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清代画坛“四僧”是谁?

时间:2017-10-07 国学常识 我要投稿

  清代宫廷画家中的王恽、王鉴、王时敏、王原祁被人称作“四王”,同一时期还有一些人的创作与“四王”的艺术追求截然不同,在艺术上主张重视生活感受,强调抒发情感,对振兴当时画坛具有深远的影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时称“四僧”的四位僧侣画家,朱耷、石涛、弘仁、髡残。

  四人都是明朝后裔,在政治上对清代统治者采取不合作的态度,都擅长山水画,却各有风格。他们都主张竭力发挥创造性,反对摹古,取得创新成就,其特点:石涛之画,奇肆超逸;八大山人之画,简略精练;髡残之画,苍左淳雅;弘仁之画,高简幽疏。他们的画风对后来的“扬州八怪”直到近代的吴昌顾、齐白石等画家都有较大的影响。

  朱耷(约1626年—约1705年),字刃庵,取号雪个,后又有个山、道朗、个山驴、朗月、庵、传綮、破云樵者、人屋、驴屋和因是僧、八大山人等号,晚年书画均署八大山人四字。明末清初江西南昌人,为南昌宁献王朱权九世孙,著名书画家。明亡,一度为僧,后又作道士,后人尊其为清初画坛“四僧”之一。江西省南昌市的青云谱道院,曾为八大山人出家修行地,现辟为八大山人纪念馆,周边为梅湖景区。

  朱耷擅画水墨花卉禽鸟,笔墨简括、凝炼,形象夸张,亦画山水,意境冷寂。所画鱼鸟每作“白眼向人”的情状,署款八大山人,以及含意隐晦的题诗,都寄寓着亡国之痛。他的水墨画技法,对后来的写意画影响很大,后人对他的作品评价很高。他以简洁的笔法,描绘出了花草、树木、鱼雁、芭蕉及怪石等生动的形象,艺术造诣极深。现代美术家范曾先生这样评价他:“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中国美术史苟无八大山人,绝对也会黯然失色。八大山人对中国画的贡献几乎是不可计量的,而随着历史的推移,他的艺术将使千秋蒙庥,恩泽无以数计的后之来者。”

  朱耷亦善书法,精篆刻,黄宾虹尝称“书一画二”,确为至言。八大山人的书体,以篆书的圆润等线体施于行草,自然起截,了无藏头护尾之态,以一种高超的手法把书法的落、起、走、住、叠、围、回,藏蕴其中而不着痕迹。藏巧于拙,笔涩生朴,此中真义必临习日久才能有所悟。他精研石鼓文,刻意临写汉、魏、晋、唐以来的诸家法帖,尤以王羲之的为多。代表书法作品:《临兰亭序轴》。



(清)朱耷《荷石水禽图》

  传世画迹有《孔雀竹石图》《孤禽图》《眠鸭图》《猫石杂卉图》,以及《荷塘戏禽图卷》、《河上花并题图卷》、《鱼鸭图卷》、《莲花鱼乐图卷》、《杂花图卷》《杨柳浴禽图轴》、《芙蓉芦雁图轴》、《大石游鱼图轴》、《双鹰图轴》、《古梅图轴》、《墨松图轴》、《秋荷图轴》、《芭蕉竹石图轴》、《椿鹿图轴》、《快雪时晴图轴》、《幽溪泛舟图轴》、《四帧绢本浅绛山水大屏》等。

  《杨柳浴禽图》,纵119厘米,横58.4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一幅水墨写意花鸟画,描绘了一只浴后禽鸟栖息在树顶上的情状。画面风柳欹斜,禽鸟展翅俯首梳理翎羽。墨笔苍劲老健,寥寥数笔,即使禽鸟跃然纸上。细察禽鸟造型别致,一爪独立,一爪蜷曲,正低头缩着脖子,梳理羽毛,白眼向天。树下一块巨石支撑着树干,使人感到树身凌空,禽鸟正处于一种危在旦夕的境地。全图布局简括,笔墨精练。对树木与湖石的刻画力求苍劲,对禽鸟的描绘则生动传神。

  石涛(1642年-1707年),清初著名画家,广西全州人,小字阿长,别号很多,如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号有元济、原济等。清初,在国破家亡的命运促使下,由桂林赴全州,在湘山寺削发为僧,改名石涛。半世云游,饱览名山大川,是以所画山水,笔法恣肆,离奇苍古而又能细秀妥帖,为清初山水画大家。著有《画语录》。

  石涛原姓朱,名若极,是明藩靖江王之后,其父朱亨嘉于南明隆武时在广西自称“监国”,反对隆武王朝,为巡抚瞿式耜俘杀。是时,朱若极年龄尚幼,后隐蔽为僧,法名原济,亦作元济(后人误传为“道济”),号石涛,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陈人等。早年屡游安徽敬亭山、黄山;中年住南京,曾在南京、扬州两次见康熙帝;去过北京,与辅国将军博尔都等交游;晚年定居扬州,以卖画为生。自回到扬州后,石涛一心投身于艺术创作,其绘画风格由中年的繁富、清逸转向沉雄、朴实,艺术创作上进入最为纯熟、最为旺盛的时期,代表作品有《蕉菊竹石图轴》,现收藏于武汉博物馆。



(清)石涛《蕉菊竹石图》

  石涛擅画山水,吸取前人所长,尤善于体察自然景物。对画论有深入研究,主张“笔墨当随时代”,画山水者应“脱胎于山川”,“搜尽奇峰打草稿”,进而“法自我立”。所画山水、兰竹、花果、人物,讲求独创,构图善于变化,笔墨恣肆,意境苍莽新奇,一反当时仿古之风。对扬州画派和近代中国画影响很大。著作有《苦瓜和尚画语录》(其手写刻本名《画谱》)及后人所辑的《大涤子题画诗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