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左传欣赏烛之武退秦师

时间:2023-08-29 09:40:25 志升 左传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左传欣赏烛之武退秦师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对左传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左传欣赏烛之武退秦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左传欣赏烛之武退秦师

  读《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我为古人的勇气与智慧而喝彩。这是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的一段历史故事,题目显然为后人所起。故事的梗概是:公元前630年,秦、晋合谋进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即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毅然前去与敌国交涉。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晋国也知难而退,从而用智慧保住了危在旦夕的郑国。

  这篇闪耀着大智大勇的智慧的原文是: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这篇古文篇幅不长,言简意赅,却字字在理,一针见血,秦师和晋师权衡利弊,哪有不退兵之理?

  晋侯、秦伯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以其无礼于晋是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且贰于楚是说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函陵指晋军驻扎在函陵,函陵在今河南新郑北。氾南在古代东氾水的南面,在今河南中牟南。佚之狐是郑国大夫。臣之壮也是说我壮年的时候。无能为也已是说不能干什么了。缒(zhu欤┮馕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敢以烦执事是说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人。越国以鄙远:越过别国而把远地的郑国当做边邑。焉用亡郑以陪邻是说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之厚,君之薄也是说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尝为晋君赐矣是说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朝济而夕设版焉是说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筑城防御。设版是指夹板填土筑墙。东封郑是说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境。肆其西封是说扩展它西边的疆界。指晋国灭郑以后,必将图谋秦国。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是指依靠别人的力量,又返回来损害他,这是不人道的。失其所与,不知: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以乱易整,不武是说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吾其还也是说我们还是回去吧。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是说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全文译过来便是: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没有礼貌,并且在依附于晋国的同时又依附于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拜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使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手下的人。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使郑国灭亡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希望您好好考虑考虑吧!”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这显然是“不武退兵”的典范。兵家说,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过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反之,烛之武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有理有据地说服了秦穆公,使郑国得救,这与烛之武过人的胆量、深邃的智慧是分不开的。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重耳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加上可以去“捞上一把”(实质这战争与秦国几乎没有关系),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勾起秦穆公对秦、晋之间的矛盾的记忆,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名著,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全书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烛之武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爱国义士,他在说秦伯之前,只是郑国的一个圉政,就是像弼马温一样的小小的养马官,有着怀才不遇的愤怨,但在郑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只身去说秦伯,足见其义、勇,说服秦伯时,他只字不提郑国利益,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亡郑对晋有利,而存郑对秦有利,晓之以理,动之以利,运用智慧最终化解了郑国的危难,所以说他是一个有义有勇有智谋的爱国之士,正所谓:

  危难之时挺身行,

  宝刀未老入敌营。

  但凭三寸不烂舌,

  说退秦师留美名。

  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古代的一篇历史故事,主要讲述了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烛之武如何在秦国入侵郑国时,运用巧妙的外交手段,最终说服秦国撤军的故事。这篇文章体现了古代外交家的智慧和谋略,以及战争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同时,也展现了当时的政治风云和战争状况。在文学方面,烛之武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中国古代外交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这篇文章被收录在《左传》中,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烛之武深谙政治之道,他不仅懂得外交手段,更知晓人心所向。当秦国大军兵临城下时,烛之武并未选择迎战,而是通过游说、劝降等手段,说服了秦国大将白起放弃入侵,退回本国。这一举动,不仅挽救了郑国,也保护了自己和家族的安全。

  此后,烛之武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被郑国国君任命为大夫,负责处理外交事务。他深谙外交之道,多次运用巧妙的外交手段,解决了各种纷争和危机,为郑国的繁荣和稳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烛之武的领导下,郑国不仅保持了国家的独立和安全,还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他倡导文化交流,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使得郑国在春秋时期成为一个富庶、强大的国家。

  《烛之武退秦师》这篇历史故事,不仅体现了古代外交家的智慧和谋略,更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在战争中,只有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才能避免战争带来的破坏和灾难。因此,烛之武的形象不仅深入人心,更成为了古代外交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为后人所敬仰和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