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目不识丁的成语故事

时间:2023-07-25 15:25:27 登绮 成语故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目不识丁的成语故事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成语吧,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还苦于找不到好的成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目不识丁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目不识丁的成语故事

  目不识丁

  【注音】mù bù shí dīng

  【出处】宋·洪迈《容斋俗考》:“今人多用不识一丁字;谓祖《唐书》。”

  【解释】丁:表示最简单的字。目不识丁:形容一个字也不认得。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一个字也不认得。

  【近义词】胸无点墨、不识之无

  【反义词】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两脚书橱

  【年代】古代

  【例句】原来~的他,经过两年学习已经可以读报纸了。

  目不识丁的故事

  以前,有个财主姓丁,他有一个儿子,都十多岁了,还什么都不懂,请了好几个先生,就是教不会他一个字。丁财主心里可急坏了,一天他出榜文,声称若谁教会丁少爷一个字赏银十两。

  一位老秀才见了,心想:这孩子再笨,也不至于不知道自己的姓吧?况且,这个“丁”字笔画简单,又好写,又好认,我怎么会教不会他一个“丁”字呢?于是,他便揭了榜。

  到了财主家后,老秀才每天都叫丁少爷学习“丁”字,一晃就过了九天,丁财主要考丁少爷。老秀才怕丁少爷忘了,特意准备了一个钉子,让少爷拿着,说:“万一忘了,看看手里的东西,就想起来了,懂吗?”少爷点了点头。

  秀才领着少爷去见丁财主,写了一个“丁”字说:“小少爷,这个字怎么念?”

  谁知少爷看了半晌,还是想不起这是个啥字。秀才赶紧提醒他:“你手上拿的是什么东西”?

  少爷低头一看,说:“一根铁棒棒。”

  秀才一听,气得直跺脚:“真是朽木不可雕也!你目不识‘丁不要紧,我的十两银子可完了。”

  从此,“目不识丁”这名俗语便传开了。

  成语故事

  唐宪宗时,幽州节度使张弘靖,部下有两个“从事”,一个叫韦雍,一个叫张宗厚。两人仗势欺人,横行霸道,品性非常粗暴恶劣。他们常吃喝玩乐,直到深夜才散,还要让侍卫人员大队兵马,前呼后拥地护送他们回家,灯笼火把照得满街通亮,闹得鸡犬不宁。他们一不高兴,就拿士兵和百姓当出气筒,随意打骂,耀武扬威,无法无天。

  有一次,他们喝醉了酒,又对士兵大骂起来:“如今天下太平无事,又不打仗,你们这些饭桶,有什么屁用!能拉得两石的弓,还不如识一‘丁’字……”这话明摆着是侮辱士兵,讥笑他们没有文化,只有些粗力气,任人指挥打仗卖命,平时貌似什么用处也没有。士兵们听了这些话,非常气愤,背地议论纷纷,恨之入骨。

  恰巧这时又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张弘靖收到一笔犒赏士兵的经费,他从中贪污,并私分了一部分。士兵们知道后,都怒发冲冠,更加不能容忍,于是一起造反,把韦雍、张宗厚都杀了,还把张弘靖抓住,关了起来。此外,也把他的住处团团包围。因为全体士兵和下级官吏齐心一致,获得了当地老百姓的全力支持,上级衙门和朝廷没有办法,只好把张弘靖降职调走,这才息事宁人。

  “目不识丁”这句成语,由此产生。由于“丁”字是很简单、很容易认识的一个字,如果连“丁”字也不认识,当然是文化水平极低的了。所以,不识字的文盲,往往被称为“目不识丁”,或“丁字不识”“不识丁字”“不识一丁”。

  成语寓意

  唐朝高官张弘靖,出身名门,养尊处优,骄必生恶。张弘靖脾气急躁,刚愎自用,还目中无人,收受贿赂而又胆大妄为,最终激起民愤,落得个被降职的下场。这从反面告诉我们,为人处事要正直刚正、虚怀若谷,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友谊,并获得支持。此外,人们要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学富五车,以免贻笑大方,或被人戏耍却不自知。

【目不识丁的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经典成语故事11-04

成语故事11-19

论黄数白的成语故事04-20

冬裘夏葛的成语故事10-13

鹿走苏台的成语故事10-25

简短的成语故事03-10

幼儿成语故事07-19

痛定思痛成语故事09-13

害群之马成语故事10-13

漱石枕流的成语故事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