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鼎:春秋战国的立国神器

时间:2023-10-11 09:17:53 晓丽 国学常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鼎:春秋战国的立国神器

  鼎,是古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是古代最重要青铜器物种之一。“鼎”(炊器)被后世认为是所有青铜器中最能代表至高无上权力的器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鼎:春秋战国的立国神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鼎:春秋战国的立国神器

  从煮肉神器到传国重器,这,便是鼎。说起鼎,大部分人都知道,和“鼎”有关的成语、俗语一口气能说出一串,一言九鼎、鼎鼎大名、人声鼎沸、鼎力相助、三足鼎立、楚王问鼎、问鼎中原、春秋鼎盛等。另外,在中小学的历史教材中都有“鼎”的身影,像“世纪宝鼎”“后母戊鼎”等,便是“鼎”在人们心目中的最初印象。鼎如何成为立国神器?

  古代在大型的纪念活动或极重要的外交往来中互赠礼物时,鼎是一件必不可少的器物。鼎是我国青铜文化时期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也是神秘、贵重的礼器。

  鼎,在古代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并不是偶然形成的。作为至尊至贵的王者之器的鼎,最初是很普通的,普通到什么地步呢?只是个烹饪的器具,和现在的锅差不多,用来炖煮和盛放鱼肉。

  当然,还有个更重要的用途是专门祭祀或典礼。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新石器时代有陶鼎,黏土烧制的。夏商周是青铜时代,青铜鼎是一种比较高级的餐具,是夏商周各级贵族的专用品,就像欧洲人喜欢用银制餐具一样。

  鼎从诞生起,就被赋予了特殊的地位——礼器,普通人是很难享用到的。“鼎铛玉石”“钟鸣鼎食”等成语就说明了古代贵族生活的奢侈。那时的王公大臣喜欢吃肉,经常用鼎煮,不同种类的肉放在大小不一的鼎里,煮熟后直接吃,想到古籍中的“列鼎而食”,那场面也真够壮观的。

  商、周时代,青铜鼎多作为祭祀的礼器,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与资源,只有帝王将相有能力铸造,鼎就此成为贵族地位和阶级的象征。

  再进一步说,用“鼎盛”形容国力强盛,那时也不是空话。鼎被视为立国的重器,和一个传说有关。相传,夏禹治水时,曾经铸造九鼎代表九州,这成为他统领诸侯和统治华夏的标志。九鼎,实际是大禹之子夏启铸造的。《春秋左传》有记载:夏朝初年,划天下为九州,设州牧。夏启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鼎。

  派人先把全国各州的名山大川、形胜之地、奇异之物画成图册,然后精选工匠,将这些画仿刻于九鼎之身,图饰刻镂精美、古朴典雅、气势庄重,以一鼎象征一州。九鼎象征全国九州的统一和王权的高度集中。

  不过,从已经发现的商代早期的炼铜遗址和坩锅看,说九鼎“图饰刻镂精美、古朴典雅、气势庄重”,倒有些夸大其词,想来九鼎“古朴”不假,“精美典雅”应该是说不上的。因为依当时的技术发展水平,工艺是远不如商周的。

  周朝建立后,铸鼎热大大胜过商朝,并且成为身份等级的标志。说白了,你是什么身份就看你家有几口鼎,“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这是周朝定的礼仪制度。此时,冶炼技术有了很大发展,鼎的制造水平随之提高,周鼎造型逐渐由方斗状四足演变为圆口鼓腹,三足,壁的厚度也变薄了,图饰镌刻比商朝也精美很多。

  楚庄王曾经故意在洛水附近边界驻军,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问,楚庄王对九鼎的大小轻重很感兴趣,借机向王孙满打听,王孙满很有技巧地回答:天子能够得到天下是因为他有德行而非因为有鼎,以夏商朝君主为例,以说明如果有德行,即使鼎小也很重,反之,虽大亦轻。周室虽日渐衰微,但仍然是天定的统治者,所以鼎的轻重是不可随便问的。楚庄王问鼎是想取代周室,取得天下。

  在春秋战国时期,鼎的象征是统一和王权的高度集中。

  鼎:春秋战国的立国神器

  炊器简介

  大盂鼎

  青铜器则是以青铜为材料,采用一种非常特殊的工艺(今人称之为青铜铸造工艺)制作出来的器物。有一种成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为一列,称为列鼎,列鼎的数目在周朝时是代表着不同的身份等级。列鼎通常为单数。“鼎”被后世认为是所有青铜器中最能代表至高无上权力的器物,并有认为古代最早一统天下的权力的观念就与鼎的诞生有直接关系。据文献及考古发现九鼎应为诸侯之制,七、五鼎为卿大夫,三、一鼎为士级。但天子之制为十二鼎,是双数,但至今未见周天子之陵墓,故这个记载是否正确还有待证实。当然列鼎中的九鼎并非代表中央政权的九鼎。

  世纪宝鼎——洛阳钟鼎青铜器制作

  关于“鼎”的来历及作用: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湖南长沙宁乡县人面方鼎青铜器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青铜艺术品。

  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发展历史

  乳钉纹方鼎

  最初的鼎是由远古时期陶制的食具演变而来的,即是由釜、陶支脚和灶的组合而成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条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烧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自从青铜鼎出现后,它又多了一项功能,成为祭祀神灵的一种重要礼器。

  青铜鼎多为圆腹三足,也有方腹四足的。鼎口处有两耳。对铜鼎的拥有和使用,是奴隶主身份等级差别的标志之一。

  在周代,就有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数量的规定。随着这种等级、身份、地位标志的逐渐演化,鼎逐渐成为了王权的象征、国家的重宝。统治者往往以举国之力,来铸造大鼎。

  秦代以后,鼎的王权象征意义逐渐失去。以后,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续。后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庙大殿前,既是装饰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发展时期

  中国从夏代开始进入阶级社会,而象征国家政治权势和军权、神权的青铜制造业,完全为贵族所垄断,这些青铜器的制造均是以贵族的意志、需要和审美意愿为依归。中国青铜器历经20多个世纪的发展衍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初期:夏代——由于铜的冶炼工艺尚不成熟,且材料难得造成现今所出土的夏代青铜器种类稀疏,至今为止出土的夏代青铜器是“乳钉纹爵”。

  盛行期:商代(商代迁都殷今河南安阳)以后至西周前期,约为商王武丁到西周穆王时期—此时的青铜器体形厚重,造型规整,纹饰华丽,体现出一种狞厉之美。例如:司母戊方鼎、兽面纹方鼎、乳钉纹方鼎、克鼎、子龙鼎等。

  成熟期:西周(西周后期至春秋前期)——春秋时期古人发明了“失蜡法”“分铸法”“错金银”技术,使得春秋时期的青铜器造型更加别致、繁复。代表作有;莲鹤方壶

  春秋中期至战国时期——青铜器中的鼎,原是上古时候极为普遍的烹饪器,其后实用意义逐渐减弱,成为权势的象征物。

  鼎的历史渊源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时期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

  兽面纹方鼎——洛阳钟鼎青铜器

  鼎力相助等等。

  王子午鼎——洛阳钟鼎青铜器

  鼎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 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

  鼎和其它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重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周代的鼎分为三大类:

  镬鼎、升鼎、羞鼎。

  镬鼎形体巨大,多无盖,用来煮白牲肉。

  升鼎也称正鼎,是盛放从镬鼎中取出的熟肉的器具。

  羞鼎则是盛放佐料的肉羹,与升鼎相配使用,所以也叫“陪鼎”。

  代表

  后母戊方鼎

  名称:后母戊方鼎

  年代:商朝

  后母戊方鼎

  出土:1939年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规格:高133cm/高65cm/高33cm/高23cm/高19cm/高14cm

  后母戊大方鼎

  后母戊大方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发现的。这里距武官村大墓西南隅大约80米。大鼎出土后,因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但是,由于日本侵略者多次勒索和强购,当时恐怕被日寇掠取,便把大鼎又重新埋在地下。1946年6月抗战胜利后,大鼎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大鼎出土后,先存放在安阳县政府,同年10月移到南京博物院。1959年,又将方鼎运到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后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它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鼎重832.84公斤,鼎大得可以做马槽,所以人们又叫它“马槽鼎”。

  商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一向为世人所钦羡。它的价值因此而更高。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饕餮是传说中好吃的野兽,把它铸在青铜器上,表示吉祥、丰年足食。耳廓纹饰俗称虎咬人头纹,这种纹饰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头绕到耳的上部张口相向,虎的中间有一人头,好象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还有两尾鱼形。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

  大鼎的腹内长壁上有三个铭文“司母戊”。关于这三个铭文如何解释,学术界有三种说法:

  (1)一般的解释认为这鼎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而铸造的。

  (2)另一种解释认为这是一个氏族的名称。

  (3)第三种解释把“司”释为祠。“祠”就是祭祀的意思。也还有把“司”释作王后的“后”字的。“母戊”是谁呢。最早的推测,母戊是殷王武乙的配偶妣戊,即文丁的母亲,作器者则为文丁。卜辞记载文丁的配偶为批癸,而帝乙的配偶却不见记载,因此有人认为,“母戊”可能是帝乙的配偶。据此,则大鼎力殷墟晚期的器物。另一种意见认为,“母戊”可能是指武丁的法定配偶或祖甲的法定配偶。因此作器者可能为祖庚、祖甲、或廪辛、康丁。这样,该鼎就是殷墟前期的遗物。

  后母戊大方鼎

  后母戊鼎是我国殷代青铜器的代表作,有人曾用光谱定性分析它的合金成份,结果表明大鼎的成份和殷代一般铜器的成份基本相同。人们又对铜、锡、铅三元素用化学分析的沉淀法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大鼎的合金成份是:铜占84.77%,锡占11.64%,铅占2.79%,这一分析与《周礼?考工记》上说的“六分其金而锡居一”的记载基本是相符的。

  关于大鼎的铸造方法,根据考古工作者的观察分析,认为大鼎是采用组芯的造型方法,即先用土塑造泥模,用泥模翻制陶范,再把陶范合到一起灌注铜液。从铸造痕迹来看,司母戊鼎是用二十块范铸成的。司母戊鼎出色的铸造技术,标志着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

  文物展出

  2022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东方吉金——中韩日古代青铜器展”“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单元展出了寿县蔡侯墓出土的几组代表性青铜器,包括鼎等,此次展出的蔡侯青铜鼎,是蔡昭侯墓出土铜鼎中体量最大的一件。

【鼎:春秋战国的立国神器】相关文章:

窥窃神器的成语解释11-05

春秋战国战争故事06-01

主父五鼎的典故07-06

高鼎是哪个朝代的11-09

春秋战国是哪个朝代08-08

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09-14

力能扛鼎的近义词01-17

拔山扛鼎的典故04-14

高鼎《村居》古诗赏析02-22

兴邦立国成语解释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