芮虽然是项羽所封,但并不是项羽的铁杆盟友。在整个楚汉战争期间,我们很少看到他们站在项羽的阵营来进攻刘邦军。反而是在刘邦西进灭秦的过程中,吴芮的部将梅鋗曾给予了很大的帮助。所以,吴芮和共敖是有可能被拉拢过来的,即便拉拢不过来,刘邦也完全可以暂时利用他们的中立立场,通过还定三秦来扩充自己的力量。如果首先进攻他们,无疑是多方树敌,这对实力还比较小的刘邦集团是不利的。

  从地理位置来看,临江国和项楚的西楚国相邻,刘邦进攻临江国,必然会激起项羽的攻击;衡山国和九江国相邻,且当时关系密切,进攻衡山国,九江王英布很大可能会发兵相救。并且临江国和衡山国无险可守,刘邦即便暂时攻取了,也很难长期据守。

  综合以上考虑,刘邦集团将还定三秦作为争夺天下的第一战,是非常正确的选择。

  贰: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候还定三秦?

  汉元年四月,诸侯罢兵戏下,刘邦率军到汉中就国。同年的八月,刘邦就发兵还定三秦。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时间?

  1.项羽忙于北上作战,无暇西顾

  项羽的叔叔项梁,曾解救过被章邯围困的齐国贵族田荣。本来田荣应该知恩图报,但由于田假的原因,田荣与项梁产生裂隙,在章邯围攻项梁之时,田荣不肯出兵相救,最终导致项梁被杀。

  项羽由此怨恨田荣,灭秦后也就没有分封田荣。田荣联合同样怨恨项羽的陈余和彭越,发兵攻占了三齐之地,自立为王,并攻打魏国和常山国。项羽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十分恼怒,于是就起兵北伐田荣。项羽北伐田荣,给刘邦还定三秦提供的绝佳的时机。

  2.刘邦受封汉中王,将士思归

  巴蜀地区,交通闭塞,是秦国流放犯人的地方。加之汉军多是中原人士,南征北战近三年,没有回家的机会。现在暴秦已灭,天下息兵,他们非常思念家乡。所以,许多将士不愿意跟着他去汉中就国,在去南郑的路上,就有许多人偷偷逃走了。到了汉中以后,偷偷逃走的人依然很多,就连兵仙韩信也打算逃走。

  这个时候,如果听任将士逃亡,将会大大削弱自身实力。反之,有效利用将士思乡的情绪,还定三秦,进而东出争夺天下,会极大地激发将士奋勇杀敌的勇气。

  3.三秦大地受巨创,尚未恢复

  上文已经说到,陈胜吴广起义开始,在近三年的灭秦战争中,三秦大地遭受巨创。这时距离秦亡仅数月,当地的军事、经济等尚未得到很好的恢复,实力正弱。此时还定三秦,正是趁虚而攻。若等到章邯、司马欣等招兵买马、强化防御之后,想要还定三秦,难度将非常之大。

  4.韩信申军法,将士正欲建功

  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下,刘邦和韩信促膝长谈。一番深谈之后,刘邦对韩信的军事才能非常认可,于是举办隆重的仪式,拜他为大将军。随后,韩信申军法,将汉军使用的楚爵改制为原秦国的军功爵。在这种军功爵制之下,士卒依靠战场杀敌能获得很高的爵位,享受到很好的待遇。渴望建功立业的将士和巴蜀土著,积极准备征战疆场。

  总而言之,这个时候还定三秦,时机成熟,且机会难得。

  叁:还定三秦之前的防御战

  项羽虽然不是一流的政治家,但他仍然清醒地认识到,刘邦绝不甘心偏居巴蜀做汉中王。所以,项羽三分关中,封章邯、司马欣和董翳为王,以此来抵御刘邦。

  章邯的20万士兵在新安被坑杀,三秦大地兵力明显不足。章邯等整体采取了防御,以“塞渭上”“塞陈”“距塞汉道”,来“距塞汉王”。

  当时的刘邦,实力也比较弱,他采取的也是防御战略。他在去汉中就国的途中烧绝栈道,一方面是向项羽示意自己无东出野心,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战略防御,防备诸侯兵的攻击。《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记载阿陵侯郭亭的战功“以塞路入汉”,塞路就是遮塞要路,以备敌寇。

  同时,进攻也是最好的防御。当时蜀郡是汉王封地,章邯却私自任命蜀郡郡守。这是在表明与刘邦的敌对状态,也是政治上的咄咄逼人、以攻为守。

  (平棘侯林执)以客从起亢父,斩章邯所署蜀守。《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面对章邯的政治挑衅,刘邦任命郦商为陇西都尉,当时的陇西,尚在章邯掌控之下。

  汉王赐(郦)商爵信成君,以将军为陇西都尉。《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刘邦与章邯或明或暗地较劲,陇西和蜀郡地区的战争似乎一触即发。

  肆:还定三秦,为何先要出兵陇西?

  出兵陇西,是还定三秦的序幕。攻取了陇西,既巩固了巴蜀和汉中之地,也起到了迷惑章邯的目的,为后来暗度陈仓奠定了基础。

  远古以来,今天的汉水与西汉水是一条河道,发源于今甘肃天水西南,流经陇南地区的礼县、成县进入陕西略阳,再流经汉中地区,与今天的汉水一体连通。

  当时,汉水上游略阳一带,有巨大的山间水道型湖泊,被称为天池大泽。由于天池大泽储水抬高水道的原因,汉水上游的各个河道,大多通航,水路交通便利。从汉中出发,逆流而上,舟行可以抵达陇西。由天池大泽北上,可以沿故道靠近陈仓。

  如此交通条件之下,韩信暗出陈仓的战略,在粮草和兵员的输送上不会有重大的障碍。韩信兵出陈仓之前首先攻击陇西,是为了封锁汉水航道,防止陇西的雍军顺流而下,在汉军大出陈仓后袭击汉中,从背后攻击刘邦军。

  秦昭襄王时,司马错正是从陇西发兵,随着汉水攻取了楚国黔中郡。光武帝刘秀给围攻西城的岑彭写信说:“如果西城、上邽两座城池都攻下,你就可带兵南下去攻下西蜀。”可见,进攻蜀郡,陇西郡是必由的门户。

  前文已经提到,章邯私自任命蜀郡郡守,这是政治上的挑衅,也是军事上的引诱。刘邦出兵陇西,正是将计就计。这样进攻陇西,把章邯的注意力吸引到陇西地区,从而放松其对陈仓道、子午道的警惕,为后来出其不意、暗度陈仓作准备。

  汉元年八月,汉军向陇西进发。曹参率领一支先谴队,攻击陇西郡西南部的下辨县(今甘肃省成县西北);樊哙率领另一支先谴队,沿西汉水继续向西北进军,军锋直指西县(今甘肃省陇南市礼县盐官镇)、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大有一举攻取陇西郡之态势。

  伍:出兵陈仓,攻取三秦

  曹参、樊哙进攻陇西郡只是虚张声势。与此同时,刘邦的主力部队正沿着故道向关中进发。

  攻取下辨之后,曹参的先谴部队折向东北,与刘邦大军汇合于故道县。

  故道县是陈仓道上的重要据点。秦汉时期的故道县,在今陕西凤县东北的秦岭山梁上,其北就是著名的大散关。许多人误以今甘肃省两当县为秦汉故道县,其实两当县东杨家店一带是北魏孝文帝延兴四年设故道郡的治所,并非秦汉故道县。见史党社、周振鹤文《故道的早期历史——以考古材料为主的论证》

  大散关是从陈仓道进入关中的重要关隘,章邯清醒地认识到大散关的重要性,早早就在这里布下重兵,强化防御。在易守难攻又重兵把守的险关之前,刘邦一时无法攻破。这时,赵衍求见刘邦,指出了一条通往陈仓的小道。刘邦军绕过大散关,通过这条小道包围了陈仓城。

  (赵衍)雍军塞陈,谒上,上计欲还,衍言从他道,道通。《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章邯得到消息,火速驰援陈仓。抵达雍县(今陕西凤翔县)时,陈仓城已经陷落。汉军乘胜进攻,与章邯军战于雍城。这时,樊哙也率部来到雍城,章邯不敌,被迫退回废丘(今陕西兴平市)。

  章邯的弟弟章平率领一部分败退的雍军退守好畤(今陕西乾县东),兄弟二人分守两城,成犄角之势阻止汉军东进,等待塞国和翟国军队的增援。

  顺利进军的汉军主力,沿渭河东进,直逼废丘。别部汉军在曹参与樊哙的统领之下,追击章平,围困了好畤。

  退守废丘的章邯,得到增援之后,军势复振,举军西出废丘,由壤乡(今陕西武功东南)和高栎(今陕西武功东南)出击反攻。汉军在正面顶住章邯军攻击的同时,秘密调动围困好畤的曹参军和樊哙军南下,从侧翼突袭章邯军。在汉军的两面夹击之下,章邯军大败,再次退回废丘。

  (曹参)从还定三秦,初攻下辩、故道、雍、斄。击章平军於好畤南,破之,围好畤,取壤乡。击三秦军壤东及高栎,破之。复围章平,章平出好畤走。《史记·曹相国世家》

  废丘之战,是汉军反攻关中的一次决定性大战。经过这场大战,三秦军的主力被击溃,丧失了主动攻击汉军的能力。废丘之战以后,章邯困守孤城,从此没有再出废丘一步。

  取得了废丘之战的胜利后,汉军一路向东,攻占了咸阳。又分兵北上、西向,先后夺取了北地郡、上郡和陇西郡。

  还要说明的是,章邯被围困于废丘,坚守了近九个月,直到汉二年五月,汉军引水灌废丘城,才逼得章邯自杀、将士投降。而章平在好畤被攻破后,先向北逃往漆县(今陕西彬县)、向西逃往汧县(今陕西陇县),后沿祁山道进入陇西郡,直到汉二年正月,被汉军俘虏。

  陆:板楯蛮作先锋

  板楯蛮夷是古巴人部族的一个支系,主要分布在四川东北部的营山、阆中、巴中、渠县等广大地区。他们善弩射,因使用木板为楯,冲锋陷阵,被称为“板楯蛮”。

  秦昭襄王时,有一白虎,常从群虎数出没秦国巴蜀汉中等地,伤害了上千名百姓。秦昭王重金悬赏,招募能杀虎的勇士。板楯蛮用白竹做成弩,登楼射杀了白虎。因为是蛮夷,秦昭王没有给他们封官赐爵,但对当地居民实行减免租税和犯法从轻处罚等优待政策。

  板楯蛮能歌善舞,他们的舞蹈是一种集体武舞,是他们在长期与猛兽、部族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气势磅礴,悲壮肃杀,刘邦看过之后,评价其为武王伐纣之歌舞。后来还让乐人学习,此舞便进入汉宫,后来命名为“巴渝舞”。

  在还定三秦战役之前,板楯蛮中有一个叫范目的头领,在阆中一带很有恩信威望。他很有战略眼光,慧眼识英才,料定刘邦一定会夺取天下。于是拜见刘邦,自告奋勇要招募当地土著居民,跟随刘邦平定天下。这支招募的少数民族军队,熟悉巴蜀汉中地形,善长山地作战,在还定三秦战役中,他们为汉前锋,多次在冲锋陷阵中取得胜利,为刘邦军队顺利还定三秦,立下了汗马功劳。

  还定三秦后,刘邦尊重他们的意见,遣返他们回到原籍。为表其功,刘邦先后封范目为建章乡侯、慈凫县侯,范目固辞不受,最后刘邦还是封范目为渡沔乡侯,让其衣锦还乡,享受荣华富贵。对于跟随范目将士,刘邦免除了罗、朴、咎、鄂、度、夕、龚七姓的租赋,让当地享受了和刘邦老家丰、沛同等的优待政策。

  汉高帝灭秦为汉王,王巴、蜀。阆中人范目,有恩信方略,知帝必定天下。说帝,为募发賨民,要与共定秦。秦地既定,封目为长安建章乡侯。帝将讨关东,民皆思归。帝嘉其功而难伤其意,遂听还巴。谓目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耳”。徙封阆中慈(凫)乡侯。目固辞,乃封渡沔侯。故世谓三秦亡,范三侯也。复除民罗、朴、咎、鄂、度、夕、龚七姓不供租赋。《华阳国志·巴志》

  及汉高祖为汉王,募賨人平定三秦。既而求还乡里,高祖以其功,复同丰、沛,不供赋税,更名其地为巴郡。土有盐铁丹漆之饶,俗性剽勇,又善歌舞。高祖爱其舞,诏乐府习之,今《巴渝舞》是也。《晋书·李特李流传》

  柒:烧绝和重修的是哪一条栈道?

  刘邦和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故事广为流传,但烧绝和修复的到底是哪一条栈道,从西汉以来就有争议。有人认为是子午道,也有人认为是褒斜道,双方各有论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辛德勇先生所著《论刘邦进出汉中的地理意义及其行军路线》和汉中市档案馆馆员孙启祥先生所著《汉王刘邦就国南郑时“烧绝栈道”考辨》发表之后,烧绝和修复的是子午道的说法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同。其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史记·高祖本纪》有比较明确的记载。

  四月,兵罢戏下,诸侯各就国。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至南郑……

  杜县在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西,其南就是子午道。

  2.东汉桓帝时镌刻于褒斜道石门隧洞的《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通称《石门颂》)摩崖文中,有“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

  3.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有相关记载:“(直)水北出子午谷岩岭下……又南径蓰阁下,山上有戍,置于崇阜之上,下临深渊。张子房烧绝栈阁,示无还也。”直水今名池河,发源于秦岭南坡宁陕县腰竹岭,向西南流至石泉县境内注人汉水,与子午道方位和走势一致。

  4.自关中穿越秦岭到达汉中的几条谷道中,子午道北口距当时刘邦的宿营地最近,刘邦自此入山,有利于很快摆脱项羽乃至其他诸侯王的威胁,也便于已经别定汉中的郦商部的接应。

  5.《史记·留侯世家》中有“张良送至褒中”语,这里的“褒中”系讹文,因为“褒中”作为县,始置于汉昭帝元凤六年(公元前75),在司马迁时代还未出现。而且一部《史记》,“褒中”只在这一处出现,却又与历史背景和相关记载冲突,其错讹可能性很大。辛德勇先生以唐司马贞《史记索隐》中的解释,考证“蚀中”、“褒中”都是“鳋(金字旁)中”之讹,一个是因字形相似致误,一个是因读音相近致误。

  6.此时的褒斜道壅塞,无法通行。褒斜道形成时代很早,至迟在春秋战国时已成为通衢大道。但是,从秦王政即位后,一直没有对这条道路予以维修。而这一时期秦地发生过两次地震,对道路的破坏严重;始皇帝营造阿房宫,遂于此取材,更会对随后褒谷自然环境造成毁灭性破坏。所以到秦汉之际,已经壅塞日久,不可通行。直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认命张汤为汉中太守,征发数万人重修了五百里褒斜道。

  7.关于樊哙在褒斜道上修栈道的遗迹,不过是明清以来的附会流言。如今去汉中,留坝褒斜道旁有樊河,河上有樊河铁索桥,相传为樊哙修栈道时所建,桥旁有“新建樊河铁索桥碑”,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所立。似乎人证物证俱在,其实不过是明清以来,附会流言修建的观光建筑。

  捌:关于樊哙和灌婴的行军路线问题

  一、樊哙的行军路线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记载,樊哙“还定三秦,别击西丞白水北,雍轻车骑於雍南,破之”。于是就有人认为,樊哙攻取陇西郡西县后,沿着渭水东下,直达雍南。

  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从陇西进出关中平原,必定要翻越陇山。

  今日从关中平原最西端的宝鸡市向西至甘肃天水,是几乎一条直线的连霍高速,与渭河的走向一致。但这条高速路的中间有着几十个隧道和桥梁,那是2009年依靠现代技术才修成的高速公路。

  之前数千年翻越陇山的主要通道,并不在现在的连霍高速或渭河,而是北移约50公里,从今日陕西陇县向西,途经关山草原,穿过陇山,到达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的这条“关陇大道”,几千年来虽然位置屡有变动,但是大致走向应该差不多。

  所以,樊哙攻取西县后,并未攻取天水,而是虚晃一枪后立即退回下辨,并沿着这条已经被打通的陈仓道,来到雍城合击章邯。

  二、灌婴的行军路线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记载,灌婴“从还定三秦,下栎阳,降塞王”。因为对于灌婴还定三秦的行军路线记载简略,于是有人猜测,在攻破陈仓和雍县的同时,灌婴率部分汉军向东进军,攻取了栎阳。

  我认为,灌婴根本就没有跟随汉军主力从陈仓道进入关中,他走的是子午道。

  当汉军先谴部队虚击陇西之时,灌婴正奉命大张旗鼓地修复子午道的栈道,作出一副兵出子午的假象来迷惑三秦军。当汉军主力从陈仓道出兵,攻取了陈仓和雍,围困章邯于废丘时,司马欣率塞国军队紧急驰援。

  趁着塞国布防空虚,灌婴兵出子午,一举攻取了栎阳。后来又乘胜向西进军,与汉军主力合围废丘。

  当然,这也只是推测,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刘邦的主要将领,如曹参、周勃、樊哙等,都参与了进攻雍城和追击章邯、章平的战争,而史书上没有灌婴参与以上战争的记载。

  二、灌婴还定三秦,首先攻取了塞国都城栎阳,而栎阳离子午道比较近。如果说他是从雍城出发,绕过关中平原一连串的城邑,直接攻取栎阳,其沿路没有和三秦军任何的遭遇战,实在是难以想像。

  三、《三国志》记载魏延要求和诸葛亮分兵进攻关中,就像当年韩信的策划一样。说明还定三秦时,除了刘邦率领的汉军主力,还有汉军别部从另外的通道进攻。而刘邦的主要将领,除灌婴外,没人有分兵从他道进攻关中的可能。

  玖:还定三秦战役中的韩信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

  刘向的《新序》中记载:“汉王东出,秦民归汉,汉王遂诛三秦,定其地,收诸侯兵讨项王,定帝业,韩信之谋也。”

  史料明确记载,还定三秦战役是韩信的策划,千百年来少有质疑者。但近年来不少人开始怀疑,提出了不少自己的看法。下文列举四个问题来进行探讨。

  1.当时汉军有没有大将职位,韩信有没有被拜为大将?

  汉王国初立的时候很多制度都是临时出现,根本没有定制,故说汉军没有大将职位是正确的,但刘邦可以随时随地设立任何一种职位。大将一职在战国就频频出现,《通典》关于大将军一职开头就写到:“大将军,战国时官也。楚怀王与秦战,秦败楚,虏其大将军,屈匄是矣。汉高帝以韩信为大将军。”

  意思再明显不过,大将军是战国时期各国已存在的职位,汉王国当时确实没有,刘邦就是为韩信专门设立这个职位,逐渐形成制度,成为汉朝军事地位代表性官职。刘邦在鸿门宴时称范增做大将军,当时陈余为赵国的大将军。楚国和赵国可以有大将军,刘邦就不能有拜韩信为大将?

  2.还定三秦后,诸将皆有封赐 ,独韩信没有,证明韩信功劳很小?

  还定三秦后,好多将领都得到了赐爵、益封的赏赐,但韩信在战后有没有赏赐,史书没有记载。但我们不能因为韩信没有封赐就否定他的功劳,就像史书也没有记载萧何在还定三秦后得到什么封赐,我们不能否认萧何的功劳。事实上,当时的封赐主要是依据攻城略地的战功,韩信当时虽被拜为大将军,但军队还是由刘邦亲自指挥的,韩信暂时只能在刘邦身边出谋划策,所以没有战功,也就没被封赐。

  但我们可以看到,到了第二年八月,韩信就以左丞相的身份领兵攻击魏国,若没有过人的能力和功劳,是不可能这么快就得到这么高的官位。

  3.司马迁是不是把“韩王韩信拜太尉”的故事移花接木到“淮阴侯韩信拜大将军”上?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记载:“汉王还定三秦,乃许信为韩王,先拜信为韩太尉,将兵略韩地。”韩王韩信是韩国的太尉,并非汉王国官员。

  韩王信确实曾经建议刘邦,趁着将士急切盼望回家的情绪,东出与诸侯争天下。这和淮阴侯韩信的“汉中对”有相似之处,但我们不能因韩王韩信说过这话,就武断“汉中对”是移花接木。

  再看韩信拜大将军一事,刘邦在萧何的劝说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可谓隆重之极,而任命一个韩国的太尉,何须如此大礼!

  4.攻陈仓是赵衍、范目的功劳,与韩信无关吗?

  韩信作为参谋给刘邦做整个战略部署,当然不会专门去管细节的事情,刘邦是在进攻陈仓途中受阻,得到赵衍引路进入平地进攻陈仓。而范目作为汉军先锋,确实立下很大的功劳。但这些都是具体的细节问题,并不能因此否认韩信的战略策划。

【古代战争故事《三秦战役》】相关文章:

古代经典战争故事《反间计》08-09

中华古代战争故事:淝水之战10-21

古代战争故事《朱仙镇大捷》08-12

古代战争故事《七国之乱》11-22

古代战争故事:韩信破齐之战12-23

古代战争故事之鸣条之战03-29

古代战争故事《白登山之围》02-08

古代战争故事《马邑之谋》04-08

古代简短战争故事《涿鹿大战》(精选5篇)05-11

中国古代战争故事:马邑之战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