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南怀瑾的做人之道

时间:2017-06-21 13:04:44 国学常识 我要投稿

南怀瑾的做人之道

  导语:南怀瑾是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文化传播者、学者、诗人、武术家、中国文化国学大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南怀瑾的做人道理。

南怀瑾的做人之道

  良医终不救无病之人;导师亦不引识路之者。佳肴美膳,岂可劝饱人之餐;异宝奇珍,未必动廉士之念。

  慈悲就是爱一切众生,虽然做不到,心向往之,才是广大的修行;一切难行能行,虽然做不到,心向往之,才是广大的修行;一切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是菩萨道。

  想发脾气,把脾气转为慈悲,把烦闷转为快乐,这就叫一步一步修行,修正自己的行为。

  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缺憾的世界。但是也有人通了的,晓得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个缺憾的世界。像曾国藩在晚年,就为他的书房命名为“求阙斋”,要求自己有缺憾,不要求圆满。太圆满就完了,做人做事要留一点缺憾。……这也就是说世界本来缺憾,又何必不让人一步好走路!

  处世艺术:曲者生存

  南怀瑾出生于20世纪早期,他经历过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目睹了台湾由贫困到繁荣的巨变;几年旅美生活,更让他得以沐浴欧风美雨;定居香港,还让他亲睹了“东方之珠”回归祖国怀抱的过程。这样一位饱经沧桑、历经世事变迁的老人,无论如何,是有资格给“迷路”的世人指点迷津的。

  20世纪70年代,南怀瑾曾受聘于台湾辅仁大学,开设《易经》课程。他讲课时,教室里坐满了人,窗子外面还挤着不少人,很受学生欢迎。与之相比,其他教授讲的课就显得很受冷落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年之后,他竟然主动把课程停下来了。有人问他何故,他的解释是:正因为课程太受学生欢迎,所以不能讲了。他说:“为了避免造成别人的不愉快和难过,自己应该急流勇退,以免他日遭忌,反而不妥。”

  事实证明,他的担忧是不无道理的,并非杞人忧天。

  南怀瑾有位学生在台湾一所师范大学任教,常与本校同仁论及南怀瑾的学识,并向一位文史哲方面的教授提议,何不聘请南先生来师范大学讲课?当时,这位教授回答说:“如果请南先生来教孔孟学说,当然是一流的教授;如果讲道家的学术,南先生也很精通;如果是讲禅宗,那更是他的老本行;所以说,请了他来,我们这些老师恐怕就失业了,到时到哪里讨饭吃呀?”

  这也许只是教授说的玩笑话,但也点出了其中的利害关系。这一点,恐怕南怀瑾早已心知肚明,因此才辞去辅仁大学教课职务。以后,再有大学邀请,他也只接受研究所的约聘,指导几个博士生。博士生人数少,一般不会出现这类问题。更何况,博士生可以前往他的住所就教,就更为简单了。

  南怀瑾认为,这个宇宙是曲线的,是圆周形的;在这物理世界,没有一样事物是直线的,都是圆的。所谓的“直”,也是把圆切断拉开而形成的,是曲线的一种特殊形式。所以说,宇宙万物,都是曲线的。因此他说:"曲成万物’,‘曲则全’,为人处世,善于运用巧妙的曲线,只此一转,便事事大吉了。”因此,他主张处世要讲艺术,要讲求曲线的美。所谓“曲者生存”。

  赡养父母并不等于懂孝

  南怀瑾说:现在的人不懂孝,以为只要能够养活爸爸妈妈,有饭给他们吃,像现在一样,每个月寄五十或一百元美金给父母享受享受,就是孝了。还有许多年轻人连五十元也不寄来的,寄来了的,老太太老先生虽然在家里孤孤独独,但看到五十元还是欢欢喜喜。所以现在的人,以为养了父母就算孝,但是“犬马皆能有养”,饲养一只狗、一匹马也都要给它吃饱,有的人养狗还要买猪肝给它吃,所以光是养而没有爱的心情,就不是真孝。孝不是形式,不等于养狗养马一样。那么孝是什么?南怀瑾认为:“孝”就是他们西方文化所说的“爱”,也就是回过来还报的爱。就是说父母好比两个朋友,照顾了你二十年,如今他们老了,动不得了,你回过来照顾他,这就是孝。孝道的精神就在这里,假使一个人连这点感情都没有,就不行。孝道很简单,你只要想到当你病的时候,你的父母那种着急的程度,你就懂得孝了。以个人而言,所谓孝是对父母爱心的回报,你只要记得自己出了事情,父母那么着急,而以同样的心情对父母,就是孝。

  南怀瑾自从离开大陆去往台湾后,一别四十年,再也没有见过父母亲的慈颜。他只好把对父母的思念深埋于心,他的苦痛又岂是别人能体会的?

  有一次,他在讲课时,曾谈到自己的这种心情:“我们老一辈人,从小就是在刀枪战火中讨生活,几乎没有一日是安宁的日子。当年我离开家乡,一晃几十年,没办法和亲人联络,父母生死不知。一二十年也没消息,所以曾有两句诗说:‘历劫几能全骨肉,对人不敢论亡存。’内心很伤感。别人问起你的父母现在怎样?实在不敢答复,根本不愿去提,怕讲了会悲伤、会难过。”

  后来,大陆与台湾之间关系稍松动,但尚未实行“三通”。南怀瑾接到老母身体欠安的信,却无法前来探望,睹信思人,只能化作一声哀叹:“恐怕等不到与母亲见面了!”这句话不幸被言中。后来,等到两岸实现了“三通”,他有机会回到故乡,母亲却早已亡故了,真可谓“子欲养而亲不待”。

  时至今日,南怀瑾虽已九十高龄,对父母的孝心仍然不减。他每天早晚必给父母念经。他说:“事情再忙还是要念,经常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七卷、五卷,一定少不了的。如果不念,觉都睡不着。”

  南怀瑾有许多好朋友,大都上了年纪,七老八十的,虽然地位钱财不缺,儿女三五个的不在少数,也都受了高等教育,拿到博士、硕士等学位,却一个个飞到国外,再也不回来了,也不打声招呼,也不对父母的生活作相应的安排,独留两个老人躺在医院不能动。老太婆和老公公两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彼此抱怨一阵,生了那么多儿女,读了这么多书,又有什么用?然后,双双对坐,“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日子一天一天这样过去,唯一的好朋友,便是电视机。对此,南怀瑾除了怜悯他们,就是感叹现在孝道文化的可怜。

  另外一种情况是,他的朋友中,有的人的儿子讨了老婆之后,等于嫁出去了一样,与自己的亲生父母疏远得很。南怀瑾曾经对一个朋友说,你很好,又有儿子又有女儿。他朋友回答说:“我有什么好?儿子是国家的,女儿是人家的,我有什么?!”听罢此言,南怀瑾唯有感叹这一代的孝道出了问题,文化也出了问题。

  念佛不是念牢骚

  当下很多人念佛却不了解佛的真义。南怀瑾说:光靠口中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想了断生死,往生西方,而实际上心中却掺杂那么多生生灭灭的妄想杂念,并非真正念佛,这样成吗?所以,念佛决不会白念,但是糊里糊涂混日子的人却不易得力。明朝有位学者说,任何一个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人一出生就反反复复做这三件事,直到死亡。一辈子自我欺骗蒙盖自己;再不然哄骗人家,哎唷!我念佛念得好好啊!你赶快跟我去念,念佛真的很有意思,实际上自己满腹牢骚,天天烦恼。这不是自欺欺人吗?而那个莫名其妙跟着赶来凑热闹的,便是被人欺。此人生之三大事也。……我们念佛,却不明何谓念佛,这是自欺,自己辜负自己。

  20世纪70年代,有一个从美国来访的.天文博士,指名要跟南怀瑾学禅宗。初次见面,他讲了自己的一些经历,说是博士毕业后一直在找工作,到现在还没找到。又说他已在日本禅堂学了一些时间了。谁知这位博士说完之后,南怀瑾却毫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学禅宗只是找一个栖身之所,大概找不到工作,心中苦闷,就躲到禅门里头了……”

  刚说到这里,只见这位博士的眼泪流下来了。南怀瑾的话虽然太尖锐了些,不过却类似禅宗的棒喝法门,把他的起心动念,内心深处的弱点打出来,使他认清事实,不必自欺欺人。

  博士很坦率,承认了这个事实。于是,南怀瑾劝他努力奋斗,工作可以退而求其次,不必坚持博士的标准待遇。因为美国的工作待遇是以学位分等级的,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公司情愿雇用学位较低的人。

  这位天文博士听后,果然放弃学习禅宗,重回社会去工作了。

  做学问精湛 做人精彩

  在南怀瑾的会客厅,有一个很大的壁柜,里面分了很多层,摆满了各式中成药,约有数百种之多。主要是一些知名的品牌药,也有几种是他自配的。由于他对中医药也颇有研究,如果来访者有病,他一望而知,不待对方开口,便能道出病情。对有病者,他便从壁柜中取出药,请患者服下,临走时还要赠送几天的药,请患者带回去服用。因此,有不少人领受过他的关心与好意。

  平时他特别关心学生的健康。他见一个学生经常伏案看书,就提醒他注意眼睛保健,还耐心地传授了一套眼保健操,直到对方学会为止。

  他还经常亲自动手炖汤给来访客人或学生喝。他炖的汤,都是按中医食疗方法调配制作的,颇有滋补作用。他自己对饮食并无多大嗜好,只要大家吃得高兴,他就很高兴了。

  南怀瑾平时跟人谈话,并不是摆出老师的样子,耳提面命。他往往是无所不谈,既亲切又随和。有什么好的心得,好的见闻,他随时愿意拿出来跟大家分享。有一次,他看了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所著的《狄公全传》,觉得好,就向在座的人热情推荐说:“这书写得好,值得一看。高罗佩很了不起,虽然是外国人,但比很多中国人更了解中国。”

  南怀瑾从不像某些名家那样,摆出高高在上的样子。他总是把身边的每一个人当作朋友一样平等对待,那样亲切、那样随和,在一言一行中慢慢渗透到他人心里,真可谓“润物细无声”。

  从南怀瑾先生的言行中,不难发现,他一贯主张“友道相处”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因此没有必要因为地位、权势、名气、财富的悬殊而在人前摆架子,而应当把每一个人都当作朋友那样对待:平等、关心、随和、亲切、谦让等等。

  南怀瑾先生做学问精湛,做人也精彩。二者相比较,他更推崇做人。他认为做人是天下第一等学问。

  国学大师,诗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1918年出生于中国浙江乐清柳市区长岐乡南宅(今属黄华镇殿后村),20世纪80年代末筹资兴建金温铁路。现居江苏。其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内容往往将儒、释、道等思想进行比对,别具一格。南怀瑾的著述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捷径,对无法直接了解典籍的人做了一个重要引导,南怀瑾的言谈生动有趣、博大精深,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代言人,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与普及中功不可没。人们尊称他为“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代表作品如《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易经杂说》。其中勘正了许多以往对传统文化的误解。

  佛教学方面著作如《金刚经说什么》、《圆觉经略说》、《如何修证佛法》、《药师经的济世观》,南怀瑾可说是在台湾、香港的重要推动力。

  道家方面,南怀瑾的书籍在命理及中医学中亦扮演不可或缺的首阶,如《老子他说》、《庄子諵哗》、《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中国道教发展史略述》等。

【南怀瑾的做人之道】相关文章:

1.善待,做人之道作文

2.做人之道之人生感悟

3.南怀瑾名人经典警句

4.南怀瑾的经典语录精选

5.南怀瑾推崇诵读经典

6.国学通人南怀瑾语录大全

7.国学大师南怀瑾智慧微言

8.狼之道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