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杜审言与武则天的故事

时间:2017-07-11 12:07:07 国学常识 我要投稿

杜审言与武则天的故事

  导语:古代文人多恃才傲物,认为这是文人清高的表现,却常常因此而招致灾祸。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杜审言血案惊动武则天。

杜审言与武则天的故事

  恃才傲物,又喜逞口舌之快,朋友之间或许觉得是一种率真的表现,可人在官场就不那么简单了。圣历二年(699年),杜审言因为得罪朝中权臣,由洛阳丞贬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司户参军。得知这一消息,尚在病中的诗人宋之问为他赋诗赠别:“卧病人事绝, 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杜审言合得来的朋友不多,宋之问算是一个,他们同时被贬,大有同病相怜之意。

  照理说杜审言应该吃一堑长一智,好好管住自己的嘴,别老在一个地方跌倒。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吉安这个小地方更难容下他这个大神。没文化少品味也就罢了,特别让他看不惯的,是当地官吏朋比为奸,贪赃枉法,以他的脾气,总忍不住出言讥讽,因此没用多长时间,他就把同僚们得罪了个遍。

  有一个叫郭若讷的'司户,对杜审言恨之入骨,便跑到司马周季童面前栽赃陷害他,周季童也早瞧杜审言不顺眼,于是这些人沆瀣一气,竟然将他逮捕下狱,然后罗织罪名,想杀之而后快。面对这飞来横祸,杜审言万念俱灰,想不到自己堂堂才子,却死在这些小人手中。就在他悲观失望之时,有一个人却开始了营救他的惊天计划,这个人就是他的次子杜并。

  杜并天资聪慧,“日诵万言,尤精翰墨”。他还是个孝子,8岁时,母亲不幸去世,他不胜哀痛,“每号哭涕泪中有血”,因此为时人所重。母亲死后,杜并与杜审言相依为命,随父四处奔波,来到吉州时,他年仅13岁。看到父亲无辜受冤,小杜并义愤填膺,想着父亲在狱中遭受鞭挞之苦,他悲痛欲绝,终日不思饮食。他痛恨迫害父亲的人,可他小小年纪,又求告无门,便萌生了冒死报仇的念头。

  杜并于是每天都到司马府前察看里边的动静,耐心地寻找机会。有一天,周季童在府内大摆宴席,请了很多客人,府中人来人往,杜并趁乱混了进去。酒宴开始,周季童坐在首席,众人推杯换盏,喧嚣迭起。杜并瞧准时机,悄然靠近正在举杯畅饮的周季童,乘其不备,从袖中猛然抽出匕首,向他连刺数刀。席间立刻大乱,府中护卫的官兵闻讯冲了进来,向杜并乱刀齐砍,杜并毫不胆怯,仍不松手,最终倒在血泊之中。

  周季童被抬进后房,躺在床上呻吟,因伤势过重,已是奄奄一息。当他听说刺杀他的竟是杜审言13岁的儿子,不禁叹息道:“想不到审言竟有如此孝顺的儿子,郭若讷害得我好苦呀!”说罢便因流血过多而死去。

  这件事轰动一时,杜审言的冤屈由此受到了重视,他被释放出狱,仅被免去了官职。杜审言收起儿子的尸骨,回到东都洛阳。他沉痛于儿子为自已惨死,提笔写下了血泪交融的祭文。左台监察御史苏颋(音同停)深为杜并的孝行所感动,亲自为杜并撰写了墓志铭,称赞他“安亲扬名,奋不顾命,行全志立,殒而犹生”。在苏颋的主持下,杜审言的冤案得到彻底平反。

  唐朝重视以孝治天下,杜并杀仇救父的血案惊动了武则天,她下诏召见杜审言。朝堂之上,武则天向杜审言表达了慰问,宣布要重用他,随后问他说:“卿欢喜否?”素来能言的杜审言此时却不知如何回答了,儿子的死换来了他的今天,他高兴吗?更多的恐怕还是悲喜交集,欲哭无泪。他只能手舞足蹈,以身体语言来拜谢皇恩。武则天再令他赋一首《欢喜诗》,杜审言立时而就,武则天读后极为欣赏,赐予他著作佐郎的官职,不久又升为膳部员外郎。

  杜审言因祸得福,然而代价却是儿子的惨烈,此时,他是否为他的不“审言”而后悔呢?


【杜审言与武则天的故事】相关文章:

1.唐代诗人杜审言的生平故事

2.初唐狂士杜审言

3.杜审言:狂傲到极致

4.杜审言《渡湘江》赏析

5.文章四友杜审言

6.杜审言是哪个朝代的

7.杜审言的诗有哪些

8.杜审言:诗圣杜甫的祖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