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对仗是什么修辞手法

时间:2022-09-26 11:00:45 语文百科 我要投稿

对仗是什么修辞手法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那么,对仗是什么修辞手法?下面跟着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对仗是什么修辞手法 篇1

  对偶: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叫对偶。

  对偶俗称对子,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称为对仗。

  对偶独具艺术特色,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传诵,为人们喜闻乐见。

  对偶通常是指文句中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对、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构成的修辞法。对偶从意义上讲前后两部分密切关联,凝练集中,有很强的概括力;从形式上看,前后两部分整齐均匀、音节和谐、具有戒律感。严格的对偶还讲究平仄,充分利用汉语的声调。

  形式上

  1.单句对偶

  用一句对一句叫单句对。例如:

  天有多高,山有多高。

  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诸葛亮传》

  ----再小的善良之事和功劳都给予褒奖,再微不足道的过错都予以处罚.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岳坟对联)……

  ----青山感到荣幸的是坟里埋着抗金名将岳飞的忠骨,白铁感到耻辱是坟前跪着的是用它铸造的秦桧等人的像。

  2.偶句对偶用两句对两句叫偶句对。例如: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阿房宫赋》

  ----六国结束,四海统一。蜀山树木砍光了,阿房宫才建造起来。(“六王毕”与“四海一”相对,都是主谓词组,“蜀山兀”与“阿房出”相对,也都是主谓词组,且“六王毕,四海一”与“蜀山兀,阿房出”相对。)

  3.多句对偶用三句对三句,或用更多的句子相对,叫多句对对偶句。例如: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登上高处向人们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老远的人也可以看见;顺着风势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到的人却觉得很清楚。

  4.句中对同一句中的上下两词语互相对偶。

  例如:“峰回路转”、“晓风残月”、“羽扇纶巾”。

  内容上

  1.正对偶

  上下联表达的意思是同类的或相近的,是互为补充的。例如: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只要朋友互相知心,即使分离在天涯海角,也像近邻一样。(上下联的意思是相近相关的。“海内”,四海之内,古代指全中国。“比邻”,近邻。)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岳阳楼记》

  ----有时长空中的烟雾一下子消散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波光,闪耀着金色的光彩,明月的倒影像一块璧玉,静静的沉浸在水底。(“皓月千里”对“长烟一空”,“静影沉璧”对“浮光跃金”。上下联意思相关互补)

  2.反对偶上下联表达的意思是相反或相对的,多指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例如: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用刀刻东西,刻一阵子就放下,即使是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不停地用刀子刻下去,即使是坚硬的金石也能被刻穿。(“锲而舍之”与“锲而不舍”是反对。)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列国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贪暴秦国的欲望是不能满足的。奉送给它的越多,它侵略你就越厉害。(“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是反对,“奉之弥繁”与“侵之愈急”是反对。)

  3.串对偶(流水对)即“相串成对”,有如流水顺承而下,因此又叫流水对。它的起句与对句是从事物的发展过程说的,因此,意思是紧密连贯的。例如: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即刻从巴峡穿过巫峡,便可下达襄阳,再向洛阳进发。(行经巴峡巫峡,再过襄阳,直向洛阳,一气贯下,写出急欲出蜀的喜悦心情。)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

  ----要想用尽目力眺望到极远的地方,那就要再上一层楼。(欲穷尽目力,就必然要继续登高。)

  结构上

  1.成分对偶。

  例如: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

  其中“论时事不留面子”与“砭锢弊常取类型”均为句子中的成分,所以称成分对偶。

  2.句子对偶。

  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与“秋水共长天一色”均为独立的一句,所以称句子对偶。

  对仗是什么修辞手法 篇2

  对仗是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对仗是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

  什么是对偶呢?对偶是指文句中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对,意义相关的两个词或句子构成的修辞手法。意义上讲前后两部分密切关联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形式上讲有着整齐均匀音节和谐有规矩的特点。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

  对偶在结构上的分别大致是:

  一,成分对偶,句子中的部分成分具有相对的性质。

  二,句子对偶,是独立句子间的相对。例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其中“迢迢牵牛星”与“皎皎河汉女”均为独立的一句,所以称为句子对偶。

  对偶在形式上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单句对,一句对一句。例如:“诗写梅花月,茶煮谷雨春”。

  二,偶句对,两句与两句相对。例如:“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三,多句对,用三句对三句或者用三句以上对三句以上。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四,句中对,用一句中的上下两句互为对偶。如:“柳暗花明,峰回路转,山清水秀。”

  对偶对仗在内容上有分:

  一,正对,上下联表达的意思同类的或相近的,是互为补充的,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二,反对,上下两联表达的意思相反或相对,或者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三,串对,串对又称之为流水对,气势的关注如流水一般顺承而下,起句和对句是从事物的发展过程说的,意思紧密而又连贯。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四,邻对,上下句中的对应位置,用相邻两类不同事物的字词(或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互为对仗。

  词义门类相邻或相似,什么是词义的门类,如名词的义类。

  1,天文(日月风雨等)

  2,时令(年节朝夕等)

  3,地理(山风江河等)

  4,宫室(亭台楼阁等)

  5,草木(草花木果等)

  6,飞禽(鸡鸭凤鹤等)

  7,走兽(虎狗狗马等)

  8,鱼虫(蛇鱼蜂蚁等)

  9,饮食(酒茶菜汤等)

  10,器物(桌盆杯盘等)

  11,文具(笔墨纸砚等)

  12,衣饰(裙带钗环等)

  所谓门类相邻或相近就比如“天文类”跟“时令类”相对,“器物类”跟“衣饰类”相对,“地理类”和“宫室类”相对等等。如:“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邻对比借对要宽,不相邻的两类事物的字词也可以互为对仗,只要运用得当,也可以构成工对。

  五,借对,亦称之为假对,他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运用的是甲义,但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古人对仗有似宽而实工的对子,在不工处见其工,“借对”可分为借音借义借式借类。

  借音,如“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以红对子(谐音紫),“往山数十年,明日又迁居”(迁谐音千)。可见借音是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以甲词(字)来表示乙词(字),如出句用了甲字,对句本来应该运用与甲字意义相类似的乙字,但用乙字在全句中的意义上又不合适,于是就选用一个与甲字同音而意义相关的丙字来结成对仗。

  借义,如“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以“寻常”对数词“七十”它本来具有数量上的含义,而诗中用的是它副词上的含义。这就是借义。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但诗里运用的并不是这种意义,而是另外一种意义。

  借式,如“逐客虽皆万里去,悲君已是十年流”,“逐客”本指被放逐之人,与动宾词组“悲君”对仗是借用了动宾词组之式,即表示“驱逐客卿”之义。

  借类,如“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此处竹叶是竹叶青酒名的省略,用于对偶“菊花”是酒借植物之类。

  六,扇面对,旧体诗对偶形式之一。

  即隔句对,如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如折扇的扇骨合起来,扇面对由此得名。一首诗中前联和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

  七,事对,用相似或相反的人物故实,构成对偶句的修辞方法。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事对者,并举人验者也……宋玉?《神女赋》云:‘?毛嫱?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无色。’此事对之类也。”

  八,言对,指不用典故的对偶句。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丽辞》:“言对者,双比空辞者也……?长卿?《上林赋》云:‘修容乎礼园,翱翔乎书圃。’此言对之类也。”王力《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拿今天的.话来说,言对就是不用典故,事对就是用典故。”

  九,无情对,又称之为“羊角对”是晚清士大夫中兴起的一种文字游戏,特征是字面求工,内容上相隔越远越好。例如“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鸡冠花未发,狗尾草先生”“树已千年难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公门桃李争荣日,法国荷兰比利时”等等。

  汉字是单音节的文字,这种特性既为文字在诗文中的无限组合提供了可能。又为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中的单字保存其独立意义提供了可能。“这种可能”是无情对的基础。于是有了一些对仗字面上完全相对,但意义上不完全相对更有甚者是一点不相干。

  林林总总,反正我是很难将对偶和对仗完全分开,分开完全没有必要,对仗相对于对偶更为严格,就诗词中论之对偶所有的要点,对仗基本是要讲到的。

  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格律诗的对仗规则整理言之:

  一,出句和对句的格律要对立的

  二,出句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至少在同一个相对应的位子上不能重复)

  工对写好了固然是好的,但实在是不好写的,工对束缚太大,若力求其工者,其格调卑浅气度低下,若妇人之喘,婴儿之咳也。如许浑的诗句:

  林晚鸟争树,园春蜂护花。《献白伊》

  林晚鸦争树,园春蜂护花。《下第寓居崇圣寺》

  潮平秋水阔,云敛暮山多。《慈和寺移宴》

  潮回孤岛晚,云敛众山晴。《九日登樟亭》

  鸟浴寒潭雨,猿吟暮岭风。《发灵溪馆》

  鸟浴春塘暖,猿吟暮岭高。《广陵送薛明府》

  诸多的重复早已经有了审美疲劳,是刻意求工惹的祸,过于雕琢终是索然无味。好的对句往往是纤维对宏大,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或实对虚“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或阳刚对阴柔“黄云断春色,画角起边愁”这一类的对法是契合中庸之道。

  对仗之法古人归纳为:“一曰正名对,天地日月是也;二曰同类对,花木草芽是也;三曰连珠对,嘻嘻哈哈是也;四曰双声对也,黄槐绿柳是也;五曰叠韵对,彷徨放旷是也;六曰双拟对,春风秋池是也。”这类对法也是以一“工对”以概言之,一切的技巧都是为实际而设置的。

  一些人为了偷些懒,也便会巧立名目的,例如葫芦体进退格之于韵,在对仗中又何曾没有巧立名目的式样。

  无论怎么说有一点要注意诗词是忌讳“合掌”。上下两句讲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合掌”如“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都是合掌。诗词是精炼的,不要多做废话。

  初学诗词力求其工是对的,就算格调不高也没什么,不是谁一上来就惊天动地泣鬼神的,要有这“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为信念,多加揣摩前人诗句,勤加练习,自会有信手拈来的境界。

【对仗是什么修辞手法】相关文章:

对仗是修辞手法吗01-17

对仗是不是修辞手法04-16

对仗的造句05-09

只为对仗工整02-23

对比的修辞手法是什么01-17

比拟是什么修辞手法08-03

比喻是什么修辞手法01-17

双关修辞手法是什么04-17

对偶修辞手法是什么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