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求高考语文阅读理解习题

回答
语文迷问答

2017-07-24

  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比邻而居

  王安忆

  ①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②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说? 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③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着。

  ④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⑤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

  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它什么都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

  ⑦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

  (有删改)

  12.文章③④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请简要分析。(4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相关内容分析概括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答案】病了也认真生活,凸显出一种实打实的风格;草药味的出现与消失都没有打断实打实的生活,可见此种风格的韧性。

  【解析】答题时要注意:一要审清题干要求:是通过③④两段写的草药味来分析这家人的生活风格。二要在相应文段中筛选出重要信息:文中第③节写草药味出现,注意总结句“耐心,持恒,积极,执着”;第④节写草药味消失,注意总结句“照常进行”;第②节也不能忽视,如果说③④节具体写生病时的生活风格,那么第②节则是概括写平时的生活风格,两部分是有联系的,要注意筛选其中一些有价值的概括性词语如“火爆”“认真劲”“实打实”等。三要注意答题顺序:先概括生活风格,后结合草药味来加以分析。“实打实”答成其它词语意对即可。

  【点评】本题涉及考生对信息的筛选、分析、整合,思维含金量较高。同时题目设问具体,指向明确,是一道不错的考题。

  1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意。(4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答案】相对第一家的气味,咖啡的味道较弱;生活不大有定规;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有虚无浮华的气息,不如第一家实打实。

  【解析】解答这类题目要做到“三联系一依托”,即联系语境、联系主题或作者的情感、联系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依托修辞,当然也要因“题”制宜,不能面面俱到。解答此题,一要联系作者写作意图:作者主要通过“闻”几家油烟机排出的气味来“悟”几家生活风格。第⑤节作者正是作者通过闻第二家油烟机排出的气味,来悟第二家的生活风格——“孱弱”。二要联系语境,“孱弱”相对的词语为“充实”,这是一对相反而又相承的词语,二者是在比较中而存在的,从第⑤节具体语境看也确实如此,第二家的生活风格也正是在与第一家的比较中产生的。联系具体内容,主要从油烟成分、气味浓淡、出现规律、生活化程度、是否实在等几方面进行比较的。这样“孱弱”含意就比较容易把握了。

  还要注意答题顺序,先答表面意义:主要是油烟成分、气味浓淡;再答深层意义:出现规律、生活化程度、是否实在等几方面。答深层含意一定要联系本文写作意图。

  【点评】这是一道传统题型,掌握方法并不难。

  14.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6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与“分析作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答案】⑴线索:气味。⑵作用: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解析】把握文章线索不外从这几方面下手:时空连“线”、 因物取“线”、 反复出“线”、 以情导“线”、定“神”看“线”。显然本文是因物取“线”,这物就是“气味”。文中正是通过油烟机里排出的“气味”贯串全文,作为行文线索来表达情感,突出主题。“气味”不仅将四家家贯穿在一起,同时这不同的“气味”又分别代表了这四家不同的生活风格,作者对这不同的“气味”的“接纳”还表达他对不同生活状态的理解和包容,也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态度。

  答线索的作用要从结构全文和表达内容两个角度来答。

  【点评】这也是一道传统题型,考生容易上手,掌握方法难度不大。

  15.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6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探究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能力层级F级。

  【答案】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艾草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绚烂与明净的平衡。

  【解析】探究句子的内涵,首先要选择好审视角度,对于一篇散文(也有认为这是一篇小说),选择的审视角度很多(但不能脱离文本),联系文本,本句可以从文化生活的角度来发掘其深层意蕴;其次要进行层面切割,对于一个句子,我们可以对它作字面上的解读,这是浅层次的,还可以结合文本内容、文本产生时代、文本中抽象化符号化的人或事等进行深层次的解读。本题如果结合文本内容探究的话,不难看出四家油烟机里排出的不同“气味”最终统一在弥漫散开的艾草味中,联系审视角度(文化生活),可以得出不同的生活风格,但在相同的文化背景(端午节)中亦有相同的生活内容(第1点);如果从文本中抽象化、符号化的人或事的角度探究的话,由端午节的艾草味覆盖了其它气味联想到传统文化生活的影响,特别是下文气味(芬芳)、色彩(灰、白、青)的描写,为我们展示出一幅古朴、宁静、祥和的生活氛围,表达作者对这种传统文化生活的认同(第2点);如果结合文本产生时代,作进一步探究的话,面对当前多元化生活方式,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应对,不难看出作者在该句话中的态度是理解和包容,主张“和而不同”,由此可得出第3点。

  【点评】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部分设置探究题,本人一直不认可:一是受选择的文本限制,不容易命出好题;二是主观化命题,客观化评分,真正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并不一定得高分,遇上不负责任的阅卷老师,甚至可能因不合标准答案而得零分。另提供的标准答案第2点也值得商榷。

  【总评】今年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无论文本选择还是题目设置都一改前几年“剑走偏锋”的做法。文本是当代作家作品,考生无距离感;作品贴近现实生活,充满生活气息,考生容易理解接受;题目设置能就文本本身特点设题,在注意考点的覆盖面的前提下,既不刻意规避答题套路,又有一定新意,考生不陌生,易上手,值得称道。


扩展资料

  捡烂纸的老头

  汪曾祺

  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馒头、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烙饼的炉紧贴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们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有一些退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爱吃什么要点儿什么。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搬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这些,都是老主顾。还有一些流动客人,有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的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儿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噬。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自言自语(他可不在乎这个):“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 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把他揍趴下。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里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了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11.概括第三段所描写人物的形象特点。

  12.作者在第四段中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13.赏析文中划横线部分。

  14.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做这样的结构安排?

  15.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

  【答 案】

  11.(2分)①老丑;②邋遢;③怪异

  12.(4分)

  ①表现了其他顾客对“老头”的惊讶、怀疑和鄙夷的情感态度。

  ②把读者引入情境,增强现场感、真实感。

  13.(4分)

  ①运用神态、动作和语言等多种描写手法,揭示了“老头”从愠怒失意到自我宽慰的情绪变化,描写细腻生动,富有戏剧效果。

  ②交代“打架”事件的结局;“老头“的行为、情绪、言语恢复故态,与之前的叫阵形成对照,也与前文的惯常言行呼应,强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14.(5分)

  ①开头以繁笔设置故事场景,营造出浓厚的市井氛围,为“老头“ 的出场作了铺垫。

  ②结尾交代“老头“死后留下巨款的情节,以简笔收束全文,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

  ③开头与结尾繁简反差巨大,突破了常规写法;繁笔舒缓,简笔急促,结构奇峻峭拔,令人惊奇。[来源:Zxxk.Com]

  15.(5分)

  ①作者刻画这个“老头”,意在揭示:即使是看似微贱、遭人轻视的小人物,也有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自己的尊严。

  ②作者以深切的人文关怀,互换人们关注那些处于生活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给予他们更多同情、理解和尊重。

  联,从而得出答案。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

  试题分析:赏析类题的解答,首先是要准确判断出所给材料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就是要分析表达效果。做题还要注意,着眼于画线,还要立足于上下文这个具体的语境。另外,还要注意画线句子的性质,这样答题才能不错不漏。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本题有一定的难度,往往不知从何下手。答题时,还是先搞清楚开头两段与结尾两段所写的内容,从此出发去考虑二者本身分别有什么好处, 然后再综合考虑。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

  试题分析:考虑好这样几个问题:“捡烂纸的老头”的人物形象特点及性格特征是什么;作者对这个“捡烂纸的老头”的情感倾向是什么;“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社会现实意义。回答好这几个问题,答案也就有了。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纸上故乡

  邓琴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

  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 在淡淡茶香中,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且不说章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也不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家;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盛景,已是天下一绝。

  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家乡的景象。在秋收的季节里,打谷机工作的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醒着我曾是故乡的孩子。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纷世界里,但我奋斗的每一个脚印,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了“外乡人”的烙印。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藉,只能寄托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那些遥远的记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进了书页里,却厚重得让我无法高言阔谈。

  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老叶中间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只有我们那群孩子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究竟有多么贫穷。一到周末,我们就跑茶场,学着大人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斤。四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在那贫穷的岁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

  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放不下故乡的原因。我想,穷尽我一生都无法忘记那些年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小时候,一家子在稻田里收稻谷;长大了,一个人去拔秧苗,拔花生,拿着书在晒谷场上守谷子。在那不谙世事的年华里,那样的日子其实苦不堪言。现在,我深深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那片土地,是它们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

  这片土地也是受过苦难的。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留下数不清的战斗故事,家乡从此有了一个革命老区的身份。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在聆听里面的故事;我的整个少年时期,都在这书中的文字里徜徉、震撼。有时候,一触碰到这纸上的故乡,思念就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满足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的故乡,不再满足在扉页中思念故乡,而是自己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记忆在纸上慢慢鲜活,对故乡的依恋在纸上渐渐清晰。我这个家乡人眼中的知识分子,总算也为家乡留下了点东西。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前离开家乡心存不安的一种补偿吧!

  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

  (摘编自《散文选刊》2015年第4期)

  12.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激起“我”的思乡之情。“我”常在 故乡记忆里寻找慰藉。

  B.“我”在外面的世界获得了一些成就,却对故乡充满着深深的愧疚,也催生出内心深处的不安。

  C.文中写孩子们学大人们采茶的情景,表现了故乡虽有贫穷苍白的一面,也有给生活增 添乐趣的一面。

  D.“我”的家乡是革命老区,经历过苦难,受过战争的洗礼,它丰厚的红色文化浸润了这片土地。

  E.文章首句和末句遥相呼应,强调故乡在“我”的文字书写中不可或缺、不可取代的作用,突出主题。

  13.文中说:“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给我们的影响。”“精神层面的影响”包含哪些方面?请简述。(4分)

  答:

  14.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意。(6分)

  答:

  【答案】

  12.BE

  13.①勤俭的生活态度,不怕苦的精神,宽容待人,懂得珍惜;②红色文化的洗礼,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对苦难有着更深的理解。(意思对即可。)

  14.①他人关于故乡的文字创 作,使“我”从中获得慰藉;②“我”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纾解了“我”厚重的乡愁;③“我”用文字构建的“心中故乡”,是我对故乡的回报,也是·我”的精神家园。(意思对即可。)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理解。首先考虑文章前后文与该句的联系,然后抓住关键词“精神层面”进行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整体结构的把握能力,和对文章主题的概括能力。理解标题的含义,要联系全文从文中的内容和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纸上”表明是文字创作,包括他人和自己。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