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九型人格》有感

时间:2021-05-16 15:48:1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九型人格》有感范文

  (2012年雷锋1号志愿者读书会第一期《九型人格》第一次分享交流感悟)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我们假想的世界中,我们不必要的防卫心理,常常让我我们把有关现实的想法和感受误认为是现实本身。所以,在看着本书的时候,"带着现有的记忆和理解,去成为你之前的你。"至关重要。然而在我们尝到甜头之后,我们又得明白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他仅仅只是一个挖掘我们自身潜能的工具,而不能陷入性格分类泥淖之中。

  这本书中含有许多非常晦涩难懂的词汇,比如什么是注意力、什么是缓冲带、什么是本体、什么是直觉等等,只有正确理解了这些词汇以及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之后,才能够尝试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

  我们大部分人都活在性格的牢笼中,因为我们只会注意那些定义我们性格特质的特征,所以我们的选择及关注点在无形之中就受到了我们自己的束缚,很少有人能够跳出自己的固有思维,以旁观者的角度看自己的内心状态,也很少有人能观察我们所注意的事物,为什么当别人攻击我时我会感到内心愤怒,而他则会坦然接受?为什么我喜欢红色,而他喜欢蓝色?这本书能够让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自己,理解他人,甚至回归本体,感知周边环境和宇宙大自然。

  本体是我们与生俱所拥有的潜质,而不是我们通过教育、思想和信仰所获得的,人的九种性格应该都存在于本体之中,就像宇宙的一个点包含了宇宙的全部信息,因此本体也是有共性和个性差异。如物种进化生物不断演变的过程中,生物的DNA会产生变异,但是千百万年以在我们集体无意识中所留下的遗传信息会大体不变,所以,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和视角看待我们的本体。

  此外,先天的身体机能差异,会影响我们对外在环境的感知,但是,那时候我们的意识形态还不明显,思维能力也还没有固定,所以,还没有形成固定的反应模式。如我们在孩童时代,甚至我们还是胎儿生活在母亲的.腹中时,由于受到胎盘环境或外在环境的刺激下,出于生存的本能我们会建立起防御机制保卫本体,以免受到伤害,随着意识的产生,心理缓冲带便开始慢慢形成,我们的性格也就开始产生,我们的注意力,也随着我们的性格和喜好定向,我们的思维、语言、行为很自然形成固有的模式,这时人对于宇宙万物的认知系统随之构建。但其实这个认知系统是我们虚构和主观认知的,事物的本面貌并不如此,从这一角度看,性格成为限制我们思想的监狱或牢笼,而我们自己往往不会意识到。要破除这样的思维误区和陷阱,我们要学会内观,反思自我,或者通过练习把我们的注意力脱离固有性格,(fsir)这时便能产生新的意识形态。特别是当人们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类似于催眠状态的情况下时,就能激活潜意识的力量,回到本体状态,直觉就会发挥强大功效,瞬间获取大量的信息和能量,和宇宙通灵,迅速透过现象渗透到事物的本质,找到精要所在。

  所以,要想能够超出我们的一般水平而让自己在现实生活、或者工作当中超常发挥,我觉得专注和痴迷,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当然作者也讲到,要想获得直觉可以通过观察自己内心的状态、冥想以及观察自己本身的一些肢体线索等等,进入直觉感应区。

  读到有关6号性格自述自身故事的时候,我联想到了我的自身经历,6号在童年时期,由于受到母亲的不良影响,在他成年之后,出于安全感的需要,习惯想象最糟糕的事情,只有这样内心才能安定。这种状态在我的生活中也时有发生,我总是会在不经意之间去考虑事情最糟糕的一面,做最坏的打算,获取安全感,所以常常出现思维想法没有"正见"注意力总是放在在事物消极的一面。而我的这种习性的养成应该早在婴幼儿时期便已经埋下了种子,在我还很小的时候,我便经常做一个相同的梦,一直到我长大之后才消失,我觉得这个梦便是最好的解释,我常常夜里会梦到自己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被一个巨大的实心球追赶,在广袤的大地上我像蚂蚁一般被追赶着无力地奔跑,天空乌云密布,在球的正上方白色的雷电一道接一道地划过黑暗的云层,感觉时刻都有可能把我吞噬,每每当球在越滚越快的时候,我都会从睡梦中惊醒,惊起一身冷汗。

  最后我想感谢葛吉夫先生,为人类认知自己、感知他人和宇宙打开了一扇智慧之门,三元法、七元论,恰如其分的建立起这个永恒的动态系统,但是关于七元法,和三元论在我的心里仍然留有不解的疑问,在我的内心深处似乎总有一个声音在告诉着我,作为构架起这个强大系统的基本法则应该还蕴含着很多我们没有挖掘的神秘信息。

【读《九型人格》有感范文】相关文章:

《九型人格》励志书籍推荐08-01

读呐喊有感范文5篇11-24

读《太阳梦见我》有感范文12-14

读《父亲》有感08-31

读《基地》有感04-12

读《寒号鸟》有感04-06

读《争论》有感12-24

学生读《绿野仙踪》有感范文02-09

读《中国神话故事》有感范文10-08

读《苏步青爱国故事》有感范文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