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写春联抒情散文

时间:2022-10-28 09:10:03 对联 我要投稿

写春联抒情散文(通用24篇)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说到春联,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春联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的春联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写春联抒情散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写春联抒情散文(通用24篇)

  写春联抒情散文 篇1

  宜昌金东山批发市场,为了答谢多年来广大客户的支持,在临近鸡年春节期间免费为大家赠送新春春联。

  “梅花吐艳新春丽鸡韵成歌盛世长”一幅幅寓意吉祥的春联表达着金东山批发市场商户对于宜昌市民的美好祝愿。

  活动现场墨香四溢,大红色的宣纸烘托出过年的喜庆气氛。书法家们现场挥毫泼墨,一展才华,楷书、隶书、篆书……写出来的每个大字都苍劲有力,以手中笔墨传递着对大家的新春问候。书写间隙,书法家们还向大家介绍了“福”字的书写技巧和春联中的韵脚、对仗等知识。现场人群颤动,有的驻足欣赏春联的书写,有的主动帮忙晾晒,有的拿出手机拍摄书写瞬间,还有的则借满场的福字开始“扫”福,现场气氛十分活跃。不一会儿,红火喜庆、飘着墨香的春联和福字就布满了整个活动现场。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新春伊始,春节将临,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城乡百姓家家户户总要贴上新的春联,以示辞旧迎新,期冀度过和和睦睦的除夕之夜,迎来甜甜美美的新春佳节。可以说,春节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节日,而春联则是我国独有的一种传统文化。这是因为春节源于我国的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春联便伴随着一年一度的春节应运而生,进入寻常百姓之家,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古人对春联的内容和形式颇有研究。因为春联的格式起源于我国的古典诗词,因而最初的春联要求象律诗一样讲究严格的字句相等与平仄对仗,即上下联的每个字都应要求其声调呈阴阳平仄相对,再配以具有章法技巧的书法墨写,所以古代文人视春联为一种既高深又典雅的艺术创作。

  然而对联发展到今天,随着白话文和大众文化的普及,现在人们已不太注重古人所奉行的那种严格的律诗般的字句对仗原则,但一副象样的对联至少应在选字用词上讲求对等,即字数与词类应求相对。按照现代汉语规范应求上下联中的名词,形容词,动词,数词等词组相对等排列有序,而在声调上至少应求每个上下联的最末一字平仄相对。如一般上联末字为仄声(即汉语拼音第三,四声),则下联末字应为平声(即汉语拼音第一,二声)。这应该是创作对联的最起码的要求。

  今年恰逢鸡年,你看那一幅幅春联红纸黑字:

  如五言:“丹凤来仪,金鸡报晓。鸡鸣晓旦,燕舞阳春。鹊送喜报,鸡传佳音。神猴辞岁,金凤迎春。雄鸡唱韵,大地回春。红鸡啼夜晓,黄犬吠年丰。鸡鸣天放晓,政改地回春。

  还有“七言”:把酒当歌歌盛世,闻鸡起舞舞新春。保驾护航奔富路,昂头振翼唱东风。癸戴草头朝赤日,酉添春水上朱颜。红日升空辉大道,金鸡报晓促长征。猴奋已教千户乐,鸡鸣又报万家春”

  ……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写春联抒情散文 篇2

  每到过年,家家都要贴春联,寓意新的一年开始了,盼个好兆头,其次民间流传的另一个意思就是辟邪。这几年我发现春联手写体慢慢地消失视线,更多印刷体几乎对每个家都能用的春联问世了。

  记得小时候村里的老书生还自己从黄历上摘录对联自己写出来贴在自己门上,慢慢长大了,社会也在不断变化,其一就是好多老者相继离去,村里很少有人擅长毛笔书法了,其次就是人们生活品味高了,经济富裕了,直接讨几元钱到集市上买一副贴上罢了,省事图简单,殊不知内容大体一样,我看了几十副春联,发现了规律,不外乎三种类型:”发财、吉祥、平安”,其实这也是人类追求的精神寄托!就这样来来回回重复着,每个家庭都能贴上去,不分贫穷贵贱,高低之分,没什么要求,更谈不上寓意有多深刻。

  我今年就觉得那样的春联不符合我的要求,是针对任何人都能用的,我想给我量身定做二副春联贴在我的住处,或许带给我的是精神层次的享受。其实就是总结我过去一年的生活和回乡的感受罢了。

  执写的前一天,我和家人商量我今年自编自写二副春联贴在我住的地方(其实也是老屋),其它地方你们随意。起初父母不大同意,母亲说那样不太好吧,大过年的人家都贴”吉祥”呢!我连忙接茬:”我这比吉祥还好!总结回顾上一年的生活,迎接新的一年挑战”,话语一落,母亲回厨房做饭去了,也没再说什么了。我又与坐在凳子不发言的父亲说:”我其实就是想写一写让乡亲们都知道我在西安干什么呢!同时也是一副针对我回乡过年感受的春联,虽然没有人家那种大致相似的”发财,平安,吉祥”这种含义在,但我却书写着意境在其中。

  大年二十九(今年没有三十)春联开始执写了,支起一个桌子,让小妹去村西商铺卖了二张红纸,平日里我也不在家,也没买毛笔,找了一个我中学用过的毛笔,从生锈的文具盒里拿出来虽然发霉了,但我感觉像人一样,只要心(芯)好,精神层面一定会好,写起字来到觉得还行。

  自家屋里的伯父闻讯听我首次创作春联,也前来为我祝贺,有同样爱好文学的伯父给予指导,我将写在草稿纸上的二副春联让伯父一一阅读,开始我命名春联横批为”游子接春”,到正式开写的时候,旁边的伯父调侃我说:”龙天现在都是城市的人了,这可是一年半载都不回来一趟的,”游子接春”有点太生分,你就直接用“回乡过年”作横批,简单大气,显得亲切,不忘故土!”

  伯父话语一落,我高赞伯父说:”不亏伯父是承包工程的项目经理啊!智慧超群,才华横溢,语言不凡啊!”我想这样不仅语意亲切,更能直观表达一种感觉。

  这两幅春联,外围一副写”生活”,内侧一副写”心情”,共用一个横批“回乡过年”倒觉得特别亲切,平易近人,简单深刻。伯父在看我贴出去后旁边邻家在看,就夸奖我”看我侄子19岁能写到此,很有天赋,有想法,相当不错了,毕竟他还是正在吸收营养的时期嘛”。我乐呵呵不知说什么好了。不过我还是要感谢我的伯父给了我信心和在创作中的大力支持!

  我写的外围第一幅写”生活”的则是

  “忆昨年灯火回转市井人间

  又逢春炮声响彻家院天空”

  我去年在西安上大学,晚上在八里村经商搞经济,来来回回地穿行在车流不息,人来人往的夜市当中,为了生活忙碌奔波着。后一句则是习惯了城市里这种生活,偶然间回到了家乡,听到了鞭炮声,于是乎新的一年开始了,我还沉醉在过去的时光,感悟到时光易逝,岁月短暂呐!其实一开始第二句后面四字我用的是”家乡满院”,后来书写的时候琢磨来琢磨去,觉得有点夸张。就改成了现在这样了,这也许是语言艺术。

  内侧一副写”心情”则是:

  “龙天春回几处腊梅俏开

  丹江水去故乡风景依在”

  “龙天”是我的名字,“丹江”是故乡的一条河流,驰名商洛,感悟故乡一年多了我没回去,我回去后,家乡的父老依旧能记起我的名字,见面问候不断,我觉得特别温暖。村里的道路、沿途的风景、还是依旧没有太大的改变,让我感受到了家乡父老的亲切,乡下人的朴实,带给我了温暖,活跃了我的内心每个细胞,更让我感受到的是土生土长的父老乡亲情!

  写春联抒情散文 篇3

  这是至少二十几年前的事。

  那时不像现在,印制精美的春联各处有卖,更有机关、企业、商家等凑热闹似的送春联,那时候的春联全是手写。

  春联并不是谁想写就能随便搬张桌子开张的。在村里写春联的人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老少爷们都认为你有学问,二是老少爷们都认为你的毛笔字写得好。尽管那时的老百姓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人不认得自己的名字,但谁的学习成绩好、谁的毛笔字写得好在他们还是较有公论的。老百姓不识字,但老百姓并不缺少智慧和幽默,我就听到他们这样臭哄一个自家写了春联贴上去的:谁谁写的春联,字是写的真黑!

  村子尽管很大,但有资格写春联的却没几个。我们胡同有个高中生,公认的才子,毛笔字当然也是受到大家认可的,他自然成了我们胡同包括我们半截村子的写春联专业户。不过,这专业户可不是好当的也不是谁愿意当的。首先,白尽义务,还要搭进去笔墨钱,不小心给谁家写坏了还要掏自家腰包赔偿。其次,你什么事都不能做,到年了,人家各忙各的,你不能,你要随叫随到,人家送来几张大红纸,告诉你一声几个大门几个小门什么什么时候来拿,你就得赶在人家来拿前写好,收拾好,晚了的话,不太讲究的人就会给个脸色的,更不要说你找什么借口推拒了。第三,有些急性子的不到腊月二十就送来大红纸,立等着你写好拿走;有些慢性子的到了年三十才慢吞吞送大红纸来,这边写好了左等右等就不见他老先生来拿,眼看家家都贴上新春联了,没办法就送货上门吧。第四,写春联要占用至少一个板凳、一个案板,一间屋子,但那时板凳好找,案板一家也就一个,你一天到晚写春联占了,家里切菜做饭怎么办,到了饭顿除了到邻居家借用一下案板还真没别的办法。最难解决的还是屋子问题,那时谁家有闲着的房子?一家老小七八口人也就挤三两间土墙屋、篱笆子房,你满屋子摆的都是写好晾着的春联,一家人还怎么生活!第五……嗨,这写春联专业户的烦恼多了去了,岂止三言五语说得清道得白?但你还不能拒绝大家啊,这是大伙看起你了,这是老少兄弟爷们赏你光啊,给你脸你还不要脸咋的?那就写,年年如是。

  后来换了人了。这位才子远赴新疆到某兵团子弟中学当老师去了,他老先生的接班人是我。那时我才刚上初中,我怎么都想不通大家怎么会看上我。当前后左右的高邻们拿着多少不等的大红纸陆陆续续送到我家要我写春联时,我爹居然兴奋的脸通红:“他行吗?”大家都说我行。说我行我就行,我买来毛笔和几瓶墨汁,搬来案板和板凳往堂屋当门一坐,开张。写什么呢?我还真不知道,我记得我的“前任”写得多是毛主席的诗句,可是毛主席的诗句我一句完整的也记不下来。那就放下,到各家看看还有没有没撕下的去年的老春联,好不容易踏破铁鞋找到两幅完整的,记下来,就照着写吧。来来回回全是这两幅,横批一律的“劳动光荣”。因为是新手,写错了不少,好在这家的纸凑一点,那家的纸凑一点,最终我居然没要我爹掏腰包赔钱。问题的关键是我一炮走红了:有位来走亲戚的“行家”看见半截村子全贴的是一样横批,一样门心,一样门框内容的春联,感慨道:“你们是从哪里买来的春联啊!”看看,行家都说是买的春联了,谁还敢说我写的字“真黑”?

  “生意”一直兴隆到我上高三。高三时间紧,寒假期间要补课,这一补就将近到了年三十。没人写春联这年还怎么过?大家不要急,这个我早有安排。其实,从我接招写春联的第二年,我就尝尽了写春联的甘苦,可是没法抽身啊。也就从那时起我就盘算怎么能找个合适的理由、在合适的机会做出合适的决定。我自然想到了高三,这是最冠冕堂皇的理由。苦熬了四五年,总可以松口气了,但交给谁呢?我遍察诸少年才俊,最终选定本胡同比我小四岁的一位小兄弟做了接班人。上高二那年过年,我有意栽培他,不仅教给他对联的正确书写格式,而且把我几年内买来的几本对联集锦之类的书悉数送给他,还手把手指导他写了好几副春联。

  这小兄弟没有辜负我对他的期望,高三寒假放假回家时已经年二十九,半截村子多数家门都贴上了喜气的春联,一看就知道是他的那两把刷子。随便问了几位老者,他们都说写得好(我真没听见一个说字写得真黑的),到了小兄弟家门口,对联还没贴,伸头往他家一瞧,屋子里站着几个人,这小兄弟正在全神贯注的龙飞凤舞着。

  第二天就是年三十,因为学习紧张的原因我睡了个大懒觉,醒来时已经半上午,正刷牙,突然听见胡同里有人乱嚷嚷,跑出去,正看见我的那位“接班人”被他老爹拿着竹笤帚满街筒子赶着骂,蹦着脚的骂。原来,这位小兄弟写自家春联时突发奇想,在自家门口别出心裁的贴了一个条幅,上书四个大字“出门见忧”(为讨喜气家家门口过年都贴“出门见喜”的条幅)。你说这家伙是不是太他妈有才了!

  写春联抒情散文 篇4

  贴春联,在我们这里民间也叫贴对子,是每一个中国人过年的习俗,不论家境贫富,不论文化深浅,都要把自己对来年的美好憧憬化作抑扬顿挫的对偶句式贴在自己家的门楣和门边。

  小的时候在老家,只要有门的地方都要贴上,就连风箱、灶台、水缸、床头、猪舍、鸡窝、农具都要贴上鲜红的春联,只不过这些地方内容基本是固定的,如风箱上贴的是“风声如雷”,灶台上贴“香气扑鼻”,水缸上贴“川流不息”,床头贴“身体健康”,猪舍贴“肥猪满圈”等。那个时候,最开心的就是一家人围着长条桌一起轮流写春联。为了能够掂起毛笔,那个时候都很喜欢上毛笔课,已进入腊月,就开始找地方练习了,或者石头上,或者报纸木板上,或者空中。对联的内容都是一家人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想出来的,至于格式是否符合平仄对称,倒是没有注意,只要是喜庆吉祥的内容就行。

  我的印象中,贴春联往往是接近傍晚,天气很冷,一个人端着浆糊,一个人拿着笤帚和春联,挨门挨物把一幅幅或俊或丑、或大或小、或正或斜、或长或短,字体各异的春联贴在早已想好的位置上。然后两个人都搓着已经被春联染红抹黑、冻得有些发痛是小手,站在远处看看贴的是否端正,不行的话,揭下来重贴。都贴好了,总会叫上家人对每幅对联的内容品评一番。一家人看到满院都是红红火火对未来美好憧憬的对联时,心里总是很开心,很开心。

  那个时候还有一个习惯,就是贴完春联的第二天一大早都要呼朋唤友挨家看,看谁家的春联写的字好或者内容好。如果有自己写的了,还一定要让伙伴们进院里到自己写的春联面前“欣赏”。那个时候我们就都挺会讲话的,如果字写的不好看,就说内容写的好;如果内容不好,就说字写的好,反正都是好。我们也知道这不是实话,但丝毫不影响我们的快乐。

  大学毕业进城了,尤其是在城市安家了之后,春节依然是贴春联。不过这个时候的春联,比起我在老家的春联光鲜了很多,这里的春联不是用墨汁写的,是用金粉,金光闪闪的。也不是自己提笔写的,是机器印刷的,看起来很是整洁干净,字体也在本本儿,比我们写的好看多了。就连贴春联的方式也不一样,不用打浆糊,只需要用透明胶布一粘就行。贴完春联,手上也不会弄得染红带黑了。我感觉城里过年还就是比乡下好,比如贴春联。

  孩子大了一点,大年初一我帯孩子到小区和大街上去转转,看看哪家的对联写的好。孩子愉快的接受了任务,还拿了一个小本子,说是见到好的就可以记下来。一开始孩子的兴趣还很高,记了几幅对联,转悠了有半个小时后,孩子就不愿意转悠了,说要回家。我说为啥啊,不是要欣赏春联吗?孩子说,爸爸你真是个近视眼啊,你没有看到每家的都差不多吗?内容差不多,字体也差不多,都是印刷的,没意思。然后,孩子头也不回的就回家了。我自己站在那里环顾了一下,还真是这样,自己也就悻悻的跟在后面回家了。我感觉好像是欠了孩子似,从此再也没有给孩子这样的任务了。每年的贴春联就成了我自己的任务,孩子很少伸手帮忙。

  今年的春节到了,又是贴春联的时候了,我对已是高三的女儿说,今年的春联咋弄啊?孩子说,您上街买一付或者到银行营业厅取一副不就行了,反正就是一个形式。我说那样感觉没意思,我们搞个有意思的咋样?孩子问有啥创意。我知道孩子也上过书法课,就说我们自己写。孩子问谁写啊?我说我、你妈妈、还有你啊,我们家就一个门,内容我们自己想。孩子怯怯的问,我能行吗?我说咋不能啊,最少不会写错字吧,只要写的有意义,只要我们开心就行。我的提议得到她妈妈的赞同,孩子看我们都同意了,就也说试试吧。

  我找出了尘封已久的毛笔和红纸,麻利的裁好,铺在了餐桌上。家里没有墨水,女儿飞快的去了文具店里买了回来。然后,我们一家三口开始争先空后的凑内容了,最后是她妈妈出了上句,叫“龙年龙子居龙地”,女儿问有啥讲究啊?妈妈说,因为你爸爸是龙年生的,属龙,也就是龙子,现在咱住在石龙区,所以叫“龙年龙子居龙地”。女儿出的是下联,叫“凤生凤女飞凤窝”。问孩子这个有啥讲究?她说,妈妈属鸡的,鸡也就是凤,我又是她的女儿,也就是凤生凤女了,明年我又要高考,希望能一举考中,走出去,离开爸妈的怀抱去开始自己的生活,不是飞出了凤窝吗,所以叫“凤生凤女飞凤窝”。我听到这里忙说有道理,也算工整,那我凑个横批,就叫“万事如意”吧。

  内容出来对了,下面就是写了。她妈妈提笔写了上联,我写了下联。而女儿还从来没有在我们面前写过毛笔字呢,今天有些害羞,不过最后还是把横批写出来了。我和她妈妈仔细端详了孩子写的字,有点像孩子本人端庄秀丽,最后说,嗯,不错。女儿在我们审视她的毛笔字的时候,才开始还有点紧张,看我们评价挺好,就得意的说,最少没有一个错字。女儿话音刚落,我们一家三口就不由的哈哈大笑了起来。最后女儿说,还得有一个门字,这个我来吧。说完郑重的把一张四四方方的红纸按对角线折叠了一下,对角写了一个大大的“福”。我和她妈妈看着这个“福”字,高兴的说,我们家的福是孩子带来的,我们多么有福啊。说完,又是一阵欢快的笑声。

  春联晾干了,我们一家三口共同把它们贴到了我们家的门口。女儿在贴那个“福”字的时候,专门把那个大大的“福”字给倒了过来,说这叫福到咱家了。我和她妈妈忙说,孩子知道的还不少呢!女儿听到我们夸奖,连忙冲着我们做了一个鬼脸,第一个走进了“福”中。

  春联贴完了,接下来,我们一家三口开始了愉快的春节生活。

  写春联抒情散文 篇5

  时间过得好快!转眼又快过年了。而父亲也离开我们快两年了。每每此时特别地怀念父亲,想他的音容相貌,慈祥的眼睛,以及他坐在椅子上写字的表情。

  父亲是爷爷奶奶的大儿子,因那时候家里的生活条件不好,父亲没上过一天学。一直就在家里,帮着爷爷奶奶照顾比自己小的弟弟们。所以一直以来,我的三个叔叔都特别的尊敬我的父亲。

  父亲虽然没上过学,但写得一手的好字。记忆里的父亲,每到过年的时候,他都特别的忙。邻家的叔叔阿姨们,从进入腊月后,就有人陆续送来了写对联的大红纸张。父亲就开始了他的写对联的日子。那时候我们一家就住在三间土坯房子里,一家八口人住得相当拥挤。一间里屋是我们姐妹四个的住处,外面两间是客厅了,但客厅里还有两张床,一张是父亲母亲的,另一张是两个哥哥的。客厅正中的老式桌子就是父亲的写字台了。父亲总是在晚上的时候,自己把写对联的纸张叠好,小心地把纸割开。那时候贴对联都很讲究的。父亲总是仔细地算好,这家有几个房门,正房几个门,偏房几个门,最后再割比较宽的一副,当然这就是院子门的对联了。小时候的我,最爱看父亲写对联了,每每看到父亲开始写字时,我便站在了父亲身边。父亲提笔写完第一个字,我便在前边往前抽抽纸,以方便父亲再写下一个字。每当父亲写完上联,我再把下联的纸递上来,再迅速地把写好的字,平整地放到一边,好等墨迹干了,再收拾起来。时间长了,父亲写完下联时,我就能对出父亲的下联了。那熟悉的对联,那时候的我已经记住了。“春前有雨花开早,秋后无霜叶落迟”再有“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这些年幼时记住的对联,到此时依然很清淅。虽然后来才知道对联是很有讲究的,什么平仄对仗之类,但一直到现在也搞不懂。父亲每年年关之前,都得写很多天的对联,有时候原本狭小的屋里,摆满了父亲写的对联。这样以来,就影响了忙里忙外的母亲收拾东西,有时候母亲总免不了要唠叨几句,每每此时,父亲总是笑笑说“人家一年才用咱一回,怎么的也得给写了不是。”我和母亲则忙着收拾已经干了墨迹的对子,一家一家的分好,再给邻居家送出去。

  可能是受父亲的影响吧,两个哥哥的字写得也比较不错,再后来,有邻居来写对联,都是两个哥哥代劳了。再后来,集市上有了卖对联的了,父亲过年时,就再也不用一天一天的写对联了。

  父亲走了,从没有想到过父亲会离我们而去,但真真地父亲还是走了,那门口的对联分明换成了白纸,上面写着“纸灰化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横批“一路走好”。

  想您的时候,不知流了多少泪,又到过年了,“父亲,您好吗?”每每看到家门口对联,更想起爱写字的您。

  写春联抒情散文 篇6

  迈进腊月的门槛儿,大年,便在冰天雪地里迎风破土、萌发绿芽;年味,也像水面鼓泡般咕嘟咕嘟窜出来、越冒越浓;特别是过了腊八节,年味更是黏糊浓郁……

  走在城区街道,但见港城逐渐变成红色的海洋:大红灯笼开始不断登场,单位、居民门口挂的,露天市场、街边地摊卖的;四处可见的福字、囍字、门联、年画、吉祥饰品物件,门上贴的、街边市面摆的,一片片一排排;各种年货摊位、吃的用的、点心美酒一摞摞一行行,其包装盒镀金烫银大红大绿;随处可见的鞭炮摊店,时不时燃放几挂招徕顾客;街边孩子们乱放鞭炮,捂着耳朵围着炸响起哄叽哇上蹿下跳……

  改革开放后的富民政策,使中国大地一派繁荣、旧貌换新颜。

  置身闹市,我想起昨天、过去的乡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可是远远没有这么红火、富丽的年景。农家过年可欢气了,但是物质极其贫乏;大街小巷不断飘来欢歌笑语,连普通的聊天和打招呼,也变得喜滋滋、乐淘淘,整个村庄喜气洋洋。然而,乡亲们心里不免有几分忧虑、沉重、惆怅,为这“穷过度”苦日子发愁。为过大年,农家可是抻断腰筋奔济努力,才准备出这一点可怜巴巴的过节饭菜。

  在爸爸妈妈的安排下,多日来我们一直在忙活收拾卫生、做过节的准备。妈妈和姐姐,赶乡村大集买吃的穿的用的。爸爸也从城里买来一部分。等到妈妈彻底打扫完屋子卫生,和我们一起把屋里墙壁天棚用报纸裱糊一新,再蒸出几锅雪白的大团圆饽饽;我们也把院里院外打扫、归集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再把水缸挑得满满的。年底也如期而至了。家里家外都收拾停当,到腊月二十九傍黑,我烧灶火,妈妈在大锅里熬出糨糊,我和哥哥便开始贴春联。

  春联、福字都是爸爸顺便从县城买的,大红纸上有黑字有金字。按农村的传统习俗,家里家外到处都要贴春联、喜帖、福字。街门上的春联最重要,要先贴。我和哥哥在门上用做饭的草扎炊帚刷上糨糊,一个比划、一个掌眼看方位偏正。如果贴歪了或者一高一低,是不吉利的!仔仔细细比量好了高度和左右竖直,才正式把春联按到门板上压实贴紧。内容常见的是“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横批是“吉星高照”;“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兴”,横批是“喜迎新春”;“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横批是“春满人间”之类。贴门联非常隆重而严肃,这个仪式的成败优劣,简直就是象征着、决定了全家一年的吉祥如意、平安幸福。

  贴好,站在门前一看,立时,红彤彤的春联一下子就把年味、过年的气氛渲染出来了。心中马上增多了几分喜乐。贴好了街门再贴房门,贴过道门、外屋门、东西厢房门等。内容类似,都是吉祥如意、平安发财、快乐幸福一类。

  街门外,对面别人家的墙上要贴上“出门见喜”“出门吉祥”;如果门外有自家的树木或他人的树木,以及路旁电线杆上,都要贴“出门见喜”或“出门吉祥”;屋正门的对面院内墙上,也要贴“出门见喜”;院里院外的粮囤上也要贴对联,至少要贴福字或单帖,如“五谷丰登”“粮米满仓”“年年有余”;院里果树干上贴“瓜果丰登”或“平安吉祥”;鸡窝、鸭舍、兔子窝边,贴一个“金鸡鸣春”或“鸡鸭满笼”“玉兔呈祥”;猪圈墙上要贴“肥猪满圈”或“六畜兴旺”;小推车创在院子里,它也要过年啊!贴“进出吉祥”或“车人平安”;大咸菜缸外面贴“菜丰足食”;茅房里外,也要贴“抬头见喜”“泰康人寿”等吉祥帖……反正到处都要贴,物、事、人大家结伴一起欢天喜地过大年、迎新春、秀幸福!

  室内房梁上不贴对联,但要贴“抬头见喜”或”“吉祥如意”条幅;屋内各间墙上要贴大大的方帖福字,而且字头朝下,寓意“福到了”!土炕两边的墙上,除了大胖娃娃年画,画旁边还要贴对联;各间屋内房门边的里外两面,也贴上小一点的门联,或者贴几个单帖,如“抬头见喜”“快乐如意”“丰衣足食”等,单帖的上方要贴个福字;院里压水井要贴上“水井吉祥”“井水丰源”竖条帖;水缸上贴“细水长流”“风水宝地”;石磨边要贴“粮丰足食”;面缸、面盆、菜坛子、盆盆罐罐都要贴小号的福字或单条帖;衣柜、箱子、柜橱也要贴福字或单帖。反正,家里家外所有物品都要沾点红色,一同过年,红色象征着喜气、鸿运、吉祥、幸福。

  还要供奉灶神,把灶神的画像贴在锅台后墙上,两侧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以求灶神上天叙职时说好话、保证来年丰衣足食。

  年三十晚上,在自家堂屋墙上贴家谱,供奉本族祖先,家谱两边也贴对联“子孙满堂,人丁兴旺”或“丰衣足食,富贵荣华”。等待年三十半夜,点香、摆上果盘、饭菜、点心供奉祖先,祈求先祖呵护保佑,全家人平安吉祥、富贵荣华。

  室内,窗户两边也要贴对联和横批,左右联的顶上还要贴个小号福字。木棂窗户上要贴剪纸画幅,内容也是连(莲子)年吉祥、年年有余(鱼)、平安吉祥等。所有的帖、联都是大红色!

  春联中,洋溢着节日的祥和喜气。红红的对联,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祈愿和希望,满含乡亲们追慕富裕吉祥安康的朴素愿景。乡亲们热切盼望来年有个好收成,能吃饱、穿好,过上安稳的好日子。

  到大年三十,家家户户红彤彤的门对儿都就位了。红红火火的对联、福字、喜帖贴遍了房前屋后墙角、树干、电线杆。大街小巷已经被红色所装饰渲染,点燃了欢乐幸福的气氛、欢庆喜悦的节日情绪。小小的村庄沉浸在浓浓的年味里。几天来,已经有孩子们不时地点响鞭炮,乡村已经有了一些芳香熏人的鞭炮火药味……

  但是,过大年最红火、最隆重、最神圣的仪式,是要等到大年初一零点00:00:00,一声震天动地的爆竹炸响,作为引子、前导,新的一年才会姗姗迟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切就绪,让我们用心静静地欢呼、期待春节——大年的正式登场吧!

  写春联抒情散文 篇7

  春节临近,单位组织义务写春联送给职工群众,领导让我参与写春联,这勾起了我年少时在村庄挨家挨户写春联的往事。

  那时的春节,对联基本上都是手写的,鲜有印刷品。即使找不到人写,买来的也是别人手写的。记得儿时,我家的春联都是一位瘦瘦高高的堂哥写,堂哥大概上初中,一笔字写得刚劲有力。每每春节前夕,一个村庄的对联基本就他一个人写。每到小年过后,只见他右手提着一个小布袋,左手拿着一个小碗,小布袋里有一大一小两支毛笔和一大瓶墨水,碗是用来装墨水的,墨水用碗装着好下笔。往往整个小村庄过年的气氛在他忙碌穿梭挨家挨户写对联的身影中达到高潮。时至今日,我仍清晰地记得他写对联的场景,每到一户人家,先是数门,哪个门是对开的,哪个门是单扇的。然后裁剪纸张、叠方格,倒墨润笔,翻开一本泛黄的对联大全,躬着腰,握笔悬空,须臾间,一幅修长修长红底黑字的对联便完成了。我除了看堂哥写对联外,还有一个小小的任务,就是他写的时候,我拿着红纸上端的两角,他写好一个字,我把红纸向上移动一格,确保他能写得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刚开始他在我家写,我帮移动,后来他到谁家写,我都跟在他后面帮忙,以至于村上的人都说我是“小学徒”。

  正如村上人所说,在堂哥因家庭困难初中未毕业出去打工后,我真的“接了班”,开始如他一样给村里人写对联。在堂哥的耳濡目染和被村上邀请写对联“荣耀”的驱动下,我也喜欢上了写毛笔字。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我就攒钱买废报纸和笔墨,练习毛笔字,那时也没有对着字帖练习的意识,更多的时候是对着家中门上堂哥的字模仿。就这样,在堂哥离开村庄后,每年小年后我也拎着一个小袋子,拿着一个小碗,挨家挨户地写对联。当然,最初也有裁坏纸张,写得弯弯扭扭不好看的时候,好在庄上的人从来不计较,在我来看写得最糟的,他们都毫不吝啬地夸我,尤其是春节亲戚朋友来拜年的时候,也会指着我说:“我们家的对联,就是这个小娃写的。”至今想起,都觉得那是无比的荣耀。为了写得更好,我买了一本字帖,模仿练习,就这样慢慢跟书法结缘了。

  上初中的时候,我依旧每年写对联,以至于哪家多少道门,有几扇单门几扇双门我都了如指掌。庄中人也不再邀请我到家中写对联,只要把买来的红纸往我家中一丢,写好了来取就行了。这事给我的母亲带来了很大烦恼,春节前是家中最忙的时候,要打扫卫生,自制豆腐、年糕等年货,而我在家中堂屋和大小房间的地上,甚至是床上都摆满刚刚写好,需要晾干的对联,这给母亲干活,甚至走路带来极大的不便。但母亲也为我能给人写对联感到自豪,纵使有再多不便,却从来没有反对。

  后来我到县城上高中,春节的时候回家,还帮人家写一些对联,但越来越少,很多人赶集的时候顺便就买了,也免得买了红纸再找我写的麻烦。

  时光翩迁,庄上再也不是齐刷刷的“汪体”对联,大多是金光灿灿的,制作精美的印刷品。直至最后,整个庄上就我家和外公家是我手写的对联。待我上大学后,每年春节回家因笔墨不备,自己家也懒得写了,索性买了省事。

  因为写对联,也许也是最初的虚荣心,我爱上书法,从小学到大学,我的一笔字曾获得老师同学无数的赞扬,即使考试没有考好,也被老师调侃:“字写得很漂亮,可惜就是不对。”

  工作成家后,笔墨早已束之高阁,偶尔写写也是信笔涂鸦,日常工作基本都是敲键盘,钢笔字都写得很少,不必说毛笔字,更不必说写对联了。今晚回去一定研墨润笔,为了在同事面前能写出像样的对联,更是重温这美好、温暖的记忆。

  写春联抒情散文 篇8

  日子走进腊月,喝了腊八粥,这年味就浓烈了起来。

  集市地摊上陆续地出现了花花绿绿的衣服、鞋帽,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以及花生、核桃、红枣等等,当然少不了老皇历,灶神,门神,冥钱,黄裱,檀香,灯笼,挂画,四条屏,中堂等等,更离不了春联。

  如今的集市上卖的春联都是一些印刷品,春联的两边印着好看的花纹,春联的尺寸有长的,有短的,有宽的,有窄的,词牌贴切新颖,寓意独特,蕴涵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自从村里几位能写书法的叔伯们相继去世后,后辈里没有个会写书法的人,大多数的人家就选择了这种既经济又实惠的印刷品,很少有人再用毛笔书写出来的春联了。

  据我老家的习俗,春联纸的颜色很讲究,若用红纸书写的春联,说明家族里没有亡故的亲人;倘若家族有逝去的亲人,红色是很忌讳的,只能用黄色、绿色或者紫色纸书写,而且门楣上不能粘贴门神,贴了门神,先人的亡魂会被拒之门外,回不了家。这种追悼和缅怀,是对逝去的先人们真诚的敬重和绵绵的牵念。

  小的时候,过了腊月初八,父亲就从集市上买来各种颜色的纸,除了剪窗花用的之外,其余的就是书写春联的大红纸了,父亲叫我将村西头的三叔请到家来,在炕沿边的小火炉里煎上一罐浓酽的茶,再在盛茶水的杯里倒上一勺白糖,等茶水煎的溢出茶罐的时候,用毛巾衬着罐子把儿,倒进茶杯里。三叔一边喝着茶,一边在一本厚厚的书里挑拣一些喜庆祥和,幸福平安的春联词牌,他一边挑着,嘴里念叨着。在挑好的春联后面,用毛笔划个记号。等第二罐茶煎好了的时候,三叔说,小子,我不能再喝了,得让毛笔尝尝茶味了。

  我不太明白三叔说的话,看着三叔将滚烫的茶水倒进一个墨缸里,在将僵硬的毛笔头伸进茶水里,不停的涮洗,洗毕,在墨缸里倒上少许墨汁。父亲将早已裁好的红纸双手撑展开,三叔蘸好墨汁,提笔开始书写了。其间,我又为三叔煎好了茶,端到三叔面前,三叔笑着说,这杯轮到我喝了,毛笔喝多了茶水,就写不出好字了。三叔呷了一口茶,将写好的春联让父亲按着顺序晾在屋子的地上,并在春联的背面勾了标记,做了注明,贴的时候避免混淆了。

  正房和厢房,厨房和粮仓,牛圈和马厩,猪舍和鸡棚的词牌都很有讲究,如果家里没有识字的,往往会将春联贴错,闹出好多笑话。同宗我称七伯一家人,没有一个识文断字的,七婶是上世纪四十年代逃荒来到姚梨村的,和七叔在一眼破窑里结了婚,生了几个堂兄堂姐都没有上过一天学。除夕当晚,堂兄将粮仓的春联贴在了正房的门墙上,将猪舍的春联贴在他自己的住屋门上:猪增财富新春喜,燕舞祥和旧岁欢。村里有几个和堂兄年龄相仿的人俏皮的称他:朱欢喜,这个名字一直延用到至今,在那些缺粮断米的岁月里,他的名字和人一样,脸上始终布满了微笑,天天像有喜事降临到他的头上,从来没有忧愁。

  父亲将三叔写好的春联叠地整整齐齐的搁到相框的后面,等到除夕那天才拿出来贴,我不太明白父亲为何总是选定每年的腊月初八写春联。后来,听三叔说,腊八节又称腊八祭、王侯腊或佛成道日,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还要逐疫。腊月初八写的春联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沾些财气,灵气,神气来驱逐恶煞病魔。

  打那天起,我天天掐着指头算着,极力的渴望“年”能快些到来。当春联贴上墙的时候,我就能穿上新衣服了,能坐在炕席上啃骨头了,兜里能揣上父亲从箱子底里翻出来的花生、核桃,以及糖果了。

  直到我上学读书了,才明白能读春联和会书写春联的人,就是识文断字的人,就是文化人,不要小瞧那两绺红纸上的字,它包涵着民族的多种文化元素。

  所以,文化对一个人,一个家庭,以至一个民族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主导性和影响力。我也理解了三叔用茶水掺着墨汁写字的原因,不单只是让写出来的字不容易褪色,其实他是怀着对文化的另一种尊崇和膜拜。

  写春联抒情散文 篇9

  选择《汉字与文化》课程,第一想到的是汉字与书法这一方面,在听了史桢英学姐和老师关于汉字书法篇的介绍后,或许,关于书法的理论知识没有掌握多少,总觉得想写点什么。书法启蒙和爸爸写春联息息相关,年关将至,我有一个梦想,和爸爸一起写春联。

  小时候爸爸提笔写春联的场景在脑中挥之不去,也曾万分羡慕爸爸的一手书法。不知是否巧合,爸爸写春联的时候总是晴天,记得那时候在家门口摆一张大桌子,堂姐和我帮爸爸铺好鲜红色的纸,那时候不用磨墨,爸爸用的是市场买的墨汁,倒在砚里,就可以直接写了。不用磨墨倒是省事不少,可遗憾的是,“文房四宝”,始终没机会接触磨墨的事。冬末的阳光暖暖的,打在脸上痒痒的,我总是托着腮看着爸爸手中的笔龙凤飞舞。那时还未识字,爸爸有时候也会写繁体字,看着那错综复杂却又错落有致的笔划一点一点地在纸上跳跃,心里欢喜得不得了,仿佛那字就是自己写的,总想到处炫耀,逢人就说,我爸爸写的对联。其实,那时候的我连对联是什么都不知道罢了,爸爸也只是告诉我:“两竖排贴在墙上的字。”爸爸写好了对联,放在桌子上晾干,我往往守着对联发呆,那一个个大字就像具有生命一般,带来了春天的气息,更是添了不少春节的氛围。现在想想,在那木房子的墙上,每年更新的春联是年轻的,充满了一年的希望,而房子是经历岁月打磨的,里面沉淀了亲情的温暖。我们的春节总是很热闹,奶奶也曾用侗语说过:“小孩爱过年,大人忙得头都慌。”那时是断然不能理解家人的忙碌的,我作为家里的小孩,自是只会给家人添麻烦,最安静的无非就是看着爸爸写对联,等到贴对联的时候,小个子的我只能远远观看,妈妈甚至还担心我把春联弄花了。于是,看着大人们把对联一对对地贴上去,不春节的喜庆,至少,内心是欢喜的。

  在观看爸爸写春联的时候,爸爸写字时一句话都不说,也不准我吵闹,他说:“写毛笔字是静心的,前提是你提笔之前就要把心沉下来,专注地去思考笔划的布局结构。”当然,更有趣的是爸爸对我说对联里的小故事。

  印象比较深的是“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因为特别喜欢外婆家的水车,每当看着水车抽水的时候,就想起这对联,往往会不自觉地一个字一个字从嘴里蹦出来。对联之妙也就不做分析,更感慨的是对爸爸写春联的怀念。爸爸也说过一些对联的基础知识,关于对联的字数、词性、平仄、内容等等,还说贴对联的是要从右边念起,说的最多的自然是春联的内容,爸爸写的春联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喜迎新春,偏重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春回大地千峰秀,日暖神州万木荣。”另一类侧重于祈福,“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人间福满门。”当然,春联,毕竟在春节的时候贴,内容只是万变不离其宗。

  也有许多听不懂的对联,“三代夏商周,四诗风雅颂。”小时候的我不知道夏商周,不明风雅颂,只听得爸爸说这对联天造地设。后来在语文课上学习之后,老师说:“对联要讲究对偶,数词对数词,动词对动词……三代对四诗,这里的诗是指《诗经》的风雅颂,雅又分大雅和小雅,因此是四诗。”那时候才真正体会到对联的奇妙。

  记得邻居大叔偶尔也会自己写春联,并且他特别喜欢这一句:“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人间福满门。”这大概表达了所有人的新年愿景吧。于是,等到春联贴好了,蹲在两座房子门口,看着红色对联里黑色墨汁在阳光下格外浓厚,红的发亮,黑的也发光。

  等到长大一点,开始识字了,于是,每年看对联的文字内容和欣赏书法成了新年的一大乐趣。

  尽管爸爸的书法并不能和书法家相提并论,可也自成一派,有着他自己的特色,至少在我看来,爸爸的书法如松,遒劲;如水,畅快。我也喜欢书法,小时候还让爸爸教过我写书法,爸爸给我讲了书法的基础常识,比如“横”的起笔——逆峰向左轻起后折向下轻顿;行笔——折向右铺毫,用中锋缓行;收笔——微向上昂后,折向右下重按作顿,然后回峰向左提收。“竖”一般写“垂露竖”和“悬针竖”等等。只是爸爸太忙,而我又太贪玩,终究只是喜欢观赏,未能坚持练书法,也成了一大憾事。放弃了毛笔书法,爸爸对我的书法启蒙倒是激励了我练习硬笔书法,因为小时候老师总是表扬钢笔字写得好看的同学,于是,握不稳毛笔的我,倒是坚持了几年钢笔书法的练习。

  最近,又重拾了小时候束之高阁的毛笔,想着,作为一个中文系的学生,不说舞文弄墨,不说静心养性,以后当老师,练习书法是必要的,书法这门学问也值得一生探寻。现在从零开始,虽然刚刚提笔没多长时间,但是我相信,我会实现和爸爸一起写春联的愿望。

  很感谢爸爸对我的书法启蒙,也感谢学姐和老师带来的书法介绍,我相信,这一次,提起笔后,就不会放下。因为,从小的梦想就是和爸爸一起写春联啊。现在市场上春联随处可见,还有各种字体的印刷版,可买来的春联,终究少了传统厚厚的年味,少了亲情的交流,更少了书法文化的传承。

  写春联抒情散文 篇10

  贴春联是过年的头等大事,各家各户,都绝不马虎。

  农村的老房子没有拆迁的时候,我们把院子里东、西、正房所有的门窗和所有的物件儿都贴上喜庆的春联,需要花费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屋里的房梁、隔扇和大门外别人家的后墙上,年年都一样,前者贴“抬头见喜”,后者贴“出门见喜”。接着,鸡窝和羊圈上贴“六畜兴旺”,水井和树干上贴“春光无限”,院墙上,是“紫气东来”和“吉庆有余”,就连倒垃圾的手推车,也要贴上一联,或“除旧迎新”,或“四季平安”。

  那时,所有的春联,都出自父亲之手;遒劲的笔力,把一年的希望和期待,全概括在了长长方方的红纸上。每天出出进进的那扇门,头上是“吉星高照”,两边是“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平常人家的平常日子,能过的安安稳稳,顺顺当当,且小有进步,便足矣。

  旺火是垒在当院,正对院门的那侧,贴着“旺气冲天”。三十儿晚上,开始接神,浇了油的大碳不一会儿就着得通红,辞旧岁的声声爆竹中,你旺我旺家家旺,年的气氛,算是达到了真正的热火朝天。

  挂在房檐下头的,是一溜儿在风中唰啦啦作响的五颜六色的“大字”。“大字”是春联的一种,纸大逾尺,每纸一字,多为四字成语。我从小就喜欢念“大字”:一元复始。大地回春。鸟语花香。万象更新。风调雨顺。人寿年丰。自力更生。财源广进。诗一般的流畅,念着念着,就念出了无限的遐想和美好;念着念着,就把童年念成了少年,把少年念成了成年。

  至今,还记得贴在我家老宅院内那些大大小小的“福”字和“春”字。“春”是生长和希望,“福”是顺利和如意,能拥有和珍惜这两个字的人,一辈子,都会过得喜气洋洋。院门上贴的呢,是“向阳庭院花开早,勤劳人家喜事多”。父亲在普天同庆的春节,也不忘用红纸黑字告诫我们,脚踏实地和勤勤恳恳,才是拥有快乐生活的保证。

  听说,某年,舅舅的舅舅,因为生活总也难有改善,春节的时候,就写了一幅原创的七字联贴在家里,上联是“年年接神年年穷”,下联是“今年不接行不行”,最妙的是横批那三个字——“问财神”。

  似水流年,春联里的日子,谁能说,不是了然于目。

  如今,住在高高的楼房里,门,只有一个,春联,也只需贴一幅。贴什么?就贴“一年四季春常在,万紫千红花永开”吧,你说呢?

  写春联抒情散文 篇11

  三十多年前,我当时在大别山深处有个叫南溪的小镇上工作。

  我因敢于信手涂抹,糟蹋纸张,虽然字写得不堪入目,却能胡弄外行。故而在每年岁尾,总有人会以酒作诱饵,把我勾引到乡下,目的是要我为他们写春联。

  每在此时,我也不怕内行讥笑,随手用笔帘卷上几支毛笔,带上一大瓶墨汁,便欣欣然上路。除了贪杯,大山里老乡的好客热情,亦使我不忍拒绝。

  那时候,当地已经有卖印刷品春联了,上面的书法无论真草隶篆,点、划、结构,都堪称上品。那些春联,一般也都是一些大大大小小的书法家的手笔。但当地的老乡却不认可,特别是那些识文断字的老乡。他们不屑印刷品,似乎对“真迹”情有独钟。因此,我的无师承、无章法的乱抹,反而被许多人错爱。

  一个乡村老教师朋友,曾当着我的面向别人吹嘘:“看见没有?这春联就是他亲手写的,手写的!手写的叫书法,知道吗?你家那门对子(春联)字是好,可那是印的,印的都一样,是赝品,没意思?”

  听得我面红耳赤脸发烧,好歹我是在酒后,索性装醉掩窘。

  有一年的年三十下午,我又被这乡下老朋友请到他家为他写春联,在快到他家村口时,我看见一座新盖的土地庙,冷冷清清出现在眼前。我走近前一看,里面还有土地爷和土地奶的塑像。但香炉内干干净净,显见香火冷落。

  我叹道:“唉,有钱盖庙,没钱盖校。都什么时代了,现在谁还迷信,来给他们烧香磕头啊?”

  老友也批评说:“嘿,迷信的人多呢,没知识不就迷信嘛。”

  我无奈一笑。

  给他家写好对联后,老友依然要留我把盏叙怀,我亦不推辞。三下五除二风卷残云后,我便起身告辞,老友知道因为是过年,也不挽留。

  我微醉出村,站在远处一看,才发现村子里家家户户门口都是红灯高挂,鞭炮声业已不绝于耳,特别热闹。时而,山弯里也有焰火和礼花窜上夜空,把夜幕打扮得十分美丽——当然,那是富有人家的奢侈、排场了。

  突然,那个新盖的土地庙赫然在目。

  看着这清冷冷的土地庙和可怜的土地爷、土地奶的塑像,我油然同情起这一对好像没有子女的孤寡老人了。我也不知道自己当时是出于什么心态,拿出毛笔,因没墨,就到旁边的水田里饱蘸泥水,信手在庙门两边的粉墙上,写下一副鲜为人知的老趣联。上联是:咦,谁家放炮?下联曰:噢,他们过年。

  然后我就晕乎乎回到家,浑然忘却此事。

  很久后,听说某某村的'土地庙香火忽然就兴旺起来,四面八方香客如云,有些人甚至是百把里地走来上香的!

  我来了兴趣,到地方一看,原来就是当初那个冷清的土地庙。

  嗬,现在那个热闹啊:庙前香烟缭绕,树上红幡飞飘。善男信女成群结队而来,诚惶诚恐,一个个都在对着土地庙顶礼膜拜。

  这是怎么了?

  我打趣玩笑道:“呵呵,没想到这背时的土地爷也有转运的时候。”

  但当即遭到许多人的侧目而视,有位平时很和善的老太太,居然向我投来一束敌意凶狠的目光。

  我狼狈地逃开。

  在老友家喝酒的时候,老友神秘地告诉我:“老弟,这土地神显灵可不是迷信!那是千真万确的事情,这不是一两个人看见的,许多人都看到了。”

  我讥讽道:“是吗?你看见他显灵了吗?”

  “我看见了!”老友理直气壮,说:“开始我也不信,后来我可是亲眼看见了啊。”

  “哦!还真有这回事?”我大奇。

  老友是个诚实君子,且是个有主见的人,我自然纳闷。

  “那当然。”老友压低声音,虔诚地说:“我告诉你,村口这座土地庙,在新春时节忽隐忽现地突然在粉墙上现出了字迹!而且是土地爷和土地奶的对话!是抱怨我们这里的人冷落了他们,你说这事神不神?!”

  “啊!怎么说?”

  “土地爷问土地奶说,谁家在放炮?土地奶说,人间在过年。那字迹是若隐若现,似有非有,你说,这不是土地神在埋怨我们吗?哼哼,我知道你不信,可这是事实!我不迷信,但我相信事实!”老友把杯中的酒斟满,瞪着眼质问我:“我问你,这隐隐约约的字迹不是土地显灵显出来的,从哪来的?你能解释得了吗?难道是你写的?”

  我惊呆了,半天才说出话:“可,可那字就是我写的。”

  我竟然有点气急败坏。

  “嘿嘿,破除迷信也没你这样破除的,你蒙谁啊?谁信呀?”

  说完,他昂头一口把酒吞下肚。那不屑一顾的高傲,几乎激的我要对他怒挥老拳。

  但我只能苦笑,我知道,再解释,他也不信。

  我也昂头一口把酒吞下肚,差点,我连酒杯都吞下肚了。

  写春联抒情散文 篇12

  又到大年三十了,每年的这个时候,我总要打上一碗糨糊,把去年残余的已经褪成灰白色的旧春联撕下来,换上崭新的红底金字的新春联。做好这件事,就意味着过去一年的结束,而新的一年,即将开始。总把新桃换旧符,想想古人那时候是够麻烦的了,还是现代人省劲,几张红纸就算是应景了。

  春联就像春晚,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大不如前了,在过去的岁月里,贴春联绝对是件大事。而且还绝对要有规矩,必须是初一清晨贴。故旧传言,谁家贴得早,谁家的运气就好。于是乎每到初一这一天,我们那几家邻居都要起早,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就已经在屋里抹好了浆糊,再飞快地跑出去贴上。有时候看到别人家也在贴,我们更要笑嘻嘻地加快速度,其实未必是希望好运真的到来,只是有个争强好胜心吧。

  春联是必须跑着贴的,一方面有上述这方面因素,另一方面就是因为东北太冷。当年的气候,要比现在冷上十几度,春节的时候经常达到零下三十五六度,要是跑慢一点,没等到门口,春联上的浆糊就冻成了硬块,还得现拿进屋里来,在炉火上烤一会儿才行。

  当年的春联是很讲究的,不只要应时,还要应景,只要是个门,就要贴上。卧室、客厅、厨房,有时候连放柴火的仓房门,也要贴上一副。这还不算,墙上要有抬头见喜,窗户上还要贴挂签,就是一种剪纸,上面剪着些吉祥的图案,红红绿绿的迎风飘扬,煞是好看。福字也是和春联一样重要的吉祥物,大门口的福字必须是倒着贴的,取其谐音“福到了。”

  而今这一切繁文缛节,已经越来越远了,象征性地贴上春联,再也不用等到初一清晨了,也不必争先恐后了。特别是住在楼里的人们,楼洞狭窄,有时候一起出来贴春联,施展不开,总有一方会笑着谦让,您先来,我一会儿贴。

  由此可见,春联的意义,再也不像以前那样重要了。随着一些传统的东西,离现代生活越来越远,人们似乎也在深思,怎么能把一个春节过得有年味,是复古还是创新?这一切,都有待我们思索。

  写春联抒情散文 篇13

  腊月二十九,阳光和暖,天晴得一天湛蓝,乡村里到处洋溢着年味儿。

  年味儿不全是气味,是气氛。煮羊肉的味道,煮猪肉的味道,炸丸子的味道,蒸鱼的味道,蒸馒头的味道……还有声音和形象,偶尔一声鞭炮声,深巷里一声鸡鸣,村边几声犬吠,隔壁邻家大声说笑,一天艳艳的阳光,阳光下安静的村舍院落。

  老家的院子里,老树未芽,青竹旧翠,坐院里喝茶也不甚觉冷,冬阳有暖意,正好负暄闲话,只是各家忙年,无人可闲,平日我回老家,总有邻人过来闲谈。忙年也只在节前,节后邻人有暇,也好聚在我家与我闲聊。

  爹娘忙着煮肉,我插不上手,闲着也无事,摆开桌子,写春联吧。

  每年回家过春节,我都提前两天回乡村的老家。爹娘还在老家,他们盼着孩子能回家过年。

  过节要有仪式感才好,没有仪式感的节日不像节日,腊八祭灶,喝腊八粥,吃祭灶糖,都有那么一点仪式感。及至三十祭祖,吃饺子,拜年,仪式感更强。我觉得最有仪式感,最能铺陈渲染节日气氛的春联,春联一贴,立刻一团喜气,土墙陋巷,高屋华堂无不如此。

  把一张大案子摆出来,摆在庭院里,把笔墨拿出来, 把纸张铺开。没带砚台,就拿了一只碗,把墨汁倒里面,铺好了纸,醮饱了笔,边想边写。

  今年“打春”早,庭除冬草 已经发绿。阳光暖暖地晒着,爹娘忙来忙去,他们七十多了,盼着儿女来家过年,做给儿女们吃喝,吃爹娘做的饭,是幸福的。只想爹娘安静快乐地活着,家中和乐安祥。便撰一联:

  家中人和心慕静;

  阶前春暖草欲青。

  上联不及推敲,语词稍欠。

  家中有一个宽大的大门,上面的对联本想用一 旧联:

  最上等人家无非积善;

  第一件好事 只是读书。

  这是那年我在徽州一旧家见到的,徽商读书做生意两不误,教化子弟也体现了他们思想。要真是按原句写出来,贴在大门口 又觉得不妥,乡邻们会觉得有些隔涩,改动了一下,

  度安稳岁月只是行善,

  为洒脱事情无非读书。

  院子里有一片竹林,那是二十年前种下的,开始只种了几棵,后来越长越多,墙根下,碎砖烂瓦堆中,一根根青竹不择地而生,农家院落本来寒伧,有了这片竹林就多了些雅意。

  于是,又撰一联:

  明月映竹板桥画,

  春风拂面志南诗。

  郑板桥以画竹著称。

  ‘’吹面不寒杨柳风‘’,是志南和尚的句子。

  父亲母亲一边忙着,一边和我说着对方的不是,爹说爹有理, 娘说娘有理,其实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仅仅是方式方法不同,或者殊途同归,或者是缺乏沟通 理解,他们抬杠辩论,可以训练脑筋急转弯,保持思维的敏捷,增加生命活力。我在年少时,家中贫寒,父母常为衣食发愁,现在争论的全然不是衣食愁事。他们很满足, 说现在吃喝不愁,日子真好。有两位老人在耳边絮叨 也是幸福。

  便为他们撰写一副对联:

  能说有理即是好,

  常言无愁便为佛。

  上一联用的是父母本事。

  下一联取《六组坛经》一段典故,有人信佛,不辞辛苦 ,万里跋涉,去寻找真佛。遇到一个大和尚,那大和尚告诉他佛在家里,那个端着灯,倒穿着鞋的就是佛。他急急忙忙往家赶,回到家已是深夜,连忙叫门,老母亲听见万里远游的儿子回来了,慌的端着灯,倒穿着鞋就跑出来开门,儿子一见,恍然大悟。

  我和弟弟都不在家,母亲知道我们过年要回家,把被子和褥子拿出来晒了一院子,每年回家过年, 我们也都有自己的房子,各家房子的对联 我也是用孩子的名字撰写。

  我有两个女儿,一个叫茺, 一个叫一苇,我就用孩子的名写,

  一苇渡江存佛意,

  茺蔚在山知人情。

  一苇渡江用的是本事,这是一段佛教公案。

  小丫头很疼爱姐姐。茺蔚,就是益母草。

  弟弟家孩子叫 文心,也是个丫头,弟媳叫宝秀,他们房上的 对联是:

  山存润色因宝秀,

  诗有佳句缘文心。

  弟弟好喝酒,朋友又多,用他的话说 叫”有场上场, 没场造场‘’,全家人多方劝诫也没用。从前我爷爷就好喝酒,家人苦不堪言。父亲劝诫弟弟少喝酒,有名言,“小时候我跟着一个酒晕子爹,老了跟着一个酒晕子儿,命够孬的”。

  弟弟山南海北的朋友多,每到春节 ,朋友们都来家中看望父母,弟弟放开酒量一喝,大家都喝得不醉不归。

  我就又为弟弟的房门写了一副门心:

  白日放歌不纵酒,

  夜晚闲谈且饮茶。

  我猜着弟弟会说,"哪还有啥意思?”

  于是又加了个横批,

  哪啥意思

  弟弟还没来家,他也诙谐,我给他写什么样的春联他都敢贴。那一年,我给他写一春联:

  宜使豪情生老二,

  莫因多酒找情人。

  联语工稳,弟弟高高兴兴贴在自己门上,一家三口说说笑笑,念念去。

  还要写些“福”字和春条,不急,阳光这么好,慢慢写呗。慢慢消磨这份光阴,便是过年。

  阳光暖暖地晒着,我不慌不忙地写着,父亲母亲高高兴兴地忙来忙去,乡村院落里一派春节将至的安祥与和乐。

  写春联抒情散文 篇14

  在故乡过年,那红红的灯笼映衬着红红的春联掀开了春节喜洋洋的气氛,真是年味十足让人眷恋。

  春联,在故乡喜欢称作“对子”,传说是由古代的桃符演变而来。俗话说,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多年来贴春联已经成为故乡标志性的年俗。可以这么说,不贴春联就等于没有过年。家里再穷,哪怕不吃饺子,不放鞭炮,也一定要贴春联。正因为如此,春联贴在门上,美好的文字变成了对新年的祝福与期盼,也烘托出了浓浓的节日气氛。

  过去,故乡的春联都是由村里的文化人亲自书写,别看事情不大,那可是一项令人尊重的职业。记得我家的大伯便是村里的“一支笔”,他饱览全书气质儒雅长须飘飘,所到之处村民都是高接远送敬重三分。进入腊月二十三以后,村民们陆续把买好的大红纸送到家中,大伯来者不拒,将各家送来的纸张按照“大门”、“正屋门”、“厢屋门”、“圈门”、“粮仓门”等尺寸依次裁好,在众人的围观中,他聚精会神悬腕提笔洋洋洒洒,在一张带白脚的短纸上面,写上“六畜兴旺”,在单张红纸上面写上“出门见喜”,其余大大小小的正方形红纸上面写上“万象更新”、“欢度新年”之类的字句。不一会儿,地上便摆满了红红的春联,稍作晾晒后,在大家的感谢声中,大伯把人们送出门外,村民们满怀喜悦带着各自的对联返回家中。到了除夕日上午,家家户户开始贴春联了。按照多年的惯例,先要将大门、窗户、室内、室外的卫生彻底打扫一遍。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辞旧迎新的需要,关键是贴上去的春联会更加结实美观。贴春联的时候,要按照先外后内,先主后次的顺序,依次贴大门、房门及其他部位。其中大门墙上的一副对联,往往是写得既阔又长,人称“顶天立地”,内容诸如:“家住财源地,人在幸福中”、“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江山千古秀,祖国万年春”等内容,横批为“欢度新春”、“万事如意”、“吉祥幸福”等等。在农家大红“福”字自是必不可少,不但要对称贴在大门的门板上,而且要豪华气派,看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中堂的对联配挂“八仙过海”、“五福临门”的内容格外醒目。小房对联配贴“五子登科”、“吉庆有余”等小幅年画耐人寻味;灶房的对联专为“灶爷”而贴:多是“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等内容。猪圈、羊圈、牛棚上的对联大多是“丰收人家”、“六畜兴旺”等内容;连影壁墙、石磨、碾子、小推车、拖拉机上也要贴带喜生财的字条;院墙上贴着“满院生辉”……红红火火的对联特别是贴在那些未施油漆,久经风雨剥蚀变得斑斑驳驳的木质门框门楣上,贴在那些经过长期烟熏火燎变得污渍满布的土墙上,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产生出了神奇的装饰效果,整个农家院落立即变得焕然一新,加上远近传来的鞭炮声、大人孩子们的嬉笑声,鸡鸣犬吠声,以及阵阵扑鼻的肉香、菜香,火药香、祭祀的香纸香,种种元素巧妙结合,造就了一种浓郁的过年气氛。

  现在,故乡的春联,随着时代的变迁内容不断更替,多了许多现代元素,对春联的样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可以说变得越来越精美,越来越上档次了。不过写对联的确是越来越少了,而购买印制对联的越来越多,有的家庭为了省事干脆把对联烧制在瓷红大门上,让人看后总有一种千篇一律的复制和急功近利的感觉,缺少了那种过年的吉瑞祥和,也缺乏了新春的气息和迎春的喜悦。

  通过新旧对比故乡的春联,总感觉现在是物质越来越富裕,“年味”却越来越淡了。倒是早年家乡贴春联过年的情景,那时虽然普遍比较贫困,过的是穷年,但却充满着浓烈的节日气氛,有一股醇厚的传统“年味”,总让我终生眷恋永远难忘。

  写春联抒情散文 篇15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不,眼看春节将至,满脑子都是一些有关新春的琐事,就连晚上睡觉也会做同样的梦。怪吗?人常说,人老易怀旧,尤其是小时候经历过的事。

  六十年代,我出生在北方一个煤矿上。矿山不是很大,坐落在一个离市区很远的一个大山坳里。人不是很众多,有一万多人,这其中也包括职工和家属。要按矿区的面积来平均的话,算得上很稠密了。这里的矿工,来自全国众多的省份,大部分都是大老粗,只知道自己来自哪里,姓氏名谁。给他一支笔,把名字写出来,唉!真比登天还难。

  矿上举办过几起职工夜校,其目的就是想让那些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职工脱盲。虽说有一定的成效,但不是很显著。名字会写了,但还是看不了报纸。写出的名字,过几天,连他自己都不认识了。夜校的老师也只能皱皱眉头,笑一下。那笑,哈哈……真的,比哭还难看。其中有两个夜校的老师找矿上的领导哭诉,宁愿去井下挖煤,也不想当这帮大老粗的老师。领导毕竟是领导,略通事理,于是就劝慰老师:都是穷苦出身,小时候上不起学,现在年岁大了,学起来肯定吃力。你几岁上的学?对呀,你八岁上学,当然学的快了……不是他们不想学,只是慢点,慢工出细活,你们慢慢教,工人慢慢学,不急。谁不想多认识几个字,写个书信啥的,还用求人吗?

  领导的一席话安慰,夜校老师的心中总算安稳了下来。

  当矿区到处贴满白纸黑字的大字报的时候,我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等我小学毕业,文化程度就赶上了父亲。

  白纸黑字的大字报上的内容,对我来说不是很懂,也不喜欢,也不感兴趣,自然不去理会。上面漂亮的毛笔字倒是吸引着我,上面的字写的很好。我手中拿着一根从家里厨房里偷出的筷子,蹲在大字报前,在地面上临摹着大字报上那些漂亮的字体。

  每年的大年初一,和我一般大的伙伴们,都喜欢跑到别人家的门前,捡拾一些没有燃响的爆竹。虽说我也和他们相随,但趣味完全不同。我的眼睛会牢牢盯着大门两边那火红的春联,每家每户的春联都是红色的,没什么区别,春联上面的字,书写的好与赖,却有天壤之别。记得上二年级的那年春节,父亲领着我瞎转。每每路过一家门口,父亲都会把门上的对联朗读一遍让我听,因为上面有很多字是我不认识的。

  “这几个字为什么和我们老师写的不一样?”我不解地问父亲。

  父亲笑着说:“老师教你们的是汉字的简写,对联上写的字是过去的繁体字,意思是一样的。”

  “为什么要写成繁体字?”

  “繁体字笔画稠密,写出来好看啊。等你长大了,就会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了。这就是我们中国汉字的美妙之处,它还与书法有关系……你现在上学,正是学写字的时候,对每一个字都要认真地去写。记住,字是人的脸面,只有好好地写字,毛笔字才能写好。”

  打那个时候起,繁体字,书法就在我的脑海里打下了烙印。

  在上小学的那些年,每周都有一节大字课,不是写,而是描红。就是用毛笔蘸了墨汁,按照字里的笔画顺序把字填满即可,这是我初次接触大字的雏形,也挺有意思的。后来上了初中,功课很紧,便没有了心思和时间去练习写毛笔字,久置不用的墨盒也早已不知去向。硬笔字我写的还行,得到很多老师和同学的羡慕。用羡慕一词的缘由是老师的钢笔字没有我写的好。复习资料的紧缺,在我们那个年代极为普遍,蜡板印刷成为当时学校很好的一种印刷学习资料的工具,我自然就成为刻印蜡板的成员。钢笔字写的好,与我每年喜欢观看家家户户大门上的春联有直接的关系,这一点我敢肯定。

  父亲拉着我的手,走西家窜东家看春联,心中很是美好。为人之父后,我也曾拉着女儿的手看过一次春联,留在她心中的和我留在心中的效应都不是很好,女儿不喜欢这些祖辈们留下来的风俗。有了网络办公,用笔写字的机会就更少,这可能是社会的一种进步。身边有很多的同事,几乎一年都不曾触摸过笔,不是照样生活的有滋有味吗?单位机关有很多的朋友,写的字如狗爬,下基层的时候照样人模狗样?

  父亲拉着我的手,是长辈对晚辈的关心。他们对那些美好的,世世代代传承下的东西都留恋。繁体字逐渐被现代的年轻人淡忘,只有一些年长的人还依稀记得。牵手,是一种关爱,也可以体现中华民族的一种孝道。父亲在朗读春联上的诗句时,平仄起伏,阴阳顿挫,韵味十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如今,他已步入年迈的行列。每迈出一步,都需要我们这些做儿女的去搀扶。这种搀扶虽很劳累,总会让我想起小时候他牵着我的手姗姗学步的情景,所以的累自然也就没有了……

  一位朋友把他心里很困惑的话告诉了我。他说,搀扶自己的老人在大庭广众下行走,感觉很不自在,很让人没有面子,脸上感觉热热的,头压的低低的。我听后,心中一颤,告诉他:

  “你这是一种虚伪心里在作怪,感觉不自在的原因是你对传统美德中孝道的一种不理解。”

  朋友很惊讶也很委屈地看着我。

  “我们每个人都会在年老的时候行走艰难,需要儿女的搀扶照顾。当众人看你的时候,那不是对你的贬低,而是对你的这种举动给予的一种无声的赞美。你做的很对,应该仰起你的头颅,为自己高兴才对,怎能低下头,感觉不好意思呢?好生善待自己的老人……”

  今天是小年,在中国已经算得上是过年的开始,多多少少可以闻到年夜饭的味道了。已过天命的我,似乎什么都明白了,似乎又什么都不明白。只希望善待自己,善待身边的每一个朋友。

  今年的大年初一,我会重温年幼时观春联的心情,遗憾的是,现在过年的春联,大都是些印刷品,很难让人感悟到,贴春联时人们对过节的那种喜庆心情。在集市上,如果遇到写春联的人,即便是花几元钱也要买上一幅,心里一定很惬意。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都住上了楼房,总不能每层都去看看,我只把一楼的春联看看就行了,以慰藉埋在心中那久远的记忆……

  写春联抒情散文 篇16

  春联大抵家家都贴。

  一年到头了,马上又是新的一年,每个人的心里充满了欢庆之情:顽皮的孩童满足于可以穿上一件新衣服,手里拿上压岁钱,但对日夜操劳着一家子油盐酱醋生活起居的大人来说,你想想,一年三百六十个日子,是多么地长啊,但现在总算平平安安地过来了,所以,在这个时候,总得祝贺一下一家人的平安吧。而贴春联,就是普通的老百姓用以表达心情的一种传统方式。

  那么,写春联,就是在贴春联之前先感受到的一份快乐了。小时候,拿上父亲给我的一角钱,买来红纸,裁开,然后再买上一瓶黑墨水,小心翼翼毕恭毕敬地拿到村西头上过私塾的丁太爷这里,求他来写,这也就是我过年时唯一能给家里做的一件事;及长,父亲也就要求我自己来写:咱家里有了读书人,总不能再拿上往别人家里跑吧。这是父亲对我的解释。于是,就有了我第一次给家里写春联的经历,也就有了我铺开纸拿起笔小脚打颤的故事,当然,我家的门前也就贴上了那看起来有点三不像的春联。然而,那一年,父亲分明要比平时高兴得多,因为他毕竟看到了自己十岁的儿子可以给家里写春联了。

  写完春联,母亲忙里抽闲地用白面自制一些糨糊,再用一把老笤帚往上一刷,贴上去,红红的一个年就开始了。在我的故乡,有这样一种说法:当一家人把春联贴上的时候,则意味着这个年圆满地结束了,新的一年也马上要到来了,他们把这样一件事实陈述成“年”了。这里的“年”,是一个动词,是一个充满了吉祥、团圆、幸福的美好之词。

  所以,春联的内容,往往是并且只能同样是一些吉祥、如意的词和句子。如喜气洋洋,如辞旧迎新,也如把一些生肖名词活灵活现地用进去所组成的一些句子。但正是那些朴素的词语,用一种艳艳的红和深深的黑传达出我们一个平民对生活小小的祈求:平安、幸福、如意、丰收。但在我所看到的春联里,有两幅不拘一格的,颇有意思。

  我有一位朋友,在过年时自己做了这幅春联,贴在自家的门口:梅花点点迎新春,雪花潇潇辞旧岁;横批是安居乐业。之所以说如此普通的一幅春联有新意,是因为我朋友有一笔名叫雪潇,而其可爱的女儿小名叫点点,芳名叫里梅,父女两人的名字全在其中,当然觉得有趣。

  我还见过一幅春联,是一位写小说的朋友自己写的:酒还是去年的酒,烟还是当年的烟;横批是平平常常。这样的春联,和我们习惯中的春联确实大有不同,甚至让人看起来觉得好笑和滑稽,但当你仔细想一想的时候,也就能看出一个文人对人生的淡泊与处世不惊。

  是啊,不管是什么内容的春联,只要贴上它,也就是我们用红红的纸黑黑的字送走了过去迎来了现在,迎来了又一轮太阳和又一个新年。

  写春联抒情散文 篇17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年的气氛就已经浓起来了。二十四,写大字,就是写春联。年,真的来到了!

  记得小时候,小年刚过,家家户户就开始买红纸,准备写春联了。那时,春联没有卖的,都是手写。一个村里识字的都不太多,更别说能用毛笔写出工整楷书或是草书春联的人了,一个村里能有一两个就很不错了,有的村子一个都没有,还要拿着红纸,前村后村地去找能写春联的人。

  大哥长我二十岁,是我们村里唯一念高中但又被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而中断学业的人。大哥写得一手好的毛笔书法。这样,村里家家户户的春联都出自大哥的手。

  小年一过,来找大哥写春联的人就络绎不绝。那个时候不象现在,不到大年时,生产队是没有假期的,小年前后,队里还在打场,刨粪(冬天刨农家肥),反正是队里天天有农活,社员们要天天上工的。大哥就只好用晚上的时间来给乡亲们写春联,来写春联的人挤得满满的一屋子,把自己拿来的纸一打一打地挨着放在炕上排着号,然后,大家伙就挤坐在炕沿上,卷着旱烟,唠着家常,听着半导体。

  大哥和大嫂都是热心肠的人,大哥是队里的会计,大嫂是卫生所的卫生员。每到写春联的候,大哥都提前让大嫂买回一瓶墨汁。因为谁来写对子(那时乡亲们都把春联叫对子)也不可能自己拿点墨汁来,那个时候,邻里相亲相处和睦,气氛融洽。那种乡情,是很真很纯的。大哥对每一家的春联都是认真地写,仔细的想词,写好一幅,大哥就挂在挨着炉子旁边并排摆着的两个长条凳上“晒”干,两条凳子上挂得满满的,字迹干了,是谁家的谁就拿走。大哥会告诉他们,哪个贴在哪里,不然,不识字的回家贴对子时会弄错,常有把“肥猪满圈”“金鸡满架”贴到家门上当横批的笑话。至于写什么词,人们从来不问,也不管,大哥写什么他们都说好,都会满意并高兴地拿走。

  记得这样的忙着写春联要写三四天,每天都是这样。一写就要写到晚上十点多或是到十一点。到了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每天就是稀稀拉拉地来个三个两个的来写春联的,这是因家里人忙或是有事,拖后的,有时大年三十还有个别的来写春联的,是因为有个别的原因吧。

  乡下人重情、重义、重情份。人们相见,不叫啥不说话,大叔长二哥短地叫得亲热。一个村子上的人,都能攀上点亲缘。王家的大哥娶了媳妇都叫大嫂;张家的姐姐的丈夫,大家自然都叫姐夫。特别在我们这里,有个风俗,凡是叫姐夫的,大家都爱和他说笑打闹,当姐夫的还得笑脸相迎。好听的不好听的,叫你姐夫了,你也得听着。你想急?不怕这个,你要是急了,叫你姐夫的人可不客气,会更加变着法子的“弄”你,所以真的是让你哭笑不得。那时,我们村就有个大户人家的姐姐嫁给本村的一个大哥了,大户人家,自然在本村亲戚也就多,那个大哥也就便从“大哥”变成了姐夫的称呼了,人们说他是官姐夫(官姐夫,就是大家都叫他姐夫的意思)。我们也叫他姐夫,他家的姐姐和我大嫂是表姐妹。

  这个官姐夫有个外号——蛤蟆。要说这外号是有来历的,那个时候乡下人冬闲时,就有人去河套里镩鱼(就是用一种叫冰镩的东西,在封冻的河面上凿开个洞捞鱼),也有蛤蟆(我们这里人习惯把青蛙叫蛤蟆)。那时,人们没几个吃蛤蟆的。鱼也便宜,一块钱三斤,因为打鱼人打上来了蛤蟆,也捎带上卖,更便宜,一块钱六、七斤。这个官姐夫不知是喜欢吃这个还是图个便宜,全村人只有他买这个吃。有叫他姐夫的妹子就说,瞅你,一走路一蹿跶,不吃都像个蛤蟆,还吃蛤蟆呢!于是乎,“蛤蟆”姐夫这个称呼便是他的专利了。

  有一年写对子,“蛤蟆”姐夫也拿着大红纸来找大哥写对子。一进屋,大家伙就你一言我一语地和他逗话,开着玩笑。他人好也憨厚,老实,也皮实。不管你们说啥,就是嘻嘻地笑,抽着旱烟袋就是不吱声。说来也怪,如果大家不理他了,他还逗上话了,一会儿一句逗这个,一会儿一句逗那个。这下可好,叫他姐夫的人自然不会惯着他,准会让他无言以对,自找亏吃,可他也只是憨憨地笑笑,不说啥了,自知是斗不过这些小舅子小姨子们的。

  写对子的人多,“蛤蟆”姐夫一会儿对大哥说,修胤,给我写吧。于是有人说,不给他写,让他等着,他又急着去看小牌(纸牌)了。他听了,笑笑,不吱声了。一会儿,他又催一遍大哥让给他写吧,这时,一个叫四虎子的说,你忙啥?着急你自己写,你的还不好写,画上几个小蛤蟆,再画上几个小蛤蟆骨朵儿(小蝌蚪),就是对子了!于是,一阵的哄堂大笑。

  大哥说,你别急,写完这个就给你写。

  开始给“蛤蟆”姐夫写对子了,大哥拿起裁好的红纸,叠好写字的痕迹,铺开,拿起笔,若有所思,然后,沾墨写对……写完,大哥又看了下,微微一笑后反着字放到炉边的凳子上凉干。大哥继续给别人写对子。一会儿,凳子上的对子干了,大哥拿起来叠好给“蛤蟆”姐夫,说,这个是贴大门的,这个是贴鸡架的,这个贴……大哥一一告诉好后,“蛤蟆”姐夫高兴地夹在腋下走了。

  年三十一大早,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家家户户开始忙着贴春联了。在“蛤蟆”姐夫家门口,几个小年青人在嘻嘻哈哈地笑个不停,我也凑过去看看,这时,就看“蛤蟆”姐夫的小舅子二肥子在门前念着贴好的对子:大地回春青蛙醒,蛤蟆见水喜盈盈,蛙声贺岁(横批)。于是大家大笑起来,二肥子也笑着喊着,姐夫,这是啥对子啊,快揭下来吧,说完他也捂着嘴笑了起来。

  “蛤蟆”姐夫气囊囊地把对子揭下来,嘴里还在说着,这个臭小子,我非找他去!

  大嫂正在外屋(厨房)准备着年的中午饭,大哥在屋里和人下棋,还有大哥的几个好哥们儿在听着半导体里的新年娱乐节目。这时,“蛤蟆”姐夫进来了,他把揉成一团的对子扔给大哥说,你个臭犊子,这是你干的好事!大哥抬头一看“蛤蟆”姐夫就笑了,然后,到柜盖上拿起一个叠得方方正正的一副对子给他,我就知道你得来换一副,给你准备好了!大哥又指着“蛤蟆”姐夫揉成团的对子,边笑边说,这个你没相中,是吧?这时“蛤蟆”姐夫说,你相中了,你留着贴吧!弄得一屋子人一头的雾水。

  这时大嫂进屋来,姐夫,这是咋了?他把那纸团拾给大嫂,你看这是写的啥?还咋了!大嫂展开纸团,念了一遍,哈哈大笑起来,姐夫,这个你家贴不是正好合适吗!大嫂这么一说,逗得一屋子人大笑起来,“蛤蟆”姐夫自己也苦笑了起来。然后把大哥给他的那个叠着的对子递给大嫂说,你给我念念这个写的是啥?看来,他是有点信不过大哥了!

  大嫂打开对子:住在宝地千年旺,有福人家万事兴,横批:迎春纳福。这个行不行?他憨笑地回答,这个中!于是,大家又是一阵的大笑!

  如今的春联各种各样,新颖奇特。商店,超市都是卖现成的。那手写春联的时代已不复存在了,那种气氛让人怀恋,特别是那手写春联的亲切,十足的年味儿,还有乡里乡亲的那个情份!

  写春联抒情散文 篇18

  不知道为什么,春节期间当我走在农村的大街小巷,望着家家户户贴着一张张印刷精美的春联,总感到一种现代气息扑面而来,年味却是越来越远越来越淡。于是便想起儿时在农村过年贴春联的情景,那浓浓的年味儿,一切都是那么温馨那么从容……

  那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鲁中地区的农民还没有完全解决温饱,对于辛劳一年的农家人来讲,过年就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因为这不仅预示着生活的改善,同时也体现出丰收的喜悦、家庭的团圆与幸福。自然在春节前夕贴春联是农村过年一道特别亮丽的风景,也是喜迎新春的重头戏之一。

  俗话说:“二十八,贴花花”,从这天开始,到腊月30贴春联成了农家人的重要事项之一。(当然,当年有人去世的人家是不贴春联的,因为吃“孝”的缘故,在我们那里要三年以后才能张贴。)那时的春联都是手工书写,不像现在有着速成的印刷品,并且装潢高档内容别致。印象中,我的伯父就是本村有名的书法家,他的毛笔字写的工整秀气,深受大家好评,正因为如此,几乎全村的人都拿着红纸找伯父写春联。

  至今我还清晰记得,每年一到腊月二十五、六,左邻右舍有的拿着大红纸,有的拿着毛笔带着墨汁,便三三两两来到伯父家,请他写春联祈求新的一年能够风调雨顺,家庭幸福。每到这时,年过七旬的伯父都会戴上花镜,捋着长长的胡须,在大家的拥簇下,拿着备好的笔墨纸砚及小刀、木尺,认真裁纸,做好前提准备工作。我则站在一旁规矩地做些按纸、晾晒的服务工作。在乡亲们的围观下,伯父手拿毛笔,气运丹田,蘸满浓浓的墨汁后,悬腕提笔在裁好的大红纸上写下对新春的祝福。不一会,一幅幅带着墨香的诸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好事流传千古、良书播惠九州”、“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的春联犹如红霞满地铺满了整个室内、院外……这时伯父稍微休息片刻,如同立功的将军,捋着他那长长的胡须,来回踱着八字步,巡视着自己的书写成果,有时点点头表示满意,有时摇摇头感慨万千……

  贴春联是我们最幸福的事情,大年三十这一天上午,我会起个大早,如同欢快的小鸟蹦蹦跳跳,端着母亲熬好的浆糊,同哥哥姐姐一道,拿着写好的对联,筹划着每个门口逐个张贴……面对大门口的院墙,我们会贴上一个大大的“招财进宝”条幅,在小推车上贴“出入平安”,在粮囤上贴上“五谷丰登”,牲口屋内贴上“六畜兴旺”,就连院内的墙上、树上也贴上了“春回大地”、“春光满园”。不长时间,春联便全部贴完了,看着院内、门上花花绿绿焕然一新煞是好看,我们便说着笑着,相互簇拥,奔走于各家门口之间,不知天高地厚地评论着谁家的春联好看,那种愉悦的心情现在想来依旧在眼前回荡……是啊,农村的春节,正是在这红红的春联面前,洋溢着节日的快乐。

  然而随着经济的好转,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现在写春联的已经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满街摆挂的印刷精美的春联,在那火热的叫卖声中,我总会想起儿时伯父写春联的情景,以及贴春联其中的乐趣,那种美好的回忆让我终生难忘。

  写春联抒情散文 篇19

  记忆里,我们的村子是从几支毛笔开始做着新年的准备的。

  一进入腊月,三先生就提着他毛笔忙活开了。从村子西头一直写到村子东头,写好最后一个字,搁笔,净墨,舒臂,除夕已经站在村子的门口了,尽等着人们将这些春联贴在新年的门扉上。

  当然,并不是每家每户都请得起三先生的。每个生产队里都有那么两三家是有头有脸的,三先生集中在这几家。左邻右舍的,就将自己家的红纸预先裁好,折叠好,背面写上“大门”、“猪圈”、“报条”等等的字样。这样,三先生展纸,一看背面,就知道写什么内容了。这一天,不管忙到什么时候,反正三先生不写好最后一张纸是不收笔的。所以,三先生轮到哪家,哪家的地面上,都满满当当地铺满了红红的对联,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

  我的父亲就为三先生做过好几年裁红纸的准备工作,但不是为我家而是为叔叔家准备的。这样,我就有了帮下手的机会。一张大红纸,八仙桌子上一摊,那种喜气很是逼眼,气魄得很。如果稍好一点的红纸,上面会有一层蜡似的东西,找一块干爽的抹布,擦。这个工作,一般我做,我也不知道当时我手上的力度为什么会拿捏得那么好,没擦坏一张纸,到最后,抹布红洇洇的,我倒有点爱不释手了。擦好了,父亲把它先一分为二,这时父亲从来是不马虎的,一根棉线,穿纸而过,我揪住这头,父亲捏住那头,“嘶嘶嘶……”。这在我简直是乐音,轻柔,均匀,在耳畔萦绕。接下来,基本就靠父亲一人了,他多半不用棉线,只用手,就能将红纸裁得大小适中,门框上的,大门上的,房门上的,门楣上的,一一裁开。这一点,我很是羡慕,曾经偷偷地做过几次,都将好好的纸张弄坏了,心虚,不敢声张,偷偷将坏了的红纸掖袖口里。

  万事俱备,三先生一来,就刷刷刷地写开了。三先生念过私塾,喝过不少的墨汁,现在想来,他的字笔力沉稳,用墨圆润,字体开阔而大气,实在算得上是乡村书法家了。只是春联内容有点亘古不变的味道,什么“稼穑艰涩”、“三更读书”之类的。最为我们村子里人称道的是,将八仙过海的故事融入到春联中来,写那种几个字合成一个字的繁复字,比如“道法高”凑成一个字,“把扇摇”合成一个字。这样的对联别具一格,很是惹眼,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三先生的创造。人们很是喜欢这种样式,后来把它写到新砌的房子上,或者用它作为字模,制成精美的工艺品,倒也是乡村一景呢。

  我们自己家的春联,父亲写。父亲算是念过书的,一直上到高中,这在他这一辈人中,算是少之又少的,可以想见我奶奶和爷爷当初的决心和辛苦。跟三先生的庄重比,我父亲显得随意得很,拿着毛笔当钢笔,对联内容倒是与时俱进的样子,充满了时代喧哗的声音和气息。只是,有一幅对联特让我心里犯怵:上联的七个字都是走字底,下联都是雨字头的字,这些字,我认得的很少,更别说它们的意思了。一直到今天,对这幅对联,我都有点儿耿耿于怀。最是灶王爷面前的十个小字“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让我觉得好笑。父亲裁张小小的红纸片,却写上如此庄重的内容,实在幽默得很。大门门楣上一般张贴“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字条,早先几年,正月初一,村里的文艺宣传队还敲锣打鼓送我家“光荣人家”的条幅,“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父亲将条幅贴在门楣的正中。

  师范毕业的第二年,我正在家过寒假。突然有一乡亲到我家,请我为他家写春联。这下子,我很是受宠若惊,拿着支毛笔,不知天高地厚,毛笔当钢笔用,居然也忙到天擦黑才回来。午饭时候,有肉,豇豆烧豆腐,一盘青菜。几十年过去了,不知怎的,对那顿饭,我总是记忆犹新。

  我们的毛笔在红纸上落下一个又一个的汉字,窗外的雪花一片又一片地飘落下来。乡亲们同时也紧张地忙碌开来:除旧掸尘,炒花生,蒸馒头、年糕,做豆腐,称年肉,做新衣,撒网拉鱼……就这样,新年被我们盛装打扮,她一出场,就惊艳四方。

  写春联抒情散文 篇20

  我对春联始终有一种说不出的情感。

  记得我上初二那年,年后开学,爹坚持送我上学,路上雪厚得埋住我的双脚。从村中穿行时,我总喜欢看各家各户门上的春联。我非常喜欢那些对仗工整,浓缩了人们良好愿望的春联。爹没有文化,听我对每一副春联品头论足,脸上露出浅浅的笑。

  我家的春联爹一直强调要自己写,而且还郑重其事。爹先是在院子里燃上一盆大火,再拉上一张方桌,备好笔墨后,从我家的那个总是上锁的抽屉里拿出那本发黄的、厚厚的手抄本春联集。一切安顿好后,爹就命令哥哥写。哥哥每次都非常听话地坐在方桌前,很认真地写,每写一个字爹就在对面拉,他两眼直勾勾地看哥哥笔起笔落,有时流了口水也不知。

  等我上了高中,爹吩咐,这年的春联该由我来写。我说:“啥年代了,谁还写春联?买副春联多省事!”话一出口,爹瞪着我大发雷霆:“你知道我为啥让你们读书吗?我八个月时,你爷爷就死了,我和你奶奶孤儿寡母,日子多难,你知道不?村上有个读书人叫老千,过年我带着烟酒,在他家整整等了一天,他就是不肯给我写。我哭着回家,想自己写,可我能认几个字呀!”爹哽咽,我乖乖地坐在方桌前写了起来。

  这件事情刺疼了爹的心,于是爹发誓,就是再难也要供我们兄妹上学。在爹的逼迫下,我先是不情愿地写了几年,后来我真正地理解了他,就像哥哥一样自愿地写,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我大学毕业结了婚。

  我字迹拙劣,和书法家的字不能比,但我却成了爹的骄傲,因为我是村上第一个女大学生。每当听到邻居啧啧的赞叹,爹那布满沧桑的脸总洋溢着少有的富足感。

  如今,春节饰品琳琅满目,随手买一个就是艺术品,我越来越没有勇气写了,年迈的爹也不再催我回家写。虽然市面上的春联使人眼花缭乱,可我总有一种淡淡的遗憾,看到千篇一律的印刷体,我不禁又怀念我读春联和写春联的那种场景。那时的春联大都是手写体,他们的字迹或优或拙,春联的内涵或浅或深,但总能触动我的灵魂,现在这种感觉似乎太少了。不过,偶尔在街上看到那些挥毫泼墨写春联人,我好生羡慕,便驻足欣赏,久久不忍离去。

  又是一年春节近,我的视野里将又是一片火红,红红的春联带着温馨的祝福,将给更多人家带来吉祥和荣光,而春联情又开始在我心头蔓延,成了今生难解的春联结。

  写春联抒情散文 篇21

  “年年岁岁节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春节里,穿行于洛社的大街小巷,喜庆的氛围与往年一样,依然是大红灯笼高高挂,大红对联家家有。但,喜庆中的人们发现与往年不同的是:如今的一对对大红对联,更能看到了时代的个性;更能看到太平盛世的新年新风尚;更能看到了人们过年喜庆的丰富多彩。

  只因我喜欢舞文弄墨,每年春节小露一手,我会给亲戚朋友写几副对联,表示我对他们的真诚的新年祝福。每当我的“墨宝”给他们认可,心里总是乐滋滋的,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我曾经说过,什么叫幸福?幸福是一种感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就是幸福。因此,我很乐意写春联。不过,写春联也得与时俱进。我发现春联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财”气渐淡而“和”气渐浓。像“歌平安盛世、人和万事春”,“平安即是福、和谐满堂春”等以和谐、平安、文明为主题随处可见,已经取代“发财”成为新的“关键词”。

  我的文友许老师,退休后沉浸在幸福之中,因此,兴奋之余,诗兴大发,深有感触地自作春联抒发感情:“夕阳红更增媳婿百孝百顺 、人间福尽享家庭十全十美”。笔者用浓黑端正的隶体为许老师书写了这幅大红春联,并非常恭敬地把春联贴在他家的大门上。喜庆的春联,给许老师家锦上添花,显得春意盎然。瞧,这一家普通人家,四世同堂,其乐融融,相敬如宾,孝敬老人,孝顺父母,祖孙四代坐在一起,欢声笑语,伴随着家庭洋溢浓浓的亲情,构成一幅令人羡慕的合家欢。

  同学杨军刚分到安居新房子,在新居过的第一个年,着实让他全家人兴奋。腊月初,我给他写了大红春联“富民政策开拓平坦大道,和谐春风吹暖小康人家”,横批是:“民富国强”,笔墨酣畅。杨军眉开眼笑地告诉我:“现在,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农民种地免税,种粮和养猪还给补贴。近年来,大力号召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乡亲们全面奔小康的信心和干劲更足了!”说到这里,他的脸上写满了幸福的喜悦……

  “载歌载舞辞旧岁,健身健心迎新年”。社区大门一副大红对联分外显眼,现在的居民们都知道身体好了才能幸福。锻炼身体成了时尚,在社区的广场上,众多老老少少前来锻炼身体,格外热闹。他们是一批热爱运动的社区居民,有打羽毛球、练太极、练剑,还有跳舞的。在灿烂的阳光下,洛社人“体育休闲”成为过年的一道风景线。

  “春节迎春春联添春色,喜辰贺喜喜鹊报喜音”。喜庆的日子里万民欢腾,有的过欢乐的文化年、有的过幸福的旅游年、有的过休闲锻炼的健身年,现在的时尚过年让人们感受到了一股清新的气息,那是人们对富裕、文明、和谐新生活的追求,它如春风吹拂大地一般美好。

  写春联抒情散文 篇22

  不知道为什么,春节期间当我走在农村的大街小巷,望着家家户户贴着一张张印刷精美的春联,总感到一种现代气息扑面而来,年味却是越来越远越来越淡。于是便想起儿时在农村过年贴春联的情景,那浓浓的年味儿,一切都是那么温馨那么从容……

  那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鲁中地区的农民还没有完全解决温饱,对于辛劳一年的农家人来讲,过年就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因为这不仅预示着生活的改善,同时也体现出丰收的喜悦、家庭的团圆与幸福。自然在春节前夕贴春联是农村过年一道特别亮丽的风景,也是喜迎新春的重头戏之一。俗话说:“二十八,贴花花。”从这天开始,到腊月30贴春联成了农家人的重要事项之一(当然,当年有人去世的人家是不贴春联的,因为吃“孝”的缘故,在我们那里要三年以后才能张贴)。

  那时的春联都是手工书写,不像现在有着速成的印刷品,并且装潢高档内容别致。印象中,我的伯父就是本村有名的书法家,他的毛笔字写得工整秀气,深受大家好评,正因为如此,几乎全村的人都拿着红纸找伯父写春联。至今我还清晰得记得,每年一到腊月二十五、六,左邻右舍有的拿着大红纸,有的拿着毛笔带着墨汁,便三三两两来到伯父家,请他写春联祈求新的一年能够风调雨顺,家庭幸福。每到这时,年过七旬的伯父都会戴上花镜,捋着长长的胡须,在大家的拥簇下,拿着备好的笔墨纸砚及小刀、木尺,认真裁纸,做好前提准备工作。我则站在一旁规矩地做些按纸、晾晒的服务工作。在乡亲们的围观下,伯父手拿毛笔,气运丹田,蘸满浓浓的墨汁后,悬腕提笔在裁好的大红纸上写下对新春的祝福。不一会,一幅幅带着墨香的诸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好事流传千古、良书播惠九州”、“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的春联犹如红霞满地铺满了整个室内、院外……这时伯父稍微休息片刻,如同立功的将军,捋着他那长长的胡须,来回踱着八字步,巡视着自己的书写成果,有时点点头表示满意,有时摇摇头感慨万千……

  贴春联是我们最幸福的事情,大年三十这一天上午,我会起个大早,如同欢快的小鸟蹦蹦跳跳,端着母亲熬好的浆糊,同哥哥姐姐一道,拿着写好的对联,筹划着每个门口逐个张贴……面对大门口的院墙,我们会贴上一个大大的“招财进宝”条幅,在小推车上贴“出入平安”,在粮囤上贴上“五谷丰登”,牲口屋内贴上“六畜兴旺”,就连院内的墙上、树上也贴上了“春回大地”、“春光满园”。不长时间,春联便全部贴完了,看着院内、门上花花绿绿焕然一新煞是好看,我们便说着笑着,相互簇拥,奔走于各家门口之间,不知天高地厚地评论着谁家的春联好看,那种愉悦的心情现在想来依旧在眼前回荡……是啊,农村的春节,正是在这红红的春联面前,洋溢着节日的快乐。

  然而随着经济的好转,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现在写春联的已经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满街摆挂的印刷精美的春联,在那火热的叫卖声中,我总会想起儿时伯父写春联的情景,以及贴春联中的乐趣,那种美好的回忆让我终生难忘。

  写春联抒情散文 篇23

  眼看着新年将至,我的心情却愈加沉重。父亲生前在我们这里算得上是一位有名望的书画家。每逢春节,他不但早早为我们家书写好春联,还会义务为亲朋邻里书写春联,美化人们生活,增加新年的喜庆气氛。而父亲去年的突然逝去,让我的心情变得从未有过的低落,每日除了以泪洗面还是以泪洗面。好在那时母亲还健在,让我无助的心还有一丝安慰,我把自己没能在父亲跟前尽的孝,加倍来孝敬我的母亲,以减轻自己对父母生养的良心亏欠。

  自我记事起,去年春节我们家第一次没有贴春联。没有贴春联,一是表示对父亲离世的哀痛,一是不想让贴春联这一举动勾起对父亲过分的伤悲。我不知道去年春节是在怎样的心情,怎样的哀伤中度过。我只记得除夕之夜,我和母亲在父亲遗像前燃烛焚香,烧纸祭拜后,我眼泪汪汪相依母亲坐在炕上,心不在焉的看春节晚会。然而,还没等我在母亲跟前复加行孝几天,今年母亲又离开了我,母亲逝去那一瞬间,我真的欲死不能,欲哭无泪。我不知道自己的命会如此背,我不知道老天为什么要这样打击我,难道我前世真的造了多大的孽,要让我如今落得形单影只,孤独凄苦这样悲惨下场。

  去年父亲走了,春节还有我的母亲,虽然少了昔日的繁华热闹,但有母亲我就感到有温暖。而今年,我只有和自己的影子共度春节了。无奈中,我学会慢慢适应,我为我们家房屋大门,和父亲居住的房屋大门草拟了两幅春联,虽然不算工整,但也算是对亲人的念怀。我以书写好,等除夕那天就恭恭敬敬的贴在大门两侧。一幅是:日月轮回春去春又来,世事变更人逝人还在。横批:人怀春思。一幅是:春赏当年墨池韵,人怀永久质洁魂。横批:墨香春回。但愿孤独的我能在新春中找到属于自己那份可怜的快乐,但愿春的情韵能光顾轻拂我这寂寞的心,但愿我的思念能让九泉之下的父母得以安息。爸、妈,我们过年吧!

  写春联抒情散文 篇24

  经过广场时,我发现有一群老人正在一排桌子上挥毫泼墨,四周的地面上横七竖八地摆放着已经写好的巨幅春联。春联旁边,面带喜色的围观者不时发出低低的赞叹声。有一位老人,兀自抑扬顿挫地朗诵起来:“兴邦有法千般好,为政无私万里春;国兴特色三江暖,日灿神州万里春;时逢盛世心花艳,春到人间气象新……”

  我也情不自禁地轻轻诵读起这些笔力苍劲、散发着浓郁墨香的春联,思绪却再也牵拽不住了——

  幼时过春节前,我家常常围了很多人,他们都端着墨水瓶,拿着大红纸,等候父亲给他们写春联。父亲常常顾不得吃饭,从早晨到夜晚,一直忙活着给父老乡亲书写春联。国财哥每次来写春联时,都会点着哥哥的额头说:“你得好好上学,将来好接班给大家写春联啊!”哥哥很羞涩地点点头,拿着父亲给他的毛笔,在废旧报纸上写“福”字。

  等到将别人家的春联写完后,父亲才会着手写我们家的。父亲很民主,总会写大家挑选出来的春联。那时,我们姊妹几个便翻开家里那本发黄的春联集锦书,仔细挑选。母亲这时往往会发话:“大门口的春联就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那款吧!”父亲点点头,拿出最宽的大红纸开始书写:“风调雨顺千般好,国泰民安万里春。”

  哥哥那时正在上学,挑来选去,最后选定“岁月峥嵘须拼搏,年华潇洒莫蹉跎”。父亲一边书写,一边语重心长地对哥哥说:“以后你写春联,得写自己拟定的春联!”

  我最喜欢梅花,常常会让父亲书写“鹊闹枝头传喜讯,梅开窗外报新春”。

  大家都说完了,父亲总不会忘记书写“勤俭持家福禄厚,辛劳致富幸福多”,写完后,他就对大家说:“这幅春联真好,大家要谨记勤劳节俭。”

  父亲写完春联,就会教我们姊妹几个在四四方方的小红纸上写“福”字,挑选写得好的贴到门墩上、农具上。

  贴完春联,父亲常常喜滋滋地指着春联,给我们解释春联里的学问,讲述关于春联的故事,还会出一些上联或下联要我们对。我们姊妹几个常常围在父亲身边,用心地听,用心地想,很是享受。

  哎!不知道从何时起,父亲就不再写春联了,我们姐妹们也不再围在父亲跟前写春联论春联了。买来的春联虽然质地越来越好,但我似乎很多年不曾关注过春联了。

  “你想写啥联儿?”一位手持毛笔的老人笑呵呵地问我。

  我一愣,发现自己竟然想不起来该写些啥了。

  “写,写——”

  我思考良久,想起父亲曾经写过的一幅春联:“书做良田,百世耕之不尽;勤为至宝,一生用则有余。”

  “好联!”老人说着,饱蘸墨汁,深呼一口气,挥动大笔……

  瞬间,我感觉久违的年味儿在墨香里款款而来。

【写春联抒情散文】相关文章:

春联抒情散文05-07

写春联05-13

写春联09-25

写春联03-04

写春联12-22

写春联02-20

写春联日记12-10

写春联作文03-15

《写春联》教案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