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论述类文本的写作技巧谁知道?

回答
语文迷问答

2017-05-17

长期奋战在高中语文教学一线的笔者,走出浙江省高考语文作文阅卷点后的最强烈的感觉是:要强化高中学生论述类文章的写作指导。

浙江省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以日渐进入我们生活的网络世界为切入点,着眼于VR(虚拟现实)技术的演进,指出“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的发展趋势,对这样的“新世界”,是选择拥抱,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要求考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命题内容来自飞速发展的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很接地气。不管来自何地是何层次的考生,应该都是有话可说的。但是,据有关数据统计,今年26.84万余份考卷,50分及以上的文章只有1770余篇。何以高分作文如此之少?仔细推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生习惯了以抒发自我内心情感为主的“夹叙夹议”式的写作,不能适应今年明确要求的论述类文章的写作。

从落实新课改强化学生较高层级写作能力的要求看,写好论述类文章是发展的一个大方向,所以,当下高中语文教学亟须加强论述类文章写作的指导。何以加强?笔者以为至少要强化下面四种意识。

一、强化审题意识

准确审题是作文写作永远的铁律,是否切合题意是评判作文优劣高下的第一要求,从各省高考作文阅卷标准的第一条均是“切合题意”可以看到准确审题的绝对重要。一旦审题出现偏差,那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写得再好,也是“南辕北辙”。

今年浙江省的高考作文题,是一个典型的任务驱动型材料题,命题者已经提供三种观点——拥抱、远离或与它保持适当距离,学生只要从中选择一种自己认同的观点来写即可,几无审题门槛,但实际情况却不然。有些考生不重视审题,不了解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的审题要求,还是采用常规新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从材料里引出一个观点,围绕观点,抛开材料,大写特写。由于没有完成命题者的指令任务“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因而,这类写法的文章都属偏题文,得分最高不超过40分。

在强化审题中尤其要关注命题材料中的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提示语,它是引导审题者准确把握题意的锁钥。命题材料一般由三部分文字组成,第一部分楷体字是材料内容,第三部分宋体字“注意”是写作要求,介于“材料”与“注意”中间的是宋体字“提示语”。提示语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写作要求或指令,尤其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所以,要格外注意,而学生往往只关注材料与“注意”后的要求,忽视甚至根本不关注“提示语”,导致审题失误。

下面列举一些命题材料提示语中的写作要求,阐述其含义,以引起学生审题时的特别注意。

如“表明你的观点,阐述你的看法”。“表明你的观点”就是要你明明白白亮出你对材料中提出的事件、人物或观点的具体看法;“阐述你的看法”,就是要一五一十、条分缕析、有头有尾、入情入理、深入浅出或浅入深出地阐述你的观点。同时,这句话潜在规定了所写文章的体裁必定是论述类文体。

如“对此(上述观点、事件、人物、材料等)你有什么看法”。这是要求你对材料中呈现的观点、事件、人物等发表看法,就事论事,就事说理,稍作拓展尚可,但不能从材料里引出一个话题之后就抛开材料而围绕话题展开议论。

又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义”。这个要求在不同形式的命题材料后有不同的要求。在多则材料(无论同向或异向)后,是要求以贯穿各个材料的共同主旨为写作立意的基点;在单则材料后,是要求以材料的整体含义或抓取材料核心事件的含义为写作立意的基点,但不能以材料的某个侧面、某个角度或某个关键词为写作立意的基点;在二元命题材料后,是指在选取一方观点进行阐述时,还要涉及其他的几方观点,但是不能“喧宾夺主”,论述其他方的观点是为了把选取的那个观点讲得更清楚、更深刻、更到位。

再如“读了上述材料,引发了你对‘亲情与规则’怎样的思考”。这是要求你思考的对象只能是“亲情与规则”,写作的内容就要阐述亲情与规则的关系,两者有所侧重是可以的,但只写一方则是偏题的。

还如“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以小徐、媒体、网友、同学或学者的身份写一篇论述类文章”。这是命题者明确写作角度的做法,是要求你必须从命题者提供的小徐或媒体等的角度中选择一个谈自己对“以上事情”的看法,而不是自己任选角度。

二、强化文体意识

文体,是指独立成篇的文本体裁(样式、体制),是文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式。由于苏教版高中必修教材里论述类篇目很少,加上近年来浙江省高考作文几乎一边倒“文体不限”要求的影响,学生的文体意识非常淡薄,对论述类文章的文体没有感觉,以致今年高考虽明确要求写论述类文章,在阅卷现场却发现了许多既非论述又非文学、主体是论述体开头结尾是抒情体、内容是论述体语言是文学体的作文,甚至还有微型小说、语言诗化的散文以及介绍VR的说明文,这大大影响了考生的得分。所以,我们要强化论述类文章文体的教学与写作指导。

何谓论述类文章?论述类文章是运用逻辑的方法,直接表明作者的主张或见解,从理智上说服劝导读者同意作者观点的一种说理性文章,目的是希望影响读者的思想和行动。


扩展资料

论述类文本一般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针对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社会科学中的某种现象、某个问题进行深入地研讨探讨、发表研究成果或个人观点的的论文、杂文、评论性文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要求“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可见,与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一样,论述类文本也是高中语文必修课程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本文下面就对论述类文本教学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高中论述类文本教学的重要性

(一)学生需求。 高中阶段,学生心理已渐趋成熟,也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的影响。他们开始参与社会活动,对各种社会现象发生兴趣,喜欢探讨社会热点问题的根本原因,在和别人探讨的过程中,喜欢对方的观点具有说服力、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对别人的意见不愿轻信盲从并有自己的评价,开始有自己的独立见解;高中生甚至可以搜集自己喜欢的大量事实材料,并从材料中抽出本质属性,得出自己的结论见解。但是他们的观点跟**比较,往往又显得不够成熟——片面化甚至偏激,这样就会给他们带来挫败感。如果老师顺势引导,即可**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反之则会影响学生的性格心理。总之,以逻辑思维和理性精神为主的论述类文本教学在帮助学生发展智力的同时,还能“培养和发展高中学生概括、提炼、分析、判断、综合等抽象思维能力,深化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和认识,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1]可以说无论从高中生心理特点,还是高中阶段学科学**偏重理性的特点来看,高中生不仅有学**论述文的需要与必要,同时也具备了学好论述文的可能。

(二)社会要求。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面对社会的转型,有远见的民族纷纷着手变革课程:在美国,“美国的语文教学普遍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技能”;在日本,明确教材要“‘为培养科学的、逻辑的见解和思考方法服务’,‘为加深人生思考,培养丰富的人性及刚健的意志服务’,‘为加深有关人类、社会、自然的思考服务等’”[2];在我国,教育课程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家已把教育课程改革上升到一个战略的高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应该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 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课程标准“思维”二字或隐或显的出现频率之高是社会时代的诉求在语文教学改革上的真实反映,也是新课程标准的一大创新变化。将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己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文化交流碰撞愈益频繁,人们便会交流沟通、发表见解、总结成果,诸多事情都离不开论述的思维与逻辑,其中的创新更离不开思维的创新。正如朱光潜先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写文章指出,“‘摆事实,讲道理’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愈来愈广泛、愈来愈重要的社会活动,开会讨论要说理,做报告要说理,写社论要说理,发动群众要说理……总之,凡是需要开动脑筋的地方,凡是要辩护自己、说服别人的地方,没有不需要说理的。”[3]可以说现代社会的发展决定了高中生必须认真学**论述类文本并会写之。

二、苏教版论述类文本教学的缺憾

(一)理论指导的缺位。将“论述类文本”百度下,能找到相关结果约562000个,这些文章内容几乎是有关论述类实用类文本的高考题的`解题方法,却没有论述类文本教学策略。即使在一些专著中能找到一些语文教学专家有关论述类文本教学的只言片语,但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探讨,在提出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各家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后,很少有深入实践并在实践中去解决问题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将论述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相提并论的同时,却并没有对论述类文本作出相应的较为详细的教学评价建议;即使在“必修课程目标”第5条要求 了解各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和表达方法”、“不同类型的文本阅读要各有侧重:理论类文本要注重观点材料是否新颖,思想是否深刻,逻辑是否严密,语言是否准确”、“论述类文本主要是指评论、随感、杂文等……明确要求‘写作’,而文学类文本则要求‘尝试写作’”;在实施建议部分写道“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查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概括、提炼文本的思想观点,发现观点与材料间的逻辑联系,评估文本的理论自足性,评述作者的思想”、“论述类文本写作的评价,应考查是否通过议论类文本的写作恰当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运用多种写作技巧,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写作” [4]但到底怎么进行论述类文本教学,课程标准并没有作出详细的规定与说明。如此笼统含混的表述必然导致一线语文教师在操作上的茫然,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言“光顾着‘备教材’这一头,语文教师就应付不暇,因为‘备课’所做的工作,类似于编制语文教材、研制课程内容。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契合,在语文课本名存实亡的情况下,在专业化建设才刚刚起步的现在,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近乎奢侈的要求” [5],毕竟没有一个明确的评价体系去检验他们的教学成绩,老师当然会更乐意抱着貌似能够给他们带来成绩的“传授—训练型”的语文教学不放。