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我们的父辈观后感

时间:2021-10-08 19:44:10 观后感 我要投稿

我们的父辈观后感(通用9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们的父辈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们的父辈观后感(通用9篇)

  我们的父辈观后感 篇1

  在统治者眼里,没有血流成河的鲜血,只有追求胜利的野心。

  看完《我们的父辈》,无论如何我也抑制不住想要写影评的冲动,借着这样的电影只想愤青一把的嘲讽一下我们生活世界多数人的意淫。

  看国产抗日剧,你看到的永远不会是震撼而会是手撕鬼子的大快人心酣畅淋漓。看完你不会感觉生命的脆弱,死亡的可怕。因为国产神剧给我们呈现的即使是死亡也会是那么大义凛然,荡气回肠。一如既往的意淫,让现在更多的爱国者,充满了对战争的渴望。因为在他们看来,即使战争开始他们也是战争英雄,注定名流千古。在我看来,看着这些电影,我只想说,如果让编剧抗日,或许只需要八天,并且我们还会觉得小日本所有人死有应得,我们的人刀枪不入,恨不得再挑起一回战争。

  当你看完《拯救大兵》、《兵临城下》、《兄弟连》、《我们的父辈时》,死亡带来的不寒而栗总会让你躲避战争。战争题材的电影是是让我们反省,而不是让我们自娱自乐的意淫。正如弗里德汉姆所说,战争会把人性最丑恶的一面呈现出来。看完《拯救大兵》,我感触最深的是里面的厄本,这个在战争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最本真的恐惧,以至于久久不敢开枪,看着队友死。这就是战争的残酷,我们看的时候会想,他赶紧死掉,但如果换成我们,或许我们早已成了逃兵,连枪都不敢拿起。因为死亡随时可能袭来,没有人生下来就盼着死。

  《我们的父辈》通过五个人的视角,很好的向我们呈现了战争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他们只想好好的活着,从小灌输的教育思想让他们认为战争真的的是为了解放和拯救。对于死亡,在他们最后一次狂欢面前只是一个名词,因为他们相信圣诞前他们还会在这里载歌载舞。

  电影中最不该死的两个人死掉了,本来该死的三个人存活了下来,导演通过这样表现的手法,向我们呈现了战争的变换莫测和对人思想转变的深刻揭露。

  弗里德汉姆讨厌战争,从最开始就认识了战争的结局。可最后被父亲逼了第二次参加战争。其实那时他已经明白了死亡早已注定。只是什么时候,怎么死而已。他明白自己走的每一步,从最初的参战,只是因为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父亲的逼迫和所谓战争英雄兄长的比较,参战时的抵触,在泥淖中被苏联人错误指路彻底的消磨掉,他已经明白这是战场,没有同情,我们从不仇恨,只是因为我们是对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当看到威尔汉姆被枪榴弹击中后,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强攻下破壁残垣的通讯站,他更加深了对于战争的厌恶,但那时已经停不下来了,双手沾满了鲜血,只有等战争结束,以死来赎罪。战争把他培养成刽子手,他可以击杀手无寸铁的孩子,同样可以放走维克多。行尸走肉的他只是在等着死亡。我特别喜欢电影中那个狼的镜头,导演无情的讽刺了人的贪婪,在满身血腥味的人面前,狼也畏惧的跑掉了。弗里德汉姆是二战中普通的一员,他的死早已注定。

  维克多,对于纳粹不报希望,却对于德国充满幻想。第一次逃出来后,甚至想回到德国。当在德军的枪声中逃跑时,他已经明白这个国家彻底抛弃了他们。他能做的只是活着,他可以放掉犹太人、可以放掉弗里德汉姆、可以挂念着格雷塔。这是他仅存的信念,他从未变过,他讨厌战争,却身不由己的被卷入战争。

  格雷塔,是这五个人中最天真,最活泼的一个人,同样也经历了对战争向往,恐惧、绝望、淡然的一个历程。她喜欢歌剧,喜欢社交,她只想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情,爱想爱的人。可战争让她身不由己,拉入最残酷的生活中,她开始懂事,开始不再不食人间烟火。她的死亡源自于对于人最坏本质的不了解。当死亡来临时,已经不再反抗,而是等待。她反映了战争中女人最真实的生活,只是玩物,想要反抗却身不由己,想要幸福却不再可求。

  夏莉,一个和威尔汉姆一样对于国家充满热爱和虔诚,准备随时报效祖国。但不同的是,那是威尔汉姆已经知道了战争的残酷,爱她却不敢表达。当她进入战地医院时才发现,生活不是他们所想象的,下一次的重逢,可能是圣诞前,但不一定会是他们五个人。出卖莉莉娅时她在国家和情感间选择了国家,到寻找桑亚时而耽误了撤退的汽车,她对国家和战争的信念已然改变。最初对于威尔汉姆的爱支持她坚持下,当听到威尔汉姆死亡的消息时,支持他的信念彻底崩塌,她能做的只是坚持的活下,反感战争,希望战争尽早结束。

  威尔汉姆,一个出色的中尉。父母眼中的骄傲,国家的英雄。当认识到战争的无情和不正义之后,他选择了逃避,他坚持了心中的信念。苟活着却不得不为弗里德汉姆的死负责,讲述着故事,忏悔着曾经犯下的错误。

  他们五个人,只是因为受纳粹的影响对于战争,懵然无知的参与其中。他们从来不是刽子手,他们只想像小时候一样快乐的活着,即使参加战争,对他们而言也是神圣的。战争摧毁了他们。

  看完这样电影,我会害怕战争,因为战争意味着死亡,而我除了爱国,回归现实生活中,我只想快乐的活着。

  我们的父辈观后感 篇2

  看过不少二战的影片,从电影到美剧到各个国家的各种剧。其实很多东西都已经说白了,战争体现出跟生命的对立统一的东西。现在再在战争片能获得突破的影片拍的其实已经不是战争的场面了,就跟一些发达国家已经不用楼房的高度去忖度文明的发达了。其实说白了就是用小细节去引人思考,比如说那个坏蛋纳粹啊,霸占人了别人还预谋害人,最后还活的好好的。其实很多很多剧中的小情节。

  让我觉得颇有意味的是,那个苏联女护士。夏第一次问她你在看什么?她说,我在看猎人的解释(我猜应该是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错了不要喷),她说沙皇迫害农奴,人民是没有价值的存在。仿佛是在诉说自己和正在解放自己的同胞的悲惨过往。第二次夏问她,战地医院要转移了苏联人打过来了你怎么打算的,跟我们一起走么?苏联女护士只是把手比成枪指着头说,俄国人会把我当叛徒枪毙。

  最后苏联护士没跑,也正是被叛国罪枪毙的,“审判很短,她犯了叛国罪,被枪毙了”苏联女战神如是说。这其实是个很奇妙的东西。苏联人会因为救德国人被苏联人杀死,这个苏联女娃娃没有跑。相反的的,夏后来救苏联人却并没有被德国人杀死而且苏联人也放了她。回国也许跟那个老头在一起,或是跟小男军官再续前缘这都不重要了。之间种种国际啊,人情的关系我们都不说。

  一说其实就又要扯远了,说多了就要扯到俄国人的血泪史和抗争史了。大家其实都明白,没有苏联红军的英勇,苏联这个国家也就莫得了,快打到莫斯科的时候斯大林当时很想跟德国划地赔款了,德国就是不让。其实放了谁谁都不会让的,毕竟卧榻之侧啊。苏联哪个人说的我忘了,“以后的历史上绝不会有一个苏联人在红场行纳粹礼”,结果呢。现在的俄国小脑残都在干嘛呢。

  说起那个苏联女护士,让我想起了托尔斯泰的一篇文章,一个地主的早晨,主人公波里库什卡,因为自己身份卑贱偷了东西哪怕诚心悔改也自认不会有人相信,于是他自杀了用这样的方式让别人相信。故事最后他的老婆上吊了,孩子掉进马槽也死了。故事悲剧收场。在这些被政治家定义成阶级底层的人,他们的尊严比他们的生命还要贵重。这在今天来看确实是挺难理解的,但是放在那个时代就能够说上一说了。我们看,苏联女护士她没有叛国,只是大势所趋,自然而然的事但是在苏联女护士来看,她已经死了。她在人格上自己判处了自己死刑。当然那些叛逃的红军是其他方面,怕死的,因为爱情,或者想打一炮再死的……各种理由历史不会说,我们不知道,我们也没资格去评判那些上一秒放声大笑的人,下一秒血泪相和流的战士们。战争是人类的灾难不是国家或者个人的。其实这也是有借鉴意义的,很多时候,我们不应该从内心认为自己就是就是怎么样怎么样了,这是这个世界这个国家和社会强加给我们的,鲁迅先生也说,这个世界上的人不存在一种不在本身阶级上说话的人,这诚然也是对的。但是只有多读书读好书,认清自己。才能做出对于自己,社会,国家,世界,相对正确的决定。当然了真正的借鉴意义是借鉴到今天,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我们的青少年。这一部分,聪明的青少年他只会做不会说,笨的青少年他只会LOL地下城各种游戏戕害了自己的生命,不过这些人他们存在也不存在,但是他们为了历史必须存在

  最后还有,那个最后牺牲自己的那个小军官,哎…咋说呢,要我我宁愿使用下三滥的手段活着,为啥?他能听海德格尔的课!是海德格尔!海德格尔啊!

  我们的父辈观后感 篇3

  刚看完时我觉得我没有看懂,看了影评之后更觉得没有看透,后来我想,兄弟俩没变,从一而终,哥哥依然是那个勇敢、坚强、理智的哥哥,没有变懦弱,弟弟依然是那个脆弱、善良、多愁的弟弟,也没有突然成熟,只不过形势变了,他们只不过根据形势做出自己的选择。

  先说哥哥,有人说哥哥成为逃犯是他崩溃之后的表现。但我认为这只是他认清现实后自然而然的举动。

  他自始至终更多的是为了担负责任二战(保护弟弟、遵守对母亲的承诺、保护自己的那一连、保护国家的人民),但我并没有感到他觉得一个军人就该视死如归、战死沙场。

  而当时的情况是,他认识到战争给更多人带来的是伤害,为了毫无意义的目标,杀害很多无辜百姓自己的士兵,弟弟也失踪甚至死了。他的责任消失了,而且他恍然大悟那个责任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他放弃,不是逃避,是放弃。

  他在湖畔小木屋的场景如此静美。他安静的坐在木屋上,眼神深邃如旧,冷静如旧,虽然有迷茫与怀疑,但并没有“崩溃”“脆弱”者的胆怯。

  再看他被抓走之后的行为,坚强的活下去,理智的判断不能用火烧屋,麻利地杀死军官,出逃。他并没有干任何不人道的事,也没有干任何愚蠢而疯狂的事。因为他并没有崩溃,只是认清现实。

  而且他在夏洛特面前并无惭愧,而是一把抱住了她。夏洛特哭着跑开后他的仰天长啸,我也不认为这是他的惭愧与崩溃,只是对战争的愤怒控诉与无奈悲戚。

  其实他是个简单的人,简单而伟大。私人以为他和维克托有些像,正直而智慧,只不过他遭受的心灵创伤与震撼更大。

  所以我认为哥哥一直是那个哥哥,我最爱的哥哥,智慧而勇敢的哥哥,爱着亲人的哥哥。战争改变了他吗?只是他自己改变了对战争的看法。

  再说弟弟,我也不觉得他在战争中成熟了,在我看来,他依然有那一颗水晶般善良敏感而脆弱的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先来说说原来的弟弟,其实弟弟这个人应该内心一直比较复杂,因为看书多。

  心思敏感、细腻的弟弟从小不被关注,父亲只爱勇敢的哥哥。但哥哥倒是很关心他而尊重他。这个情节多么似曾相识,在《指环王》《伴我同行》中都有几乎一模一样的桥段。在这两部片子里,弟弟在内心都崇拜且深爱着哥哥。所以我大胆的类推一下,这部片子里,弟弟对各个的感情也是很深,而且也是崇拜战争英雄哥哥的。

  但同时弟弟又饱读诗书,自己对于战争是怀疑的,所以这就形成了一种矛盾的心理,再加上这个年纪本来就叛逆,所以他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上战场。

  他毕竟只是个年轻人,正如片头哥哥所说“他(弟弟)看起来是那么无助”,他对战争的理解虽然透彻(战争会把人最坏的一面带出来),但那毕竟只是理论,而没有任何实践。所以他还是会干一些幼稚的事情,比如故意吸烟吸引苏军。

  但最大的转折点是哥哥死了。其实弟弟很聪明,他知道哥哥不可能引领他们胜利,也不能永远保护自己。但哥哥依然是哥哥,依然是亲人,依然是一面旗帜。所以那个晚上他对哥哥说“我希望你带领我们”。

  但是战争太恐怖了,尤其是哥哥死了,一下子就把存储在他脑子里的知识全部激活,突然的,就像活火山爆发一样,弟弟彻底变了。但这变化不是经历战争后的成熟,而是一刹那的瞬变,就像之前看到有人说的“心门一下子关了”,我说“邪恶与痛苦的一面彻底引爆了”。

  他干出了很多我们不太能理解,或者有争议的事情。

  因为战争。

  因为哥哥死了

  因为他实际上是一个脆弱的少年。爱读书,被边缘化,善良,敏感。

  接下来他的心路历程应该是一路矛盾,又一路不予理睬这些矛盾。父亲的冷眼,酒吧里陌生人的嘲弄,母亲的爱盲目而没有理解,他决定重返战场。为了什么,有人说战场才最适合他,我却认为这是一种逃避与无奈。哥哥死去,世界如此荒唐,不如自己也荒唐下去。

  于是他杀人不眨眼。

  但让我无限心软又无限困惑的是,他知道哥哥未死,而是成了逃犯之后,他的内心该承受多大的波浪。我看着他的眼睛,无限心痛,少年你实在不该承受这么多。

  他的心们没开而是更凌乱了。我总觉得是哥哥的打击让他放任自己冷酷无情,现在知道哥哥没死,他对自己感到惭愧。

  但同时,他的心里,还是期慕哥哥是个坚强的战争英雄,是个比自己伟大的后盾吧。就像从小在心里的英雄形象倒塌,他对哥哥,也有那么点失望吧。

  他在那张照片背后写地址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啊!哥哥,朋友,欢乐,青春,都是些极致美好到战争背负不动的名词。

  可怜弟弟,在平安时代或许还可以幸福,但战争时,理解他的三个朋友,爱他的母亲,爱并尊重且保护他的哥哥,这些人,终究都不是他的知己,他的同路人。

  我们的父辈观后感 篇4

  五个人,

  五个人生,

  五个被改变的人生。

  离别之前,五个人欢聚一堂,抱着对未来的期望,虽然都知道战争残酷,但还是欢声笑语,现在,战争的残酷对他们来说仅仅是说教。

  重聚之时,三个人满经沧桑,怀着对战争的恐惧,因为知道了战争残酷,但还是举杯一饮,现在,战争的残酷对他们来说已是噩梦。

  战争只会把人的最坏一面暴露出来。Friedhelm面对战争的时候表现的最理智。他有自己的理想,如果没有这场战争他或许会是一位学者。可是他来到了战场,来到了不属于他的战场。来时,他不敢开枪,走时,他弹无虚发。开始,他有信仰,他尊重生命,他知道优待战俘,他知道孩子生命的可贵。黑暗中的战壕里,那一闪一闪的烟头,就像是一个孤独的个体在对抗这整个战争。那轰鸣而来的炮弹教会了他,个体面对大势的时候的无力与无奈。战场上两个互不相识的人,兵戎相见,你死我活,你不杀他你就要死的现实,逼迫着他开了枪,开了第一枪,也就有了第二枪,第三枪······直到麻木,直到自己都知道自己的最坏一面是什么,直到为了生存成为冰冷的士兵。好士兵总是懦弱,偶尔坚强。他知道他成为了一个好士兵,一个他自己都厌恶的好士兵。死亡,是他自己的选择,也是他对命运自己的掌控,尽管这种掌控是如此的被动。以自己的死亡,让下一代认识战争的残酷,以自己的死亡,来挣脱这个社会大势。或许死亡才是对自己最大的救赎。

  战争会彻底摧毁一个人。Wilhelm带着英雄梦,带着荣誉感,步入了战场。杀战俘的时候,他迟疑了一下还是开枪了,他知道这是命令。迟疑是因为心中坚信的东西动摇了!随着闪电战的破产,他的信心在一点一点消失,他越来越不懂得战争的意义。直到信心被彻底的打破,他懂得了他弟弟的那句话,“战争会把我们最坏的一面呈现出来,但这改变不了我们明天要继续战斗的事实,直到全部倒下直到战争结束才会停,我们就是屠宰场的牲畜,任人宰割,今天是英雄,明天就成了猪,这样没有意义,根本就没有意义,没有国家,没有元首,只有这些人,我希望你能带领我们。”可是,他做不到了,他的信仰,他的信心,他的希望都已经没有了,他的弟弟能在看透了一切,没有信仰下还能继续求生存,他不行了,他败了,他逃了,他想要放弃一切,他只想要回归山林生活了。战争摧毁了他的信仰,摧毁了他的爱情,摧毁了他的生活。给他留下的只是无尽的伤。他带着这些心里的负担存在着。

  战争之下,无幸存者。不是受害者,就是实施者。Charlotte立志为国家服务,成了一名女护士,也将前往战场救助伤员。她是实施者,注定要为自己的行为背负心灵负担,就算后来做了再多好事也弥补不了当初的错误留下的心灵负担。她是受害者,她的爱情,她的人生都被战争摧残。Greta美丽活泼,歌声动人,她希望有朝一日成为一名女歌星。为了这个目标,她出卖了自己的身体,希望以此来出名,同样她也以此,自以为救了自己的小男友。她应该是这五个人中最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人。她的命运从来都是掌控在盖世太保手里了,最后的悲剧也是无法避免的吧。Viktor一个犹太人,从战争开始就努力的想要掌控自己的命运,一直在寻求生存,战争夺去了他的父母,夺去了他的爱人,在战争中,自己也是经常命悬一线,如同大海中的孤舟。

  战争带来的是什么?五个人,死了两个,剩下的三个,内心伤痕累累。五个人谁也没有真正的掌握自己的命运,都是被时代洪流裹挟着向前,向前,被淹没。

  这也像极了我们的生活,刚毕业的时候,雄心壮志,想要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可是经过社会的洗礼,几番下来,重聚时刻,大家有的只是无尽的心酸和无奈。“大多数人以为,战争是由拼搏组成的,其实不是,是等待,等待下一次进攻,等待下一顿饭,等待明天。”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大多数人以为,生活是由奋斗组成的,其实不是,是等待,等待下一件事情,等待下一顿饭,等待明天~~~~~~

  我们的父辈观后感 篇5

  波兰在20世纪赢得独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波兰拥有活跃的犹太人群体,总人数超过300万。在犹太人大屠杀期间,超过90%的波兰犹太人被纳粹德国杀害。

  纳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犹太人犯下了滔天罪行,波兰犹太人只有1/12得以逃生。战火熄灭后,波兰政府将犹太人的土地、房屋等财产分给了波兰人。为避免让已属于自己的财物“物还其主”,一些波兰人便对刚刚逃离战火、满怀希望返回家园的犹太人举起了屠刀。从纳粹淫威下“十二死一生”侥幸存活下来的犹太人早已失去了反抗能力,他们或远走他乡,或逃到深山野外隐居起来。

  从40年代后期到50年代中期,“排外”的阴霾一直盘旋在波兰大地上。“一部分别有用心的波兰人,将第三帝国对犹太人的暴行裹上民主的斗篷承接过来。”

  1945-1946年,克拉科夫等地曾发生了至少50次谋杀犹太人的案件,被谋杀者都是大屠杀中的幸存者,谋杀者施暴的目的是阻止那些犹太人重返家园。这一切促成了1945-1947年和1956-1957年两次波兰犹太人向海外移民的浪潮。有人认为,波兰犹太人历史研究所,实际上是在波兰几乎没有犹太人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

  1968年波兰又爆发了新一轮反犹浪潮,波兰犹太人口剧减,大部分犹太人都逃离了波兰。共产党政权在波兰,波兰犹太人的处境已经正常化了。

  我们的父辈观后感 篇6

  “我们曾是五个朋友,那时我们年轻,以为未来是属于我们的,整个世界都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只需行动起来,我们无往不胜;后来我们才渐渐知道并非如此。”

  “我是对的,这场战争只会带出我们最坏的一面。”

  “大多数人以为,战争是由拼搏组成的,其实不是,是等待。等待下一波进攻,等待下一顿饭,等待下一个黎明。”

  战争。一个听上去离我们的生活遥远又陌生的词语,一个只会在历史考试与电脑游戏中用到的词语,一个属于我们父辈的词语。

  但事实上,那场几乎蔓延全球的浩劫离我们不过半个世纪。

  在《我们的父辈》之前,从未看过德剧,但德国电影的优质绝对无可争辩;《铁皮鼓》《窃听风暴》、《浪潮》、《再见列宁》以及个人心中大师:维姆文德斯的每一部作品都拥有如同徕卡相机般难以用文字概括的“德味”。而这一部质量如同三部曲史诗式电影的的德剧,来自好友的热忱推荐,幸而没有错过。

  全剧三集,共4.5个小时,即使是一口气看下来,也绝无沉闷之感,只会情绪奔涌却又无处可出。在《我们》中,几乎没有任何刻意卖温情的成分,五位主角,五条故事线并行交叉推进,从和平到战争、从善良到杀戮、从生到死,转变只需要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在他们的故事里,你会看到人的伟大与渺小,时代的更迭与荒谬,爱的光芒与黑暗。

  故事开始于1941年的柏林,那里有五个年轻人,他们面临着一场即将开始的世纪之战,但他们依然无忧无虑,他们平凡又特别,他们以为自己将要拥有整个世界。他们在深夜聚会,饮酒歌唱,无所畏惧,这是告别,更是为了未来的欢聚。

  年纪较长的哥哥有一张典型的日耳曼脸庞,英俊坚毅,已是国防军中的中坚力量。而弟弟Friedhelm还有着大学生式的稚气,他倚在墙角抽烟,慵懒地跳舞,甚至在行李中塞进一本厚厚的诗集。Charly是一位温柔天真的护士,一直沉默地爱着哥哥wilhelm却不敢言表。Greta和Viktor是一对几近完美的恋人,她是德国人,他是犹太人,但在那时这并不是问题。那时他们坚信元首所说的圣诞节时他们就能返回柏林,却未猜到竟是四年后的圣诞节。

  战争开始了。

  历史不容选择。懦弱在战场上不被允许。于是哥哥在枪林弹雨中倒下了,于是弟弟眼里的玩世不恭消失了,成为了最冷酷的杀手,于是Charly的爱情破碎了,于是greta出卖了美丽的身体,于是viktor看到了奥斯维辛。一切都是那么残酷,一切都是那么绝望,就像莫斯科之战的冬天,彷佛永远不会结束。但时间会流逝,从不停止,而人也会改变,直至面目全非。

  Friedhelm看着新来的士兵,一张张年轻的脸庞,坚定又迷茫,一如当年他与哥哥。他说:不要告诉我你的名字,如果四个星期后你还活着,那时再来告诉我。对,一切都不重要了,寒冷、饥饿、黑暗、恐惧,都不重要,只有活下去,只有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故事结束时,我看到的并不是战争带来的创伤永不会痊愈,而是人类“恶”的一面是如同基因般的存在,残忍、冷漠、怀疑、懦弱、恐惧、谎言,都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无法否认。但人性中的善与爱同样会在最黑暗的时刻闪耀光芒,同样无法否认。

  我们的父辈观后感 篇7

  德国剧集《我们的父辈》,诚意推荐。五个年轻人怀揣各自梦想激情忐忑希望来到各自的二战现场。谁都不知道前方会有什么在等着她们,五个人,五个梦想,五种历程,五个结局。有人英勇作战想要赚的英雄荣誉,最后却落得孤零零一个人逃离战场,有人痛恨战争痛恨无情的杀戮却被战争塑造成冷血杀手无谓牺牲。有人满怀神圣奉献理想来到前线医院,从开始对伤痛折磨的'恐惧到最后几乎麻木的无奈的看着伤员在眼前逝去,有人仅仅因为犹太人身份被德国同胞迫害驱逐被俄国人波兰人痛恨厌恶,整个世间都没有容身之所,有人爱慕虚荣名利吸附权贵万般讨好最终也逃不过被欺骗被抛弃下场.剧中弟弟说,战争会使人迅速成长,也许把一个人最丑陋罪恶的一面暴露出来,残酷无情,你又无可奈何,时代命运的大潮流将他们飞速裹挟进历史之中,国家命运民族兴亡,个人那么渺小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艰难痛苦绝望的一步一步往前腾挪。剧中哥哥说,人们都以为战争就是每一天每一刻的拼搏组成,实际上经历过的人才懂得,战争就是等待,等待出击,等待枪响,等待下一餐饭,等待下一次冲锋,等待每一个天黑和黎明.在所有的战争里没有任何绝对的胜者,因为它泯灭人性,满含戾气,对所有人都是无休止的挣扎折磨,无解脱。

  我们的父辈观后感 篇8

  记得很久之前看过一部意大利的电影《灿烂人生》,电影里的几个好朋友,在灿烂如千阳的青春岁月里,各自走向不同的命运归途。现实,在岁月的磨砺下,更显得狰狞。和平宁静的日子里,生活所施加于人们的不公和压迫,却也是身体里又有一场无声的战争,在失望的心头滴血。

  电影中的马蒂奥是近乎精神完美和生活几近理想化的年轻人。他在教授机械而略显蛮横的考试中,在照顾精神异常的佐珍,而又亲眼目睹其被虐待时的无辜,纤弱时,在他积极投身警察而又不得不直面冰冷的阶级对抗中时,身为秘密警察,而无法勇敢地追求真爱的无耐和凄婉之时,他完美主义的理想,被现实世界的矛盾慢慢蚕食,最终,在一个万家欢腾的圣诞夜,从自家的阳台坠落而得解脱。与他不同,哥哥尼古拉似乎更容易接受现实,理解现实。他很早地就学会了逢迎老师的观点而顺利毕业。他温和而不消极,总能耐心发觉身边的美好,他最终活的更长久,并在女儿离开后,重新获得幸福。

  和《灿烂人生》相似,《我们的父辈》里的兄弟俩也是一样的对比鲜明。他们性格迥异,价值背离,最终命运疏离。哥哥Wilhelm更坚定和实际,他过早地接受了革命的宿命,并不顾一切地为国家流血牺牲。他秉承一个革命人的忠诚,在战斗中毫无抱怨的执行。当由于一次攻防战,自己的队友全部牺牲时,他冒死躲进一辆炸坏了的坦克里,躲进黑暗,逃离这场看不到尽头的战争,作为一个逃兵而存活下来。而他的弟弟Friedhelm,却是个战争的牺牲品,可怜品。他初上战场,却从不开枪,战间休息时,可以拿着一本书慢慢品读。他骨子里讨厌这场战争,痛恨杀戮和血腥,不懂得所谓的国家荣誉,什么理想主义。他是个战争的厌恶者,而喋血的战乱中,时间磨碎他曾经的信念和坚持。悲悯和同情,在屠戮的枪口下,似乎找不到可以宣泄的出口。“战争会暴露出我们最坏的一面”似乎也昭示着他慢慢走向麻木、冷酷和残忍。对于渺小的个体,在集体的疯狂和时代的离乱下,处于风暴中的脆弱不堪的个人,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灵魂,是多么的困难甚至可笑。所以,当他被队友误伤而侥幸存活得回到柏林时,面对他的,只是咖啡店里年轻人的嘲弄和鄙视。他唯有重回战场,面对杀戮,似乎才是生活的惟一出路。

  Friedhelm的麻木的冷血是一步步地深入和加强的。从射杀疑似苏联游击队的农民时,帮队友的补射,以及在森林中前行,建议由无辜苏联农民领路的冷静得可怕的建议,他在战争中慢慢地转换成残忍和麻木的角色。误认为哥哥被敌军射杀的场面,让他彻底地沦为一个战争中屠宰的机器。他不在有反抗,不再有同情,只有无止尽的屠戮。以至于撞见自己曾经的挚友,沦落为波兰游击队员的viktor时,他放过了他,但语气是如此的冷漠无情。

  Friedhelm的死似乎是必然,他其实已经将自己与这场战争紧紧地捆绑在一起。死,也许是他唯一的解脱。战争的最后,在苏联军的伏击下,他,拿出那张他们五个好友的合照,在背后写上地址,让战友帮他寄回。他离开了掩护,在一个人无味的反击中被射杀。与其说是被杀,不如说是他自己选择自杀。他的死,换回了队友的投降和存活,他的死,也使得他的灵魂在一次的被原谅。

  Friedhelm其实是一个悲剧的角色,他是十足的战争的牺牲品。战争,使他不得不面对现实,不得不收起自己悲悯,裸露出自己深藏灵魂深处的丑陋的一面。他的心已死,灵魂也早已幻灭。个体,作为那场战争机器中的一个个小螺母,是多么的微不足道。没人会去理会个人的悲伤、不忍和对于世事的错对。什么理想、主义,什么解放、自由,这些只是看得到,摸不着的空中楼阁,远在那个看不到尽头的尽头。作为人,残存的只剩最原始的动物的本能。电影中,有句台词“大多数人以为,战争是由拼搏组成的,其实不是,是等待,等待下一次进攻,等待下一顿饭,等待明天。”这也许就是每一个为之奋斗喋血的鲜活肉体对于战争仅有的,微弱的呐喊吧。

  我们的父辈观后感 篇9

  很难过,其实说什么都表达不出此刻我内心的感受,我以为看过了《兄弟连》《太平洋》甚至《南京南京》后不会再这么压抑,不会对战争这么厌恶,但是《我们的父辈》俨然不会放过再一次震撼我的机会。

  有好几次都想哭,为他们,几个花样年华与我一样的青年们,他们本不该有如此的命运,可是时代的洪流滚滚而来,谁又能幸免?当初的信誓旦旦当初的爱国心切当初的豪言壮语,已经永远不能回头。战争不允许你懦弱,你只能坚强,甚至不把自己当人。

  《我们的父辈》不煽情,劫让人有想哭的冲动,你问我为什么,我也不知道,也许是生命的叹息,也许是时代的无奈,也许是对自己的救赎…

  我不知道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这般光明正大地反思自己,我们需要反思的东西太多,但这么多年过去了,依然只能活在谎言中,我们都不喜欢听真话,也不喜欢被批评,更别说自我批评,可是,谁愿意永远活在谎言和回避中呢?

【我们的父辈观后感(通用9篇)】相关文章:

《我和我的父辈》的观后感(通用7篇)11-06

《我和我的父辈》电影观后感(通用5篇)11-06

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02-25

最新《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范文(通用7篇)11-06

看《我和我的父辈》电影优秀观后感(通用6篇)11-06

观看《我和我的父辈》电影的观后感范文(通用5篇)11-06

我们的冬奥的观后感(通用13篇)12-25

我们的冬奥个人观后感(通用17篇)12-25

我们的冬奥电影观后感(通用18篇)12-25

我们的冬奥电影观后感(通用19篇)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