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发展

时间:2022-10-14 15:59:27 国学常识 我要投稿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发展

  导语: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动荡的时期。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梳理,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发展

  有关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从中学历史课本上来讲,就不是考试重点,这个嘛当然可以理解了,原因就是历史教科书的主旋律是统一,而魏晋南北朝是一段分裂时期,是思想大开放、大解放的时期(虽然这种解放的大的历史背景很残酷),可是魏晋南北朝上承秦汉帝国、下接隋唐帝国,这一段历史怎能被轻易忽略。

  靠着近日参加一读书会的契机,拿起了一本日本人所著的《魏晋南北朝:中华的崩溃与扩大》。初拿这本书,就感觉副标题起的真是不错,准确来理解,就是:旧中华的崩溃和新中华的扩大。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一千多年前,熟悉一下那段历史吧。

  魏晋南北朝大幕的拉启——三国

  汉帝国为何会衰落我们看看历史教科书上的解释,很是让人信服:东汉中后期,皇帝年纪偏小,经常是外戚执政;等小皇帝长大之后,夺权就靠宦官了。而这两支势力都是中国帝制时代的腐朽势力。

  地方上是庄园经济加豪强地主,这就为东汉末年乃至后来的军阀割据奠定了经济基础。

  让我们来看看本书是怎样解释的:秦汉帝国是一君万民的结构,这样结构之下是比较稳固的,因为权利属于君王,其他人在君王面前都是平等的,而王朝的中后期,随着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土地兼并日盛,越发“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接下来是农民破产,沦为附庸于世家大族的奴婢。而中国历史上,衡量财富实力的就两个:人口和土地。土地和人口日益向世家大族聚拢,国家掌握的人口相对较少,财政危机就日益显现出来。

  黄巾起义

  这样子帝国是不稳定的,而东汉末年就是这种结构。

  另一方面,东汉时期,周边的民族内迁,这也为后来的“五胡入华”创造了条件。

  三国的历史大家都很熟悉,这里就不再讲述了,下文会着重描写一下三国之后的中国历史。

  胡汉的摩擦与抗争

  晋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同意了中国,然而这段统一是建立在昙花一现的基础上的,因为西晋在建立的时候并没有打破前朝的弊端,同时司马氏家族也是世家大族出身,所以不可能指望他们来解决世家大族对于公器的垄断。

  晋武帝死后,西晋历史就进入了多事之秋,首先就是宗室内部的争权夺利,爆发点就是八王之乱,司马氏内部的人打了起来,中原大乱。

  在八王之乱期间,胡族纷纷起来,涌现了像刘渊、石勒的人物。

  网上的石勒画像,不过这个是杜撰,根据史书记载,石勒本人具有高加索血统。

  公元311年,刘渊之子刘聪趁机大举进攻洛阳,极尽掠夺暴行之能事,因当时西晋皇帝年号永嘉,故史称“永嘉之乱”,洛阳被大火烧光,被夺走性命的人多达数万之众。而此时西晋已经名存实亡。

  当时中原胡汉的界限十分明显,书中举了两个例子来说,例如有一次西晋的刘琨写信给羯族的石勒,请求派兵增援,书信中写到:“自古诚无戎狄为中原王者,至于名臣建功业者,则有之矣。”

  大意就是胡族是当不了中原王者的,倒是名臣可以当当。

  而当时的胡族也反驳说:“夫帝王岂有常哉大禹出于西戎,文王生于东夷,顾唯德所授耳。”

  矛盾的最高点和缓和

  胡汉矛盾的最高点就是冉闵之乱。

  冉闵利用汉族对胡族的反感,对胡族实行屠杀。这是一个拐点,此后的各族之间的憎恶逐渐缓和,因为人民不想战乱,“宁愿太平犬,不为乱世人”。

  苻坚的'登场。

  苻坚即位之后,抑制工商,奖励农耕,对学问实施保护和奖励的措施。在苻坚的时代,他推行提拔汉族士大夫、保护学问等与此前胡汉对立的北方大不相同的政策。对汉族,重用的就是王猛。对鲜卑慕容部,接受了慕容垂的投诚。

  苻坚陆续采纳和实施了中国传统的国家礼仪,建造明堂,恢复魏晋时代士族的户籍,努力招揽民心。

  苻坚的政策,弱化了从根本上支持苻坚政权的氐族集团的纽带,存在着导致王朝解体的危险。从淝水之战中,可以看出,五湖各王朝并非一君万民性质的体系,而是部落联合体。前秦就是这样的解构,核心是氐族,具有同样结构的匈奴、鲜卑保卫,并包含汉族豪族,虽然王权试图加强,但存在许多阻碍的东西。

  北魏的登场

  成功建立北魏的初代皇帝拓拔珪在建国之后,推出此前五胡政权从未有过的政策:部族解散政策。

  部族解散政策就是将拓跋部旗下各部族集中迁居到国都平城为中心的地区,同时将此前各族长对所辖部民的统帅权收归国家。

  奉命集中居住的鲜卑大部分人,按方位整编为“八部”,又称为“八国”,成为北魏国军的核心和统一北方的原动力。

  南方的中国化

  东晋的建立基础是世家大族,尤其是衣冠南渡 的世家大族,以王、谢两家主导。

  不过刘裕的即位是一个独特案例,代表着南朝从贵族制走向了军事政权,刘裕之后的南朝,政权更迭十分频繁,宗室相互残杀,而南朝实际控制的领土一步步缩小。

  书中川本芳昭教授指出,南朝四个朝代——宋、齐、梁、晨练四个朝代中,只有陈朝的建立者不是北方来的,而是土生土长的南方人。

  不过南朝时汉民族也向周边进行扩张,周围的非汉民族,通过与汉民族混血和接纳中原文化,到了了唐代以后成为新汉族。

  北方的中国化

  北方中国化的高峰是孝文帝时期的改革。

  在思考那段历史时,有点值得注意,就是孝文帝说自己魏是水德。而在王朝建立之初,北魏还说自己是土德,这说明北魏认为自己是直接继承西晋金德的王朝。这其中就存在认为之前的五胡十六国时期是僭伪王朝的逻辑。而自己鲜卑拓跋部不是五胡同类。

  北周时期

  宇文泰推行周官制度和制定六条诏书。正如宇文泰儿子接受禅让而建立周王朝一样,明确用周礼为国策,以此对国家进行管理。而且以周礼为基准。

  周礼影响到军队制度。因为西魏弱,单靠鲜卑族很难与东魏对抗,于是就从汉人征兵。设立六位柱国大将军,之下是十二位大将军,之下二十四位开府仪同,组成二十四军,到隋代确立了十二卫制,并发展成唐的府兵制。这种制度成功凝聚了胡汉,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国军以六、十二、二十四等六的倍数构成,显然是周礼:天子六军。

  结局:中华世界的扩大与“新”的东亚秩序

  《宋书·倭国传》:顺帝升明二年,遣使上表曰:封国偏远,作藩于外……东征毛人五十五国,西服众夷六十六国……王道融泰。“

  在倭奴国王和卑弥呼时期,日本作为中国皇帝的臣子加入了其国际秩序,又在国内说“天下”。

  而当时倭国与高句丽、百济围绕朝鲜半岛的权益进行争夺,他们要确保当时东亚中心的支持,纷纷上表称臣。

  这就回答了一个问题:日本平安时代的首都——京都是以洛阳命名这与古代日本的中华意识的形成不无关系。

  这并非日本独有,高句丽、百济、新罗也有。高句丽的好太王时期(391-412),使用永乐年号,在好太古碑文中,还看到这样字眼:“百残(百济)、新罗旧是属民,前来朝贡。”

  好太王

  “朝贡”一词就是典型的中华用语。

  再回到日本,自历史进入12世纪后,日本的历史进入幕府时代,而其最高当权者是将军,全称为“征夷大将军”,这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反应中国的“华夷之辩”对周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

  中国史学家怎样评价魏晋南北朝

  余最喜欢史学大家陈寅恪的评价:“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这样看来北朝不是曲折。”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发展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及孙吴三个政权。汉末三国战争不断,使得中国人口急剧下降,经济严重受到损害,因此三国皆重视经济发展,加上战争带来的需求,各种技术都有许多进步。

  184年汉灵帝时期爆发黄巾起义,为了安定地方,州牧拥有地方控制权。而后朝廷因内乱被军阀董卓控制,各地势力举兵反抗董卓。190年董卓挟持朝廷迁都,地方州牧纷纷划地一方,群雄割据。董卓最后被吕布和王允设计刺杀,长安最后被李傕占领。汉献帝趁机东逃,于196年被曹操迎到许昌,改元建安。曹操采纳“奉天子以令不臣”(俗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击败多股势力,于200年的官渡之战击败袁绍,至208年时大致掌控了中国北方。然而于该年冬季的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击败,形成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迫汉献帝禅让,立国号为魏,史称曹魏,至此东汉灭亡,正式进入三国时期。隔年以益州为主的刘备亦称帝,国号续为汉,史称蜀汉。刘备与孙权在赤壁之战后拓展势力,为了荆州问题双方多次发生纠纷与战争,最后刘备在222年的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绝大部分。

  刘备于223年病死,辅佐其子刘禅的诸葛亮于同年再与孙权恢复同盟。据有扬州、荆州及交州等地的孙权至229年才称帝,国号吴,史称孙吴或者东吴。三国局势主要为蜀吴同盟对抗魏,各国疆域变化不大。而曹魏朝廷渐渐被司马氏一手掌控。263年司马昭为建立军功准备篡位,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亡。

  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曹奂自立,国号晋,史称西晋,曹魏亡。西晋于280年发动晋灭吴之战,灭亡孙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晋朝(265年-420年)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分为西晋(265年-316年)与东晋(317年-420年)。司马氏在三国时期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变后掌握魏国政权。265年,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国号晋,即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孙吴而统一天下,但是和平稳定的局面只维持了短短的十几年。晋惠帝继位后由于皇后干政,朝廷渐乱,领有军权的诸王纷纷争权,史称八王之乱。

  晋朝元气大伤后,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大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316年,西晋灭亡,北方从此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317年,晋朝宗室司马睿于建康称帝,东晋建立,据有中国南方的领土。

  中原的世族及平民陆续南迁,形成中国北方侨民和南方土著聚居的局面。东晋初期,王导等人采取镇之以静策略,稳定局势。皇权衰落,朝廷大权主要由世族掌握,由于军权外重内轻,朝廷控制力弱,不少方镇心怀野心,先后发生了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及桓温专政。虽然部分士族当权者有恢复之心,前后发动几次北伐,但是朝廷担心野心家借此扩张势力,大多消极支持。383年,前秦出动举国之师,意图灭亡东晋。

  面对亡国之祸,东晋君臣一心,凭借淝水决战奠定胜局。谢玄等将领乘胜追击,成功的收复大批失土,致使前秦崩解,引发了北方军事和政治格局的变化。然而,东晋后期又发生朋党相争及桓玄作乱。平民负担沉重,又发生孙恩、卢循之乱。谯纵亦据蜀地自立。最后刘裕崛起,平定诸乱,凭借军事力量夺得帝位,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发展】相关文章:

魏晋南北朝历史梳理08-15

魏晋南北朝文学知识04-15

魏晋南北朝的士族政治09-23

语文知识点之魏晋南北朝文学04-15

「考试重点」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04-15

魏晋八君子08-06

魏晋清谈介绍08-06

写景的魏晋古诗03-15

古代琴的发展历史与历程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