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我们俩的观后感

时间:2022-08-22 15:34:17 观后感 我要投稿

我们俩的观后感(精选16篇)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们俩的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们俩的观后感(精选16篇)

  我们俩的观后感 篇1

  九月二十四日上午,我校组织学生观看了电影《我们俩》,看后令我非常感动,感触很深。人与人之间,只要真诚相待,才能产生真挚的感情。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位老奶奶独自生活在一个空荡荡的四合院,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位来北京求学的女孩,想租老奶奶离学校很近的房子,但嫌房租太高,老奶奶坚决不降价,女孩无奈租了下来,从此两人开始争吵不休的主客生活,女孩觉得老奶奶处处算计她,心里委屈。老奶奶也对女孩一百个不顺眼。经过长时间的磨合,两人渐渐成了彼此的依靠。秋天来临,女孩搬走住进了楼房,老奶奶精神垮了下来。

  这部电影又勾起我的回忆,我想起了我的姥爷,他家在遥远的甘肃省天水市,他一个人住在一个四合院里,平时生活只有大舅妈和二舅妈照顾,其他人都在外地打工,我们不能经常陪伴在他的身边,给他更多的关心,留下了很多遗憾.姥爷九月十七日去世后,妈妈哭的肝肠寸断,我也伤心极了。

  看完这部电影,我思绪万千,这不是一部只关于感情的电影,它反映了当今社会的留守弱势老年群体,他们生活的很孤独,需要全社会对他们奉献爱心。给孤独老人更多的爱,让他们有一个快乐的生活!

  西安市莲湖区星火路小学三年级 刘依灵

  我们俩的观后感 篇2

  婚姻是俩个人的吗?也许存在争议,你可能觉得婚姻是两个人的,但是我相信这是你结婚之前的看法。我也曾经一度认为而且是毫无疑问的认为婚姻是两个人的,只要我们幸福,我们的婚姻就是健康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明白了而且是彻底的清楚了,婚姻不是两个人的事情,是两个家庭乃至两个家庭关系的总和。那一刻,我对自己说:亲爱的,你走错了路,不该一厢情愿的相信婚姻是我们俩的。

  《我们俩的婚姻》也是正在热播的电视剧。看过之后有人说婚姻多数是爱情的坟墓。不是谁让谁进了死亡的地带,而是这个坟墓早就在那了,是你心甘情愿的走向了它,而且你是抱着一颗幻想的心,你认为爱情会在婚后变的更甜美,你认为两个人的世界会在婚后变的更安静,你认为爱情会在婚后升华成情爱。但是,亲爱的,你可曾把他的父母也纳入了你们婚后的爱情,如果没有,这也不是你的错。也有人说如果人没有婚姻,那岂不是死无葬身之地。还有人说婆媳关系本身就是婚姻的副产品,只是,这个副产品的味道与爱情不一样,不会是甜美的。

  如果婚姻到了崩溃的边缘,我们怎么选择,是接收命运还是放弃,如果是放弃,除非你今后不再涉及婚姻,如果你再结婚,你还是逃脱不了同样的悲剧。如果你接收命运,那我们的婚姻在继续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应该在生活中憧憬什么,我们把个人的情感归宿到什么地方,甚至我们存在的缘由又是什么。此时,我们仿佛看到了生命经历的整个过程,剩下的只是一个人人都有的终点。

  也许是我太悲观了,也许是我把问题看复杂了,但这只是也许,我自己的性格已经注定在这个问题上我是个悲观者。在没有财产纠纷没有孩子的大好环境下,也许我们应该选择放弃。但是,满目江山空念远,何不怜惜眼前人,更何况我们还有爱。

  我们俩的观后感 篇3

  九月二十四日上午,我校组织学生观看了电影《我们俩》,看后令我非常感动,感触很深。人与人之间,只要真诚相待,才能产生真挚的感情。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位老奶奶独自生活在一个空荡荡的四合院,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位来北京求学的女孩,想租老奶奶离学校很近的房子,但嫌房租太高,老奶奶坚决不降价,女孩无奈租了下来,从此两人开始争吵不休的主客生活,女孩觉得老奶奶处处算计她,心里委屈。老奶奶也对女孩一百个不顺眼。经过长时间的磨合,两人渐渐成了彼此的依靠。秋天来临,女孩搬走住进了楼房,老奶奶精神垮了下来。

  这部电影又勾起我的回忆,我想起了我的姥爷,他家在遥远的甘肃省天水市,他一个人住在一个四合院里,平时生活只有大舅妈和二舅妈照顾,其他人都在外地打工,我们不能经常陪伴在他的身边,给他更多的关心,留下了很多遗憾。姥爷九月十七日去世后,妈妈哭的肝肠寸断,我也伤心极了。

  看完这部电影,我思绪万千,这不是一部只关于感情的电影,它反映了当今社会的留守弱势老年群体,他们生活的很孤独,需要全社会对他们奉献爱心。给孤独老人更多的,让他们有一个快乐的生活!

  我们俩的观后感 篇4

  上周学校组织我们看了电影《我们俩》,我觉得很感动。影片主要讲了一个孤独老人住了一辈子的空荡荡的简陋四合院,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冬天,来了一个寻求住处的女孩,俩个人之间从最开始的互看不顺眼,到一段时间之后两人产生了深厚感情的故事。

  看完这部电影让我不由地想到了上个月我与妈妈顶嘴的情景。记得那是周六,爸爸妈妈有事情需要出去一会儿,妈妈走的时候嘱咐我一定要照顾好弟弟,我一口就答应了下来。妈妈走后我边写作业边和弟弟玩,谁知道弟弟不小心撕坏了我的作业本,于是我就把弟弟凶了一顿,弟弟就大哭起来。刚好这时候妈妈回来了,弟弟飞快地扑向妈妈的怀里哭得更大声了,妈妈当时很生气就打了我一巴掌,气冲冲地对我说:“你打弟弟干嘛?他还小,你要让着他。”当时我觉得可委屈了,便大声冲妈妈嚷道:“你只喜欢弟弟,你是个偏心的妈妈!”说完我便跑进自己的房间里还锁上了房门。下午妈妈叫我吃饭我也没有理妈妈,一整天都没有和妈妈说话。晚上妈妈趁我睡觉的时候还偷偷来房间看我,帮我收拾好书包重新给我买了个作业本,听爸爸说妈妈很后悔打了我一巴掌,为了这件事妈妈还偷偷哭过。

  这件事情虽然过去很久了,我和妈妈又说话了,但是我知道上次我说的话伤了妈妈的心,妈妈一定很难过,我想对妈妈说声“对不起”。

  我们俩的观后感 篇5

  观看《我们俩》着这部电影让我感触颇多,其实这部电影正反映了我们社会这样的一个事实:有好多的老年人,处在孤独中。家人很少给他们多一点的关怀。

  故事讲的是一个大学生和一个老太太和叫小马的大学生小马之间的事。小马租住老太太的四合院里的一间小房子,而老太太是一个极度固执,而且脾气很坏的老太太,她一生没有儿女,但是自己收养儿女还有一个孙子,但是他们之间只有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而老太太明白,她只能过一种在警惕中的生活。

  在老太太和小马的对话里我们可以看的出里面始终有着金钱在里面,也许在老塌台的世界里,她收养的儿女还有孙子对她的影响太大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太太和小马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其实老太太是太孤独了,她很希望有个人和她说说话。在与小马的接触中老太太的态度一直都在发生变化,从最初的冷漠到最后的不舍。我们不难看出,人时间最宝贵的就是人间的真情。在老太太生命最后一刻她感受到了人间的真情,打开了她尘封多年的爱。而此时老太太已经不久于人世了。

  整个故事情节都很鲜明,小马的真情与老太太收养儿女的无情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人在彼此分别的时候都能那么的不舍,而养育了这么多年的孩子却那么的无情。让我们不仅深思在当今社会有多少老人在孤独中度过他们的一生,而他们的儿女总以为只要给老人钱就行了,而他们不明白老人需要的是关怀,是煤田和他们能说句话。有的人甚至是不管老人,不管他们过的怎么样。殊不知在他们老的时候如果自己的孩子也这么对自己,他们会有什么感想。

  有人说养儿能防老,也许吧!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那些不孝的儿女也比比皆是。很多人说现在社会是一个金钱社会,到处充满铜臭味。很多人为钱不惜任何代价,甚至自己的良心。就像故事中的老太太收养的儿女和孙子,不知道知恩图报,还在老人年老体弱的时候把她住了几十年的房子也要走了。让老人搬到一个偏僻的地方。此时的老人已经奄奄一息了,当小马去那个地方看她的时候,两个人紧紧的握着手不肯放开,老人泪流满面,她已经不能说话了。

  在现在的社会里,人越是在乎利益和金钱就越觉得孤独。看到很多人上网、写博客、玩游戏而不是去感受外面的风景,更说明了他们觉得外面没有他们的寄托,没有归宿感,然而越发让人觉得孤独、寂寞!人间最难得的是真情!只可惜有时候你的真情并不一定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因为社会太复杂,人的思想越是警惕性高,欺骗越是到出可见,你不知道该去相信谁。因此,很难突破那条防线接受别人的爱。这也许就是现在社会的一个共识吧!

  其实谁都希望自己身边多份温情,多份爱!这样生活才不会觉得累!

  我们俩的观后感 篇6

  总有些,想说却总也说不出、说不全的情感。

  总有些,想忘却总也忘不了、丢不去的过往。

  春、夏、秋、冬,四季的一个轮回,也许,代表着一段感情的逆转。

  冬,漫天雪花纷飞,始终兴奋着,走落于千家万户。镜头前,一张年轻的脸庞,带着急促的喘息,驻足于一座破旧的四合院。迎上她的是一张苍沧的脸,和并未被岁月磨蚀的锐利眼神。后来,年轻的脸宠,没有随着雪花继续奔走,就在这眼神的注视中,留在了这座安静得忘了多少年的房子里。

  一位"精明"的老太太,和一位"任性"的小姑娘,隔了N代的鸿沟,矛盾的立足点和理由总是合情的。这是一场女人间的战争,一老一少的口水之战。

  临近新年,屋外的热闹和屋内的"热闹",相互交织着,创造出有些不和谐,却别有意味的乐章。

  春,温暖却又平和,春节的喧闹慢慢归为平淡,之前夹杂着浓烈火药味的屋子,在新年的钟声敲响后,如同春天的微风拂脸,有了些淡淡的温暖和特有的柔情。

  老太太依然是习惯了坐在她屋前,看着小姑娘的出出进进,一句两句地搭聊着,虽然还是有些一如当初的厉声。小姑娘也是忙碌地来回于屋里和屋外,依然是常常和老太太理论着,但显然的,有些东西已渐渐地改变。而我们都愿意相信,那是十分美好的。

  夏,热情渐渐苏醒,不管是屋里还是屋外,都同样地酷热难挡。这曾经吵吵闹闹的一老一少,俨然祖孙俩,小姑娘已经时不时的,跑进老太太较为凉快的屋,躺着,犹如自己家一样。

  任性的姑娘,还是点燃了争吵的导火线,吵闹引发的那一场热气,都比得上太阳给于盛夏的温度了,但也许是了解了老太太的性子,她随即又很好地转化了看似必会发生的"恶战",而老太太,也不是那一味地斥责,开始耐心地讲解起道理来。感情的温度,也在悄悄地上升。

  秋,丰收还是萧瑟?情感上面,她们俩都有了很大的丰收,但,有些景色,注定不属于这里的。

  不管是获得还是舍去,两者,都有了。看着小的为老的,做的这些那些的小事,老的,对小的,有意无意的关心,不免为人类感情的微妙感慨万分。

  小姑娘的不辞而别,让老太太,失去了争吵,同时,也重新捡回了孤独。破旧的四合院,从里到外,继续破旧着。给过它短暂新鲜的那道风景,已经迅速地成为历史。萧瑟的秋风吹着,屋子里,已经静谧得有些可怕了。

  姑娘接到了邻居打的电话,老太太生病了,她马上到四合院,两人再次相遇的一瞬那,老太太已经忍不住潸然泪下,小姑娘在回去的路上,也是难忍悲伤。

  冬,伴随着沉重的木门关上,年老的生命已经悄然离去,镜头的最后,布满灰尘的坐椅,能让人,回忆得起,曾经,这里发生过美好么?

  有些人,很单纯;有些事,很简单;有些改变,很自然;有些生命,应该给予掌声。

  我们俩的观后感 篇7

  《我们俩》讲述的是一段没有血缘关系的祖孙情,一个20岁女学生租房时与房东老太太发生的一系列温情故事。导演以时间为轴线,将开始看彼此不顺眼,相互格格不入的女孩和老人串将起来,随着四季交替,老人和女孩开始相互关心,相互关照,相依为命。老人见证了女孩恋爱时的喜怒哀乐,女孩帮着老人一点点改变她沉闷的生活。后来女孩离去后老人一病不起,时时念叨女孩,等女孩再去看老人时老人已说不出话来。

  电影很是细腻,老人跟女孩收取电话费,因为女孩要在老人的冰箱里存东西,老人就跟女孩要鲤鱼作为报酬。这点点滴滴似乎显得老人很是精明、很会计较、非常自私,可是我们看着却并不反感,这或许就是生活。女孩和老人吵架,与老人针锋相对,据理力争,却并不觉得女孩无礼,因为她们的争吵了透着关心和善良。

  剧情虽然处处洋溢着温馨和感动,可是这却并不只是一部温情电影,它反映了时下比较普遍的现象:孤寡老人。看到老人坐在院子里晒太阳的模样,特别孤单。女孩给老人拍“老太太的一天”纪录片时,看老人打完哈欠,伸完懒腰,便问“还有什么事?”老太太回答“都快入土了,还能有什么事?”小马让她再想想还有什么事,她回答“醒了睡,睡醒了吃饱了歇会再睡”,“我闷的时候就希望来个收破烂的,收水费的,走错门的,敲门可以说说话,要不语言能力就退化了。”老人的话让人鼻子发酸,遥想当年当过兵、骑过马、救过伤员,抽过烟,简直响当当巾帼英雄,而今年迈却连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电影对比明显,一边是花季少女缤纷多彩的生活,老人见证着女孩她恋爱时的喜怒哀乐;一边是孤寡老人一沉不变的生活,女孩看着老人如夕阳般余晖一点点散尽。或许女孩的现在就是老人拥有的曾经。看似两个人,其实是同一个人的不同阶段,一个是日正当中,一个是夕阳西下。

  我们俩的观后感 篇8

  曾获得第18届东京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以及第14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最佳女演员奖的电影《我们俩》,是导演马俪文根据自身经历改编的一部影片。

  影片讲的是,在北京一个破旧的小四合院里,一个房东老太太,一个女大学生房客,两个陌生人一起走过四季,她们在各自生活的过程里互相碰撞后产生感情的故事。

  这个小成本电影十分朴素,小人物,小情节,小情义,或许是恰到好处的小,才感人至深吧。

  一、

  北京那年那个下着雪的冬天,单纯而倔强的小马骑着自行车到处找出租的房子。

  小马打开老太太家那扇破旧的大门时,《我们俩》的故事正式拉开序幕。

  精明一世的老太太以她的人生经验判断,小马会租下她的小破屋,而且很快就会来和她谈价钱。老太太猜中这故事的开头,却没猜中这故事的结尾。

  电影接下来穿插的全部是老太太和小马相处时产生碰撞的细节:

  小马作为房客争取自己的权利,跟老太太提出要求用她的厨房做饭、用冰箱放东西、用炉子取暖。老太太都冷漠的拒绝。一个人长时间没有钱没有爱,心就会变得又冷又硬吧。也或许这是陌生人之间应该有的表情。

  小马偷电被老太太发现后一顿恶骂。老太太发起脾气来,象极了动画片里的老巫婆。

  小马费尽口舌说服老太太给自己装上电话分机。但是小马的电话打扰到老太太的正常生活,她非常霸道地掐断了小马的电话线。房东和房客就这样因为电话的问题而进行了激烈的交战。

  “你是个坏老太太,怪不得没有人伺侯你。”

  “你也是个不咋滴的姑娘,没小伙子会娶你。”

  他们毫不吝啬用最薄凉的言辞去刺激对方。因为他们只是陌生人。

  不管怎么说,小马的到来给寂静的小院带来了新鲜感。老太太恼怒之后还是宁可放弃那对做生意的夫妻高价的房租而愿意和小马和解。老太太借孙子的话又把小马的电话线接上了。

  快过年的时侯,小马买来喜庆的对联、窗花和红灯笼,但是这点喜庆气氛被一个打往贵州的三百多块钱的长途电话破坏了。

  倔强的老太太盛怒之下把窗花、灯笼全部弄得稀巴烂。

  后来老太太听孙子说是他打的电话,觉得很对不起小马,心生愧疚,她又重新把那些灯笼挂上……

  除夕夜,老太太一直等小马回来,一起吃的年夜饭。这个除夕夜以后,两颗孤单的心渐渐地靠近,小院里第一次有了家的温暖。

  二、

  春天来了,小马和老太太的感情也象春天的天气一样升温了。

  学校留作业拍一个MV。小马很强悍地要求老太太配合自己的要求,拍一个老太太的一天,老太太顺从地听着小马的指挥假装做这做那。

  在给老太太拍MV的过程里,小马不但从老太太的言语里读到一个老人的孤寂冷清,也从邻居那儿知道了关于老太太不一般的过去。因为了解,所以理解,小马开始对老太太另眼相看。

  在感情的递近中,小马开始象用自己的冰箱一样用老太太的冰箱。老太太不再象过去那样让小马交电钱或者买鲤鱼才能用冰箱,只是嗔她:你看你现在,过去还说一声,现在连个招呼都不打。冰箱成你的啦?但她的语调里不再透着凛冽的寒意。

  电影里还穿插了老太太很爱钱、很搞笑的戏份,真实而残酷,让观者很有种笑中有泪、乐中有哀的感觉。

  在这个小院里,小马,老太太,走来走去,可有可无的对话,细小而琐碎。人一生中有多少跌宕起伏、大喜大悲?无非是些细碎的情结构建了完整的人生。

  三、

  盛夏。小马和老太太的亲近感象夏天的植物那样繁茂起来。

  小马象躺自己的床一样躺到老太太房间的床上。老太太絮絮且夸张地谈论小马当初才来租房时可怜巴巴的样子,语气里却明显带了怜爱之意。

  小马趁老太太熟睡,爬到屋顶上捅鸟窝被老太太一阵狠骂,要告到学校去。小马不象以往那样直接、蛮横地和老太太对立,而是做各种怪相装死向老太太求饶。

  老太太还在旧的生活秩序里守着自己的万贯破家。而小马开始试图改变老人的生活环境了。她想用自己的年轻活力改变老太太的压抑灰暗。但是她太年轻了,无法理解一个孤独的老人心里在想些什么,老人已经习惯了哪样东西放在哪个地方,她伸手就能拿到,睁眼就能看到,这样对她来讲才是安全的,这不仅是生活的方便,更是心理的安全和依靠。

  老太太经受不了改变,哀求小马再变回去。而此时她的语调变得那样柔软。

  在一个雨天里,小马因为和男友呕气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老太太冒着雨去看望小马,也许这一天里她一直盼望着小马回来的那一刻。毕竟她带来的不仅是争吵,还有真实的生活气息。

  之后,小马不辞而别,老太太则因为小马的离开着急上火。等小马回来后,她蹒跚着走过去问:怎么说走就走啊。连个电话也没有……小马住到她的心里了,她心里开始有了牵挂,语调里全都是慈悲。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件特别奇妙的事。有时候看上去好像争端不断,棱角激烈碰撞,撞着撞着倒擦出爱的火花。

  四、

  这个秋天并不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是感情消亡的开始。

  小马就象疼爱自己的长辈一样,为老太太洗头发剪头发敲背,还为老太太做饭。

  老太太一边吃着小马做的饭,一边决定以后和小马共用厨房。从开始的拒绝到现在的主动邀请,感情一点一点滋生,温暖一滴一滴蔓延,平淡无奇的情节,却好像细细的溪流,慢慢的倾入心脾。

  小马找到了新房子。她考虑再三还是没有跟老太太告别。大概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段路要走,就算我们有不舍,但我们不会为谁停下脚步。

  等小马最后一次搬完行李时,老太太抓住小马的手,眼神极度悲凉:真的搬走了?真搬空啦?就这么搬空啦?

  一向很凶的老太太在那一刻陷入无助的绝境,那种不舍的神情令人张皇失措。

  五、

  初冬的小院一派破败的景象,好象暗寓人生就是一场终究要散的筵席。

  老太太因为小马突然搬走而很快就垮掉了。小马来看望为腾出房子给孙子结婚即将搬走的老太太时,老太太只是握住小马的手却再也说不出话了。

  老太太的女儿说:和自己家人都没这么亲,和一个陌生人一起住了这么两天,居然就舍不得了。

  别人都不懂:《我们俩》,不远不近,真正的距离只有我们知道。

  小马再次去看老太太时,老太太只剩老泪纵横。

  这场四季交替中的相处,没有撕心裂肺的疼痛,却有着令人窒息的牵挂和不舍。

  那个曾经不停和她争吵却又和她互相产生依赖的房东老太太终于还是去了。

  电影的最后是小马回到她曾经和太太相遇争吵相熟分离的那个小四合院。那里人去房空,物是人非,再也没有她和她。小马关上了那扇大门,《我们俩》的故事也结束了。

  小马将老太太的心填满,又把老太太的心掏空,这当是最残酷的一种折腾。当然小马不是有意的。她只是老太太生命中一个意义比较特殊的过客。因为小马的出现,老太太黑白色的晚年生活才变成了彩色的,无论之前的怄气,之后的和谐,最后的不舍,都成为老太太生命中的一束阳光,为老太太最后的旅程带来温暖。

  电影故事简单,情节也算不上跌宕,但它用细碎的情节去表达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整部电影弥漫的情绪,沉静却有力量,足以冲击人心:这不仅仅是部电影,还是一声叹息。我们忍不住会想老太太原来为什么会那样,后来为什么又这样?

  女友说那个老太太象她奶奶,而我觉得她象我姥姥。或者所有垂暮之年的老太太都是相似的吧。眼白浑浊,皱纹交错,眼神坚硬却无助,内心孤寂又荒凉。

  只是,我们也会老的,这将如何是好?我们能做点什么?

  我们俩的观后感 篇9

  今天看了一部电影《我们俩》,哭的我稀里哗啦的。影片讲的是一个孤独的老太太,和一个在外求学的小姑娘租老太太的房子,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的事情。

  两个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孤独的人,只不过一个是阅尽世事,对世间没有期待,没有憧憬,且已在年少时耗尽热情与好奇,身体已腐朽,灵魂燃烧过的孤独。而另一个,是独自漂泊,但是还有很多憧憬以及跌跌撞撞的无限精力可燃烧,还有活力的孤独!

  但不管是哪种孤独吧!它本质上都是两个孤独的人,在一个冷清的小院,在租房与被租房的关系里。在同样倔强的人,在一个正在活力四射与一个曾经活力满满的关系里,找到了一丝陪伴与慰藉!

  后来,女孩搬走了,而老女孩似乎精神也垮了起来,倒下了!女孩还有无限以后,而老女孩似乎只有肉眼可见的末日了!

  一边看一边眼泪哗哗的我,心里格外的难受!

  是不是无论是年老的我们,还是年轻的我们,还是年幼的每一个我们,都是孤独的。或者说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好像都是修炼孤独的!

  或者说,人从出生开始,从光溜溜的带着自己独特内核来到这个世界上(也就是基因)就是为了吸收这个世界绚烂缤纷,五光十色,形形色色等等。到最后在褪去这些,只为了留下一个更饱满的内核?修炼与净化自己的魂魄?

  热闹总是暂时的,大多时候我们还是需要与自己相处!就像烟花总是那么绚烂的,但那么一瞬间的绚烂之后。留下的只是一地的孤寂与烟灰,没有人感叹,刚刚的绚烂是它燃烧自己之后带来的。只会把它用扫把一扫丢进垃圾桶里!

  有时,我觉得,既然世界有那么多的孤独。那么是不是代表自己也是不孤独的,因为有无数的人在陪着自己孤独。

  可是无论陪着自己孤独的这个理论看似多么的有逻辑,但每个人承受的孤独的感受却是真实与熬人的!

  就像火,总是需要各种各样的物体与可燃物陪着自己,才能燃烧起来。可是冰就不是,冰只有冷和水就足以!不要其他的!所以有个词叫孤独寂寞冷啊!形容的也是非常贴切了!

  我们俩的观后感 篇10

  “老是听老人们发人生的感慨和见解,所以感到乏味;而他们从我这里甚至连见解和感慨也听不到。把沉默与他们分享未免太古怪,所以干脆躲着他们。”年轻人厌倦了老人的大道理吗?

  时光染白了稀疏的头发,深刻了脸上的皱纹,短暂了为数不多的时间,愈发明白的是生命的真谛。年轻人以为老人们的生活得太过明白,回忆走过的路倾诉着教训就是聊天的全部,所以在代沟岸边,两代人的温情渐行渐远。

  生活中很多老人是把人生看得很透的,而电影《我们俩》,老太太是是孩子般脑筋、锱铢必较把人生看得很浅。在风雪交加的冬天,小女孩找到了老太太说要租一间四合院里的房子,老太太作为四合院的房东一生未婚、带着硬硬的坏脾气,斤斤计较电话费、煤气费,小女孩也不像钟表那样循规蹈矩,他们在互相争吵中排斥着对方。

  当春天来临,就像冬雪融化,她们的关系也随着这冬天的消逝开始缓和。

  日子的脚步走到了夏天,就像这个季节的颜色,她们的生活展现着盎然生机,小女孩为老太太洗头发、为她录下“老太太的一天”的录像;而老太太在大雨倾盆的夜晚劝解失恋的女孩。

  又是一个新的冬天,是小女孩要离开的时候;老太太最悲伤的时候,是对人生看透的时候。小女孩离开了,离开那个老太太一敲拐杖她就会出现的院子,离开那个跟老太太吵架斗嘴的院子。小女孩离开了,留给老太太的是像一盘清淡口味菜一般的生活,少了刺激,日子再也生产不出热闹来。

  她们俩相遇的时候,老太太看人生太浅显,情感尽是迟钝的;她们俩分离的时候,老太太看透了生活,欲要倾诉,因病倒了,也就说不出话来。

  其实敏感与迟钝是殊途同归的,前者对人生看的太透,后者对人生看得太浅。得出相同的结论:人生没有意思。要活的有意思:思想应处在应该在敏感与迟钝之间的。不至于太明白也不至于太糊涂;不至于汲汲于金钱不至于深沉于哲思。

  在那个冬天,在混沌迟钝的思想里,老太太看重金钱,她用“强”与“硬”把自己内心深处的孤独伪装;下一个冬天,老太太已转变成了生活中的“明白老人”们,只是哲理在嘴边,老太太讲述不出了。快乐的日子是两个冬天之间的季节,那个暖暖的春天,那个绿意盎然的夏天,那个满满感动的秋天,那个既不糊涂也不明白的日子。

  想到我们与老人,代沟的跨越不仅仅是单方的责任。因为我们太过糊涂,所以老人们教我们如何明白;身边的老人们耐心讲诉着道理,而我们却失去了耐心。也许当处于那种情感迟钝与情感敏感的中间段时,当我们不再那么糊涂的义无反顾向前走追逐着奖杯奖牌,追求金钱,热衷于名利;老人们不再只是一直倾诉着过去的故事,讲诉着过去的经验和把人生看透的哲思,那时候当老人向前赶一赶、我们向后退一退,我们就会在看得透与看得浅之间的人生路上遇见,然后两代人就不会在无语的代沟边上徘徊了吧。

  我们俩的观后感 篇11

  端午节的时候写了一篇文章《端午—2005》,讲的是我在兴平读书的时候寄住在一对老年夫妇家里的事情。寻觅阳光看了推荐我看电影《我们俩》当时忙于备战六级也一直没有看,今天突然想起,在土豆观看《我们俩》。

  本以为我的视点会过多的放在寄宿的学生小马身上,但是看完以后触动最大的倒不是小马,而是那个孤独的老太太。看到好几处的时候都想流泪,想起了姥姥。

  我是由姥姥、姥爷带到五岁,印象中最宠我的是姥爷,凶凶的是姥姥。姥姥是个脾气暴躁的人,只要我稍微不听话就打我。姥爷却总是护着。姥爷去世的那个晚上,我跪在院子里对着满天划过的流星许愿,结果姥爷还是走了,从此不再相信有关流星的任何传说,也不再观看流星,更不会对着流星许愿。姥姥不久后患了偏瘫,听那些老人说姥姥干净了一辈子,要强了一辈子,临了得了不能动的病。

  以前每次见到我她都对我妈说:“你看孩子那脸黄的,你们也带着去医院看看。”可是没有人会当回事,包括我自己。

  寒假回家的第二天爸爸就带我去了医院,舅舅带着姥姥去了,她见到我还是打,颤抖着手里的拐杖,眼里却又流露出伤心。她的左手不能伸直,我撒娇的掰开她的手,慢慢的抚摸着,安慰着说没事。我看着她拄着拐杖一跛一跛的离开病房,偷偷的流了泪。那以后到现在就再也没有见到姥姥,我想我要是早点看《我们俩》的话一定会回家。

  人上了年纪,总是盼望身边能有个人,虽然姥姥有六个孩子,可是却都各忙各的。看着《我们俩》似乎看到姥姥一个人坐在自家的院门口,东看看西望望,期盼来个孩子看看,哪怕是陪着说说话……心被紧紧的揪着,这几天本来就不想呆在武汉的我越发难受~~

  我们俩的观后感 篇12

  孤独是个永远不会过时的字眼,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感到孤独的瞬间,但正是这些瞬间才能让我们明白孤独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糟糕的体验。

  影片开头就是女孩在大雪纷飞的天气到处找房子的镜头,故事也是围绕女孩租房子与房东老太太之间的故事展开。

  起初老太太对女孩并不看好,每次都在各种事情上斤斤计较,打电话索要电话费,并且在接电话线之后由于半夜有电话进来吵到老太太而剪断电话线等等的小事情去计较。

  到后来老太太渐渐接受了女孩子后也在慢慢适应女孩的生活方式,会去主动关心女孩。从冬季到春季再到秋季,讲述了老太太与女孩之间温暖与被温暖的点滴,直至又一个冬季老人去世,至此故事结束。

  这个女孩是最后一个走进她心里的人,也是最后一个给予她温暖的人。

  最开始女孩并不理解老人的生活、性格,但是当女孩走进老人的生活后女孩才发现老人的生活是独孤而又荒凉的。

  老人是孤独的,一个人一个院子,可以说话的人仅仅是收垃圾的人和另一个邻居老太太,而这个女孩就像一道阳光照进了老人的生活,瞬间将老人的生活在荒凉中照进一抹温暖。

  “真搬走了,真搬空了,就这么搬空了?”这是老人带着哭腔说的一句话,想必这时她已经把女孩当成自己的家人了吧,女孩已经成了老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她已经习惯了每天坐在院子里看着女孩上学下学,在院子里忙碌,和自己拌嘴。这些都使老人的生活逐渐从每天漫无目的的坐着到开始有了眼睛追逐的目标。

  当老人发现女孩真的要搬走了,自己又要回到之前漫无目的的生活,她再一次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这种感觉不像之前,拥有过再失去的时候痛苦是翻倍的。

  《我们俩》这部影片很平淡,没有什么大悲大喜的情感,但是导演利用生活的点滴去表达老太太之于小马、小马之于老太太的情感,正是这些平淡的情感才能够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我们对于父母是否给予了他们应有的陪伴。

  孤独对我们来说是常态,有时我们享受孤独带给我们的自由,但对于忙碌了大半辈子的父母来说,孤独对于他们是可怕的。

  我们应该给予父母应有的陪伴,哪怕是空闲时间的一通电话,节假日期间回一趟家,你有可能不知道父母正在电话面前守着你的电话,在家的路口等着你回家。

  愿我们以后,都能够遇到一个让我们把孤独感减少的人,也能遇到一个能够让生活充满幸福感的人。

  愿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够遇到一个让自己平平无奇的生活中照进阳光,出现彩虹的人。

  我们俩的观后感 篇13

  影评课上看完的马俪文导演的《我们俩》,我没有想到这部只有400万的小投资电影,带给我的巨大震撼。该片制作班底十分朴实,总共历时一年半,片中的四季轮回完全是真实场景。

  该片讲述了一个简单而动人的故事,主演金雅琴老太太说,她看任何一部名著从未掉过眼泪,但是在拍片过程中她每天都在被故事里的亲情感动着。“该片是当今一片喧嚣中的电影珍品。”这样的评价当之无愧。

  全篇的音乐是非常沧桑泛古的,来自窦唯,以季节时间转换来巧妙地演绎剧情发展的各个分界点。每个季节的声乐都有意引导我们深入理解和进入下一个阶段。

  充斥着寂寞、孤独和冲突的氛围。在破旧的四合院里,一切在悄悄的发生。

  老太太的百般刻薄刁难让我们甚至揣测,是不是她的故意作为,而就是替其孙子找个能干的好媳妇。喜欢预测剧情,可是越往后面看越觉得冲突、矛盾是那么的真实。老太太就是难相处,就是精明,就是会算计,就是咄咄逼人。小马就是不喜欢总吃亏,就是会反抗不公平的待遇。她们是那么的真实。

  里面有很多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

  比如,房东老太太和小马因为谁偷打电话花了300多元而大相争执,互相误会,老人气将小马赶走,还捣坏了所有小马为庆祝新年而高挂的灯笼。当得知是自己的孙子爆打的电话,心生歉意,快九十岁的老人将灯笼一个个挂起来,还碎碎念,你脾气不该,你就孤独终老吧……然后,镜头拉远,向我们呈现一位老人,坐在挂满灯笼的庭院的门口正中央,抵着拐杖,盼啊盼啊盼……

  为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带老太太出去的那一天,小马从另一位老人的口中知道了她的过去,似乎,看到了老人难处的外表下一颗善良、孤独、寂寞、简单而又害怕被人遗忘却总是被人忽略的一面。小马心疼的看了她一眼。我觉得她是心疼的看了老人一眼。小马养条狗,表现的'不怎么愿意的老太太,最后,在小马不在家的时候,居然主动跟这只不会说话的小东西讲起话来。

  外面炮竹声隆隆,年三十,镜头停留在窗外,透过窗户,一位老太太和一个外地求学的小姑娘对坐一张小四脚桌,吃着一条整盘的鲤鱼。昏暗的灯光下,黄晕泛泛而生,她们会在讲些什么呢,这么多年,小马没有出现之前的日子,这位老人一个人,她会又干些什么呢。也许可能如她自己所说,就是吃饱了睡,睡醒了吃吧,实在再加点,就是晒太阳,或者期待遇上收破烂的或走错门的陌生人,好讲几句话,也为了不荒废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从冬天走到夏天,小马也不再当自己是房客的身份,需要什么就直接拿,开冰箱也不打招呼了,老人虽嘴里念叨,怎么越来越放肆,把这儿都当自己家了。可是心里还是很开心,更没有与她斤斤计较。其实,此时,矛盾,冲突到这里时,已经开始慢慢缓冲、化解了。

  每个人都知道,小马不可能永远住在这里,而老太太也不可能不离开这个世界。时间永远不会停止与某一个时期,状态。

  她们注定要从冲突到相知,再到分别,再到诀别。这就注定了影片的遗憾的感情基调。以既定的聚散现实性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含金量。

  一直不住的念叨要赶小马走,最后她真的走时,她似乎不能接受这个突然而来却又冥冥之中料定的决定。

  老太太去参加孙子的婚礼时与闻讯赶来的小马惜别。旁观者搞不懂为什么老人跟家人不亲跟眼前的这个外人相处不到一年却成忘年交。“你们这么好,干脆把她接到你家,你照顾她啊。”小马没有说话,不知道怎样来回答陌生的妇女的好提议亦或是讽刺的幸灾乐祸。

  换句话说,为什么见者都觉得心寒却没有人愿意每天陪这位老人多聊一会没有人将她带回家赡养呢,又退一步讲,小马怎么也就没有呢。我想这就是这部电影内在的敏感的一个视点,我们没有人不会为这份忘年之情所感慨,也鲜有人会责怪小马甚至是老人收养的儿子亦或者是那个多嘴的妇女,也许我们只是觉得这就是一种无法改变的伤感的注定的悲剧。

  成年后的我们也许总是有很多的理由去为自己的生活而忙碌着,赚钱,买房,结婚,生子,养家……

  我们将有很多奋斗的目标然后忙忙碌碌,我们每个人都是善良的都想给予这样的老人更多更亲的爱,但是生活的重担和压力又会时不时的在提醒着我们不能太偏离自己的生活圈和重心,这是无奈还是悲哀呢。

  假使我们奋斗一辈子到头来会不会也有老人一样的结局呢,这是我们的必经之路吗。不清楚。

  但还是愿深思的人有哪怕一点点的触动,尽可能地多善待一点身边的老人吧,再者人不独亲其亲不是吗。

  无数个擦肩而过的人海中,小马推着自行车,接到了一个病故电话。然后一个人蜷缩在路边,默默的抽泣。没有人上前询问,没有人知道在意什么。一位老人去世了,这让多少人难受呢,只有小马吧。或者说还有一个小马,幸好还有一个。

  影片在最后的“囍”中结束。老人一走,就把房子留给收养的孙子以大方迎娶贵州的媳妇。触动无限。

  全片的语言十分地道幽默诙谐,但是用越来越带有令人压抑、感动、无奈的感受。我发现了很多张泪流满面的脸,很多付梗咽的表情。

  让我看的哭的影片不多。《我们俩》,有深度。

  片中主人公小马是导演马俪文的影子。我喜欢有生活影子的电影。

  我们俩的观后感 篇14

  《我们俩》这部电影真的不错,值得看。

  尽管这部电影05年就上映了,但我一直不知道它的存在。半个月前另外一个城市办事情,在旅社看电视,有个节目叫《精品推荐》,那期推荐了《我们俩》和《桃姐》两部电影。《桃姐》早就看过了,而《我们俩》却从没听过。回来后就下载来看。

  影片一开头就很有生活气息,给人一种真真切切的真实感,仿佛就是在讲另据那个大妈的事情。老人和女孩为了电话而争吵的段落,女孩借冰箱的段落,看着很好笑,但是笑过之后,心里立刻升腾起莫名的感伤。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陌生的两个人渐渐融入了彼此的生活,女孩随意进出老人的房间,并强行给老人改造房间;老人用拐杖在地上敲响声叫女孩起床;女孩给老人拍电影帮老人洗头等等。从冬天到春天,再到阳光灿烂的夏天,随着季节的更替,他们俩的友谊也越来越深刻,越来越难以割舍。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导演会不会让女孩和老人的孙子恋爱,然后一直陪在老人身边。我一直期待这个结局,却又一直害怕这个结局。期待,是因为不想看到女孩离开老人后老人重新回到孤独冰冷的生活;害怕,是因为这种结局太假了,太不真实了。我甚至觉得老人的孙子根本配上女孩——女孩很漂亮,而老人的孙子却显得很猥琐。

  猥琐,是的,他的确配得上这个词。

  有个细节,老人的孙子经常来看老人,而男孩的父母却只有在老人病重后才来过。影片结尾方才点明,男孩经常来,是惦记着老人的四合院。因为男孩找到女朋友要结婚,老人就要四合院让给孙子,自己搬出。老人一再向女孩介绍她孙子,也可以看做是她不想离开这个四合院。

  但,女孩注定是要离开的。她找到更好的地方就会搬出。有一天,她真的搬走了。老人再度陷入到孤独和冰冷中。可她再也回不到从前,她病了,最后离开了。等女孩在热闹的街头接听电话的那一刻,她哭了,我也哭了。

  记得一个乡镇上的领导跟我讲过她的一次,有个孤寡老人,住在一个院子里。过节了,她带着镇上工作人员慰问老人,阳光灿烂的日子,推开大门进,却感觉一阵阵寒冷。老人痴痴地坐在门槛上,目光呆滞,整个屋子里没有一点点温暖,反而给人一种阴森森感觉。

  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很多老人成了孤寡老人,孤独地生活在村子里,没人和他们说话,没人关心他们的冷暖。他们就这样孤孤单单冷冷清清地一天天走向死亡。

  我们俩的观后感 篇15

  《我们俩》,并不为广大人民所知的导演,并不为广大人民所知的演员,并不为广大人民所知的片子,却精致得让我看完后舍不得删掉!很小的题材,很少的角色,很平淡的主题,很大的感动!

  大概因为是个很朴素的女导演,电影拍得很实在、很精致,时间春、夏、秋、冬交代得一丝不苟,故事顺着这条时间线流畅地展开,中规中矩的布局,平淡缓慢的情节,却蕴涵着极大的力量将我感动。

  行色匆匆,感觉还有点冒冒失失的大学生小马;处事泰然,大有八风不动之气的刁钻老太。多鲜明的对比啊!这正是整部片平淡却不显枯燥的关键所在,正因为此,故事的展开可以流畅自然地展开;正因为此,这部结构中规中矩的影片能蕴涵极大的力量!

  故事情节:大学生小马租了刁钻孤僻的老太太的房子,刚开始因为两人的各种不同由而矛盾频生,小马差点为此搬走;等各自习惯与相互妥协后两人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呵呵,再平常不过的故事!

  整部片的细节做得很精致,却毫不累赘做作,我相信如果多看几次一定能再发现许多让人欣喜的细节,举个例子:小马冒冒失失地问老太太,“我能用一下你的电话吗?”老太太回答:“能!”镜头焦点马上由老太太转向了电话机。确实不算什么特别的技巧,可是体现的是整部片的质量!

  新与旧的冲击是本片的看点所在,而片子的最后,小马因为与男友找到新房子搬走,而老太太在顿失间立刻衰竭、病倒然后死去,这也隐隐地阐明了新生的总要往上走,而陈旧的即使值得惋惜,但消亡也是无可避免的!

  我们俩的观后感 篇16

  对于导演马俪文的处女作《世界上最疼爱我的那个人去了》,并没有太多的情感投入,不乏有些煽情的嫌疑。观众的感动,不是煽出来的,而是扎扎实实触动起来的。很喜欢马俪文导演2006年的作品——《我们俩》,看了很多遍,揪心、感动,陪出了眼泪。一位朋友是在电影院里看的这部影片,他说整个电影院只有六个人。他并不奇怪,国产电影不受待见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况且这种从宣传到名字都没有多少冲击力的影片,观众少也似乎是可以理解的,只是有些许遗憾罢了。

  《我们俩》的故事很简单,拍摄手法也很简单,对白也异常简单。一位戏剧学院的女大学生小马租了老太太一间简陋的小屋,两人在一个四合院里共同生活了三个季度,随后小马搬出去与男友一起生活,老太太则寿终正寝。

  从艺术电影角度看,影片《我们俩》不能说有多么的艺术或深刻,并没有感天动地的悲凉,换出人生的真谛和人性的灵魂等等,但是它从最普通的角度,展示了人与人之间丢失已久的那份“联系”与“情感”。一位老人,一个女学生,一个破落寂寞的老四合院,故事开始了。导演以四季为框架——冬、春、夏、秋,分别代表着老人与女孩儿之间的感情变化。笔者认为,以四季为框架是导演高明之处,显得影片多些美感,也少了些沉闷。人们经常把人生比作四季,走完了春夏秋冬,生命似乎也将近,“故事”似乎也该划上句号,不管完美与否。

  影片有四个转折,也是四个高潮。第一,“冬”,表达了在老人与女学生小马之间的陌生、相互排斥的关系。影片很巧妙地把人与人交往最初的内心活动,从朴实的日常对话和动作中提炼出来,表达的淋漓尽致。这倒让我想起这样一句不成文的定论,“坏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而春节时节,两个人之间因为电话费问题,发生的误会,大吵了一架,当老人知道她误会了女孩儿的时候,心里生出许多内疚,老人对女孩儿在内心里的情感改变也开始了,这是影片的第一个高潮。第二,“春”,是叙述了老太太与女学生小马之间进一步相互了解,情感成长的阶段。小马通过一次学校作业,拍摄一个小故事,她选择拍“老太太的一天”,从邻居一位老人那里得知老太太的身世,内心生出许多敬佩和怜爱,这是影片第二个转折。第三,“夏”,这个时节也是老人与女学生感情达到依赖的顶峰。日子已久平常,没有暖人心的“甜言蜜语”,点点滴滴的细节,让读者感受到他们之间的“情感相处”。影片第四个高潮:“秋”,很碎心,有对比,有讽刺,更多的是感动。女孩儿搬出去与男友同住,临走时,老人颤抖地走到女孩儿屋子里看看,转身拉住女孩儿的手,说了四句同样的话,“真搬走了,真搬空了,真搬空了,就这么搬空了?”字字揪心,没有过多的撕心裂肺的言语,却足够勾起观众的心绪。影片走到这里,老人与女学生的感情亲密程度,已经达到了不可分的地步。老人又回到原有的生活,无人陪伴,寂寞、冷清,老人病倒,心里想的、嘴上念的,不是养女,不是外孙,而是简简单单在一起生活了不到一年的女大学生小马。影片结束于老太太归天。这最后的高潮中,有强烈的讽刺意味,老人的外孙结婚,老人给孙儿腾房,被养女送到北京郊区一间破平房里,小马坐车跑到郊区看老人,给老人一包吃的和药,最终老人在这间破平房里辞世。

  影片把细节做的很到位,用简单的细节,去表现厚重的情感,是这部影片成功的重点之一,同时,影片对人物内心捕捉也是非常准确,老人的寂寞,年轻人的活力,无不表现的深刻透彻。导演/编剧马俪文选择了引用旁人的话,来表达影片想要表达的一些情感,用别人的话,来推动影片,使得影片更加真实与平淡。

  影片《我们俩》,从音乐到语言对话,都异常的简单、委婉、清淡,却会牵着观众,一步一步跟着走下去。窦唯的古琴,细水长流的优雅,使得平淡不奇的日常生活,变得唯美起来。而影片结尾,当女学生小马接到老人死讯的电话时,导演运用了无声音效,出奇的好,看着大街上人来人往,女学生蹲在天桥上,看着手机,观众脑袋里会像这位女学生一样——空白、不知所措。而笔者认为,影片似乎应该在此时此刻结束,上爬字幕。只是导演选择结束在女学生重返老院子,推开门,看见窗上的“喜”字,物是人非,马俪文导演自有她的想法,也不失一种结束的方式。

【我们俩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我们俩》观后感06-26

我们俩观后感01-28

电影我们俩观后感03-31

《我们俩》观后感范文02-21

关于我们俩观后感03-31

关于电影《我们俩》观后感(精选10篇)12-08

我们俩的友谊01-12

我们俩散文03-31

我们俩的故事作文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