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诗人谢灵运的故事简介

时间:2021-11-06 10:53:39 国学常识 我要投稿

诗人谢灵运的故事简介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故事都是莫名的感兴趣,都想听听故事最后的结局。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人谢灵运的故事简介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分享。

诗人谢灵运的故事简介

  诗人谢灵运的故事1

  筋竹涧位于温州雁荡山大龙湫景区内,由大龙湫锦溪向南延伸的一条涧溪,上游一段称经行峡,经行峡取名于唐贯休“雁荡山经行云漠漠”诗句的“经行”,中下游一段称筋竹涧,涧峡全长4公里,是一处雁荡山自然景观的处女地。筋竹涧两岸峰峦险峻,岩石错落,树木茂密,水流清澈,鸟语花香,十分清幽;涧中有悬瀑飞泉,又有初月、峡门、葫芦、漱玉、下培、菊英、连环等十八个潭,潭之间有浅滩、峡谷、陡崖。涧水经过陡峻的峡谷时,奔腾急湍,浪花翻飞。即使在今天,游人也极难穿涧而过。难怪1600多年以前的永嘉太守谢灵运,望涧兴叹,只能”越岭”而“溪行”了。历来写筋竹涧的诗,可谓绝无仅有。

  据记载,南朝刘宋元嘉二年(425年),永嘉郡守,山水诗人谢灵运曾游雁荡山,也是从筋竹涧进入,所写的《从筋竹涧越岭溪行》一诗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猿鸣诚知曙,谷幽光未显。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逶迤傍隈奥,迢递陟径岘。

  过涧既厉急,登栈亦陵缅。川诸屡迳宴,乘流玩回转。苹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浅。

  企石挹飞泉,攀林摘叶卷。想见山阿人,薜萝若在眼。握兰勤徒结,折麻心莫展。

  情用赏为美,事昧竟谁辨?观此遗物虑,一悟得所遣。”

  该诗先写天已经到黎明了,但在幽深的山谷间却还看不到阳光;从猿鸣声中才知道天已经亮了。起身徘徊,晨雾弥漫,岩下浓雾聚会,看不清脚下的情况;野花瓣上,杂草叶尖,尚点缀着晶莹欲滴水珠。诗人沿着弯弯曲曲的道路前进,接着又登上遥远的山路。渡过湍急的涧水,走过像栈道一般漫长的山路。溪流多次的弯来复去,绕着山回转。苹萍飘浮在深深的溪水上,菰蒲生长在清澈的浅水边上。诗人攀登上树木去摘取卷壮的嫩叶,然后站在石头上跷起脚后跟,用卷叶去酌取飞泻的泉水。好象看到山岙里有穿着薛荔衣,系着女萝带的“山鬼” (高人隐士)。手握兰花希望赠给知己,但却无法寄到,所以常常是忧思结于心中;折了香草却无从投赠给所思念的人,因此心愁莫展。自己所真心欣赏的就是最美的,何必还要去分辨其真假呢?看到这样动人幽奇的风景就会有所领悟而忘却世俗,排除一切世俗的烦恼。

  这首诗主要记叙清晨出游时越岭溪行的经过,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路所见到的山上和水边的自然景物。并通过对高人隐士的仰慕,表达了自己寄情山水、排遣忧闷的愿望。

  传说谢灵运游雁荡山筋竹涧时,惊动了山下的一位财主。这位财主平素在乡里横行霸道,这时却现出一副奴颜媚相。他办了一席山珍海味,一心要巴结上这一府之主。但是太守灵运不爱权贵,更讨厌阿谀奉承的人,拒绝赴宴,径自翻山越岭而去。财主见灵运攀登山岭后汗流浃背,便尾随着为灵运挥舞扇子。灵运却冷冰冰的说:“山风习习,已够凉爽,不必多此一举”,走到一块岩石上,脚一歪,登山木屐的齿碰坏了,掉到了山下。灵运脱下脚穿的木屐,换上一双布鞋继续登山。

  不一会儿,只见财主拎着木屐赶来说:“太守,您把木屐忘了”,灵运厌烦地说:“无齿的东西,要它何用?”,“无齿”与“无耻”同音,财主顿时羞怯满面通红。后人为了纪念太守,就把他翻越山岭叫做“谢公岭”,并在他当年掉木屐的山坡上建起“落屐亭”。

  诗人谢灵运的故事2

  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是形容人的文才极高。南朝宋谢灵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他的山水诗,大都描写永嘉、会稽、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于刻划自然景物,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他写的诗艺术性很强,尤其注意形式美,很受文人雅士的喜爱。诗篇一传出来,人们就竞相抄录,流传很广。宋文帝很赏识他的文学才能,特地将他召回京都任职,并把他的诗作和书法称为“二宝”,常常要他边侍宴,边写诗作文。一直自命不凡的谢灵运受到这种礼遇后,更加骄傲。

  根据《释常谈》记载:有一次,谢灵运一边喝酒一边自夸道:“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谢灵运说曹子建才高八斗主要应该是谢灵运比较崇拜曹子建,尤其是那篇洛神名赋,当然夸张的成分是很大的。谢灵运说这话一方面高抬了曹植,另一方面又未免有自谦之词,其实他的文学才华与成就,并不在曹植之下。

  诗人谢灵运的故事3

  谢灵运为人狂傲,素少交游。十五岁自会稽还归京师后,居乌衣巷内谢氏家族旧宅中,与其游者多系谢家同宗弟子。东晋元兴元年至义熙二年间(405年),在族叔谢混(368~412)带领下,谢灵运与谢瞻、谢晦、谢曜以及谢弘微等六、七人,在建康乌衣巷清谈玄理、商较人物、吟诗作文、宴饮歌咏,从而形成了一个以他为核心的谢氏家族文人团体,称为“乌衣之游”。谢混和富有文才的从侄的乌衣之游。谢瞻作《喜霁诗》,谢灵运书写之,谢混歌咏之。王弘在坐,以为“三绝”。谢混也像谢安一样对诸侄进行教育,他往往是借助游宴的机会,或是鼓励他们创作,或是评价他们的才能品性,并想方设法纠正他们的缺点。他还曾对侄子们的不同情况,写下一首诗歌《诫族子》来勉励他们。诸侄受他的影响,深爱文学创作,成为当时文坛的活跃分子。谢混为谢氏文学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谢灵运与其他“乌衣之游”的参与者保持着或远或近的关系,其后他们各自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就谢灵运而言,这段少年经历对他今后的发展以及其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