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九年级语文月考反思

时间:2021-01-07 18:33:17 语文百科 我要投稿

九年级语文月考反思

  一、 考试情况简介

九年级语文月考反思

  二、 月考命题主要特点

  1.试题命制依标扣本,强调基础和能力。河南省试题命制依据的是《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和《河南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与检测》。凡涉及到教材的知识点,以《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命题。如:2xxx年的积累与运用中的字音字形、古诗文默写、名著阅读,古诗文阅读的大部分,在选材和试题命制上都是以《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的,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容易被全省所有考生所接受。强调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运用,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尤其是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体现出务实的指向。

  2.试题结构相对稳定,知识点的考查稳中有变。2xxx年的试题整体结构简约合理,整体长度适中,试题数量适当。结构上仍然保持四大部分: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和作文。分值上进行了微调,分别是28分、27分、15分、50分。题型设置上,有少量选择题、填空题,仍以简答题为主。题目数量上,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比2xxx年多了1道题,所以今年总题量比去年多1道为23道。同时部分知识点的考查略有调整,增加了考查语文基本素养的文学常识题和考查语言连贯性的排序题;现代文阅读中,考查议论文的相关知识,而替换了去年对说明文相关知识的考查。相对稳定的试卷结构对考生来说,会有利于稳定考生心理,见卷不惊,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同时,知识点的考查稳中有变,避免猜题押题,有利于引导学生全面复习所学知识。

  3.试题选材关注时代精神,充满理性思索和人文关怀。河南省中考语文命题选材,一直都紧扣时代脉搏,贴近生活实际,但又不刻意追逐时代热点。今年命题选材呈现出一种理性思索,内容涉及第5题的环境保护问题、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的《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关注学生健康成长、《匠人与大师》倡导创新进取精神等,在全面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概括能力的同时,引导考生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关注人生,体现出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科学的价值观以及健康的个性心理的指向。在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对考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容进行了考查,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4.试题设计注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试题难度加大。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从生活中学习语文,在生活中运用语文,是2xxx年试题的又一个追求。如第7题概括两个博物馆在“造型上的共同点”考查学生分析语言、概括语言的能力,要求学生既要有很强的提取信息的能力,又要有很强的表达能力;写一段串联词则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以检验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是重视“过程与方法”的一种尝试。全卷23个小题中,只有3个客观性选择题,绝大多数都是语言表达题,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听说读写的综合素养,才能答好这套注重灵活运用能力的试题。

  5.综合性学习展现河南博大精深的的历史文化,富有地方特色和语文特色。综合性学习一直是河南中考试题的一个亮点,命题人在此题上总是颇费苦心,既追求综合性和文化内涵,又要尽力突出时代特色和河南地域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河南、热爱家乡。第7题虽没有直接标出是综合性学习,但是其综合性、时代性的特点非常鲜明。以“字”为设计原形在2xxx年是个热点,上海世博会的会标和河南馆的馆标中均有所体现。然而命题人有意取材河南安阳的殷墟博物馆和中国文字博物馆,既回避了热点,防止猜题压题,又彰显了语文的特色,更展现了河南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极富地域文化特色,可谓一石三鸟,用心良苦,是今年河南中考试题的一大亮点。

  6.文言文考查坚持课内外比较阅读,考查学生把课内知识运用到课外的实际运用能力。文言文的学习对学生是有一定难度的,要想学好文言文,必须打好课内文言文学习这个基础;要学活文言文,又必须向课外延伸。如果没有一定的课内学习基础,向课外延伸是非常困难的。课改以来的河南省中考试题,一直坚持课内外相结合的方法考查文言文,命题人的这个导向是非常明确的,考查学生对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既重视基础也不放弃运用。在没有更新更有实效性的题型出现前,河南省这种课内外相结合考查文言文的方法还会继续延续。

  7.作文开放有度,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以表达真情实感。在作文题目的设计上,命题人总是尽量考虑到不同层次的考生情况,多年来,河南省中考试题都是采用二选一的作文题,给学生选择的空间,以便学生都能发挥出自己真实的写作水平。而且“二选一”的作文题中一直都少不了“我”字:

  2xxx年半命题作文《那一次,我很 (快乐、内疚、受启发)》,命题作文《我是一只渴望飞翔的鸟》;

  2xxx年命题作文《那个故事的主角是我》;

  2xxx年命题作文《逆耳忠言助我行》;

  2xxx年半命题作文《我身边的 》,总的指向都是“我”、是学生的少年生活。以“我”为命题着眼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写学生最熟悉的内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说真话、抒真情。从2xxx年开始,2xxx年、2xxx年已经连续3年“二选一”的作文题又增加一个不变量就是材料作文。材料作文有一定的审题难度,却能够有效避免宿构、抄袭等不良现象,2xxx年命题人是尝试着采用材料作文这一形式,效果很好,就有了后面的延续。2xxx年的材料是“雏菊靠自己的力量茁壮成长”,关注学生成长“自立”,对于正处在少年向青年过渡,自我意识正在觉醒、强化的九年级学生,能引起强烈的共鸣,从而使学生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不论作文形式如何变化,积极向上、抒写真我应是河南省作文命题不变的选择。

  三、 试题分析

  第一大题:积累与运用

  满分28分,平均得分17.81,得分率63.61%。共7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文学常识、名著、古诗文默写等基础知识的把握,以及学生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的掌握。

  1-4题共14分,平均得分9.6,得分率68.57%

  字音字形的考查延续往年惯例,重点考查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常错的字音、字形。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命题人选用字音字形的标准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3500个常用汉字,而不是以某一教材中出现的汉字为标准的。例如人教社的教材里有“惊皇失措”一词,今年第2题出现了“惊慌失措”学生误以为与教材不符就是错误的,而影响正确的选择。

  2xxx年至2xxx年的试题中,省里命题一直淡化文学常识而突出名著阅读的考查,而且是尽量涉及多部名著阅读的考查,对人物、情节的要求却比较宽泛。如2xxx年是把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两者结合在一道题里考查,有较强的综合性,出现了4部名著但难度却不大。2xxx年把两者分开考,文学常识不算太难,但给了我们一个信号,即命题人不再回避单纯的语文素养的识记题。

  古诗文默写是每年的必考点,分值一直是8分。2xxx年、2xxx年都是有4个题给出上句来填写下句,难度中等;2xxx年和2xxx年则是1个给出上句来填写下句,其余7分是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不只是积累,还需把识记内容分类,尤其是2xxx年的第4小题,要求写出杜甫《春望》中“化无情之物为有情,抒发了感时伤世之情”的句子,写出李煜《相见欢》中“化无形之情为有形,写出了亡国的哀思”的句子,就不仅考查默写,还同时考查了学生对修辞的把握能力,考查难度在增加。答案中易写错的字:

  (1) “何当共剪西窗烛”的“烛”写成“竹”;

  (2) “皆若空游无所依”的“皆”写成“偕”;

  (3)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润、酥”写成“闰”“苏”;

  (4)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溅”写成“渐”

  与之对应的策略就是,抓住《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16篇文言文和34首诗歌,逐篇落实过关。

  5-7题共14分,平均得分8.21,得分率58.64%

  排序题考查学生把握语言连贯性的能力,2xxx年考查过这个考点,2008、2009连续两年未考过,所以2xxx年的排序题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其实,省里命题是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设定考点的,采取每年不确定的轮考,比如修改病句、书写今年就没考查,并不意味它们不重要,复习时还应全面才行。今年的排序题,选取的是一则议论性文字,解答此类题,要求思路明晰,尤其是逻辑分析能力要强。比起2xxx年为奥运奖牌的说明文字排序,2xxx年的难度相对大一些。有许多学生连题意也看不懂(20人中有6人选1个句子),是失分率较高的一道题,暴露出教学和复习中的漏洞。当然题目的设置有不当之处,123分句都没有给最后的标点,这其实是很不妥。排序题,考虑语义连贯,逻辑性强,标点即是逻辑性的一个体现。

  名著阅读题也给了我们一个信号,考查要求提高了。第6题不仅要求学生明确知道林冲、鲁达在被逼上梁山的过程中发生的故事,而且要能“按情节的先后顺序依次填写”。对故事情节不了解,就会导致人物和情节混淆,对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不清楚,又会导致排序错误。这确实难住了相当多的学生,毕竟目前学生真正进行名著阅读的时间和效果是打着折扣的,大部分是应景式的“快餐式阅读”。(20人中有6人得0分,4分题)考查更细致这个趋势在2xxx年已透出一些改变的苗头,尽管是与文学常识结合在一起,已经涉及到一些具体的情节,今年更是明确要求学生对情节的准确把握。省里命题对名著阅读要求提高,这提醒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完成对名著的阅读,不能走马观花。

  第7题是综合性极强的语言运用题。此题考查学生信息筛选能力、语言概括能力、口语交际的表达能力,体现着语文的综合运用特点,加上选材上可与现实生活关联,颇受命题人青睐。要注意这类题,表面看是很开放的题,但作为学业水平评价和招生选拔的中考,客观公正是其原则,所以答案肯定是有范围的。这个范围命题人会在题干上有明确的要求,不能随意发挥。如第(2)题题干要求很清晰:写串联词要“注意两个博物馆之间的联系”,注意“过渡自然”。“两馆之间的联系”就是提示从原材料中去概括,这样也综合考查了学生的审题能力、概括语言的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失分原因:

  ①对字形、文学常识的掌握不牢固,古诗文默写有错别字,对古诗文的理解不到位,导致理解性默写失分。

  ②审题不细致,对题干的要求理解不到位,如排序题审题不清,导致只写一个句子的序号,忽略了其它两个句子。

  ③考生对语言运用题掌握不好,不仅审题能力很差,而且答题针对性差,不知如何根据题意写串联词(或串联词写得太简单),像这种答题点比较多的语言运用类题目(此题要照顾到三四个点),不少考生不知所措,或照顾不过来,考生能力高下一目了然。

  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对基础知识的复习还有漏洞,古诗文默写需要加强理解性默写,做到会背会写。名著阅读应真正落实,在教学中可以设计各种形式或活动加深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实效。针对语言运用题,建议老师们在复习中,加强审题意识的训练和概括表达能力的训练。这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题型,尤其要设置多种情境,强化训练学生适应其灵活性。

  第二大题: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围绕《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考查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受和综合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题型设计上重点考查学生分析综合能力、表达应用能力、鉴赏评价能力等。

  (一)记叙文阅读

  满分15分,平均得分10.42,得分率69.47% ,共五个小题。选材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传递的是让学生从关爱自己的父母开始学会感恩,学会关爱身边的人。第8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事件的能力,第9题考查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第10题考查的是探究语言的表现力,第11题考查学生对过渡句作用的'把握,第12题探究对内容的理解。

  8-10题共10分,平均得分7.38,得分率73.8%。第9题根据上下文补写内容,初看此题不难,命题者却在此设置了2处障碍:一处是“七嘴八舌讨论的内容”,这意味着说话人不是一个,应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在说话才行;二是“联系上下文”,补写处的上文是请学生“写出丢失人的体貌特征”,补写处的下文是“老师打断了大家的话”,也就是说老师认为学生讨论的不是母亲的体貌特征。所以补写内容首先是两个及两个以上学生的对话,其次补写的必须是母亲的其他特征而不是体貌特征。第9题表面上是在考查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其实核心是考查学生对文意的准确理解。这需要学生有良好的思维品质,能够不受干扰地清晰地抓住问题的关键。

  11-12题共5分,平均得分3.03,得分率60.6% 。“作用类”题应注意结合内容具体分析。如11题题目本身不难,但学生一定要懂得根据分值做具体分析方能不失分。

  失分原因:

  ①概括复杂的记叙文,要素不全;补写对话不注意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造成失分严重。

  ②分析词语、句子的作用没有方法,不知从何下手分析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理解句子含义不全面等。

  ③有一部分学生审题不仔细,不明白题干的意思,这不属于知识方面的缺陷,应该高度重视。

  对记叙文阅读的启示:

  应强化记叙文阅读方法的训练, 加强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尤其应加强概括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学会用关键词、中心词进行归纳、评价。对于常用的手法、写法等,应让学生对其概念进行准确把握,在能熟练辨别的基础上,能够结合文本的具体语境说出它们的作用。

  (二)议论文阅读

  满分12分,平均得分6.21,得分率51.75%。共4个题,考察学生的概括能力,对议论文要素的把握、分析能力。材料是粱衡的《匠人与大师》,试题的命制上有意设置了一定难度。

  13-14题共6分,平均得分3.49,得分率58.17%.第13题考查学生对中心文意把握的能力和对要点的概括能力,因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没有用非常明确的一句话来表述,需要学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要先关注那些反复出现的体现作者价值观取向的词语,如“进取精神”“有目标”“有追求”“创新精神”等,然后用学生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有一定难度。第14题不仅要求对论证方法进行判断,而且要分析其作用。考查的论证方法是几种常见论证方法,对学生来说,难度不算大。但要注意,表述论证方法与作用时用词要匹配,不能什么论证方法的作用都是用“生动形象”来回答,如比喻论证的作用是“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对比论证的作用是“突出、更有力地论证了……”,举例论证的作用是“令人信服地论证了……”。

  15-16题共6分,平均得分2.72,得分率45.33%

  第15题判断论据是否恰当,要求学生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把握文段的能力,所以本题考查难度略大。但是命题人在错误处设置了多处提示性词语。如“必须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偶尔”等,与“大师善综合”这一分论点明显不一致。学生说明理由时也应围绕这些提示性词语作答。 第16题要求学生具有全面把握文意的能力,论证过程既是作者的思维过程,也是文本的思路层次。表述时要按照先后顺序,提取要点并加以概括。

  所以,整体看来议论文阅读题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

  失分原因:

  ①不会概括论点,甚至连论点的句式特点都不知道,用语不准确、不规范。

  ②论证方法分辨不清,也不能准确说出论证方法的作用,更不用说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③不能正确辨析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找不出用合适的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语言表述不准确。

  ④不知道什么是论证过程,更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论证过程。

  对议论文阅读的启示: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议论文的要求不高,“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老师教学仅限于对议论文要素的简单了解。但是议论文是非常能够检测逻辑思维能力的一种文体,作为省会郑州,我们的教学应再深入些,适当进行迁移,使学生对议论文的把握不要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

  第三大题:古诗文阅读

  满分15分,平均得分8.87,得分率59.13% 。共有5个题,题型与往年没有太多变化,但难度较往年稍有提高。以八年级教材中《岳阳楼记》为主,并选用与范仲淹有关的古文段补充阅读,考察了学生对古文言文相关知识与能力的掌握。对古诗文阅读,多年来命题人的要求一直都很高,除了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把握能力、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还一直都在考查学生对内容的把握、对形象的分析、对语言和写作手法的赏析等,超越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却也是中考的选拔性特点的体现。

  17-18题共6分,平均得分4.09,得分率68.17%。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和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是每年中考语文的必考点。

  19-20题共5分,平均得分2.58,得分率51.6%。

  第19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特点的把握能力。注意此类题,景物描写的作用最终是要归到“情”上面的,怎么“归到”就是答题要点,也是得分点所在。本题的景物描写起到的应是“触景生情”作用,所以答题要点是要答出这个关键的“触”字,可写为“触发”“引发”等。命题人在此关注的是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清晰的表达能力。第20题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还有对写作方法的把握能力。

  21-22题共4分,平均得分2.2,得分率55%

  第21题考查学生对陶渊明的诗歌《饮酒》(其五)的语言把握,而且已经点明要细致品味到“字”。这就要求学生从“字”入手,结合整句,写出对诗意和意境的理解。第22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古诗中的词语,往往凝练深刻,与诗人的思想情感息息相关。学生只有既考虑到词语的表层意,又要考虑到诗歌的中心和作者的情感方能全面而准确地完成题目。

  失分原因:

  ①对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对实词掌握不实,“春和景明”中“景”的意思有相当部分同学没能很好掌握,错误中“景色”的答案比较典型。重要句子翻译不重视句中关键词语的解释,表达上出现错误了。

  ②理解文章内容方面:审题偏差,不能准确理解题干意思,答案片面,体现在多回答为“萧条景色衬托出迁客骚人的悲凉伤感之情”,没有涉及到第二段的景物;对象偏差,景色引发的是迁客骚人的情感变化,但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将其理解为作者或古仁人的情感变化,这是对文章理解上的一个错误;只说客套话,没有实际内容,体现在说出借景抒情,或者说为下文做铺垫,没有联系文段进行分析,这样也不能得到满分。

  ③不能准确掌握诗歌的主旨,不知如何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诗歌。

  对文言文阅读的启示:

  文言重点实词的解释、重要句子的翻译这些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培养,要想方设法在课堂落实训练到位。对于重点句,教学中应强调“字字落实”逐字翻译,通句意只是初级把握。初中的诗词教学要在引导学生背诵积累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感悟、品味,特别是一些代表性的诗歌和名句,在词语、意境、情感等方面引导学生真正能够理解掌握。

  第四大题:作文

  23题共50分,平均得分42.16,得分率84.32%。2xxx年的两道作文题延续了河南省中考作文的一贯风格。半命题作文《我身边的 》,要求学生站在“我”的角度写身边的人、事、生活、自然、文化等。开放有度,给学生抒写真实生活的空间,同时又用“我身边的”限定必须用自己的眼睛来看,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学生可以写的范围很多,可以是人——父母、同学、老师、朋友、英雄、天使;可以是事——青春事故、少年足迹;可以是物——公交车上的座位、一把雨伞;可以是美的事物——阳光、书香、诗情画意、雅致、感动;还可以是文化文学——唐诗、宋词、中华文化……无论虚实,这道作文题能够反映学生对美真善的追求感悟,表达真实的生活和体验。

  关于“雏菊靠自己的力量茁壮成长”的材料作文,有一定审题难度,要能抓准材料的中心“自主、自强、自立”方可。只要围绕材料的中心来立意,可以写故事,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也可以发表议论、讲道理,只要观点明确、层次清晰、论据充足就行。

  失分原因:作文宿构现象严重,背的作文套用痕迹明显;内容空洞,没有真情实感,华丽词藻、修辞方法堆砌;主旨不明确,语言贫乏、表达不准确,重点不突出,全篇是流水账。材料作文审题出现偏差,对材料的理解存在问题,导致偏题、跑题。把两个题目糅合在一起写,不能突出重点。

  对今后教学的启示:作文教学首先要提高老师对作文教学的认识,要从七年级认真抓起,根据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感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美好的事,写出真实的感悟,抒发真情实感。其次作文教学中老师要敢于说真话,并要求学生说真话,这样才能有利于作文教学的健康发展。

  四、 备考建议

  1.每节课都应该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阅读、思考、感悟、表达。用有效、多样的练习方式来保证课堂的每一分钟都高效利用,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当堂训练、当堂完成语文能力的提升。复习课的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和基本的课型模式可以按照教研室提出的具体要求去做。

  2.现代文阅读要注意方法的传授,尤其对理解、概括、作用类的题目要加强训练,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悟能力、理解概括能力、探究表达能力以及在具体的语境中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3.文言文阅读要做得再扎实些,对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掌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多思多说多写。加强逐字翻译、整句翻译的训练,重要的文言词语的掌握和重点句的翻译,通过细致的训练都是可以达到要求的。教学中必须改变老师辛辛苦苦地讲,学生却始终袖手旁听、没有动手写一写的现象。同时适当进行课外文言文的补充阅读,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准确审题,按要求答题的习惯;答题时,要抓住重点,逐条分点,有条理的表述;注意总结答题规律,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5.综合性学习和作文方面,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关注时代,注意积累生活,积累素材,也积累词汇,锤炼语言,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要加强作文审题训练和各种文体的写作训练;同时除了正规的大作文练习,还要加强有针对性的小练笔(课标上规定一学年一万字)。

  6.扎扎实实指导学生阅读课标上规定的名著,不仅要了解作者,还要熟悉作品的主要情节内容和人物性格特征。

【九年级语文月考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月考后教学反思02-13

高一语文月考反思02-14

语文月考考试反思作文02-05

高一英语月考反思作文07-22

高三语文月考作文09-07

我的月考反思初三作文08-12

月考反思周记(精选20篇)10-01

高三语文月考作文7篇09-07

高一必修三语文月考作文07-29

初三语文月考试卷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