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听课报告

时间:2021-08-16 12:17:54 工作报告 我要投稿

2017听课报告

  听评课既是教研活动,又是科研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17听课报告,欢迎大家阅读!

2017听课报告

  【2017听课报告1】

  有幸参与了在徐州市高级中学进行的观课活动,以下是关于本次活动我组成员的心得和感悟:

  本课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1)概述孙中山为民主共和而斗争的主要史实: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辛亥革命、颁布《临时约法》、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促进国共合作。

  (2)对孙中山及历史事件的图片展示、小组合作讨论、材料分析等方式培养学 生交流合作,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图片材料等方式陈述观点的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聆听孙中山遗言,运用多媒体手段营造历史氛围,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能够对历史人物有一个全面认识。

  (2)在了解孙中山先生为民主共和而斗争的主要史实,感受孙中山的革命精神。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展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孙中山的品质和他的历史功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孙中山组建兴中会、中国同盟会,举行广州起义等活动,展示一个革命先驱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不懈斗争的精神。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应积极继承和弘扬这种民族精神,培养坚强的意志和积极进取 的人生态度,树立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本科课程于4点5分开始

  吴老师先是说明了孙中山先生是中国革命之先驱,然后通过一段语音片段即孙中山先生的临终遗言(PPT中穿插着很多图片,如临时约法等)引入本课,学生聆听完孙中山的遗言后,集体阅读了课标要求,了解此课的三维目标。

  第一步,吴老师用三个表格简要总结了孙中山先生的一生,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回顾必修部分进行填空,展示了他们对于孙中山先生必修部分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仅有利于复习,也有利于展开整节课的内容。

  第二步,吴老师将孙先生的一生分为“争取共和”、“维护共和”和“伟大转变”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争取共和

  4点10分,老师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图片讨论孙中山的贡献,学生通过交流并结合图片总结得出兴中会、同盟会、临时约法等均是先生对于革命所做的不懈的努力。体现了学生对于必修部分知识的熟练掌握程度。

  第二阶段:维护共和

  4点13分,吴老师通过简明扼要的背景介绍(孙先生退位,袁世凯恢复帝制),导入护国、护法运动,并由学生必修课所储备的知识得出:两次运动均以失败告终。然后老师提问: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并给出材料。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给予总结。

  第三阶段:伟大转变

  合作交流(一)

  4点17分开始,吴老师主要突出了新旧三民主义的对比,并让同学总结三民主义到底新在什么地方。学生从新旧三民主义的内容方面来回答老师的问题,体现出对新旧三民主义知识点的把握。

  4点20分,学生集体阅读孙中山先生的名言,吴老师通过孙中山先生的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来引出学生对于其精神的思考,学生进行小组探讨,老师最后总结孙先生爱国、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第三步,吴老师将更多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的形式探究。

  首先,第一个问题:孙中山先生和华盛顿、卢梭比,更像谁?

  讨论从4点23分开始,33分结束,历时10分钟,学生在课前充分准备的资料的前提下,小组讨论十分热烈,之后学生踊跃发言,将孙中山与华盛顿的各个年龄阶段对比,得出他们比较像;有的同学将孙中山与卢梭的民主精神和浪漫主义精神相比,觉得他们比较像。也展现出了学生开拓的思维。

  之后,第二个问题:根据材料指出孙中山辞职的原因并加以评价。

  讨论于4点38分结束,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多能从材料出发,得出正确的结论,而且能基于实际,表达自己的观点,分析史料能力得到提升。

  合作交流(二)

  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老师提问学生:欣赏孙中山的什么地方,在情感交流方面有哪些收获?

  学生在进行小组探究交流之后,由每一组派学生代表自主上台发表自己的看法,展示小组探究的结论。这是对本节课的一个升华,小组讨论结果以一个完整的形式在全班展示,有助于集体学习和知识拓展。

  课堂最后,老师用PPT展示课堂小结,总结孙中山先生的功绩及其精神遗产。

  4点50分,下课。

  总结:全课吴老师充分运用图文、音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将课程的知识清晰完整的展示给学生,而学生与能够通过自主参与到课程活动中、课前预习也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学讲计划”贯彻的很彻底,但是,如此紧凑的讲或开放的学习,对于学生重难点的把握是否有利,这样会不会无法突出本课重难点,过多的开放式教学是否学生最后只把握住了整体,细节之处并未过多说明?

  整堂课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聆听音频,观看图片以及小组探究交流,自主演讲展示等形式,充分的融入了课堂,也凸显了新课改所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要求,也充分贯彻了“学讲计划”,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以及探究问题的历史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和表达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论从史出”的习惯。但课堂讨论有一个很明显的缺陷就是无法“面面俱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并不积极参与,那么在这样一堂几乎以学生自己探究为主的课堂上,那些参与不强的学生是否就被忽视了呢?他们又能在课堂上学到些什么呢?

  另,在整堂课结束后,我组成员随机对参课同学进行了回访和调查,在问到“你觉得本堂课学到了什么呢?”的时候,同学的第一反应是一愣,然后说了句“孙中山是个伟人”。而当我们想了解他们是否有更多的收获时,都说“没有”。由此可见这堂课在形式上是成功的,但在实际上收效并不大。

  思考

  老师能否给予学生一个正确的理论方向?

  1、在讨论孙中山和卢梭的相似之处时,有一个女同学提出孙中山的浪漫主义,而之后的同学在总结孙中山辞职原因也多离不开浪漫主义。但孙中山是否有浪漫主义,老师并未给一个正确的解答,如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如电脑可联网),教师是否应该及时解决呢?而不是任由学生在不确切的情况下肆意总结。并且在之后的课堂讨论中吴老师曾几次想将话题引到孙中山先生的浪漫主义,但都失败了,由此可见在合作讨论的课堂中,教师对课堂节奏的把握能力非常重要。

  2、在最后一个问题“你欣赏孙中山的地方”中,有一个细节:有同学在板书中提到,植树节是由于孙中山先生于3月12日逝世才定为植树节的,但事实是植树节的由来可追溯到3000年前,那时候已有清明节插柳的习俗,1928年时,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三周年,国明政府行植树式,真正的植树节还是在清明时分,直到1979年2月23日,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才决定3月12日为植树节。

  所以,无论在课堂还是在课后,希望老师能够注意细节之处,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或不完备之处。

  在这样一堂几乎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课堂之中,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是他们进行问题探究的基本条件。虽然在课堂学生发言的情况来看,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是足以支撑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的,但那些基础知识掌握的并不是的很牢固的同学,在这样一堂课上是不是就无法积极的参与到讨论探究里面?在小组探究交流的时候我观察到有的学生参与度并不高,窃窃私语或者自己干自己的事,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否就是我上面所提到的`因为没有基础知识的支撑所以不能更好的讨论呢?或者是因为学生本身觉得这样的课堂很无趣?这可能依旧是需要我们去关注学生的一个点。再有我发现很多学生在课前都查询了很多资料,但学生是否就能把这些资料内化,变成自己的知识贮备,抑或是只是为了课堂而搜索的资料,用完就扔?如果是这样就失去了探究学习的意义。这也是需要我们所关注的。

  【2017听课报告2】

  在为期一周“走进星级教师”的听课活动中,我有幸走进星级教师施国琴老师的课堂。此次难得的机会让我领略到施老师扎实的语文教学功底、精彩的讲学风采、严谨的教学态度……“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虽然,短短的五天观摩可能根本学不到施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力,但能收获到的是我看到自己的浅薄和不足。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自己的听课报告:

  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施老师本周的语文课内容主要包括:新闻类中考试题分析、半开放式作文题型分析、月考试卷分析等。几堂课下来,我发现施老师的课层次分明,各个教学环节衔接自然、恰当,逐步深入。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施老师的试卷分析课。在我看来,试卷分析课是难上的。就以我为例,试卷分析课一般的流程如下:首先是总结该次考试情况,然后讲解学生易错或者错误率高的题目,其次是学生自主提问的方式分析剩余的题目,最后是学生自我反思、整理错题、进行消化。我的这种方法存在不少问题:一、许多学生不敢在课堂上提问,往往是将错就错、不懂装懂;二、因试卷分析课缺乏乐趣,学生听课没有积极性,“左耳进、右耳出”,所以试卷分析课的效果不佳;一堂课下来,老师口干舌燥、学生昏昏欲睡。但施老师在分析试卷时针对性极强,过程中有题目分值、层次的拆分,有答题方法的探讨,有赏析步骤的介绍,有考试技巧的传授等。的确,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思维方法是否合理、正确,影响着学习效率的高低。施老师能在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创造机会,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使他们不但能学会,而且能“会学”,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发展思维,形成能力,能独立解决问题应对中考。

  二、浮华已随风飘去去,课堂本色显朴实。

  虽然施老师带给我们的都是常态课,但每堂课细细地听下来后,我感觉她每天都是煞费苦心地作了周密而细致的准备,教学课件都是自己认认真真制作的,教学环节既真又实,真正还原了课堂本色。教学功底如此深厚的优秀教师能十几年如一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精心设计课堂,认真钻研教材实属不易。记得去年在见习时就有幸和施老师在同一办公室工作,因所教学科不同,交流不多,但她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早已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此次听课更是对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让我这初涉教坛尤为佩服。

  三、恰如其分的课堂评价,时常的鼓励促成长。

  课堂评价,是师生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它不仅是某个环节的终结,更重要的是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望。而课堂及时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适时鼓励和评价。在施老师的课堂中,你能经常听到“你真棒!”“非常精彩。”“下回再接再厉”等鼓励语,除了这种及时性的评价,她还充分运用自己的体态语言、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抚摸、一个微笑等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此外,施老师能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让B、C、D等若干名同学评论同学A的回答如何,好在哪或者不好在哪,这样能积极带动学生思考,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来,真正做课堂中的主人。相比之下,我在点拨功夫上还是欠缺得很,尤其是课堂评价语言,我更是单调,没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听课结束后,我好好地反思过自己。有许多的不到位需要让我慢慢地去做到位,或许是需要时间的,但请相信坚持梦想的我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因为黎明前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听课报告】相关文章:

《玲玲的画》听课报告03-12

2017教师听课报告07-20

小学语文听课报告《春联》04-02

听课05-18

听课01-01

听课08-02

听课12-11

听课07-11

2017幼儿园听课报告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