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古代书籍是如何刊印的

时间:2023-07-27 18:11:02 颖聪 国学常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古代书籍是如何刊印的

  书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谓是十分常见了,那你想了解一下古人的书籍是怎么来的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古代书籍是如何刊印的,仅供参考,一起来了解一下!

古代书籍是如何刊印的

  介绍

  古代的刻书系统将书籍刻印分为官刻、私刻、坊刻。这一理论始自叶德辉的《书林清话》。官刻包括中央与地方官府刻书,私刻一般指官员、士人、乡绅等个人刻书以及寺院、道观、家族祠堂等刻书(也有将寺院刻书另分一类的),坊刻指书铺商人刻书。三者之中,除坊刻以赢利为目的以外,其他两者都不以赢利为目的,或者只求保本微利。

  3个刊印方法

  (一) 官刻

  由国家机构出资或主持的图书刻印活动。

  官刻开始于五代冯道刻印《九经》,此举使雕版印刷从民间行为上升为中央政府倡导之事。历经后唐、后晋、后汉至后周广顺年间总计22年时间,完成刻印。

  《九经》的校刻,是在国子监完成,并由国子监主持,书版也收藏在国子监,所以历史上称为“五代监本”《九经》。

  此书的刊刻,开启了儒家经典大规模刊刻的先河,也标志着印刷术从民间走入官府。

  宋明两代都是国子监刻书的兴盛时期。宋代国子监刻书内容范围很广,遍及经史子集四部,刻书的数量也很大,是当时中央政府的主要刻书机构。明代国子监分为南(南京)、北(北京)两监,南监多在前人遗留下来的宋、元两代版片的基础上进行整理、修补、刷印图书,以“十七史”最为著名。北监则以翻刻南监本为主,如《十三经注疏》等。

  元代和清代的国子监则很少刻书。

  历代朝廷刻书的专门机构,除上面说到的国子监外,元代有兴文署、明有司礼监,清有武英殿等等。此外朝廷各部门也都可以刻印与自己业务有关的书,如刑部刻律法,太医局刻医书。

  由于财力雄厚,历代官刻本书籍一般品相比较考究,具有字大行疏,开本阔大,纸墨精良,装潢铺陈等特点。许多大部头的图书,也是在官府雄厚财力的支持下才得以刊印,如宋代编纂刻印的《大藏经》《册府元龟》《太平御览》,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等,都是鸿篇巨制,非以政府之力无法完成。

  在内容取向上,官刻多以正经正史为载体,在校勘质量,不同历史时期与不同刻印机构往往有很大不同。以国子监刻书为例,五代两宋时期的监本,底本优良,校勘精湛,士人奉之为圭臬,而明代的监本多用前代旧版,字迹不免模糊,故质量不高,南监印书有“大花脸本”之称,北监本错谬更多。再如明代的经厂刻书,多出自太监之手,校勘不精,素为后人诟病,但明代的藩府刻书,则在藏书家中享有口碑,人称“藩刻本”。

  (二) 私刻

  私刻中最多的是家刻,所以私刻也往往泛称“家刻”。这些书籍的牌记多刊自家堂号、宅名或书斋名等。私刻的出版主体多是士人学者,刻书多以学问崇尚,文化推广、知识传播为目的,注重青史留名,并不以赢利为动机,所以重视质量,校刻精审。

  私人私宅刻书,唐五代时已发其端,五代毋昭裔所刻印的《文选》《初学记》等都是五代私宅刻书的实例。

  官刻之书,素以经史闻名,然而私家出版的经史,精品也不少,如宋王善夫家塾本《史记集解》,明毛晋汲古阁本《十三经》《十七史》等。

  到北宋开始,私家纷纷出资刊印前代名人集,如北宋穆修首次刊印韩愈、柳宗元的全集等。到明清时期,全国私刻大盛,江苏常熟汲古阁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明清私家出版的书籍品种数量,总的看已远远超过官刻。官刻不重视子部与集部之书,大都经明清学者重新校勘整理或作注释之后,再由私家刊刻,传承至今。

  利用自己丰富的藏书编印大部头丛书,是明清私家出版的另一特点。丛书始于宋代,最早的是宋俞辑《儒学警悟》。明代有《唐宋丛书》《格致丛书》等。清代丛书极盛,特色鲜明,文化积累价值很高。著名的有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黎庶昌《古逸丛书》,马国翰的《玉函山房辑佚书》等。

  重视书籍的文化价值,是私家出版的传统。热衷于私家记的人,比如黄丕烈,一生热爱藏书,又一生刻书,是版本学桌然名家,再比如阮元,一生从事经学教育与经学出版,是清代著名的经学家。私家出版人中,很少有专业丛事出版的,大都像阮元,黄丕烈那样,以学者、藏书家的身份兼事出版,他们有强烈的文化传播意识,他们文化水平高,熟悉学术发展状况,也熟悉学术界读者需求,所以刻书的选题有针对性,常能把握别人尚未发现的文化价值。他们深知校勘之理,或亲自校勘,或延聘专家代劳,因而质量较有保证,所刻之书,为当时及后人所重。

  但士大夫兼做刻书之事,并非以此为生,只是因为成本太大,不售卖无以为继,但售卖又往往不懂经商之道。因此罕见从中致富之人,而将家产赔了进去,又乐此不疲的,总是屡见不鲜。实际上中国士大夫一向轻视经商,士人刻书不谙商业经营之道,观念上又以利润最大化为可耻。从现代出版观念考察,这正是私家出版的致命弱点。

  (三) 坊刻

  坊刻的出版主体是书商。我国早期印刷品多为坊刻本。在唐代,除寺院刻经之外,大部分是民间坊刻。刻印的图书中佛经最多,历书、字书、韵书、占梦、相宅等民间用书次之。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产时开封大相国寺附近已经成为书铺集中之地。古代书铺有两种:一是只售书,不刻书:一类是既售书,又刻书。南宋时的杭州,刻铺林立,如孙起父子的“书籍铺”既刻书,又售书,还编书。福建建阳的崇化、麻沙两镇的书坊,自宋至明数百年不衰,所刻书人称“建本”或“麻沙本”。自宋开始,全国出版许多出版中心,如宋有杭州、成都、建阳、平阳,元代有杭州、建阳、明有南京,苏杭等。这些地方之所以成为出版中心都是因为坊刻兴旺。南宋时期我国形成三大坊刻雕版中心,两渐坊刻(集中在杭州和金华),福建坊刻(建阳)蜀中坊刻(成都和眉山)。

  坊刻传播大众文化的功绩最大,小说戏曲自宋至明多是坊间先刊行的。

  出版商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远比官刻为高,中国历史上出现在以坊刻为代表的民间出版活动中,如雕版书籍中象鼻书耳的运用。

  印刷术与民间藏书相辅相成,没有印刷术的发明和普及,藏书不可能产生,而正是因为藏书的发展,印刷术便也因人们的喜好而有了自己的方向。知识阶层在中国古代一直是具有确定文化走向的能力,知识阶层对于书的需要,直接影响了中国历朝历代的印刷业的发展。前面的列举可以看出,以藏书来说,雕版印刷的书籍,占的额数大,品类也多,而活字印刷的书籍,除了皇家印刷的“聚珍版”之外,很少为人所青睐。说明这个问题,还得回过头来说藏书,古籍善本中的“王者”,毋庸置疑就是宋版书了。宋朝民间社会极为繁荣,统治者又极为善待文人,文人的地位空前绝后,这两点导致宋朝印刷业的繁荣,宋朝书无论官刻、私刻还是坊刻的图书,都十分讲究。从质量上讲,官刻之书把关较严,尤其是国子监所雕之书,从对原书的校勘到付之雕版要经过3道手续,所以差错较少。私刻之书注意精美。而坊刻书,因其书贾追求销售,质量较差。但其雕版速度快、种类多因而销量大。

  各朝代的刊印方式

  隋唐五代印刷

  隋唐五代历三百七十九年(公元581-960),是雕版印刷的早期阶段。从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来看,唐代的雕版印刷品主要是一些读物、日常和宗教用品,如佛经、佛像、历书、语言文字工具书以及票据等。除了纯文字的读物外,还有图文并茂的插图本。这些印刷品在当时的社会有很大需求量。

  在唐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代十国(10世纪)印刷,出现了新的突破。由政府刊刻的儒家《九经》是印刷业的一个创举。因为印刷的范围从此大大拓宽,更进一步被用于刊印圣贤之书。雕版印刷的普及,更为两宋的印刷黄金时代奠下了基础。

  宋元印刷

  两宋时期,雕版印刷技术更趋成熟,北宋时发明了活字印刷技术;元朝时王祯完善活字印刷,制造了转轮贮字盘,加快了捡字速度。除了有单色印刷外,更有复色印刷,在印刷品装订与装帧方面也有新的突破。

  宋朝印刷品内容扩及儒、释、道及诸子百家所有领域,举凡文史、哲学、地理、诗文、小说、戏剧、星象及音乐之类的刊本,应有尽有。特别是出版了更多的科技和医学著作。除了书籍和版画的印刷以外、还有纸币的印刷和发行。

  宋元以来出版中心散及全国四面八方,印刷用纸质量和品种超过以往历代,形成官刻、坊刻及私刻的印刷网络。由于印刷术的普及和进步,使这一时期的印刷品趋于完美,成为后世典范,为明清两代的发展奠下了基础。

  辽代印刷(公元907-1125年)

  契丹族建立的辽国,于公元十世纪达到鼎 盛。他们重视佛教,大量吸收中原文化,除大 量印刷佛经外,也印刷儒家经典、各类史书、 诗集及各种工具书。

  辽代印刷业最发达的是燕京(北京)、范阳 (涿洲)以及河北、山西北部一带。在当时的燕 京,已有多间民间作坊,说明当时北京的印刷 已经十分兴盛。辽代的大型印刷品为《契丹藏》 (《辽藏》)卷轴装,约五千余卷。

  在山西应县木塔中,还发现几件印刷敷彩 佛画,为印刷黑白底纹后,再用手工涂彩而成。

  金代印刷(公元1115-1234年)

  北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金世祖完颜旻称帝,正式成立大金国,天会三年(公元1125年)灭辽,天会四年占领开封,形成南宋和金朝长期对峙的局面,并且设北京为中都,成为当时的政冶中心。

  金代对印刷十分重视,设国子监,主管书籍的印刷。据载,金国子监所印的书有六经、《十七史》等书三十余种。

  金民间印刷业,遍及今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等北方广泛地区,尤以平阳一带最为兴盛。

  平阳(今山西临汾)及其附近分布了较多的印刷作坊,数量及质量可与建阳相比。黑水城出土的《四美人图》即来自平阳著名印刷作坊姬家。平阳民间印刷的《金藏》,工程巨大,历三十多年才刻印完成,现存约四千多卷。这证明当时平阳一带集中了一批精良的刻版工匠。

  《大藏经》

  女真族与汉族、契丹族一样信奉佛教,各地寺院藏有印本佛经图,有的寺院自行筹资印经。最著名的是公元1148至1173年在河东天宁寺(今山西运城西南)所刻印的金版《大藏经》,收佛典6900余卷,作卷轴装。公元1933年此金版藏经于山西赵城广胜寺被发现,又称《赵城藏》。

  西夏印刷(公元1032-1227年)

  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西夏,居今宁夏一带。他们信奉佛教,除使用自己的文字外,也使用汉字。

  西夏建国以后,开始刻印书藉,而且印量很大。政府机构中,设有纸工院和刻印司等,可见西夏政府很重视印刷。

  西夏印刷品中佛经数量最大,非宗教著作中有字书、儒家典藉、历史书、政治书、兵书和历书等,有西夏文,也有汉文。既有木刻本,还有十二至十三世纪的木活字本和泥活字本,如宁夏发现的西夏文木活字本《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和甘肃武威出土的西夏文泥活字本《维摩诘所说经》。

  明清印刷

  明清两代的印刷,不但在数量、题材及产地分布上超过前代,而且印刷品的艺术性也非前代可比,在技术方面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明清期间的木雕版印刷技术更趋成熟,插图本着作骤增,由于多色套印的发展,使整幅美术作品能用印刷形式表现出来。历史上的泥活字和金属活字得到全面复兴,出现了用木活字和铜活字大规模印刷的高潮。

  明清时形成横平竖直、横轻竖重的方形标准印刷字体,是印刷术进步的标志。书籍装订方面,包背装和线装成为主流。历史上没有任何朝代像明清时那样出版题材广泛的通俗读物,尢其是插图本戏曲、小说、画册。此外,经史子集、释道、科学技术、地方志、谱牒、丛书、类书、西洋著作及各种用少数民族文字

  编成的作品,甚至天主教读物,都无所不包地出版。

【古代书籍是如何刊印的】相关文章:

有关古代中国是如何酿酒的08-14

7本教你如何经营婚姻的书籍10-13

如何提高社交能力的书籍推荐03-22

中国古代春运是如何进行的02-16

如何控制自己情绪的励志书籍09-19

回到古代04-19

梦回古代04-23

古代解释03-12

梦回古代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